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述了国内外电子烟抽吸参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影响因素等。现有文献研究表明,电子烟抽吸参数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使用经验、产品类型、烟液烟碱浓度、抽吸环境、雾化器功率、烟液口味和溶剂等。但现有研究数量有限,不同研究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考虑到将来电子烟产品的管制及消费者有害成分暴露风险评估,抽吸参数的研究如大量人群的自然抽吸行为、抽吸参数影响因素(特别是产品设计,包括电池、通风设置、烟液组成等)仍需进一步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2.
为客观评价影响电子烟烟碱释放量的因素,采用电子烟综合测试平台研究电子烟抽吸参数、电池功率、雾化剂配比等条件对电子烟气溶胶中烟碱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抽吸曲线、抽吸持续时间和抽吸容量是影响电子烟气溶胶烟碱释放量的主要因素,抽吸频率对电子烟气溶胶烟碱释放量影响的程度较小;2)在导油棉正常导油条件下,电子烟烟碱释放量随电子烟电池功率的增大而增加;3)对于雾化剂为丙二醇和丙三醇的电子烟,丙二醇的含量越高电子烟烟碱释放量越高。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电子烟烟液在多孔雾化芯内雾化过程中的传热传质行为, 建立了适用于模拟电子烟多口抽吸使用场景的多口抽吸模型, 并应用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 经验证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利用多口抽吸模型模拟逐口抽吸条件下电子烟烟液相变过程的传热传质特性、烟液成分变化并计算热效率。结果表明:①雾化芯孔隙中的烟液在抽吸间隙发生降温, 在30 s的抽吸间隙内, 烟液温度无法降至环境温度, 随着抽吸口数的增加, 逐口抽吸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的烟液温度较上一口相比平均提高4.4%;②在模拟的5口抽吸中, 烟液的平均气化速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第2口抽吸时烟液的平均气化速率达到最大值2.80 mg/s;③随着抽吸口序的增大, 逐口的系统升温耗能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逐口的烟液气化耗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逐口的导热、对流、辐射3项热损失不断增大, 每一口抽吸的热损失较上一口分别平均提高8.4%、6.8%、11.6%。每口抽吸的热效率随抽吸口数的增加而减小, 当抽吸口数从1口增加至5口, 每口抽吸的热效率从93.3%降至90.9%。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国内电子烟市场各类产品属性特征,采用网络爬虫和Python数据软件采集国内65个市售电子烟品牌共130款电子烟产品信息数据,研究分析产品类型、机身材质、产品电池、外观规格和电子烟烟液共5类产品属性的特征分布。结果表明:(1)电子烟产品类型可分为低功率和高功率两类,市场占比分别为65.9%和34.1%。低功率电子烟主要配置换弹式烟弹,而高功率电子烟以配置注油式烟弹为主。(2)电子烟机身材料主要为金属和树脂两类,基于两类材料的物化特性,不同类型电子烟对机身材质的选择有明显导向性。(3)不同类型电子烟的电池性能和外观规格呈明显聚类特征。(4)市售电子烟产品主流配色以黑、蓝和银灰色等暗色系为主,约55.7%市售电子烟产品主色调为暗色系。(5)近87%的烟液产品包含烟草、薄荷和水果3种系列口味。48.9%的电子烟烟液中1,2-丙二醇和丙三醇配比接近1∶1。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电子烟用户群体逐渐增加,电子烟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描述电子烟的安全性研究结果,文章结合部分电子烟对吸烟者抽吸行为的影响研究,从电子烟器具、电子烟气溶胶、电子烟烟液中香原料及电子烟对人体健康安全性等角度,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者在电子烟安全性方面的研究进展。需进一步研究电子烟材料物质向气溶胶中的转移规律,分析不同添加物加热雾化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电子烟对抽吸者抽吸行为的深远影响。建议国内针对电子烟产品制定统一高效的标准及严格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6.
