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将淋饭酒母替代传统酒药作为糖化发酵剂用于房县黄酒酿造生产中,结果表明,3%的淋饭酒母添加量可使发酵过程平稳、缓慢进行,制备得到的房县黄酒香气、口感略优于传统工艺;以淋饭酒母酿制的房县黄酒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GB/T 13662—2008要求,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传统工艺,高级醇含量则少于传统工艺。  相似文献   

2.
第四章曲和酒药酿造黄酒一般都加入一定量的曲子,而酒药只用于制造淋饭酒母。绍兴酒等传统工艺操作,曲和酒药一起使用,新工艺大罐发酵只用曲作糖化剂,不用酒药,因为用纯种培养的酒母代替了淋饭酒母作发酵剂。由于各地的气候和习惯等不同,所以曲和酒药的种类很多,名称也不一致。而且它们的配料和制法也不一样,本讲座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此章暂从略。第五章酒母为了使醪发酵,要培养大量的酵母——酒母。酿造黄酒是开放式的发酵,保证醪健全的发酵和制造优质的成品酒,酒母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传统工艺绍兴黄酒生产存在酸败率较高的问题,将XZ-11酵母菌活性干酵母制成淋饭酒母及在酿季后期与淋饭酒母混合使用,能弥补淋饭酒母发酵性能的不足,有效防止发酵醪酸败,酿制的绍兴黄酒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GB/T17946-2008国家标准要求,且各项理化指标和感官质量与对照酒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γ─AADY培养酒母在新工艺大罐发酵中的应用沈栋良,毛伟峰上海枫泾酒厂一分厂(201501)关键词黄酒,γ─AADY,酒母,新工艺大罐发酵上海枫泾酒厂一分厂是新工艺大罐发酵的黄酒专业生产厂,新工艺发酵采用纯种培养的麦曲和酒母代替传统块曲和淋饭酒母,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传统黄酒淋饭酒母被少量有害菌污染后对发酵的影响,对淋饭酒母中微生物进行了检测,发现有少量异常形态的细菌——有害菌,通过用含有有害菌的淋饭酒母和正常淋饭酒母分别酿制加饭酒,结果表明:用含有有害菌的淋饭酒母单独酿制加饭酒,对发酵有影响,酒精度上升慢,易出现酸败,不能作酒母使用。采取的措施有:控制工艺条件,选择正常的...  相似文献   

6.
黄酒活性干酵母培养淋饭酒母用于早籼米大罐发酵郏国辉浙江省台州路桥酒厂(317400)关键词黄酒,Y─AADY,淋饭酒母,早籼米,大罐发酵我厂从1992年冬酿开始采用黄酒活性于酵母(Y─AADY)培养淋饭酒母用于大罐喂饭生产黄酒,有成功,也有失败。我们...  相似文献   

7.
快速发酵黄酒酵母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淋饭酒母为菌种来源,通过TTC法、CO2失重法以及酿酒试验,筛选出一株快速发酵黄酒酵母菌GY-9。以GY-9酵母酿制机械化黄酒,能提高成品酒的酒精度、缩短发酵周期。经分子鉴定,GY-9为酿酒酵母菌。  相似文献   

8.
新工艺酒母在传统工艺黄酒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纯粹培养酒母与淋饭酒母相比 ,具有许多优点 ,但酿制的黄酒风味较差。通过试验 ,使纯粹培养酒母酿制的黄酒风味和质量达到甚至优于以淋饭酒母酿制的黄酒。  相似文献   

9.
<正>绍兴酒是我国的名酒,苏州约在1920年生产绍酒,解放后,因别于绍兴产的绍酒而定名为仿绍酒。生产方式仍沿用绍兴古老的草包曲作糖化剂,用淋饭酒母作酒酿。 过去草包曲生产是以稻草包裹拌水的破碎小麦,压制成块列置屋内,靠微生物自然繁殖一个月后再养曲一段时间方可使用。淋饭酒母的生产,系在缸内将米饭拌入酒药,搭窝,待来浆后(约2—3天)再加水、加曲进行发酵,约再经四天后灌入坛内,养贮半月后备用即为淋饭酒母。 老法生产仿绍酒,整个一冬酿期,黄酒的质量就取决于上述预先制成的草包曲和淋饭酒母,纯属靠天吃饭,生产很不稳定,劳动强度也很大。68、69年我厂在轻工部发酵研究所和江苏省化工设计研究所的帮助下,进行了曲、酿改革试验,探索了用纯种曲和纯种酵母生产仿绍酒的新工艺。本文主要介绍了纯种曲(苏16)和纯种酵母(苏652和醇香酵母)的选育试验和曲酿改革后仿绍酒生产的工艺条件以及取得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新型淋饭酒母酿制黄酒,由于发酵前期醪液酒精度迅速上升,能有效抑制杂菌生长,达到防止醪液酸败的目的.酿成的黄酒总酸较低,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感官品评得分高于以传统淋饭酒母酿制的黄酒.  相似文献   

