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苗族服饰中龙纹图案染织绣技艺之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苗族服饰中龙纹图案为对象,从技术与艺术两方面对其作了具体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纹样的织造和刺绣进行了详尽分析,直观地展现了其工艺技术之美,为当代服装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生色花"纹样在丝绸上的应用,开创了中国植物装饰纹样的写实风格,形成了宋代清新自然、典雅秀丽的时代风貌。通过对南宋"生色花"丝绸纹样的形式特征及其形式美、意蕴美的分析研究,探讨传统植物纹样从装饰性到写实性的发展变化,分析社会文化对"生色花"纹样兴盛发展的内在影响,并结合实际探寻"生色花"纹样在现代丝绸纹样设计中的新发展。研究认为,写实性手法的应用促进了丝绸纹样从装饰到写实的转变,使花卉造型更加完善,为明清时期纹样的繁盛发展奠定了基础,它还丰富了花卉装饰纹样的寓意并促成吉祥纹样的出现和流行。  相似文献   

3.
周梦  王超群 《丝绸》2023,(8):122-132
贵州黄平苗族女性盛装上衣具有很强的支系识别性,其所选用绸缎面料及整体的紫褐(未染色)或金绿(染色)的色彩体系,全部以抽象几何造型的装饰纹样实属罕见。“后背中心视角”的装饰特征都与贵州其他支系苗族女性盛装服饰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往对其的研究并不多见。文章以实物样本为基础,从款式、造型与结构、色彩特征、装饰与纹样特征、美学特征几个层面对其盛装上衣进行全面解读。从而进一步探究黄平苗族女性盛装上衣色彩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单数为尚的数字排列所展现的节奏韵律与审美喜好,几何的装饰构成所展现出的理性之美及其独特的“后背中心视角”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翡翠颜色丰富艳丽、种质优良、晶莹剔透、光泽莹润,被人们称为“玉石之王”.本文从翡翠的材质之美、雕琢之美和寓意之美等三个方面概括了翡翠的美学价值:材质之美是其自然属性,主要体现在艳丽的色彩、优良的种质、灵秀的水头等几方面;雕琢之美是对翡翠蕴涵美的人为艺术创造;寓意之美则体现了翡翠在中国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李兴宇  闵思佳 《丝绸》2007,(4):52-54
讨论了吴服对东方之美的体现,吴服的美既缘于美丽的丝绸,也缘于在这个载体之上的文化内涵。在日本的文化艺术中,东方之美处处有体现,吴服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从吴服的和谐、意境、简约这三个角度来探讨其与东方美学的关系,同时也关注和服这种传统文化的保存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八达晕”纹样是中国织锦中有代表性的纹样之一,目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纹样构成分析和纹样创新上,涉及纹样的创新应用方面较少。为了探究传统纹样的创新应用路径,文章从宋锦中八达晕纹样的骨架、骨架纹样、装饰纹样、填充纹样、纹样色彩五个方面入手,分析并总结了其构图规律及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每个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和整合,设计出了一款八达晕纹样,最后通过CLO3D软件将设计的八达晕纹样进行了面料及服装穿着状态虚拟。文章从传统服饰纹样入手,使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创新设计,并完成服装的虚拟展示,为传统服饰纹样的发掘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1912~1949年时期旗袍中的装饰图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实物、图片及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的方式,深入分析了旗袍中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几何纹样及其他组合纹样的表现手法及特点,得出了其发展演变的特点,梳理出民国时期装饰图案的理论知识,为旗袍纹样的现代设计与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汉代丝织品的纹样是体现汉代文化的重要符号,而它的创新性演变却非常匮乏,单纯的提取无法满足其在现代审美中的传播与发展。抽取出一种适用于汉代纹样的创新设计方法,使汉代纹样更好地满足时代特征的审美需求。文章通过对汉代考古挖掘中丝织品上纹样的分析,明确其典型特征,提取核心纹样图案作为初始模型,利用形状文法引擎生成新的纹样设计方案。基于形状文法原理的汉代纹样再设计,既保留了汉代纹样的基因特征,又创新性地挖掘了其遗传因素,为汉代丝织品纹样在现代文化中的转型提供了巨大的创新设计源泉和方法。汉代云纹纹样再设计实验,论证了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温润  石林 《丝绸》2014,51(11)
中西文化在民国时期激荡交融,女装变革是为物化典型。受其影响,以女装为主要载体的民国丝绸纹样呈现出异于古代之新风。由平面到立体的款式促使纹样装饰趋于简洁,由厚重到轻薄的面料致使印花纹样日益流行,由迂缓到趋时的时装加速了纹样更迭,由鄙夷到崇洋的心态助推外来纹样大量涌入。女装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国丝绸纹样的发展方向,使其突破了数千年一直纵向继承、自成体系的保守模式,转变为横向借鉴、多元并行的开放形态,俨然成为20世纪中国丝绸纹样演进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余琴  梁勇 《针织工业》2022,(4):67-70
徽派建筑是我国明清时期徽州地方特色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丰富的装饰纹样为我国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资源。分析徽派建筑纹样分类和特点,寻找其与毛衫图案设计结合点,并进行毛衫图案创新设计。通过4款设计实例,阐述徽派建筑纹样在毛衫设计中的装饰作用,为徽派建筑纹样的设计应用提供参考。徽派建筑纹样丰富了毛衫图案设计思路,毛衫图案则拓展了徽派地方特色文化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1.
黄梅挑花、红安绣活、阳新布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地区民间刺绣家族中的3朵奇葩。从刺绣工艺、纹样布局、色彩表达、文化意蕴等方面对3种民间艺术的共性特征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通过这些讨论更好地促进荆楚民间挑补绣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运娟  赵莉  金娟凤  陈东生 《丝绸》2020,57(2):61-65
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金苍绣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和传世实物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纺织品设计艺术与工艺角度研究泉州金苍绣的美学特征,得出金苍绣在刺绣针法、工艺审美价值、工艺服务对象方面的工艺美学特征,色彩美学特征表现在“尚红贵黄”色彩属性、与闽南文化的精神气质相吻合,纹样具有隐或显的吉祥含义、地域特征明显的美学特征。同时基于“和合”文化哲学理念,探讨其在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所蕴含的“和合文化”内涵,同时提出基于和合文化视角下泉州金苍绣研究在增强海丝沿线国家的文化认同感、提升闽派服饰创意设计文化底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沂蒙民间刺绣是鲁绣的一种,色彩鲜艳,风格粗放,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特色。在蒙山沂水的滋养下,该地区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风俗礼仪形式,其中婚俗礼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风俗礼仪形式。婚俗礼仪语境中的刺绣文化则通过其图案、工艺、象征意味等因子表现出了其独特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  相似文献   

