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甘肃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成分分析及其抑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甘肃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的化学成分及对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破伤风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四种细菌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研究了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的抑菌活性。结果: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鉴定出50种化学成分,占总量的(92.49%),主要的化学成分包括D-柠檬烯(32.08%)、右旋香芹酮(20.02%)、石竹烯(12.26%)等;通过抑菌实验发现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对于4种细菌均具有抑菌活性,其中对金黄色葡萄杆菌和荧光假单胞杆菌抑菌效果较好,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和5.0 mL/L、2.5和5.0 mL/L。结论:本文确定了甘肃省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的化学成分,并得出了陇南大红袍花椒挥发油对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破伤风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的MIC和MBC,为花椒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翠云草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抗氧化及抗菌研究。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对翠云草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DPPH法,FRAP法和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实验评价翠云草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用纸片扩散法测定翠云草挥发油的抗菌活性,包括3种革兰氏阳性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化脓棒状杆菌,和3种革兰氏阴性菌,即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结果:从翠云草中分离出52个峰,鉴定出50种成分,已鉴定成分占总面积的98.58%,主要成分有植酮(21.40%)、角鲨烯(8.53%)、棕榈酸(6.71%)、二十八烷(6.03%)等。翠云草具有潜在的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的IC50值为0.76 mg/mL,铁离子还原能力的FRAP值为0.86 mmol/L,金属离子螯合作用的EC50值为0.71 mg/mL。通过抗菌实验的MIC和MBC结果表明翠云草挥发油对粪肠球菌、化脓棒状杆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则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其中对粪肠球菌的MIC值为5 μL/mL,MBC值为10 μL/mL;对化脓棒状杆菌的MIC值为10 μL/mL,MBC值为20 μL/mL。结论:本文通过GC-MS分析了翠云草挥发油成分,并首次发现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及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毛竹叶挥发油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毛竹叶为实材,利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毛竹叶中挥发油,挥发油中醇类化合物占36.31%,羧酸类化合物占30.3%,烷烃类化合物占15.46%,酮类化合物占8.04%,醛类化合物占3%。选取革兰氏阳性菌(枯草杆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假单胞杆菌、黄杆菌)和酿酒酵母等常见菌作为毛竹叶挥发油抑菌作用的测试菌株,同时考察了该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毛竹叶挥发油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假单胞杆菌、黄杆菌和酿酒酵母都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毛竹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MIC均为2.25mg/mL。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榧叶精油,利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测定其化学成分及含量,探究其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确定其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表明:香榧叶精油中共鉴定出40种化学成分,占总量的99.74%,主要成分为柠檬烯、α-蒎烯、β-蒎烯、香榧酯、β-谷甾醇、月桂烯、δ-杜松烯;具有较强的清除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能力,且清除能力要强于维生素C;香榧叶精油对黑曲霉菌、蜡样芽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2、0.4、0.6、0.6、0.8、0.8 mg/mL。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醇提法获得的仙草提取物分别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乳酸菌、酵母和黑曲霉做了体外抑菌实验,并对起抑菌作用的可能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做了测定。结果表明,仙草全草提取物对大肠杆菌CMCC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铜绿假单胞ATCC27853、嗜热链球菌ATCC14485和保加利亚杆菌CICC6045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0.6、6、0.6、3和3g/mL(生药质量浓度);对黑曲霉和酵母无明显抑制作用。仙草全草提取物芦丁含量为50.15mg/g,与抑菌效果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白花菜子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花菜子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经过NIST05谱库检索对比,对白花菜子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61个化合物,主要成分相对百分含量为反-9-十八碳烯酸(17.14%)、n-十六酸(9.91%)、n-癸酸(8.62%)、1,13-十四碳二烯(7.89%)、亚油酸(5.32%)、庚酸(4.21%)。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白花菜子挥发油对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效果。采用抑菌圈法测定白花菜子挥发油的抑菌活性,白花菜子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白花菜子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白花菜子挥发油具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可能和它的化学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7.