11.
以海南坡稻山兰为主要原料,在传统手工酿造山兰甜酒的工艺基础上添加嗜杀酿酒酵母作为发酵剂能保持山兰甜酒原始的酒醇甘甜微苦风味,维持独特的米脂芳香。控制和净化发酵醪中的酵母品质,在发酵过程中保持酒味纯正,使糖化与发酵得到同步,发酵力得到加强,酒味更加醇厚。同时发酵环境得到净化,发酵时间缩短,生产效率提高。嗜杀酵母发酵剂令山兰甜酒出现苦味物质的时间提前,同时相对传统工艺生成较高浓度的高级醇,可采取定时移除酒液的方法解决。  相似文献   

12.
绍兴黄酒的传统酿制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黄酒包括淋饭酒和摊饭酒,淋饭酒以使用冷水淋洒刚蒸熟的热饭使其降温为主要特征而得名,摊饭酒以刚蒸熟的热饭自然冷却后再进行制作而得名。绍兴酒的传统工艺是用淋饭法酿出来的酒醅(未经煎榨的半成品)作酒母,而用摊饭法来完成酿制过程。该文对传统工艺中使用的麦曲、淋饭酒母和摊饭酒的酿制过程做了详细地说明。  相似文献   

13.
以3 种不同酵母发酵的紫薯糯米酒为原料,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紫薯糯米酒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研究紫薯醪和糯米糖化醪的比例对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薯醪和糯米糖化醪的比例在3∶2~1∶1(m/m)时,酒的品质较好;紫薯糯米酒中的香气成分有酯类、醇类、醛、酮类和烷烃、烯烃类,3 种酵母发酵的酒样中共检测出香气成分73 种。果酒专用干酵母SY、酿酒酵母1383和酿酒酵母1596发酵的紫薯糯米酒中分别检测出55、54、55 种香气成分,其中相同的成分有38种,3 种紫薯糯米酒中相对含量最高的香气成分都是异戊醇,其相对含量分别为17.67%、17.84%和18.63%。  相似文献   

14.
利用巴氏葡萄球菌TS-82联合酿酒酵母发酵沙棘果酒,分别采用皂化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比较该酿造方法与传统酿造方法中类胡萝卜素、十种主要多酚和降异戊二烯类化合物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巴氏葡萄球菌TS-82联合酿酒酵母发酵沙棘果酒可催化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生风味物质,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5,6-环氧化物和二氢猕猴桃内酯等典型香气物质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同时也可保留一定量的类胡萝卜素(2.4 mg/L),确保沙棘果酒的营养和风味兼得。此外,还发现酿酒酵母和巴氏葡萄球菌TS-82的共同添加可提高沙棘果酒中没食子酸、儿茶酸、阿魏酸、金丝桃苷和鞣花酸等游离酚的含量(p<0.05)。综上所述,巴氏葡萄球菌TS-82联合酿酒酵母发酵可有效改善沙棘果酒的风味。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酿造米酒的发酵条件以提高其品质,以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及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发酵菌株,采用两步发酵法制备酿造米酒,研究了酵母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酿造米酒品质的影响。通过测定酿造米酒的酒精度、总糖、总酸、风味物质和感官评价等指标,以确定酿造米酒最佳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酿造米酒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为:酵母接种量1.0%(以原料大米计),发酵温度25 ℃,发酵周期13 d。在此最佳条件下,酿造米酒酒精度为13.21%vol,感官评分为87.14分,颜色呈米黄色,酒体丰满醇和,香气自然纯正,具有幽雅的水果香和花香。  相似文献   

