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凡  吕兵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3):179-184
为了开发一款白首乌酵素产品,本文以白首乌为原料,采用乳酸菌和酵母菌复合发酵制备酵素,对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单因素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并确定两菌种复合发酵时的接种顺序和发酵时间。结果表明:采用先接种酵母菌后接种乳酸菌发酵的方式最优,该接种顺序下的最佳复合发酵工艺条件为:梅山酵母菌(S4)在初始pH5.0、装瓶量30 mL(250 mL)、蛋白胨添加量1.2%、接种量0.2%、发酵温度30 ℃的条件下,发酵24 h,酵母菌发酵结束后,接种3%的复合乳酸菌(嗜酸乳杆菌(LA)和植物乳杆菌(LP)以1:1混合(v:v)),37 ℃静置发酵36 h,然后在4~8 ℃下后发酵12 h,使发酵液产香。在此条件下,白首乌酵素中乳酸菌活菌为2.61×108 CFU/mL,酵母菌活菌数为7.9×107 CFU/mL,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为4.23×104 U/L。采用发酵的方法制备白首乌产品,为白首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促进白首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优化红曲废渣制备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的条件,对发酵过程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进行追踪,以分析菌体增长的限制因素,并对该微生态制剂的储藏稳定性和体外抗氧化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当发酵条件为:红曲废渣浓度100 g/L,枯草芽孢杆菌接种量为10%(5 lg CFU/mL),摇床转速为2...  相似文献   

3.
国外已有利用有效微生物固态发酵生产啤酒糟蛋白饲料,饲养奶牛提高经济效益27%以上的报导。“有效微生物”的英文缩写是EM,是20世纪80年代研制出的一种新型复合微生物制剂(国际称“微生态制剂”),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1994年批准使用的微生态剂菌有6种:芽孢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酵母菌、黑曲菌、米曲菌。  相似文献   

4.
卜京  石云  林燕  覃媛媛  洪键 《食品与机械》2024,41(2):204-212
目的:优化滨海白首乌发酵片工艺参数,开发一款新型滨海白首乌发酵产品。方法:以滨海白首乌完整切片为原料,以感官评分、总酸含量为指标,优化滨海白首乌发酵片工艺参数,并对其抗氧化活性及氨基酸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滨海白首乌发酵片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m白首乌片∶m无菌水)1∶1,发酵温度31℃,混合菌液接种量9.6%,发酵时间25 h,此条件下滨海白首乌发酵片感官评分为89.33分,总酸含量为0.726 g/100 g。当滨海白首乌发酵片醇提液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总抗氧化能力可达2.05 U/mL、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32.18%,45.89%。发酵前后,白首乌片中芳香味氨基酸含量上升了47.22%。结论:最佳工艺参数下制得的滨海白首乌发酵片形态结构完整,色泽均匀,酸甜协调,有宜人的酒香味和白首乌特征风味,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5.
以麦麸、豆粕、玉米粉为基质,纳豆芽孢杆菌和嗜酸乳杆菌为试验菌株,采用固态发酵的技术,对其发酵过程中的活菌数和营养物质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发酵后纳豆芽孢杆菌数为9.8×109cfu/g,嗜酸乳杆菌数为7.1×109 cfu/g,蛋白酶活力达到2 240.9 U/g,粗蛋白质含量比发酵前增加了1.3个百分点,肽和氨基酸含量均为发酵前的4.5和3.4倍.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滨海白首乌粉和全脂乳粉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白首乌粉添加量、发酵剂接种量、蔗糖添加量及发酵温度对滨海白首乌酸乳的品质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对其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同时研究其贮藏特性。结果表明,全脂乳粉中添加2.0%的滨海白首乌粉和5.0%的蔗糖,接种0.015 U/kg Y450A 发酵剂,40.0 ℃发酵5 h,制备的滨海白首乌酸乳总抗氧化能力为0.129 2 mmol/L,显著高于未发酵和不含滨海白首乌粉的酸乳(P<0.05),且酸甜适中,风味和口感良好。异丙醇、2,3-丁二酮、正己醇、2-庚酮、仲丁基亚硝酸酯及三乙二醇单乙醚为其主要的风味物质。4 ℃贮藏9 d 后,滨海白首乌酸乳的总抗氧化能力为0.103 5 mmol/L,乳酸菌活菌数为1.57×108 CFU/mL,并保持了良好的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7.
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初始pH、培养温度、接种量等因素对凝结芽孢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生长的影响,随后通过正交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双菌型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凝结芽孢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菌种配比1∶2,培养温度37℃,初始pH 6.8,接种量4%。在此最优发酵条件下,复合微生态制剂发酵菌体浓度达7.75×10~9 cfu/m L。  相似文献   

