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测定发酵过程中牦牛酸乳和牛酸乳的pH、酸度、质构、双乙酰和乙醛含量,分析两种酸乳在发酵过程中品质特性的变化规律。在整个发酵周期内,牦牛酸乳和牛酸乳的酸度呈上升趋势,pH则相应下降,两种酸乳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牦牛酸乳和牛酸乳在发酵0~3 h内质构特征几乎无变化,3~11 h内硬度、稠度、黏聚性和黏性指数显著上升(p<0.05),11 h之后各项指标变化不显著(p>0.05),且牦牛酸乳的质构指标均高于牛酸乳。两种酸乳的双乙酰和乙醛含量在前发酵期内显著上升(p<0.05),在后发酵期内出现一定波动但逐渐趋于稳定(7~11 mg/L),且牦牛酸乳与牛酸乳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整个发酵周期(20 h)内,牦牛酸乳和酸乳的品质特性变化规律相同,除质构指标外其它测定指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乳酸菌和酵母菌在牦牛酸乳品质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以牦牛乳粉为原料、牦牛酸乳为发酵剂发酵酸乳,在发酵过程中分别抑制乳酸菌和酵母菌的活性,测定并比较正常发酵、抑制乳酸菌发酵、抑制酵母菌发酵酸乳的风味、口感、质构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乳酸菌和酵母菌对牦牛酸乳品质形成均起到关键作用,乳酸菌对酸乳酸度、质构、氨基酸态氮、有机酸、V_(B1)及酮类和酸类风味物质的贡献较大,酵母菌对乙醇、V_(B2)及醇类和酯类风味物质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酸乳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数量变化的规律,并进一步研究酸乳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数量变化与pH值、黏度、滴定酸度和氨基酸态氮含量等理化特性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在酸乳发酵过程中,酸乳中乳酸菌活菌数与酸乳的理化特性有交互影响;酸乳的pH值、黏度、氨基酸态含量等理化特性的变化趋势与乳酸菌活菌数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采自川西北地区传统发酵牦牛酸乳中的总酸构成(乳酸、乙酸、柠檬酸)和B族维生素(VB1、VB2、VB6)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普通酸乳相比,牦牛酸乳具有较高的乳酸含量(19.86±8.64)mg/g,并且B族维生素含量高,尤其是VB1(53.35±16.32)μg/100 g和VB6(483.00±293.64)μg/100 g丰富。通过测定牦牛酸乳中有机酸及B族维生素含量,为牦牛酸乳营养价值的评定和理化指标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超高温瞬时灭菌全脂牛乳和三七粉为主要原料,研究三七保健酸乳的制备工艺。在单因素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配方和最适发酵工艺参数,制成一种具有三七风味的保健酸乳,并对工艺优化后的三七保健酸乳进行了理化、微生物检验以及质构分析,并采用GS-MS分析了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三七保健酸乳最佳工艺条件为:三七添加量2%,蔗糖添加量7%,接种量为1.2 g/L,最佳前发酵温度为42℃,前发酵时间为7.5 h。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三七保健酸乳理化及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质构检测得出三七保健酸乳与对照酸乳(未加三七)在质构方面无显著差异。利用GS-MS检测出三七保健酸乳主要挥发性成分36种,其中13种挥发性成分与三七主要性挥发成分一致。  相似文献   

6.
为了比较分析牦牛乳、犏牛乳、黑白花牛乳和利用这3种牛乳所制曲拉的品质差异,以3种牛乳及其所制曲拉为研究对象,对3种牛乳的理化性质和3种曲拉在发酵过程中p H、滴定酸度、持水力、感官品质及质构特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牛乳及其所制曲拉的品质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牦牛乳的干物质含量为18.30%,蛋白质含量为5.80%、脂肪含量为6.15%,显著高于犏牛乳和黑白花牛乳(p0.05);犏牛乳的乳糖含量最高,其干物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也较高;犏牛曲拉在发酵过程中的p H、滴定酸度、持水力、感官品质及质构特性与牦牛曲拉非常相近,表明其制作曲拉的品质与牦牛曲拉类似,说明犏牛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牦牛乳作为曲拉的原料乳,用以解决牦牛乳资源短缺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以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pH值、持水力、流变学特性和质构特性为主要测定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酸浆果浆添加量 对酸乳理化及感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浆果浆添加量的变化对酸乳的理化及感官性质有明显影响;酸浆果浆添加量为10%的 酸乳样品在5组样品中感官评分最高(94.7分),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发酵乳国家标准;酸乳样品的黏聚性和胶着性分别与硬度具有 显著相关性(P<0.05);所酿造的酸浆果保健酸奶呈现均匀的橙黄色,组织细腻,具有酸浆果特有的香味,酸甜爽口。  相似文献   

8.
以脱脂牛乳为主要原料,添加水包油型乳液油胶,经乳酸菌发酵而制成的一种以葡萄籽油代替乳脂的无乳脂酸乳。以全乳脂酸乳和脱脂酸乳为对照,通过检测酸乳样品的理化指标、质构特性、流变性以及感官指标,研究无乳脂酸乳的凝乳品质。结果表明,随着乳液油胶添加量的增加,酸乳样品的各项品质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无乳脂酸乳的凝乳品质明显优于对照样品。其中,添加4.0%乳液油胶制备的无乳脂酸乳,其模糊数学模型感官评价分值最高,为81.88分,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整体接受度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添加植物乳杆菌的益生菌发酵乳代替传统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的酸乳,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试验设计,对影响发酵乳生产工艺的菌种配比、接种量、发酵温度及发酵时间等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组合实验,以发酵过程中及后熟24 h后的pH值、酸度变化,并结合后熟发酵乳的质构测定、感官评分和活菌数为综合指标,运用Design-Expert 7.0软件对二次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确定了最佳生产工艺条件。该实验方法所得到的最佳生产工艺参数真实可靠,对酸乳工业化的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传统牦牛酸乳源乳酸菌的发酵性能,以商业发酵剂为对照,添加3株传统牦牛酸乳源乳酸菌制备酸乳,分析了对照组及试验组酸乳在贮藏期的滴定酸度、持水力、活菌数和感官品质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了各组酸乳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Z3试验组的凝乳时间最短,为4.35 h;贮藏期各组酸乳的酸度变化范围为70~93°T,且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Z1试验组贮藏期的持水力在60%~65%,为持水力最大的一组;Z3试验组酸乳中活菌数在贮藏期相比对照组增加了36.10%~62.13%,为所有试验组中增幅最大。风味物质测定结果显示:Z1、Z2、Z3试验组中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90倍、1.42倍、1.38倍;Z3试验组中丁酸和辛酸的相对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3.12倍和1.52倍;Z1、Z2试验组中酮类的相对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37倍、1.79倍。本研究可为发酵菌株在酸乳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