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采用二因子二次回归正交设计研究了2.1NaF·AlF3—NaCI一MgF2熔盐体系的初晶点及940℃时体系的电导率,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得到了初晶点及电导率随体系中NaCl和MgF2含量变化而变化的二元二次方程.试验结果表明,体系初晶点随MgF2含量增高而降低;而随NaCl含量变化出现极大值,极大值点随MgF2含量变化而变化,越过极大值点,初晶温度随NaCl含量增加而下降.体系电导率随NaCl含量增加而增大,而随MgF2含量的变化出极大值,越过极大点电导率随MgF2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2.
曾水平  蔡祺凤 《轻金属》1994,(8):30-32,44
本文采用二因子二次回归正交设计研究了2.1NaF.AlF3-NaCl-MgF2熔盐体系的初晶点及940℃时体系的电导率,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得到了初晶点及电导率随体系中NaCl和MgF2含量变化而变化二元二次方程。试验结果表明,体系初晶点随MgF2含量增高而降低;而随NaCl含量变化出现极大值,极大值点随MgF2含量变化而变化,越过极大值点,初晶温度随NaCl含量增加而下降。体系电导率随NaCl含量增  相似文献   

3.
NaF·AlF3-Al2O3-CaF2-ZrO2熔盐体系的电导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的固定电导池常数法研究 NaF-AlF3-CaF2-Al2O3-ZrO2熔盐体系的电导率。结果表明, NaF-AlF3-3%Al2O3-3%CaF2-ZrO2熔盐体系的电导率随着ZrO2含量(0~5%)的增加呈降低趋势。每增加1%氧化锆,电导率相应地降低约0.02 S/cm。温度每增加1°C时电导率相应降低约0.004 S/cm。随着NaF与AlF3摩尔比的增加,体系的电导率随之增加。最后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设计方法,建立分子比相同时电解质的电导率与温度和氧化锆浓度关系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4.
主要采用MgCl2-NaC1-KCl-CeCl3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稀土CeCl3的含量,对熔盐初晶温度、电导率、密度等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讨论了温度对熔盐密度和电导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CeCl3含量为5%,得到了电解制备金属镁及镁合金的新型电解质。  相似文献   

5.
以热解碳化硼管作电导池,用固定电导池常数法研究由Na F-Al F3-Si O2构成的二元系和三元系熔盐的电导率;用扭摆法测定Na3Al F6-Si O2二元系的黏度。研究发现,所研究熔盐体系的电导率和黏度均与温度呈直线关系。Na3Al F6-Si O2二元系的电导率与Si O2含量关系曲线可分为0-10%和10%-40%(摩尔分数)两段,当SiO 2含量超过10%之后,电导率随着Si O2含量的增加而快速下降,而当Si O2含量小于10%时,电导率随着Si O2含量的增加而缓慢增加。在Si O2含量大于10%的冰晶石熔盐中添加少量的SiO 2,熔盐的黏度增加,但增加的趋势基本相同,这与熔盐中形成玻璃网状结构的离子团有关。当在冰晶石熔盐中继续增大Si O2含量到50%时,黏度发生急剧变化。  相似文献   

6.
采用热分析法研究K_3AlF_6、LiF和AlF_3等含量对铝电解质Na_3AlF_6-K_3AlF_6-AlF_3-LiF-CaF_2-MgF_2-Al_2O_3熔盐初晶温度的影响,分析熔盐组成对初晶温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含Li熔盐初晶温度随K_3AlF_6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熔盐中LiF含量分别为0和4%(质量分数)时,随着熔盐中K_3AlF_6含量从3%增加至12%,熔盐初晶温度分别降低27.4℃和21.2℃;LiF对含K电解质熔盐初晶温度有降低作用,当熔盐中K_3AlF_6含量分别为0和6%,随着熔盐中LiF含量从0增加到4%,熔盐的初晶温度分别降低31.2℃和27℃;AlF_3对Li、K共存复杂电解质熔盐初晶温度有降低作用,当熔盐中LiF含量为1%、K_3AlF_6含量为9%时,熔盐中AlF_3含量每增加1%,熔盐的初晶温度将降低6.3℃;而当熔盐不含Li、K时,熔盐中AlF_3的含量每增加1%,可引起熔盐初晶温度的降低值为7.6℃。复杂电解质熔盐中锂盐和钾盐分别以Li_2NaAlF_6和K_2NaAlF_6形式存在,其在熔盐中含量是影响熔盐初晶温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熔融CaCl2-MgCl2体系的粘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旋转柱体法系统测量了CaCl2-MgCl2熔融盐体系的粘度,考察了熔融CaCl2-MgCl2体系粘度随温度和组成的变化关系.比较了实验测得的数据与文献报道值,根据熔融盐体系粘度变化规律对熔融体系结构进行了推断.实验测得熔融物体系粘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降低,由于所用试剂含有少量杂质,与文献报道的纯CaCl2和MgCl2的粘度值相比,实验测得值出现偏差.熔融CaCl2-MgCl2混和体系的粘度明显要比纯物质的粘度大,这说明在熔融条件下,CaCl2-MgCl2体系生成了体积较大的配合物粒子,增加了熔体粘度.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由于有不同组成的配合物生成,体系粘度最大值对应了不同熔体组分.  相似文献   