16.
姚远  陶玉贵  葛飞  宋平  李婉珍  朱龙宝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24):242-250,261
实验以清酒酵母和果酒活性干酵母为发酵菌种,分别采用单独接种、两种酵母按不同顺序接种和两种酵母同时接种共5种发酵方式发酵桑葚米酒,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5种发酵方式发酵桑葚米酒中香气物质,同时对米酒中主要香气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接种清酒酵母发酵7 d后再接入果酒活性干酵母发酵的桑葚米酒品质较好,米酒理化指标为酒精度(10.10% vol±0.20% vol)、残糖含量(30.70±0.10 g/L)、总酸(6.85±0.08 g/L)、挥发酸(0.31±0.05 g/L)、感官评分(85.60±0.19)。5组酒样中共检测出175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62种、醇类30种、酸类8种、醛类11种、酮类19种、烃类29种、其它物质16种;接种清酒酵母发酵7 d后再接入果酒活性干酵母发酵的桑葚米酒中主体风味物质达14种,典型风味成分β-苯乙醇的相对含量达17.88%,较其他4种发酵方式高出2.63~3.96倍,米酒的香气浓郁,果香花香和奶香味突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影响菌体生长因素、发酵指标和香气成分的测定,研究了从自然发酵黑莓酒中筛选出的酵母菌FW-sc-08的生长和发酵特性。结果显示,酵母菌FM-sc-08对数生长期为3~9 h,对SO2最大耐受质量浓度为800 mg/L;酵母菌FM-sc-08适宜发酵的可发酵糖最大含量为30%,对糖最大耐受量为40%,可发酵酒精度最高16.3%vol。通过测定不同温度对发酵指标的影响,最终确定酵母菌FM-sc-08的最适发酵温度为25 ℃;对比20 ℃和25 ℃发酵的黑莓果酒酒样中的香气成分,可知酵母菌FM-sc-08在20 ℃发酵黑莓酒产香气成分较多(35种)。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一株鲜食葡萄来源酵母菌YM7的类别及酿造学特性,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种属,以商业化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X16为对照,采用光密度法分析其生长特性和生理耐受性,对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显色法检测其β-葡萄糖苷酶合成能力,亚硫酸铋培养法检测其硫化氢产生能力,并与S. cerevisiae X16混合发酵葡萄汁,评价其对葡萄酒理化指标和香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YM7被鉴定为克鲁维毕赤酵母(Pichia kluyveri),其生长性能、二氧化硫、柠檬酸耐受性与S. cerevisiae X16接近,葡萄糖耐受性低于S. cerevisiae X16,可耐受体积分数3%的乙醇,β-葡萄糖苷酶和硫化氢生产能力分别低于、高于S. cerevisiae X16。此外,与S. cerevisiae X16单独发酵葡萄酒相比,该菌株与S. cerevisiae X16混合发酵的葡萄酒挥发酸含量降低,香气化合物中酸类、醇类物质含量降低,酯类物质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自选非酿酒酵母对葡萄酒香气物质的影响,选取毕赤克鲁维酵母(Pichia kluyveri)HSX-5、长孢洛德酵母(Lodderomyces elongisporus)MNS-6和戴尔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brueckii)YQX-8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AWRI 796混合发酵赤霞珠葡萄酒,采用顶空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检测其挥发性香气物质,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相较于酿酒酵母单菌发酵酒样,菌株HSX-5和YQX-8混合发酵酒样中己酸乙酯提升了2倍,菌株HSX-5、YQX-8、MNS-6混合发酵酒样中的辛酸乙酯分别提升76.6%、35.5%、5.5%,乙酸乙酯含量增加均为10%,混合发酵增强了葡萄酒花果类香气及醇香;同时混合发酵各组均产生了新物质,增加了葡萄酒风味体系的丰度。PCA结果表明,菌株HSX-5和YQX-8混合发酵的发酵酒样主要贡献香气种类较多且气味活度值(OAV)较高,对葡萄酒香气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0.
TTC法在筛选西瓜果酒酵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晓冰  王振伟 《酿酒科技》2011,(2):69-70,73
利用TTC(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作为显色剂对酵母的代谢产物发生呈色反应,可以判断酵母生长过程呼吸酶活力的大小,即酵母产酒精能力的高低,进行快速筛选西瓜酒酵母。筛选出的酵母XH1#在与酿酒酵母和安琪酵母的发酵对比中,其产品西瓜果酒在颜色、气味、口感等感官评定指标方面都比对照样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