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红树莓和牛奶为原料,在研究果胶、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藻酸丙二醇酯3种单体稳定剂影响乳饮料稳定性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红树莓乳饮料制备的工艺模型,并验证数学模型的有效性。通过离心沉淀法对红树莓乳饮料的稳定性工艺进行优化,使用Design-Expert V.8.0.6软件的Box-Behnken设计方法确定稳定剂最佳配比,经Turbiscan检测分析产品体系稳定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种稳定剂控制红树莓乳饮料稳定性的单一临界添加量均为0.25%;复配果胶、CMC和PGA的添加量分别为0.076%,0.050%,0.055%;当总添加量为0.181%时,产品沉淀率最小值为0.23%,红树莓乳饮料稳定性最优。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沙棘果汁分层问题,选用果胶、阿拉伯胶、黄原胶、魔芋胶作为稳定剂,通过测定离心沉淀率与粒径大小,分析稳定剂 对沙棘果汁稳定性的影响。根据单因素试验选择3种稳定效果好的黄原胶、果胶及阿拉伯胶进行响应面试验,并利用激光粒度分布仪 分析添加稳定剂前后沙棘果汁的粒径分布的差异。 结果表明,在果胶添加量0.14%、黄原胶添加量0.14%、阿拉伯胶添加量0.24%时, 浑浊型沙棘果汁的离心沉淀率为0.45%;通过激光粒度分布仪分析显示,空白组90%粒径分布在8.95 μm以下,而添加最优复配组合 稳定剂的沙棘果汁粒径90%分布在4.92 μm以下,表明添加优化后复配稳定剂的沙棘果汁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3.
采用单因素方法研究果胶、海藻酸丙二醇酯、大豆多糖添加量对灭菌型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比较饮料的pH、黏度、离心沉淀率、Lumi斜率和粒径分布来研究饮料的稳定性;并通过响应面试验确定了3种稳定剂最佳的复配条件:Pectin888添加量为0.25%、PGA添加量为0.15%、SSPS添加量为0.19%,此时,灭菌型乳酸菌饮料的Lumi斜率为0.2985±0.002,黏度为(16.04±0.13)10-3Pa·s,饮料的稳定性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4.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8):197-203
为了研究不同稳定剂对葡萄籽鹰嘴豆复合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并得到最佳的稳定剂复配方案,以葡萄籽鹰嘴豆复合饮料为原料,通过添加黄原胶、卡拉胶、果胶、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海藻酸钠5种不同稳定剂进行单因素考察,以稳定系数、沉淀率为考察指标,筛选出稳定效果较好的3种稳定剂,利用响应面优化法进行复配稳定剂的优化。结果表明,葡萄籽鹰嘴豆复合饮料中稳定剂添加量为海藻酸钠0.04%、黄原胶0.04%、果胶为0.03%时,产品的稳定性最优,稳定系数为98.877%,平均沉淀率为1.064%,试验得出的复配稳定剂能够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蛋白质沉淀反应一直是影响酸性乳饮料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不同种类稳定剂配比进行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选出最适稳定剂及最佳添加量。结果表明,在蛋白含量为1%的酸性乳饮料中,通过优化试验确定最适的稳定剂种类以及最佳添加量(CMC 0.55%、黄原胶0.35%、络合剂0.12%和乳化剂0.08%),在此条件下酸菜汁乳饮料的离心沉淀率为0.85%,饮料体系达到了较好的稳定效果。  相似文献   

6.
罗玲泉 《食品科学》2009,30(6):288-291
在对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刺槐豆胶、瓜尔豆胶三种稳定剂单体进行影响调配型酸性乳饮料稳定性的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 设计进行稳定剂的复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稳定剂控制调配型酸性乳饮料稳定性的单一临界添加量分别为0.25%、0.2%、0.25%(质量分数);复配时最佳添加量分别为0.072%、0.042%、0.059%,总添加量为0.173% 时,调配型酸性乳饮料稳定性最佳,其离心率的最小值为2.408%。  相似文献   

7.
研究以菜用大豆和牛乳为主要原料研制菜用大豆乳饮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菜用大豆乳饮料复合稳定剂优化工艺模型。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阿拉伯胶、卡拉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3种稳定剂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0.15%、0.10%、0.15%;响应面优化复配稳定剂阿拉伯胶、卡拉胶和CMC的添加量分别为0.033%、0.017%、0.023%,乳饮料沉淀率为0.194%。采用DHR-1旋转流变仪测定不同贮藏时间及温度下菜用大豆乳饮料的流变特性。研究发现,不同贮藏期饮料均属假塑性流体;不同贮藏期饮料黏度随剪切速率、时间和温度增加均呈下降趋势;贮藏14、21、28 d的饮料体系黏度相近,具有良好的贮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以湘莲和脱脂奶粉为主要原料,以白砂糖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和复配含乳饮料稳定剂添加量为自变量,通过L_9(3~4)正交试验得到湘莲益生菌乳饮料的最佳配方:白砂糖添加量9%,柠檬酸添加量0.10%,稳定剂添加量0.70%,得到的湘莲益生菌乳饮料感官评分为88.9,活菌数可达1.0×10~9CFU/m L。  相似文献   