以马尾松针为材料,研究其75%乙醇和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变形杆菌、宋内氏志贺氏菌、铜绿假单胞菌8种食品腐败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75%乙醇和水提取物对供试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分别为6.25~12.5mg/mL和12.5~50mg/mL;最低杀菌质量浓度(MBC)分别为12.5~25mg/mL和12.5~50mg/mL。75%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明显强于水提取物。其热稳定性较好,经121℃湿热处理30min,仅对铜绿假单胞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活性产生微弱影响。当介质pH≤7时,75%乙醇提取物对供试菌的抑制能力随pH升高而显著下降。当pH7时,除金黄色葡萄球菌之外,对其它供试菌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方法萃取蜂胶挥发油组成及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获得了蜂胶挥发油。GC-MS 分析并鉴定出50 种化合物,两种提取方法所得蜂胶挥发油在成分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抑菌实验表明,两种提取方法获得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超临界法萃取的挥发油的抑菌效果强于水蒸气蒸馏法。  相似文献   

9.
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供试菌,研究了柠檬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及机理。利用肉汤稀释法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MIC),评价了柠檬烯抑菌活性,通过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膜通透性以及膜电位的测定,诠释柠檬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柠檬烯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正常生长和增殖,最小抑菌浓度为10 mL/L;柠檬烯可以破坏细胞的正常形态,提高菌液的相对电导率,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柠檬烯也能降低铜绿假单胞菌菌体的膜电位,干扰细胞正常代谢活动。柠檬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的方式,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导致细菌细胞死亡。这说明柠檬烯可以改变铜绿假单胞菌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其正常细胞形态结构及完整性,从而有效地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槟榔挥发油。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研究挥发油对4种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9.5(g/mL)、浸泡时间3 h、提取时间10.5 h,在此条件下挥发油得率为0.040 9%±0.000 2%;槟榔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分别为15.63、31.25、31.25、62.5 mg/mL,对4种供试菌的MBC均超过250 mg/mL。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测定斜叶黄檀精油中的挥发性成分、多酚和黄酮含量,采用体外抗氧化评价斜叶黄檀精油的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能力、总还原力和总抗氧化能力,以金黄色葡萄球菌(G+)、化脓性链球菌(G+)、大肠杆菌(G-)、铜绿假单胞菌(G-)、鼠伤寒沙门氏菌(G-)以及白色念珠菌(真菌)为待测菌,评价精油的抑菌效果,通过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评价精油抑制黑色素的形成能力。结果表明斜叶黄檀精油在浓度为0.18 mg/mL时,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达到70%左右,在浓度分别为0.18 mg/mL和1 mg/mL时,总还原力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吸光度值均达到0.4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2.83、11.50和10.25 mm,呈现中敏程度的抑制性,但对三种革兰氏阴性菌无明显的抑制效果。精油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要强于阳性对照熊果苷,在浓度为0.1 mg/mL抑制率将近90%。本文得出斜叶黄檀精油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以及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比较完善的介绍了斜叶黄檀精油的功能活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测定罗文莎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并测定罗文莎叶挥发油对胰脂肪酶和a-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罗文莎叶挥发油中共检出17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5%,主要组分为桉叶油醇(30.89%)、樟脑(21.67%)、香树烯(1...  相似文献   

13.
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新疆一枝蒿中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并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体系和β-胡萝卜素漂白体系来评价新疆一枝蒿挥发油体外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共分离出49种组分,鉴定了其中的48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油含量的89.82%,其主要成分为乙酸二氢香芹酯(31.54%)、2-羟基-3-(1-丙烯基)-1,4-萘醌(27.28%)等。抗氧化实验中,新疆一枝蒿挥发油在DPPH自由基清除体系中的IC50为0.195mg/mL,自由基清除能力相当于强抗氧化剂抗坏血酸(Vc)的70%~80%;在β-胡萝卜素漂白体系中的IC50为0.579mg/mL,抗脂质氧化能力相当于强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的85%~90%。表明新疆一枝蒿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活性,且具有明显的量—效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大型罗勒精油和柚子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DPPH自由基(DPPH·)清除法、ABTS自由基阳离子(ABTS+·)清除法对精油及其主要单体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大型罗勒精油鉴定出46个化学成分,占总含量的84.07%,其主要成分为香叶醛(14.20%)、β-石竹烯氧化物(10.97%)、香橙醛(10.38%)和β-石竹烯(4.09%);柚子精油鉴定出48个化学成分,占总含量的92.24%,其主要成分为柠檬烯(43.88%)、石竹烯(22.09%)、葎草烯(4.57%)和γ-松油烯(4.41%)。结果表明,大型罗勒精油和柚子精油对DPPH·和ABTS+·均具有清除活性,其中大型罗勒精油和柚子精油清除DPPH·的IC50值分别为3.96 mg/mL和23.22 mg/mL;清除ABTS+·的IC50值分别为1.61 mg/mL和2.30 mg/mL。由此可知,大型罗勒精油和柚子精油可以作为一种较为安全的天然抗氧化物来源。  相似文献   

15.