对7种品牌市售电子烟及30种电子烟液,从烟液烟碱含量、单次充电最大抽吸口数、烟碱释放行为进行了分析比较,为深入研发电子烟产品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①电子烟液常温放置半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②电子烟液的实测值和盒标烟碱值差异较大;③不同品牌电子烟电池容量差异较大,可抽吸口数在50-420之间;④抽吸时烟弹中可释放烟液量和烟杆中电池电量对烟碱释放行为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电子烟烟气成分的逐口释放行为和探索雾化机理,以两种不同雾化方式(电阻丝雾化和超声波雾化)的电子烟为研究对象,利用转盘型吸烟机进行前15口的烟气逐口抽吸与滤片捕集,考察两种电子烟的气溶胶捕集量、烟碱释放量、1,2-丙二醇释放量及所占比例、丙三醇释放量及所占比例、甲醛释放量及所占比例随抽吸口数序号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随抽吸口数序号的增加,电阻丝雾化电子烟各考察指标的稳定性好于超声波雾化电子烟。(2)受超声波振荡和雾化片加热的双重作用,超声波雾化电子烟气溶胶捕集量、1,2-丙二醇释放量、丙三醇释放量、烟碱释放量随抽吸口数序号的增大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逐渐平稳的趋势。(3)超声波雾化电子烟在开始抽吸时出现1,2-丙二醇所占比例偏高和丙三醇所占比例偏低的现象。(4)由于超声波雾化电子烟雾化片温度低于电阻丝的加热温度,所以超声波雾化电子烟甲醛释放量和甲醛所占比例小于电阻丝雾化电子烟,其中甲醛所占比例约为电阻丝雾化电子烟的1/5。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研究电池质量现状及分析其对气溶胶释放行为影响.[方法]选取38种小功率电子烟,对电池进行倍率放电性能测试和对电子烟进行抽吸测试.[结果](1)电子烟电池的倍率放电性能参差不齐,只有52.0%的烟弹式电子烟用电池经过400次倍率放电后容量保持率在80%以上,38.5%的一次性电子烟用电池无法正常倍率放电,测试过...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电子烟消费者抽吸容量的测试方法,研制了适用于不同口径电子烟的CReSS Pocket吸烟行为记录仪接口,采用外标曲线校准法解决了记录仪在大抽吸容量下测试不准确的问题,并通过改变记录仪的测试方向,消除了电子烟气溶胶沉积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口径电子烟产品消费者的抽吸容量测试;(2)在20~250 m L的抽吸容量范围内,该测试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应用所建方法测试了20名电子烟消费者的抽吸容量,证实了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分别采用溶剂萃取—气质联用法和顶空—气质联用法(HS-GC/MS)对电加热雾化型电子烟烟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在标准抽吸条件下(ISO),重点对电子烟的雾化效率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电子烟烟油中溶剂(1,2-丙二醇和丙三醇)和烟碱的含量较高,其余成分为满足抽吸需要所调配的香精和烟草提取物;(2)烟油中1,2-丙二醇的含量为588.5mg/g,丙三醇为290.2mg/g,烟碱为10.4mg/g;(3)在标准抽吸条件下,电子烟烟油的平均雾化效率为11.99%,平均每口的雾化效率为0.30%。静态顶空法的前处理过程简便,在定性分析时比较有优势,但会发生热裂解,产生一些小分子量的醛、酮类化合物,故在定量分析中使用溶剂提取—气质联用法更合适。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电子烟雾化温度影响因素和雾化温度范围,按照CORESTA推荐电子烟抽吸模式,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可注油和预注油雾化器进行雾化温度测定,采用非导电型热电偶对一次性连体烟雾化器进行雾化温度测定。结果表明:(1)对于丙二醇、甘油和1,3-丁二醇三种溶剂,使用混合溶剂时的电子烟雾化温度高于使用单一溶剂时的雾化温度;(2)电子烟雾化温度与加热丝阻值呈负相关,与工作电压呈正相关;(3)阻值相同的可注油雾化器,单根发热丝的雾化温度高于双根发热丝的雾化温度;(4)对于结构相同的一次性连体烟雾化器,气流通道直径与雾化温度呈负相关;且随着抽吸口数的增加,一次性连体烟雾化器的雾化温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6年对全国消费者粮油产品消费认知与需求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交叉分析方法对消费者购买粮油产品的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主要购买粮油产品的地方在超市和菜市场;获取粮油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电视、超市推荐和朋友言论;购买粮油产品的主要参考标准是产品的口感、价格、品牌与营养;消费者的学历、收入以及家庭属地都对购买粮油产品有显著影响。并以此提出了发展粮油电商、选准广告宣传以及抑制过度加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气溶胶加热卷烟的成分和释放物特性,以2种气溶胶加热卷烟为对象,分析测试了芯基材和烟液中主要成分及其气溶胶释放行为。