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钢包覆盖剂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年冠华 《冶金能源》2001,20(4):22-26
为了改善钢包保温剂保温性能,研制了新的钢包覆盖剂并在生产中取得满意的效果,钢水降温值平均比碳化稻壳降低0.4℃/min,且成本低廉,对环境污染减轻。  相似文献   

2.
降低钢包钢水温降有利于降低冶炼成本、提高铸坯质量。针对敬业钢铁有限公司一炼钢厂80 t转炉出钢后钢包散热快的问题,在80 t小钢包上分别试验了出钢10 min后,钢包纳米绝热板、钢包覆盖剂、钢包加盖以及3种保温技术联合应用时对钢水的保温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纳米绝热板的钢包较普通钢包包壳温度降低26℃;使用SiO_2-Al_2O_3-CaO覆盖剂的钢包钢水温降比使用碳化稻壳覆盖剂少6℃;钢包全程加盖钢水温降比未加盖时少14℃;3种保温技术联合应用时钢水温降较使用碳化稻壳覆盖剂的普通钢包少23℃。钢包保温技术在小钢包上的保温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促进了企业节能环保工作的开展,同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钢包覆盖剂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华财  李淑清 《炼钢》2001,17(4):11-14
通过对钢包覆盖剂的试验与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的绝热保温型的钢包覆盖剂,保温效果明显,对操作环境的污染也明显减轻,是一种理想的钢水保温剂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炼钢过程保温系统传热数学模型,分析了钢包、中包、覆盖剂的材质及厚度对钢水热损失与钢水温降速度的影响,提出了降低炼钢过程钢水热损失及钢水温降的途径。生产实践表明,提高钢包烘烤温度、降低钢包绝热导热系数或增加其厚度、中包砌筑保温层、降低覆盖剂导热系数等,炼钢过程钢水热损失大幅降低,转炉出钢温度降低5.4℃。  相似文献   

5.
田建国 《特殊钢》2006,27(1):55-56
根据800炉(300t钢包)样本的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60t中间包内钢水温度-T中间包/℃的预测模型:T中间包=-66.7499+1.03196 T-0.76824x₁-0.00750x₂+0.23253t-0.60624 t²-9.39124×10-6t³。 式中:T-钢包到达回转台时钢水温度/℃;x₁-钢包浇铸前搁置时间/min;x2-中间包烘烤时间/min;t-钢包钢水浇铸时间/min。对中间包内预测温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间包钢水预测温度与实测温度之间的误差小于±5℃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数学模拟研究了添加覆盖剂和保温层对钢包静置过程中钢水温降的影响。结果表明:钢包静置过程中,钢水通过其上表面及钢包的包衬向外界传递热量,钢水温度下降。添加保温覆盖剂可使钢水上表面热损失大幅度下降,从而有效减小钢水温降。添加保温层可有效减小钢水通过钢包包衬向外界环境散失的热量,从而有效减小钢水温降。  相似文献   

7.
新型钢包覆盖剂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永斌  徐兵 《炼钢》2006,22(5):31-33,36
为了改善钢包覆盖剂的保温性能,研制出了采用炭化稻壳为主原料的新型钢包覆盖剂。它具有强度好、粉尘少、堆比重轻的特点,兼具钢液保温、防止钢水二次氧化等功能。在工业生产中试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黄周华  阙宗华  董军 《特殊钢》2016,37(2):39-40
中碳硫系易切削钢SAE1144(/%:0.42~0.47C,0.15~0.30Si,1.45~1.65Mn,0.24~0.30S,≤0.025P)采用100t DC EAF-LF-VD-280 mm×320 mm坯连铸工艺流程生产。通过控制出钢钢包温度≥1000℃,出钢时加入200 kg硅铁,钢包底吹氩搅拌;LF采用专用精炼渣系(/%:45~55CaO,15~25Al2O3,15~25SiO2),喂硫线,≥15 min VD处理后控制钢水过热度20~35℃,二冷比水量0.18 L/kg,拉速0.45~0.55 m/min等工艺措施,可稳定控制钢水硫含量和钢水的可浇性,铸坯中心疏松和缩孔级别≤1.5;[O]为14×10-6~15×10-6,[H]1.3×10-6~1.5×10-6,非金属夹杂物满足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9.
莱钢特殊钢厂对20tLF进行工艺优化,采取增加LF输入功率、强化埋弧操作、增加一次取样、采用SiC和CaC2联合扩散脱氧、提高钢包保温性能等措施,使LF提温速度由3℃/min提高到4~5℃/min,冶炼周期降至31min,解决了连铸水口堵塞问题,钢水成分得到有效控制,满足了炉机匹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55~75kg实验钢包炉精炼渣系的研究基础上,采用组成(%)为:63.6~70.0石灰,22.7725.0高铝矾土,5.0~13.6萤石(S1渣);60.0~66.7石灰,20.8~25.0萤石,12.5~15.0火砖块(S2渣);55.5~65.0石灰,35.0~44.5萤石(S3渣)3种渣系进行60t LF精炼渣埋弧工业试验,所精炼的钢种为20,20G,40Cr,35-CrMoA和GCr15。结果表明,用3种渣系钢水平均脱硫率均为87%,LF在采用S1、S2、S3渣系精炼时钢水平均升温速度分别为3.84℃/min、2.86℃/min和2.48℃/min。S1渣的脱硫速度快,从而缩短了精炼时间。  相似文献   