9.
粒径分析法研究稳定剂对含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向东  李娟 《食品科学》2011,32(13):58-61
研究水溶性大豆多糖(SSPS)、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高酯果胶(HMP)在含乳饮料中的粒径分布和离心沉淀率。结果表明:在SSPS、CMC和HMP的质量分数大于0.3%时,酸性含乳饮料的体系开始趋于稳定,当HMP添加量为0.3%、SSPS和CMC的添加量分别为0.5%时,含乳饮料体系稳定性最好,而且粒径分析与离心沉淀率结果相一致。通过分析含乳饮料的粒径分布和离心沉淀率可以快速、准确的判断所添加稳定剂的含量在含乳饮料体系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稳定剂对乳清雪菊酒稳定性的影响,并得到最佳的稳定剂复配方案,本文以发酵的乳清雪菊酒为原料,通过添加黄原胶、海藻酸丙二醇酯(PGA)、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卡拉胶、蔗糖酯和果胶6种不同稳定剂进行单因素考察,以沉淀率为考察指标,筛选出稳定效果较好的3种稳定剂,利用响应面优化法进行复配稳定剂的优化,以此改善乳清雪菊酒的不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乳清雪菊酒中稳定剂CMC-Na的添加量为0.16%、蔗糖酯的添加量为0.11%、果胶的添加量为0.07%时产品的稳定性最优,沉淀率为1.27%,复配稳定剂能够较好的改善产品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褐色益生菌乳饮料在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出现的沉淀和分层问题,以产品的离心沉淀率以及感官品质做为评价指标,以产品中添加0.3%的复配增稠剂做为基础稳定剂,研究了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大豆低聚糖、低聚木糖4种低聚糖对褐色益生菌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各因素的适宜添加量的基础上,通过正交优化实验得到了复合低聚糖最佳配比。结果表明,与基础配方得到的益生菌乳饮料相比,两者的感官品质相差不大,但产品离心沉淀率降低了42.20%,产品稳定性有显著地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以马奶啤酒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海藻酸钠、海藻酸丙二醇酯(PGA)、果胶、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和黄原胶5种不同稳定剂添加量的单因素实验考察,筛选出稳定效果较好的3种稳定剂,采用响应面设计实验进行稳定剂复配,来改善马奶啤酒的稳定性。响应面实验最终优化得到复配稳定剂的最优添加量为CMC-Na%:PGA%:果胶%=0.02:0.03:0.03。在此条件下,马奶啤酒的离心沉淀率为4.85%,且样品状态稳定。  相似文献   