8.
以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CNJD为研究对象,生物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初始pH值、装液量和摇瓶转速等发酵条件对凝结芽孢杆菌CNJD菌体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法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16 h,发酵温度55 ℃,接种量2%,初始pH值 5.0,摇床转速180 r/min,装液量50 mL/250 mL;最优发酵培养基组分为:蔗糖48.59 g/L,氯化钙1.70 g/L,硫酸锰0.33 g/L,酵母浸粉10.00 g/L,氯化钠1.50 g/L,胰蛋白胨10.00 g/L。在此优化工艺下,凝结芽孢杆菌CNJD的生物量达到7.86×1010 CFU/mL。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复合益生菌剂多菌种混合发酵条件,作者以活菌数为指标,采用固态发酵技术,研究了接种比例、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值、含水量、发酵温度和时间对固态发酵的影响,并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纳豆芽孢杆菌和啤酒酵母混合固态发酵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培养基初始含水量70 %、pH 6.5、纳豆芽孢杆菌和啤酒酵母接种比例为1∶1、接种体积分数10%、发酵温度34 ℃、发酵5 d的效果最好.在此条件下发酵后,纳豆芽孢杆菌数为1.96×1010 cfu/g,啤酒酵母数为1.68×109 cfu/g.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价富硒纳豆芽孢杆菌发酵鹰嘴豆风味和活性成分,本文主要研究了富硒纳豆芽孢杆菌固态和液态发酵鹰嘴豆所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游离氨基酸及其他活性物质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纳豆芽孢杆菌液态发酵鹰嘴豆(L-SD1)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2 -甲基丁酸和3 -甲基丁酸,纳豆芽孢杆菌固态发酵鹰嘴豆(G-SD1)、富硒纳豆芽孢杆菌液态发酵(L-Se-SD1)及固态发酵鹰嘴豆(G-Se-SD1)的最主要挥发性成分均为2,5-二甲基吡嗪。液态发酵比固态发酵所产生的挥发性物质种类较多,富硒对主要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影响较大(p<0.05)。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检测出L-SD1、L-Se-SD1、G-SD1和G-Se-SD1中均含有16种氨基酸,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9种其他氨基酸,且苦味氨基酸含量均最高。不同发酵方式对氨基酸种类影响无差异;液态发酵比固态发酵产生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高。富硒纳豆芽孢杆菌液态发酵鹰嘴豆总黄酮含量为(1.91±0.02)mg/mL,维生素K2含量为(755.7±0.11)μg/100g,卵磷脂含量为(2.41±0.03)%,相比于未富硒组,分别提高了80.2%,81.6%,10.6%。本研究有利于对鹰嘴豆纳豆的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1.
以白首乌粉、奶粉为主要原料,以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hii subsp. bulgaricus)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为发酵剂,以感官评价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法得到的抗氧化值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白首乌发酵乳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白首乌过筛目数为70目、白首乌粉、奶粉和蔗糖添加质量比为1∶2∶2、接种量为4%、发酵温度为30 ℃、发酵时间为11 h条件下,白首乌发酵酸乳感官评分最高为88分,抗氧化值为580.2 mgVCE/L,活菌数达2.2×108 CFU/mL,酸度为85 °T,风味独特、口感柔和细腻、酸甜可口,为白首乌产品的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姜明华  徐凌川  郭素 《食品科技》2006,31(11):254-257
测定了泰山白首乌(CynanchumbungeiDesce)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磷脂和矿物元素,并与赤首乌以及其他几种白首乌的该类成分进行了比较,为白首乌类药食两用生物资源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认为泰山白首乌是一种是比较理想的功能食品新资源。鉴于何首乌(赤首乌)屡有发生肝损伤等毒副作用的实际情况,建议在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取消生何首乌。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泰山白首乌磷脂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加工炮制方法对白首乌磷脂含量的影响,确定白首乌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在波长322nm处测定吸光度。结果带皮蒸后烘干的白首乌磷脂含量最高。结论不同加工炮制方法对白首乌磷脂含量有较大的影响,白首乌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为药材带皮蒸后烘干。  相似文献   

