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鹰嘴豆、饭豆、绿豆淀粉性质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以鹰嘴豆、饭豆、绿豆淀粉为对象,研究了不同豆类淀粉的糊化性、膨胀度、溶解度、淀粉-碘复合物的可见光谱、淀粉糊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凝沉性以及沉降体积等性质。结果表明:绿豆淀粉的成糊温度和峰黏度最高,而鹰嘴豆淀粉的热糊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最好;3种淀粉的膨胀度和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并且淀粉碘复合物可见光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都在620 nm左右。绿豆淀粉糊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和凝沉性最好,沉降体积最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蚕豆、豌豆为对象,研究了两种豆类淀粉的各种性质: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淀粉的糊化特性,淀粉糊的膨胀度和溶解度,淀粉-碘复合物的可见光谱,淀粉糊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凝沉性以及沉降体积。结果表明:通过对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度、黏度等性质进行研究,对蚕豆和豌豆淀粉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实验发现温度和放置时间对两种豆类淀粉的性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两种淀粉在进行加热、糊化时,随着温度的变化,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粉糊的溶解度和膨胀度等。两种淀粉的膨胀度和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放置的时间的不同,对淀粉糊的沉降体积、透明度等性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淀粉碘复合物可见光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均在620 nm左右。  相似文献   

3.
不同品种鹰嘴豆淀粉的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缪铭  江波  张涛  刘坚 《食品科学》2008,29(6):79-82
本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品种鹰嘴豆淀粉的各种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实验室碱法提取Kabuli和Desi鹰嘴豆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31.8和35.2,蓝值为5.8和6.8.淀粉颗粒多呈椭圆的卵形,少数圆形,且偏光十字明显.淀粉的膨胀度和溶解度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淀粉碘复合物可见光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25nm.两种淀粉的酸解和酶解过程基本相似,Kabuli淀粉糊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凝沉性优于Desi淀粉糊,但沉降体积却小于Desi淀粉糊.  相似文献   

4.
食用醋酸酯甘薯淀粉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醋酸酐为酯化剂,以乙酰基含量和取代度为指标,制备出不同取代度系列醋酸酯甘薯淀粉。研究了不同乙酰基含量醋酸酯甘薯淀粉的性质,包括颗粒形态、膨胀度、溶解度、淀粉糊黏度、透明度、凝沉性和冻融稳定性等,为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醋酸酯淀粉取代度的增加,淀粉糊的峰值黏度不断提高,起糊温度不断降低。乙酰化作用提高了淀粉的膨胀度和溶解度以及淀粉糊的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降低了淀粉糊的凝沉性。  相似文献   