8.
在LiCl-KCl-PbCl2-MgCl2熔盐体系中借助循环伏安和计时电位技术对Pb(Ⅱ)的电化学行为以及Pb、Mg、Li的共沉积过程进行探讨,用不同的方法测算得到铅离子在熔盐中的扩散系数。循环伏安和计时电位的研究结果均表明,Li在先析出的Pb上发生欠电位沉积,生成液态的Li-Pb合金,而在熔盐中加入MgCl2后,会有相应的Mg-Li-Pb合金生成。用恒电流密度(6.21A/cm2)电解2h制备Mg-Li-Pb合金,并运用XRD对所得合金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在Mg-Li-Pb合金中存在β-Li、PbLi3、Mg2Pb等合金相,并可以通过控制熔盐中PbCl2和MgCl2的浓度来改变合金相的组成。  相似文献   

9.
基于熔渣结构的离子与分子共存理论和Butler方程建立了MgO-B_2O_3-SiO_2-CaO-Al_2O_3体系表面张力计算模型,计算了该体系及其子体系表面张力值,考察了熔渣表面张力随熔渣组分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富硼渣调控和综合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本模型计算的熔渣表面张力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为9.03%。含B_2O_3的二元体系中,B_2O_3组元显著降低熔渣表面张力,纯氧化物表面张力值与形成氧化物阳离子的静电势及氧化物中离子键的分数有关。含B_2O_3的多元体系中,熔渣表面张力随着B_2O_3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但随着MgO和SiO_2质量比、CaO含量和Al_2O_3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CaO和Al_2O_3含量对含B_2O_3渣表面张力的影响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0.
基于熔渣结构的离子与分子共存理论和Butler方程建立了MgO-B_2O_3-SiO_2-CaO-Al_2O_3体系表面张力计算模型,计算了该体系及其子体系表面张力值,考察了熔渣表面张力随熔渣组分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富硼渣调控和综合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本模型计算的熔渣表面张力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为9.03%。含B_2O_3的二元体系中,B_2O_3组元显著降低熔渣表面张力,纯氧化物表面张力值与形成氧化物阳离子的静电势及氧化物中离子键的分数有关。含B_2O_3的多元体系中,熔渣表面张力随着B_2O_3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但随着MgO和SiO_2质量比、CaO含量和Al_2O_3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CaO和Al_2O_3含量对含B_2O_3渣表面张力的影响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1.
纳米CeO2改性渗Cr涂层在5%O2 - 0.1%SO2-N2气氛中的高温氧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Ni-CeO2复合电镀后包埋渗Cr的方法在低碳钢上制备了CeO2改性的渗Cr涂层.在900℃、含与不含0.1%SO2的5%O2+N2气氛中,与低碳钢渗Cr及镀Ni渗Cr涂层的氧化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获得如下结果:(1)CeO2改性的渗Cr涂层抗高温氧化性能最好,低碳钢渗Cr涂层最差;(2)SO2促进了碳钢渗Cr及镀Ni渗Cr涂层的退化,而对CeO2改性渗Cr涂层的氧化影响不大.利用光学显微镜(OM)、X光衍射(XRD)、扫描电镜与能谱(SEM/EDAX)对氧化前后试样分析表明:CeO2通过细化改性渗Cr涂层晶粒以及改变渗层Cr含量,避免氧化膜/涂层界面附近由于Cr的贫化而析出Ni2Cr相,延缓α相向γ相的快速转变,来提高氧化膜的抗剥落性能;同时,CeO2还通过改变涂层氧化膜的生长机制降低了SO2对涂层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5-Br-PADMA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韩权  杨晓慧 《贵金属》1997,18(2):49-52
研究了2-〔2-(5-溴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简称5-Br-PADMA)与Pt(IV)配合物的光度特性和显色反应的最佳条件。在pH35~48HAc-NaAc缓冲介质中,沸水浴加热20min,Pt(IV)与5-Br-PADMA形成1:3的紫红色配合物。配合物形成后,提高酸度为08~36mol·L-1盐酸溶液,最大吸收波长红移至620nm,灵敏度和对比度显著提高,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620=65×104L·mol-1·cm-1,对比度λ=186nm。Pt(IV)浓度在0~28μg/25ml遵守比尔定律。大多数常见金属离子不干扰Pt的测定,可满意地应用于催化剂中微量Pt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14.
用电化学测试方法评定了加缓蚀剂BTA前后BFe10-1-1和镍含量约7%的B7-2-2铜镍合金冷凝管在模拟冷却水中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不加BTA,B7-2-2的耐蚀性不如BFe10-1-1;添加BTA能有效抑制脱镍,使管样的耐蚀性比不加BTA提高约4倍,且BTA对B7-2-2的缓蚀效果优于BFe10-1-1。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新显色剂 2 -〔2 ,3,5-三氮唑〕 - 5-〔(N ,N -二羧基甲基 )氨基〕苯甲酸 (简称TZACAB) ,并研究了性质及其与Pd显色反应的条件。结果表明 :试剂的分子式C1 3H1 2 N6O6,分子量 349 2 7;在pH 3 1 8HAc -NaAc缓冲溶液中 ,试剂与Pd形成 1∶1蓝色络合物 ,λmax为 661 4nm ,Pd量在 0~ 1 2 μg·ml- 1 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ε =1 72× 1 0 4 L·mol- 1 ·cm- 1 ,大量的其它金属离子共存时 ,不经预分离也无需掩蔽剂可直接测定Pd -Pt催化剂中的微量Pd ,操作简便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2-(2-喹啉偶氮)-1,3-二氨基苯光度法测定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成了新试剂2-(2-喹啉偶氮)-1,3-二氨基苯(QADAB),并研究了其与钯的显色反应,在0.2~3.0mol/LHClO4介质中,QADAB与钯反应生成2:1稳定络合物,体系λmax=590nm,ε=8.08×104L·mol-1·cm-1。钯含量在0.01~1.2mg/L内符合比尔定律。本方法用于一些含钯样品中钯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利用磁致伸缩空蚀试验机研究了ZQMnl2—8—3—2高锰铝青铜在2.4%NaCl溶液中的空蚀行为.结果表明:空蚀作用致使ZQMnl2—8—3—2高锰铝青铜的自腐蚀电位正移.在腐蚀与空蚀的交互作用中,力学因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腐蚀因素作用相对较小.微裂纹首先在α/κ相界的α相部分形成;随着空蚀的进行,这些微裂纹在α相内...  相似文献   