结果表明:(1)仅在芯基材中检出烟碱,其质量分数在11.04~20.21 mg/g之间;(2)同品牌产品的芯基材和烟液中雾化剂1,2-丙二醇和丙三醇的质量分数和比例不同,烟液中雾化剂的质量分数高于芯基材;(3)样品A的消费形式接近电子烟,每10口气溶胶中烟碱的释放量随抽吸口数增加而下降,1,2-丙二醇、丙三醇的释放量在30口左右达到最大;样品B的消费形式接近电加热卷烟,气溶胶中烟碱和水分的释放量与电加热卷烟相当,雾化剂释放量显著提高;(4)总体而言,单位体积气溶胶中,样品A和B的气溶胶中烟碱的释放量低于中心加热型电加热卷烟iQOS,高于外周加热型电加热卷烟glo,而1,2-丙二醇和丙三醇的释放量均显著高于电加热卷烟,表明气溶胶加热卷烟或可弥补电加热卷烟烟雾量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不同抽吸参数下电子烟烟气总粒相物(TPM)传输量的变化,考察了ISO和加拿大卫生部深度抽吸(HCI)2种抽吸模式、3种抽吸曲线、2~5 s抽吸时间和1~100口抽吸口数对电子烟主流烟气中TPM传输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抽吸时间和电子烟TPM的产生速率是影响电子烟传输量的主要因素,其他抽吸参数对电子烟烟气传输量影响的程度较小。2较高的抽吸气流速率易使电子烟电热丝的工作温度低于烟液中主要溶剂之一——甘油的沸点,从而降低烟气传输量。3单口电子烟烟气TPM随抽吸口数序号的增大而明显递减。电子烟应以3~4 s抽吸持续时间、矩形抽吸曲线、55 m L抽吸容量及缓慢平稳的抽吸方式收集抽吸1~30口的TPM进行烟气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电子烟烟雾质量浓度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基于气溶胶光学特性建立了利用透光率定量表征烟雾质量浓度的方法,采用开发的烟雾质量浓度测试系统考察了不同抽吸参数、烟液溶剂、工作电压和电阻对烟雾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抽吸容量一定时,在较短抽吸间隔条件下,电子烟烟雾质量浓度较大。(2)使用甘油和1,2-丙二醇混合溶剂时,电子烟烟雾质量浓度大于使用单一溶剂。(3)在相同的抽吸条件下,电子烟输出功率与烟雾质量浓度正相关。该表征方法和测试系统合理、有效,适用于电子烟烟雾质量浓度的实时、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电子烟烟液的含水率、丙二醇与丙三醇比例、烟碱浓度和电子烟烟具输出功率对气溶胶中醛类化合物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将实验室配制的烟液填充至可填充式电子烟内,按照抽吸容量55 mL、抽吸频率30 s、抽吸持续时间3 s的模式抽吸50口,测定电子烟气溶胶中的甲醛、乙醛和丙烯醛的释放量。结果表明:①甲醛主要源于丙三醇的裂解,乙醛主要源于丙二醇的裂解,丙烯醛主要源于较高温度条件下丙三醇的脱水。②醛类化合物的释放量随烟碱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烟具输出功率的升高而增加。③含水率对醛类化合物释放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出一种采集烟油型电子烟实验参数的新方法。  方法  基于相似原理设计搭建电子烟扩尺实验台,采用由丙二醇(PG)和丙三醇(VG)组成的不同配比的烟油进行相似实验研究。根据各物理量间的相似准则关系,模型实验数据可换算得到原型电子烟的数据。  结果  (1)在相同加热功率及抽吸模式条件下,纯VG的电加热丝温升速率高于纯PG,加热丝温升速率随VG含量增大而增大。(2)雾化芯中加热丝的温升速率最高,加热丝与导油棉交界处的温升速率次之,棉中心位置最慢。(3)在三口连续抽吸实验中,每口抽吸过程中各温度测点的初始及最高温度会随抽吸口数呈整体抬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成都市消费者挂面消费行为的基本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了影响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鸡蛋面和原味面是最受欢迎的挂面种类。就杂粮面而言,消费者比较喜欢全麦面和荞麦面。产品的口感和配料表/营养成分表是影响挂面和杂粮面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而影响儿童面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产品的配料表/营养成分表、品牌知名度和生产执行标准,口感不再是主要因素。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的消费群体在购买挂面、杂粮面和儿童面的行为上存在差异。在选购挂面和杂粮面时,女性比男性更加关注价格,年轻人比年长者更关注口感。在选购儿童面时,学历越高的消费者对品牌越关注,收入较低的人群会更多地考虑包装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电子烟烟液中香气成分和烟碱在抽吸过程中释放的稳定性,延长烟液货架期,分别以己酸乙酯、薄荷醇、烟草香精和烟碱为芯材,以β-环糊精为壁材,制备了4种电子烟用微胶囊。使用粒度仪、扫描电镜仪、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红外光谱仪对其进行表征。将上述微胶囊应用于烟液中,进行电子烟逐口抽吸成分释放分析、电子烟保存稳定性研究及感官质量评价。结果表明:(1)上述4种芯材与β-环糊精均形成了稳定的微胶囊包合物。(2)随着电子烟抽吸口数增加,对照组(含质量百分比相同的非微胶囊芯材的烟液)单位烟气中香气成分和烟碱释放量均呈下降趋势,实验组呈上升趋势。随着电子烟保存时间延长,实验组电子烟单位烟气中香气成分释放量比对照组下降缓慢,且实验组烟碱释放稳定性优于对照组。(3)微胶囊烟液的感官质量均优于对照烟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电子烟的抽吸模式、电子烟气溶胶的捕集方法、物理特性、化学成分、环境烟气以及体外毒理学评价的研究进展,比较了电子烟气溶胶与传统卷烟烟气化学成分释放量,提出了电子烟气溶胶的重点研究课题,以期为我国烟草行业电子烟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