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国产全自动汽车检测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产汽车安全检测线是一个由各个单项检测设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检测质量高、数据可靠、完整的检测系统,它能在汽车不解体的条件下,迅速、准确地反映出汽车的各种机构和系统部件的技术状况,并指出其故障所在,该检测线的研制结果主要包括检测原理,计算机分级分布 硬件系统与软件设计等内容,该系统已投运上百套生产线,工作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2.
汽车检测线质量认证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次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汽车检测线整体检测能力评价方法,确定了各层指标权重,建立了汽车检测线整体检测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例研究论述了评价过程和方法。该评价系统为汽车检测线质量认证工作提供了系统的定量评价方法,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测功试验台是汽车质检线中的关键设备。它的作用是在汽车出厂前检测汽车的驱动力、加速力和爬坡性。用工控机和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C)组成的分级控制系统对汽车测功试验台进行自动控制,可完成不同条件下驱动力、加速力和爬坡性能等多种参数的检测。介绍了测功台的分级自动控制系统的构成,讨论了PC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要点。该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好,是汽车整车质量检测线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既可单机作为质量检测或安检站的检测设备,也可与其他设备联机组成自动化检测线。  相似文献   

4.
对于带电子ABS系统的汽车,在机动车安全检测线上,所检测的制动性能基本上都是防抱死系统不工作,只有常规制动系统工作,车轮抱死状态下的制动力评价.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加快汽车安全检测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在分析现有汽车安全检测流程优缺点的基础上,通过设立检测子站,提出了基于环岛模式的车辆检测流程;着重介绍了其设计思想,并对采用该流程后的车辆检测工作进行了模拟实现,运用改造前、后车辆检测所需的时间-送检车辆数关系曲线对比做出了效果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环岛模式车辆检测流程对现有汽车安全检测系统进行改造后系统的车辆检测速度将有所提高,同时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减少了车主等候车辆检测所需的时间.该方案检测子站布局合理、易于实施,对今后车辆检测线的设计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反射型光纤传感器测量金免疫层析试条反应结果的工作原理和不足,在扫描检测的基本原理下,提出积分扫描的方法提取试条的检测线,并且分析该方法的可行性,给出了检测线提取的程序流程图,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检测线不倾斜的情况下,可以较精确地提取检测线。  相似文献   

7.
汽车尤其是大中型汽车路试点占用路面多并且消耗大量人力和物力,这种状况不已不适应汽车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汽车出厂质量性能试验已由传统的路试转向台试。磨合试验台是汽车质检线中的第一道检验装置。它的作用是对汽车前桥、后桥进行磨合,使汽车达到路试磨合的状态,为后继其他项目的质量检测奠定基础。汽车前桥磨合试验台是汽车整车质量检测线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采用单片机作为检测台的控制器,它具抗干扰能力强、动作准确、结构紧凑、编程灵活的特点。该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好,既可单机作为各安检的检测设备,也可与其他设备联机组成自动化检测线。  相似文献   

8.
基于故障及维修规律分析理论,结合汽车检测系统结构及原理,确定系统维修方针,并基于最大有效度厚则及系统可靠性原则建立了汽车检测系统预维修策略。在对东北三省汽车检测线大量运行故障数据分析处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汽车检测系统故障数据库,对故障间隔时间的分布模型进行拟合研究,建立了威布尔分布模型,确定了系统的早期故障期和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基于所建模型,采用最大有效度原则对系统维修周期进行了分析。基于可靠性原则建立了制定预维修计划的理论与原则,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汽车安全检测线智能化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汽车检测线智能化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汽车检测线智能化控制系统能实现尾气,噪声,灯光,侧滑,轴荷,制动等工位数据的自动采集控制。整个系统包括多屏图象,语音引导,多工位多通道信号采集和处理,车辆识别和跟踪等。  相似文献   