11.
二次精炼渣钢反应及成渣热对钢液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晶  傅杰  王平  黄成钢  李铮  易继松 《特殊钢》1999,20(6):42-44
通过现场实验,分阶段定量分析了出钢至出VD过程,渣钢反应热及成渣热对钢液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热对钢液降温的影响极小,完全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2.
Mod 9Cr-1Mo耐热钢析出相的热力学计算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热力学方法建立了耐热钢Mod9Cr1Mo中析出相MX、M23C6以及AlN数量和组成与钢的化学成分和热处理温度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采用相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介绍了该模型的用途。  相似文献   

13.
对耐热不锈钢(1Cr11Ni2W2MoV、Cr17Ni2)和钛合金(TA7),在3.5%NaCl水溶液中的电偶腐蚀敏感性进行了评价。研究了试样表面状态和阴阳极面积比对两类材料接触腐蚀行为的影响规律,探讨了腐蚀机理。  相似文献   

14.
高磁感取向硅钢常化处理过程中氮化物的沉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蒙肇斌  赵宇  何忠治 《特殊钢》1999,20(1):24-26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两段式常化工艺,不仅使高磁感取向硅钢(Hi-B钢)热轧时产生的大量Si3N4及少量氮化铁等较完全溶解,而且在中温等温及冷却阶段,可以使大量AlN较弥散地析出,从而抑制初次晶粒正常长大以提高Hi-B钢的磁性能。  相似文献   

15.
利用机械化学原理对连铸结晶器用保护渣进行超细复合处理,在保护渣微颗粒表面上生成微量碳化硅高熔点材料,可有效地延缓保护渣熔化速度,大幅度减少保护渣中外加碳含量,避免超低碳钢铸坯增碳.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产生擦伤的原因和过程,提出采用“非圆拆卷机卷筒”法能从根本上消除擦伤缺陷。  相似文献   

17.
Cr-Mo-Ni系新型铸造热锻模具钢的微合金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向成分(%):C01~05,Cr10~50,Mo03~20,Ni10~20新型铸造热锻模具钢中加入微合金化元素Nb、V、Ti、RE、Ca等,细化了晶粒、改善了夹杂物形态及分布。冲击韧性、延伸率、断面收缩率提高了一倍左右,断裂韧性和抗冷热疲劳性能也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连铸结晶器保护渣对超低碳钢增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连铸结晶器保护渣引起超低碳钢铸坯增碳的原因。强调指出,除了富集碳层外,含有碳的熔渣层也是引起铸坯增碳不可忽视的原因。并阐述了铸坯增碳的机理,提出了防止铸坯增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宋加 《特殊钢》2000,21(2):23-26
简介了我国小型轧机、线材轧机的生产能力、设备组成及近年实际产量;并就小型材、线材的国内市场及消费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贝氏体型非调质钢SBL的连续冷却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兵  赵爱军  王辉  康戈  李强 《特殊钢》2001,22(5):19-20
研究获得了Mn-B系低碳贝氏体型非调质钢SBL热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用钢热变形奥氏体不发生先共析铁素体析出临界冷却速度为1.5℃/s;冷却速度在1.5-7℃/s范围内可得到贝氏体组织;当冷速大于7℃/s时,不再有贝氏体生成,室温组织为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