13.
猕猴桃汁口味单一、酸涩味较强,其含有的悬浮颗粒可能在某些加工环节(如加热)和储藏过程导致产品出现絮凝或沉降等不稳定现象。该文拟开发一种以猕猴桃为主要原料的稳定性良好的复合乳饮料,以感官评价分数、总酸和浊度为指标,得到风味和品质较优的复合乳饮料配方(猕猴桃汁、脱脂牛奶和椰汁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为12%、25%和10%);与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和海藻酸钠相比,黄原胶具有较强的增稠作用并对该饮料稳定效果最好;通过响应面优化,确定了复配稳定剂添加量(质量分数)为0. 142%(CMC-Na、黄原胶和海藻酸钠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 022%、0. 045%和0. 075%),所得复合乳饮料的稳定性最好(离心沉淀率仅为2. 61%)并且黏度较低。该文为开拓猕猴桃相关产品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为稳定果汁乳饮料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 CMC、刺槐豆胶、瓜尔豆胶三种稳定剂单体影响调配型酸性乳饮料稳定性的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3,2}单纯型格子设计进行稳定剂的复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复配时 CMC、刺槐豆胶、瓜尔豆胶三种稳定剂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0.07%、0.05%、0.096%,总的添加量为0.216%,此时调配型酸性乳饮料的离心率降低为2.03%,以此配方生产的产品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利用离心沉淀率、粒径、LUMisizer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可溶性大豆多糖(Soluble soybean polysaccharides,SSPS)添加量、乳饮料中蛋白质含量、SSPS和果胶复配比例对配制型酸性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SPS添加量的增大,配制型酸性乳饮料的离心沉淀率和平均粒径均逐渐减小,LUMisizer稳定性逐渐增强,0.4%的SSPS添加量对于含蛋白量1.0%的酸乳体系稳定效果最好;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增加,饮料稳定性逐渐变差,0.4%的SSPS只能稳定蛋白质含量不超过2.0%的乳饮料;SSPS与果胶在酸性乳饮料中可起到协同增强稳定性的作用,当体系中添加0.1%的SSPS和0.3%的果胶时,酸乳体系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解决酸性乳饮料易出现的絮状、分层、沉淀等质量不稳定问题,本研究以脱脂奶粉为原料,分别辅以不同稳定剂包括柠檬果胶、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藻酸丙二醇酯(propylene glycol alginate,PGA)制备调配型酸性乳饮料,以沉淀率为指标,确定不同稳定剂的最佳添加量;研究最佳添加量下不同稳定剂对酸性乳饮料的感官、粒径、Zeta电位、水分子流动性以及流变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果胶、CMC、PGA的最适质量分数分别为0. 30%、0. 40%、0. 30%;几种稳定剂对酸性乳饮料都具有很好的稳定作用,就整体效果而言,果胶产品的粒径、Zeta电位、水分子流动性和流变性均最好,果胶稳定作用最好,CMC其次。果胶作为酸性乳饮料稳定剂稳定效果好,对酸乳饮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过对果胶、卡拉胶、黄原胶、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藻酸丙二醇酯(PGA)等11种稳定剂初步筛选,确定了黄原胶、卡拉胶、海藻酸钠是稳定效果最好的多糖类物质。单因素试验时,黄原胶的稳定效果最好,且添加量0.02%为最佳用量。添加黄原胶、卡拉胶、海藻酸钠后都出现不同的油脂析出和沉淀,3种稳定剂对花生乳的稳定性没有规律可循,说明单一的稳定剂满足不了对花生乳溶液稳定性的需要,对稳定剂进行复配才能达到良好的增稠稳定效果。最终确定了复配稳定剂的组成及配比:卡拉胶添加量为0.01%、黄原胶的添加量为0.02%。在室温下贮藏20 d后样品的悬浮稳定性很好,这时的Z-均粒径为578.3 nm,属于胶体分散体系,PDI值为0.725,在配比中属于最小值。  相似文献   

18.
全营养乳剂是一种营养全面均衡的液体食品,能够为特殊状态下的人群提供能量和营养,适合作为特殊人群的唯一的营养来源或膳食补充剂。试验研究了卡拉胶、黄原胶和微晶纤维素这三种稳定剂单一使用和复配使用时对全营养乳剂稳定性的影响。在考察了单一稳定剂对全营养乳剂稳定性影响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考察复配稳定剂对全营养乳剂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卡拉胶、黄原胶和微晶纤维素最佳复配添加量分别为0.03%,0.02%和0.25%。当稳定剂总添加量为0.3%时,制备的全营养乳剂稳定性最好,其脂肪上浮率及离心沉淀率最小分别为2.4%和4.33%,因此该稳定剂为全营养乳剂的最佳复配稳定剂。  相似文献   

19.
蓝莓发酵乳饮料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蓝莓乳酸菌饮料的加工工艺,旨在为该饮料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蓝莓乳酸菌饮料的最佳配方;通过耐酸CMC-Na、果胶、海藻酸钠的单因素稳定性实验,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以沉淀率为指标确定三种稳定剂的最佳添加量配比;蓝莓发酵乳饮料最佳配方:酸乳35%,蓝莓果汁25%,蔗糖4.5%,阿斯巴甜0.0225%,此时饮料酸甜比适中,口感最好;采用复合稳定剂可以提高稳定效果,当果胶、耐酸CMC-Na、海藻酸钠添加量分别为0.2%、0.1%、0.15%时,饮料稳定性最好。按照上述方法,可以得到风味较好、营养丰富的蓝莓发酵乳饮料。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酸豆乳的稳定性,延长货架期,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以Turbiscan稳定系数为响应值,对果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进行复配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复配稳定剂质量分数为:果胶0.12%和CMC 0.40%。在此条件下,酸豆乳的颗粒粒径分布在0.04~8 μm范围内,体积平均粒径为1.68 μm,背散射光强度图表明,沉淀层和澄清层的厚度显著降低,稳定性系数显著减小为1.34,表观黏度为5.35 mPa·s。复配稳定剂显著提高了酸豆乳的稳定性,为酸豆乳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