5.
以白心薯、红心薯和紫心薯为原料,测定了3种不同甘薯淀粉糊的透明度、凝沉性、冻融稳定性、表观黏度、膨润度和溶解度等物理特性,并进行差异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白心薯淀粉糊的直链淀粉含量最高,溶解度和膨润度较小,透明度最低,凝沉性最高,冻融稳定性最强,表观黏度最大,热稳定性差;紫心薯淀粉糊的溶解度和膨润度在各温度下都比其它两种甘薯淀粉糊高,属于高膨胀型淀粉,表明紫心薯淀粉与水分子结合能力最强,紫心薯淀粉糊的热稳定性和凝胶强度好,透明度最高,凝沉性最低,表观黏度最小;而红心薯淀粉糊的各种物理特性均居于白心薯和紫心薯两种淀粉糊之间。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黑龙江省主栽小米淀粉的特性,利用冰箱反复冻融法、紫外分光光度等方法,对6种小米淀粉的功能性质进行了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吨谷1号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度和透明度最高,分别为10.36%±0.06%、18.24%±0.27%和3.58±0.23。朝新谷8号淀粉的凝沉性最高,冻融稳定性最差。直链淀粉含量与溶解度、膨胀度、冻融稳定性和透明度呈负相关;与凝沉性呈正相关。支链淀粉含量与溶解度、膨胀度和凝沉性呈正相关,与冻融稳定性呈负相关。淀粉的支直比与溶解度、膨胀度、冻融稳定性和透明度呈正相关,与凝沉性呈负相关。本研究为小米及其淀粉的深加工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茶叶籽淀粉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茶叶籽淀粉颗粒形貌、大小和糊化温度,测定其溶解度和膨胀度、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凝沉性及黏度等理化性质,并与玉米淀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茶叶籽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呈椭圆形或球形;不易发生糊化;溶解度与膨胀度随温度变化程度不大;与玉米淀粉相比,透明度与冻融稳定性不及玉米淀粉糊,但抗老化性稍强,黏度也高于玉米淀粉。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锥栗直链淀粉与己酸、葵酸、硬脂酸复合物的溶胀、酶解与糊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形成能降低其溶解度与膨胀度;在同一温度下制备的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溶解度和膨胀度均随脂肪酸链的增长而降低,在不同温度下制备同种脂肪酸与锥栗直链淀粉的复合物,其溶解度与膨胀度则随制备温度升高而下降;与锥栗直链淀粉比,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抗酶解性、抗老化性、抗剪切性、冻融稳定性和凝沉稳定性均随复合率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9.
云南特色豆类淀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云南产的花生豆、剑川荷包豆、丽江大花豆、昆明白花豆、紫月亮、雀蛋豆、保山透心绿蚕豆、保山大绿豆等8种豆类为原料,研究了这几种淀粉的糊化特性、溶解度和膨润力、透明度、糊的冻融稳定性、凝沉性和沉降体积。结果表明:保山透心绿蚕豆淀粉的成糊温度最高,达到94.9℃;析水率为67.7%,其冻融稳定性较好;剑川荷包豆淀粉的降落值和回升值分别为0.98、2.37 Pa·s,热糊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均较差,但黏度最大,透明度较好;8种豆类淀粉的溶解度和膨润力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昆明百花豆淀粉的凝沉值最高,达13.8%;保山大绿豆淀粉的沉降体积最大,达18.8 mL。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白果淀粉的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欢  缪铭  江波 《食品工业科技》2011,32(6):182-184,283
系统研究测定了不同品种白果淀粉的各种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实验室碱法提取大圆铃、大梅核、佛指品种白果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26.51%、31.82%与29.03%,淀粉碘复合物可见光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25nm,吸光度值排列大圆铃>大梅核>佛指。白果淀粉颗粒多呈椭圆的卵形,少数圆形,且偏光十字明显,颗粒粒径在5~20μm。淀粉的膨胀度和溶解度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三种淀粉的体外模拟消化曲线基本相似,佛指白果淀粉糊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凝沉性优于大梅核与大园铃白果淀粉糊。  相似文献   

11.
许鑫  韩春然  袁美娟  马永强 《食品科学》2010,31(17):173-176
对绿豆淀粉和芸豆淀粉的颗粒形态及大小、溶解度、膨润力、透光率、糊化特性、老化特性等理化性质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芸豆淀粉颗粒多呈椭圆形,粒径大小范围是17.89~28.80μm;绿豆淀粉颗粒呈现圆形或椭圆,形粒径大小范围是10.50~27.59μm;绿豆淀粉的膨润力、溶解度开始上升的温度较芸豆淀粉的早,并且芸豆淀粉的膨润力和溶解度在任意相同温度下都略小于绿豆淀粉;芸豆淀粉比绿豆淀粉的透明度先增加又随后降低,并且绿豆淀粉的透明度变化比较缓慢,而芸豆淀粉的透明度变化非常明显;绿豆淀粉比芸豆淀粉易于糊化;芸豆淀粉老化的速度高于绿豆淀粉。  相似文献   

12.
赤小豆淀粉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研究测定了赤小豆淀粉的各种结构特性,发现淀粉颗粒粒径范围为18~80μm,平均粒径为40.8μm;偏光十字明显,其X-光衍射图样属A型晶体结构,结晶度为40.5%。淀粉碘复合物可见光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18nm,链淀粉含量33.2%。赤小豆淀粉在水中的溶胀能力较玉米淀粉大,比木薯淀粉小。赤小豆淀粉糊属于假塑性流体,糊抗剪切能力和凝沉能力均比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强,其冷、热糊粘度稳定性较好,单甘酯对赤小豆淀粉糊的影响较为特别。  相似文献   

