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以4批大豆毛油为原料,分别采用PLA1、PLC及3G 3种磷脂酶和传统水化法进行脱胶,后续采用化学精炼法制备一级大豆油,并对一级大豆油质量、总体油脂得率和经济收益等影响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在一级大豆油质量方面,3种磷脂酶脱胶与传统水化脱胶耦联化学精炼技术制备的一级大豆油,在常规理化指标、营养伴随物、风险因子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油脂得率方面,上述3种磷脂酶脱胶较传统水化脱胶均有显著性提升,分别可以提升0.85 %、1.20 %、1.28 %;同时,油胶出率及油胶含油均相应减少。在经济收益方面,酶法脱胶耦联化学精炼技术较水化脱胶耦联化学精炼技术经济收益更高,其中采用PLA1酶脱胶经济收益可以增加37.38元/吨,采用PLC脱胶可以增加68.89元/吨,采用3G脱胶可增加76.50元/吨。  相似文献   

2.
不同成熟度国产大豆对大豆油脱胶工艺及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不同成熟度大豆会直接影响大豆油的脱胶工艺及油脂品质.实验采用不同成熟度的国产大豆(青豆、熟豆),经粉碎、石油醚浸泡得到毛油,研究了不同种类的电解质(氢氧化钠、明矾、柠檬酸、磷酸、乙酸酐)在高温水化的脱胶条件下对该大豆毛油脱胶效果和油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磷酸、乙酸酐可以有效地去除大豆毛油中的非水化磷脂,脱胶率为95%以上;脱胶后油脂的品质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在相同的脱胶条件下,脱胶青大豆油的非水化磷脂的绝对含量远远超过了熟大豆油,这加重了后续加工的负担;另外,脱胶青大豆油的品质也劣于熟大豆油.  相似文献   

3.
旨在为热损大豆的加工提供理论支撑,以不同热损程度的巴西大豆为原料,采用索氏抽提法制备大豆油,分析其酸值、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全氧化值、氧化诱导期、甘油酯和游离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磷脂及生育酚组成及含量、色素含量,探明大豆热损对其油脂品质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大豆热损程度的增加,其油脂的酸值、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全氧化值显著升高(p<0.05),氧化诱导期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大豆相比,重度热损大豆油脂酸值和全氧化值的增长率分别高达557%、148%;热损导致大豆油水解,甘三酯相对含量降低,甘二酯和游离脂肪酸相对含量上升,以Sn-1,3位水解为主;氧化反应导致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热损程度越深变化越明显;热损导致大豆油总磷脂含量下降,磷脂酸相对含量显著上升,生育酚含量降低,重度热损大豆油脂中总生育酚的损失率高达19%;未成熟大豆更易发生热损现象,不同热损程度大豆油脂中的叶绿素、叶黄素及β-胡萝卜素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大豆热损会导致其油脂组成发生变化,品质降低。  相似文献   

4.
酶法脱胶及其在大豆油适度精炼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油的过度精炼是其中营养物质损失的最主要原因,它也增加了大豆油精炼的成本,加剧了环境污染。脱胶是油脂精炼的重要环节,对油脂后续加工有重要影响,而酶法脱胶工艺因为具有较高的脱胶效率和较低的环境污染被广大油脂加工企业所看好。通过介绍四种磷脂酶:磷脂酶A1(PLA1)、磷脂酶A2(PLA2)、磷脂酶C(PLC)和磷脂酶D(PLD),以及酶法脱胶在大豆油脱胶过程中的应用现状,为大豆油脂加工企业提供参考,展望酶法脱胶在大豆油适度精炼中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不同成熟度大豆会直接影响大豆油的脱胶工艺及油脂品质。试验采用未成熟度的国产大豆(青豆),经压榨技术得到毛油,研究了不同种类的电解质(柠檬酸、磷酸)在高温水化的脱胶条件下对该大豆毛油脱胶效果和油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磷酸可以有效地去除大豆毛油中的非水化磷脂。但是,在相同的脱胶条件下,脱胶青大豆油的非水化磷脂的绝对含量远远超过了熟大豆油,这加重了后续加工的负担;另外,脱胶青大豆油的品质也劣于熟大豆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不同热损程度大豆油脂品质与组成的差异性。方法 以同一批次含有热损现象的美湾大豆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热损程度大豆油脂的酸价、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全氧化值、氧化诱导期、甘油酯及脂肪酸的组成以及微量成分(磷脂、生育酚、色素)含量的差异,分析大豆热损对油脂品质和组成的影响。结果 热损会导致油脂的品质显著下降,酸价、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全氧化值均随热损程度的增加显著上升,氧化稳定诱导时间显著降低;重度热损过程中油脂发生氧化和Sn-1,3位为主的水解反应,氧化反应主要导致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水解反应导致甘三酯含量由95.71%下降至91.79%,甘二酯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上升;大豆热损导致油脂中的总磷脂含量下降,磷脂酸的相对含量显著上升,生育酚在热损过程中易发生氧化损失,总生育酚损失率高达11%。结合大豆外观、磷脂组成和色素含量分析,未成熟大豆易发生热损,导致油脂中叶绿素含量显著上升。结论 大豆热损会导致油脂的品质和组成差异显著,热损程度越深,油脂品质越差。  相似文献   