14.
穆慧玲 《纺织学报》2013,34(10):63-0
针对传统鲁绣的材质与刺绣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以山东省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所珍藏的鲁绣作品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传统鲁绣的材质和工艺两方面进行研究。在材质方面,主要对传统鲁绣的绣线和绣地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工艺方面,主要对齐针、套针、网绣、打籽绣、钉线绣五种最常用的针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传统鲁绣是以坚韧的柞蚕丝为绣线,精美的真丝为绣地,其刺绣材质独特、刺绣工艺精湛、针法灵活多样,具有鲜明的齐鲁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5.
蒋妮 《纺织报告》2020,(2):92-93
刺绣艺术经历了四千多年的发展和变革,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成就,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形式之一。在国内市场,传统手工刺绣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不断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国民间刺绣发展到现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艺术体系,为日用品设计提供了灵感。文章主要通过追溯民间刺绣的起源与发展,探析民间刺绣在现代家居日用品中的美学价值和民间刺绣在现代家居用品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如何更好地实现民间刺绣在现代家居日用品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陈逸阳  高强 《毛纺科技》2021,49(4):92-97
壮族刺绣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手工艺,也是提升壮族服饰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壮族刺绣图案创新应用的基础理论,针对壮族刺绣图案在文化内涵和形式语言上的独特表现,通过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由表及里地探索壮族刺绣图案的造型方式、构成形式,深度剖析壮族刺绣图案文化寓意以及呈现形式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壮族刺绣图案在造型上具有“面面相嵌,错落有致”和“线面兼施,虚实相生”的特点;在构成形式上以二方连续式、骨骼续连式、均衡构成式、单独主体式、角隅向心式几种形式为主,在文化寓意上呈现多样统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为了复原传统荷包工艺艺术的边饰工艺,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台州刺绣博物馆300余件荷包传世藏品的边饰进行分类研究,发现荷包边饰主要有编织带镶边、布条滚边和股线绣边3种基本形式。其中,织带镶边在葫芦荷包、扇套、眼镜袋等荷包中常见;布条滚边在江南腰包中最为普遍;股线绣边工艺最复杂,在装饰性强的方荷包、圆荷包中应用最多。可见,风格粗犷的大型荷包以布条滚边为主,精细绣花的小型荷包多以绣边装饰,织带镶边则具有一定的装裱作用。荷包边饰艺术融合了传统纹饰设计、配色、编织与刺绣等工艺。边饰选择遵循衬托点缀和功能适宜原则,荷包的造型类别、装饰风格以及制作材料共同决定了荷包边饰类型。  相似文献   

18.
薛冬梅  赵丰  赵安如  王淑娟 《丝绸》2022,59(2):145-151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南宋赵伯澐墓出土一双丝质“编织鞋”,其制作技艺精巧独特,令人称奇。文章运用实物观察、比较分析、推理验证等研究方法,首先对实物进行观察分析,描述其各部分基本特征;然后将“编织鞋”与其他古代鞋履进行比较,宏观上推测其制作方法,进而转入微观视角,绘制鞋面组织结构图,推测鞋面成形工艺;最后以实践的方式进行验证。研究表明:赵伯澐墓“编织鞋”实际是采用了满地环编绣的装饰技法,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编织鞋”。通过研究不仅有利于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启发当代织绣设计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汉绣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为切入点,介绍了其绣品种类、艺术风格和工艺特色等.重点围绕汉绣的文化内涵展开分析,通过地域的关联性、技艺的传承性以及文化的渊源性的论述,揭示了汉绣这一具有浓郁荆楚特色手工技艺的原貌,在此基础上,对汉绣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可行性传承与保护模式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