18.
Ni-TiO2复合电镀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正交设计,研究了Ni-TiO2复合电镀工艺中镀液的pH值、搅拌速度、电流密度、微粒悬浮量、添加剂等工艺条件和参数对Ni-TiO2复合镀层的影响.在充分分析各不同镀液组成和工艺条件下,对复合镀层中微粒共析量的影响曲线和对镀层的表观形貌的观察后,得出了其最佳镀液组成和工艺参数;能量色散谱分析,制备的复合镀层中TiO2共析量为10%~24.23%(质量分数).采用SEM观察镀层的表面形貌,其外观均匀、细致.  相似文献   

19.
采用涂刷-热分解法制备不同浓度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IrO2-Ta2O5/SnO2- Sb-MnO2/Ti电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其微观形貌及物相组成进行分析;应用循环伏安、极化等测试手段,表征制备电极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适量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能够改善IrO2-Ta2O5/SnO2-Sb-Mn/Ti电极的微观形貌,提高电催化活性.在本实验条件下,SDS最佳添加量是1.6 g/L,结晶化度高达99.83%.利用苯酚电催化降解实验和强化寿命测试进一步考察所制电极的电催化活性与稳定性,结果显示,在电流密度15 mA/cm2条件下电解180 min,SDS的加入使苯酚去除率由原来的68.5%提高到79.2%.COD去除率由60.1%提高到 67.5%,电催化性能得到提升,电极强化寿命由52 h延长至68 h.  相似文献   

20.
Inhibition mechanism of five 1-(2-aminoethyl)-2-alkyl-imidazoline derivatives for carbon steel against CO2 corrosion was studied by molecular modeling. Molecular reactivity derived from quantum chemical calculation is insensitive to alkyl length. Inhibitor molecules can be adsorbed preferentially on metal surface with imidazoline ring attached on the surface. And with increase of alkyl length, interaction between inhibitor molecule and metal surface is enhanced to enable more stable adsorption of inhibitor molecules, which will form more compact self-assembly membrane with higher inhibition efficiency. The efficiency order of the inhibitors obtained by theoretical analysis was verified by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