7.
以大豆毛油为原料,添加磷脂酶进行酶法脱胶,通过生产实际应用,确定酶法脱胶工艺参数为:磷脂酶A1和磷脂酶C混合酶用量45 mg/kg,pH 5,加水量2%,反应温度52℃,反应时间2h.在此条件下,脱胶油磷含量可降至5 mg/kg,精炼成品油总磷含量可降至1.4 mg/kg,非水化磷脂去除率达到99.3%以上,精炼成品油得率可达97.3%.对比特殊脱胶方法,精炼成品油经济效益提高了74.42元/t.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宗油料国际贸易的发展,进口油料货损难以避免,其中又以油料热损最为突出。油料热损与运输业、保险业、油脂加工业等多个行业的权益相关,如何正确认识并计算热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被各方高度关注。基于近年来参与进口大豆若干热损案例的经验,针对热损大豆原料和油、粕产品,分析其品质受损的原因和主要因素,为热损贬值评估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在通常情况下,建议通过蛋白溶解度的损失率和毛油酸价的升高分别计算豆粕和大豆油的损失,进而反映热损大豆的贬值情况;也可将粕和油的损失分别折算成热损大豆的量,以反映贬值情况,但此时应避免重复计算。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酶法脱胶的产业化应用,分别采用PLA1单酶脱胶和PLC联用PLA1双酶脱胶对7个批次大豆原油进行脱胶,测定油脂得率、油脚出率、脱胶油磷含量及酸值,并与传统水化法进行比较,考察大豆原油酶法脱胶的效果。结果表明:酶法脱胶油脂得率显著提升,利用PLA1单酶脱胶和PLC联用PLA1双酶脱胶其油脂得率较水化脱胶分别提升了0.86、1.41百分点,且双酶脱胶较单酶脱胶油脂得率也有明显提升,平均提升0.55百分点;酶法脱胶可以将大豆油的磷含量降至10 mg/kg以下,甚至可降至5 mg/kg左右;酶法脱胶的油脚出率较水化脱胶明显降低,单酶脱胶和双酶脱胶分别降低了0.72百分点和1.22百分点,且双酶脱胶较单酶脱胶油脚出率平均降低了0.49百分点;酶法脱胶的酸值(KOH)较传统水化法均有所升高,单酶脱胶和双酶脱胶分别提升了 0.63 mg/g和0.61 mg/g,双酶脱胶与单酶脱胶相比没有显著差异。酶法脱胶显著提高了油脂得率,脱胶油磷含量降至10 mg/kg以下,可以直接与物理精炼工艺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0.
以400 t/d大豆油磷脂酶C(PLC)酶法水化脱胶生产为例,对其加工工艺、操作注意事项、调试过程及结果进行了阐述,以期为PLC酶法水化脱胶工艺在油脂加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应用实践表明,PLC酶法水化脱胶脱胶油含磷量与常规水化脱胶相当,但PLC酶法水化脱胶可以使得率提高1.38个百分点,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1.
对品质受损大豆加工产品质量的研究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品质受损大豆及其加工产品的主要质量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研究品质受损大豆对其加工所得油脂和豆粕质量的影响,并对其加工价值作出评价。检测结果显示品质受损大豆油脂含量和粗蛋白含量的指标并未降低,其加工所得浸出毛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升高、色泽加深、水化脱胶和脱色效果变差,由此造成油脂精炼损耗的增加及产品得率的降低,此外,品质受损大豆加工所得豆粕粗蛋白含量的指标升高、尿素酶活性降低、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显著降低、颜色灰暗无光泽、霉变味加重,豆粕质量达不到国家饲用豆粕的质量标准。因此,品质受损大豆对其加工产品质量和产品得率都造成不良影响,其受损程度及加工价值不能仅用原料大豆的质量指标进行评价,而应结合其加工产品质量和生产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
李凯 《中国油脂》2021,46(6):146-148
降低蒸汽消耗可以降低大豆油压榨企业的生产成本。以5 000 t/d大豆加工厂为例,从技术改造以及精细化管理方面介绍了降低蒸汽消耗的措施。技术改造措施包括将原浸出线的蒸汽喷射泵改为液环式真空泵、层碟式汽提塔改为筛板式汽提塔、浸出器沥干段栅格板间隙从0.4 mm增加为1.2 mm,对DC蒸脱机首层排放的废气、汽提塔二次蒸汽以及蒸汽凝结水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精细化管理措施包括加强设备精细化控制、完善必需的计量设备、强化员工操作控制水平及KPI绩效考核管理。通过以上措施,可节省蒸汽约45 kg/t(以原料计)。  相似文献   