13.
红小豆淀粉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红小豆为材料,采用水磨法提取红小豆淀粉,以玉米淀粉、红薯淀粉作对照,对其颗粒特性以及糊化黏度特性等理化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红小豆淀粉颗粒呈椭圆卵形,颗粒完整,表面光滑,粒径较长,偏光十字明显,具有类似树木年轮的轮纹结构,脐点位于颗粒中心。与对照相比,红小豆淀粉具有较低的糊化温度,较高的糊黏度,较差的冷热稳定性,易发生老化。pH、蔗糖对红小豆淀粉糊的黏度性质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初丽君  熊柳  孙庆杰 《食品科学》2011,32(15):130-134
以绿豆淀粉为原料,冰醋酸为乙酰化剂,制备低取代度的乙酰化绿豆淀粉。对乙酰化绿豆淀粉的膨润力、溶解度、凝沉性、透明度、黏性、质构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原淀粉相比,经过乙酰化处理的绿豆淀粉透明度、膨润力、溶解度均比原淀粉有所增加,糊化温度降低,谷值黏度、末值黏度有所升高,而峰值黏度、衰减值则降低,绿豆淀粉乙酰化后凝胶特性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种绿豆淀粉的功能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9个品种绿豆淀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绿豆淀粉的化学组成及糊化特性、溶解度、膨胀度和冻融稳定性等功能特性,并分析了直链淀粉含量与功能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绿豆淀粉直链淀粉含量不同,其分布范围为33.10%~44.08%;不同品种淀粉糊化特性参数间有明显差异;潍绿4号和中绿1号绿豆淀粉峰值粘度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安绿8号具有最低破损值(p0.05),毛绿豆和安绿092具有较低的回生值。绿豆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与温度有关,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品种绿豆淀粉糊经一次冻融后析水率均较高,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析水率均逐渐增大。相关性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与淀粉糊的最终粘度和回生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674,r=0.725;p0.05),与膨胀度之间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805,p0.01)。  相似文献   

16.
韩春然  姚珊珊  陈悦 《现代食品科技》2011,27(11):1303-1306
对黑龙江省不同产区的4种红豆淀粉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红豆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形状绝大部分为椭圆形或卵形,部分小颗粒为圆形,有些颗粒未完全分开,以较大颗粒形式存在.4种红豆淀粉的理化特性和糊化回生特性因产区和品种不同而差异很大.在90℃时,膨润力平均达到12.00%,溶解度平均达到13.18%.平均持水力为...  相似文献   

17.
芸豆淀粉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淀粉是芸豆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其性质直接影响芸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花芸豆、小红芸豆、红芸豆、小黑芸豆和小白芸豆等菜豆属芸豆为试验材料,采用湿磨法提取淀粉,以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为对照,分析芸豆淀粉的颗粒特性与糊化特性.结果表明,5种芸豆淀粉颗粒形貌相似,大淀粉颗粒多为卵圆形或肾形,小颗粒多呈圆形,淀粉颗粒长轴粒径介于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之间.淀粉颗粒偏光十字多为较粗的“X”形或斜“十”形,较明显.芸豆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属限制型膨胀淀粉.芸豆淀粉的透光度明显小于马铃薯淀粉,冻融稳定性不及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芸豆淀粉起糊温度、峰值黏度、破损值、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分别为76.6 ~ 77.8℃、117.3 ~ 150.9 RVU、5.0 ~ 32.0 RVU、205.1 ~225.2 RVU和91.9~104.2 RVU.芸豆淀粉糊表现出好的热稳定性、抗剪切,易回生.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球磨机械活化处理对绿豆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对机械活化后绿豆淀粉的颗粒形貌和粒度分布进行观察,并进一步对其热力学性质、糊化性质、溶解度、膨胀度、持水能力和冻融稳定性等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淀粉颗粒形貌发生了改变,表面变得粗糙不光滑,形状不规则,淀粉颗粒粒度分布范围为2~200 μm,70%以上分布在20~75 μm区间,粒度中位径增大到43.09 μm,热焓值降低至2.32 J/g,糊化温度显著降低,衰减值及回生值分别为原淀粉的1/30和1/31,微细化绿豆淀粉具有较好的热糊和冷糊稳定性,溶解度和膨胀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持水能力和冻融稳定性为原淀粉的3.2倍和2.0倍。  相似文献   

19.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Field Pea, Pinto and Navy Bean Starch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egume starches were compared f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that may explain differences in functional properties. Field pea starch had higher amylose, greater swelling power and solubility, and lower pasting temperatures than pinto and navy bean starche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showed that field pea starch had larger, more irregularly shaped granules and more broken large granules than pinto or navy starches. The most starch damage was observed for field pea. Pinto and navy bean starches had greater resistance to swelling at 60°C than field pea indicating a more strongly bonded micellar network. Higher cold paste viscosity was observed for navy bean and field p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