10.
蔡杰  秦勤 《丹东纺专学报》2012,(3):185-186,191
文章提出了一种电池X射线检测装置中图像检测处理算法部分的设计方法。此装置的检测算法一共分三部分完成,它们分别是图像评价区域选取,检测线设置,最后根据检测线的位置做尺寸测量。其中的核心部分为检测线设置,文章给出了检测线设置条件和设置的基本算法。通过工业实验证明,该方法对于电池阴阳极距离检测等方面有良好的效果,在X射线检测中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入侵检测技术是继“防火墙”、“数据加密”等传统安全保护措施之后新一代的安全保障技术.它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上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和响应,不仅检测来自外部的入侵行为,也监督内部用户的未授权活动.提出一种基于部件的入侵检测系统,具有良好的分布性和可扩展性.它将基于网络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供集成化的检测、报告和响应功能.在网络引擎的实现上,使用了协议分析和模式匹配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减少了目标的匹配范围,同时改进了匹配算法,使网络引擎具有更好的实时性能.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一种交通灯与车流量信息相匹配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交通灯控制模块、无线数据通信单元、红外车流量检测电路、红绿灯显示电路、车距检测电路、LCD液晶显示以及电源转换电路等模块.测试结果显示,电路各个功能模块运行稳定,能够根据检测到的车流量信息实时调整交通灯时长,同时车流信息能通过无线模块实时发送给移动车辆,从而有助于引导车辆分流,对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安全性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得到应用,使交通事故处理工作朝科学、快速、系统的方向发展.本文介绍了目前计算机技术在事故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在汽车碰撞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交通事故碰撞再现系统,实现了对汽车碰撞事故的计算机模拟和再现,为交通事故的分析和处理提供了科学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IMS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虽然IMS为未来的多媒体数据业务提供了一个通用平台,但IMS网络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的一些攻击.该文针对IMS网络中的REGISTER攻击,提出一种自适应累积和算法.该算法通过流量模型把网络中的正常流量与攻击流量区分开,并且在进行攻击检测时,自适应地调整检测阈值,从而可以检测出强度较小的攻击.仿真结果表明,应用自适应累积和算法的检测系统具有较高的检测率和较低的误警率.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交通道路的管理,力求交通管理先进性、科学化.分析应用了PIC单片机实现交通灯管制的控制系统,以及该系统软、硬件设计方法,实验证明该系统实现简单、经济,能够有效地疏导交通,提高交通路口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融合主成分匹配的异常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数据存储规模的扩大,提出了一种基于融合主成分匹配FPCM(fusion principal components match)的异常检测方法。首先将各子节点数据通过聚类去除孤立点以提高主成分分析的稳定性,将各子节点的聚类中心传送到中心节点,减少节点间传送数据的通信量并且实现求主成分的数据融合;用聚类中心的主成分转换矩阵建立的正常行为模型能够体现整体的数据特征;最后使用决策树方法提高匹配速度。实验结果表明,FPCM方法能保持较高的DOS检测率,在保证整体检测率为97%的同时将误报率控制在10%以下。通过与已有方法比较表明,该方法能使分布式存储的数据在检测结果上达到数据集中存储的检测水平。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个面向高速道路交通车辆违规行为移动执法智能检测模型。系统模型分为车道线检测、车辆检测与跟踪、逆透视变换及几何量算、面向车道定位的地图精细匹配等4个子模块。该系统模型算法在实际高速公路环境中进行了车辆违规行为检测,以及车道线检测、车辆目标及跟踪等专项测试以表征其对车辆违规行为的检测能力。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模型具备在一定的复杂交通环境中车辆违规行为辨识能力。相关专项测试表明,该模型可以快速及准确地检测记录违规车辆。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入侵检测系统不能有效检测未知入侵行为的问题,根据遗传算法在动态环境中的鲁棒性、自适应性强的特点,采取了将遗传算法与入侵检则系统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性能的检测算法,此算法实时性强,可自学习,能有效地检测未知入侵行为。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了自适应网络安全模型P2DR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网络安全模型WP2DR2C.并以此模型为基础,通过入侵检测技术与流量牵引技术的联动,设计了一个NIPS网关系统,为了能较好的解决此系统中对动态流量在多子系统间准确分流的问题,结合NIPS网关系统的特点给出了一种动态分流算法,经分析证明,此算法使得流量分流的准确性进一步得到提升,从而保证了整个防御系统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20.
在繁重的网络流量或流量突爆的情况下,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IDS)无法对所有监控的流进行检测。针对NIDS的这种局限性,提出了一种选择弃包方法,该方法受系统负载的影响较小,能使NIDS预测到系统负载条件。通过对系统的性能分析实验,证明了在流量过载情况下,选择弃包法有效地提高了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