以陕产瞿麦挥发油得率作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应用响应曲面法,优选出了微波辅助提取陕产瞿麦中挥发油的最佳工艺,并对其抗氧化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挥发油的最佳工艺为:微波功率500 W,液料比20:1 mL/g,提取温度46℃,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挥发油得率达3.19%±0.46%,与模型预测值3.27%基本相符,说明该模型合理可靠。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微波法提取的挥发油和同等条件下超声法(功率120 W)提取的挥发油对DPPH·和O2-·清除能力呈较好的量效关系。微波法和超声法提取的挥发油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对DPPH·自由基清除的IC50值分别为0.82、0.73 mg/mL,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的IC50值分别为0.68、0.81 mg/mL,说明陕产瞿麦中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不同的提取方法得到的挥发油对不同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6.
巨大口蘑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巨大口蘑(Macrocybe gigantean(Massee))的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对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以HP-1柱分离出32个峰,用质谱法鉴定出25个成分,主要有烷烃(31.74%)、酯类(19.01%)、醇类(4.86%)、脂肪酸类(1.77%)和烯烃等。用其挥发油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用0.5mg/mL、1mg/mL、2mg/mL巨大口蘑挥发油处理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沙门氏菌(Salmonell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三种浓度的挥发油对上述五种受试菌的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为: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最优提取工艺及其成分组成和抗氧化活性,以大果木姜子挥发油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挥发油的组成;运用清除DPPH·试验初步评价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时间5 h,料液比1:5 g/mL,提取时间8 h,在上述条件下,实际得率为10.67%。从大果木姜子挥发油中鉴定出74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3.175%,其中相对含量高于3%的分别为1,8-桉叶素(21.854%)、正癸酸(12.893%)、β-蒎烯(4.873%)、对伞花烃(4.579%)、α-蒎烯(4.452%)、月桂酸(3.734%)、α-萜品烯醇(3.188%);大果木姜子挥发油抗氧化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当浓度在1.0~6.0 mg/mL范围内时,最高清除率为92.94%。优化的工艺适用于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提取,大果木姜子挥发油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以萜类、烃类及酸类成分为主,抗氧化结果提示其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山银花总三萜提取工艺,并研究其抑菌和抗氧化活性。以总三萜得率为评价指标,在考察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山银花总三萜提取工艺,并分别采用倍比稀释法和清除自由基法研究山银花总三萜提取物对10种常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山银花总三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26(g/mL)、超声温度63℃、超声时间6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山银花总三萜的得率为3.37%±0.02%,与模型预测值3.36%基本一致。山银花总三萜提取物对供试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且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化脓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抑制作用最强,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均在12.5 mg/mL以下;且对DPPH和ABTS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清除效果与总三萜浓度呈剂量-效应关系。优化后的山银花总三萜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稳定可行,且其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和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9.
The essential oil of Thymus algeriensis was analyzed as a potential preservative in soft cheese. We developed a novel method to test the preserving properties of essential oil in soft cheese. Contamination incidence of Penicillium aurantiogriseum was absent after 30 d of storage at 4°C with 25 µL of essential oil added.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was tested against 8 bacteria and 8 fungi. Thymus algeriensis oil showed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tested bacteria at 0.03 to 0.09 mg/mL, and bactericidal activity was achieved at 0.05 to 0.15 mg/mL. For antifungal activity,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ranged between 0.01 and 0.04 mg/mL and minimum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s between 0.01 and 0.04 mg/mL. Furthermore, the oil was also screened for antiradical activity using the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ass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il was active and achieved half-maximal inhibitory activity at 0.132 mg/mL. We used gas chromatograph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ry to investigate the volatile compounds from the oil. Carvacrol was identified as the main compound in the oil, represented by 80.9% of the total constituents, followed by p-cymene (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