14.
采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三种乳酸菌按照1∶1∶1的比例复合发酵红树莓山楂复合果汁(1∶1),分析其发酵前后部分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发酵后红树莓山楂复合发酵饮料中含有16种氨基酸;共检出4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酯类、酮类、酸类以及酚类化合物等;总酚含量为0.061 g/100 g、维生素C含量为89.56 mg/100 g;发酵后有机酸含量增至4.19 g/L,特别是乳酸含量由0.12 g/L增至3.22 g/L;活菌数达到2.2×107CFU/m L。感官分析结果显示,乳酸菌发酵能提升发酵原液的风味,保护色泽,红树莓山楂复合发酵饮料感官评分为86分,是一款营养、健康的乳酸发酵饮料。  相似文献   

15.
以菠萝浆为原料,添加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肠膜状明串珠菌单一或复配发酵,测定发酵24 h后的蛋白酶酶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总酚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挥发性物质及冻干成粉后的维生素C含量。结果表明,乳酸菌单一发酵效果整体上要好于复配发酵,干酪乳杆菌单独发酵可使菠萝浆的SOD酶活保持在97.70 U/g,总酚含量达到最高(0.51 mg没食子酸当量(GAE)/g);植物乳杆菌单独发酵菠萝浆时蛋白酶活性最好(821.00 U/mL),同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高,达到5.37 μmol Trolox当量(TE)/g;肠膜状明串珠菌单独发酵组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为4.73 mg/g;菠萝浆经干酪乳酸菌和植物乳杆菌单独发酵后,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分别达到29和28种。综上,选择干酪乳杆菌或植物乳杆菌单独发酵菠萝浆能获得较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白首乌可溶性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为确定白首乌中可溶性多糖的提取工艺。方法:对料液比、温度、时间等分别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L9(33)正交实验,并通过极差、方差分析对提取过程中显著影响提取率的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温度和料液比显著影响可溶性多糖的提取率。结论 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20、温度100℃、时间2h,提取次数为1次。  相似文献   

17.
以感官评分和菌落总数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煮制后小米浆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浸泡、煮制并打浆后的小米浆中加入白砂糖6.5%、接种4%复合菌种(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1∶1)、37 ℃条件下发酵28 h,获得的发酵小米浆感官评分和活菌数都较高,分别为87.81分、8.79 lg(CFU/mL)。且发酵后的小米浆还原糖含量、总酚含量、总矿物质释放率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由原来的0.28 g/100 g、0.13 μg/mL、1.28%、6.32 mg/100 g提高至0.66 g/100 g、0.75 μg/mL、5.43%、25.76 mg/100 g。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木薯针叶樱桃发酵饮料的最佳工艺,以木薯和针叶樱桃为原料,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HNC7和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YLC92为发酵菌株,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木薯浆酶解条件,响应面试验优化木薯针叶樱桃发酵饮料发酵条件,并对饮料发酵前后的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木薯浆酶解条件为耐高温α-淀粉酶添加量100 U/g、酶解时间2 h、酶解温度85 ℃;木薯针叶樱桃发酵饮料最佳发酵条件为乳酸菌接种量3%,发酵时间23 h,发酵温度37 ℃。在此优化条件下,得到的木薯针叶樱桃饮料感官评分为90.2分,乳酸含量为5.38 g/L,维生素C含量为346.7 mg/100 mL。  相似文献   

19.
不同提取工艺下白首乌C21甾苷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首乌中C21甾苷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比较了3种不同提取方法的基础上,确定采用热回流的方法,选用乙醇为提取溶剂,通过单因素和中心组合试验,对影响白首乌中C21甾苷提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乙醇体积分数为61.25%的乙醇为溶剂,料液比为1:10(g:ml),水浴温度为75.23℃,提取3h为最佳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