13.
储存受损害大豆的磷脂成分变化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梁歧  张鸣镝等 《中国油脂》2000,25(6):141-142
大豆在储运中因湿度和温度过高而受损害后,磷脂组份发生较大的化学变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不可皂化部分(主要是甾醇)和磷脂酸(PA)含量增加,而主要磷脂成分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胆碱(PC)含量减少。受损害大豆毛油水化脱胶困难及脱后油中磷含量偏高均与磷脂组份发生化学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宋二立 《中国油脂》2021,46(4):7-10
利用PLA1脱除大豆毛油中的磷脂,再用硅胶吸附脱除大豆油中的残磷和残皂。以酶法脱胶后含磷量、硅胶吸附脱皂后的含磷量和含皂量为评价指标,研究酶法脱胶及硅胶吸附脱皂对大豆油脱胶脱皂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油pH 5.5~6、去离子水添加量3%、反应时间6~8 h的脱胶条件下,酶法脱胶效果随PLA1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PLA1添加量分别为50、75、100 mg/kg时,脱胶大豆油中含磷量分别从566.36、538.02、562.76 mg/kg降至44.67、18.99、17.01 mg/kg,再添加油质量0.1%的SORBSIL R92硅胶,大豆油含磷量分别降至41.21、16.35、15.42 mg/kg,含皂量分别从37、23、14 mg/kg降至14、8、5 mg/kg。酶法脱胶后大豆油酸值和过氧化值有所升高,3个油样的酸值(KOH)平均升高0.63 mg/g,过氧化值平均升高0.007 g/100 g。硅胶吸附脱皂也造成大豆油酸值和过氧化值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15.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extraction and detection of DNA along a complete industrial soybean oil processing chain was described to monitor the presence of Roundup Ready® (RR) soybean. The analysed samples comprised all the steps prior to industrial oil extraction, namely, raw, cracked, laminated and expanded seeds, and the defatted flour as a sub-product. The samples collected at the refining unit included the crude oil, degummed/neutralised, washed, bleached and deodorised oil, as final product. The amplification of soybean lectin gene by end-poin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was successfully achieved in all the steps of extraction and refining processes, until the fully refined soybean oil. The amplification of RR soybean by PCR assays using event-specific primers was also achieved for all the extraction and refining steps, except for the intermediate steps of refining (neutralisation, washing and bleaching) possibly due to sample instability. The real-time PCR assays using specific probes confirmed all the results and proved that it is possible to detect and quantify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in the fully refined soybean oil. To our knowledge, this has never been reported before and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accomplishment regarding the traceabili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in refined oils.  相似文献   

16.
刘宏超 《中国油脂》2021,46(8):92-96
以巴西大豆为试验材料,模拟海上货轮舱内环境,对大豆热损伤粒率、霉变粒率、粗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蛋白质溶解度和脂肪酸值进行测定,监测不同水分含量大豆在50 d模拟储运期间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大豆水分含量越高,对豆堆温度的影响越大,进而对大豆的品质影响越大。当大豆水分含量小于等于12%时,各项指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可长期安全储存;当水分含量为13%时,储存时间超过20 d后品质指标开始发生较明显变化;大豆水分含量大于等于14%时,短期内大豆各项指标发生显著变化,不耐储存。高水分导致豆堆温度升高,进而引起大豆霉菌滋生,热损伤粒率、霉变粒率、脂肪酸值增加,蛋白质溶解度降低,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轻微下降。研究结果可为科学阐述进口大豆海上运输过程中品质变化和客观评估经济损失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加工花生高级烹调油的原料油可以为二级花生油、预榨花生油和浸出花生油,对于不同的原料油加工成花生高级烹调油要采取不同的工艺,这样得出的各项质量指标才能稳定,白土、磷酸、液碱、柴油等辅料消耗也低,从而节约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