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天津、河北、山东、辽宁4个环渤海省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化和海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城市化和海域承载力的权重,利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衡量两者之间的协调程度,最后运用变差系数法分析其差异及演进规律。结果表明,环渤海四省市的城市化与海域承载力综合水平的耦合度均高于085,耦合协调度均在045以上;天津市和辽宁省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更高且相对稳定,山东省和河北省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较低且波动相对较大。环渤海地区四省市的变异系数小于001,说明地区间的差异整体不大。总的来说,目前环渤海四省市的城市化与海域承载力处于稳定协调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山东省城市化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赋予各指标权重,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4年山东省城市化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4年山东省城市化系统和经济发展系统存在明显的耦合发展关系,且由低水平耦合向高水平耦合发展,由极度失调状态向优质协调状态发展,两系统间耦合协调状况逐年改善,这与山东省经济和城市化不断发展关系密切。山东省经济的发展为其城市化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投资和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条件,其城市化的推进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土地供应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山东省城市化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加的现实有利于山东省整个社会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选取14项指标构建山东省城市化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得出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象限图法对2005—2013年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2005—2013年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呈波动改善态势,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以轻微偏离为主,两者之间的良性互促作用较为明显;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协调度的波动较大,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呈现“超前”与“滞后”现象交替出现的特点;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发展动态性。山东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重视城市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认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耦合,不仅表现在两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而且还表现在这种协调作用下的系统的耦合效率.基于2001~2012年山西煤炭产业和山西省的相关数据,从煤炭产业集群与煤炭富集区的特质性出发,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EA模型等定量化研究方法,对山西煤炭产业集群与山西省的经济耦合协调度以及耦合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煤炭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的整体水平偏低,而且二者的耦合效率未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说明二者未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系统功能的稳定性与高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四川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以投资强度、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表征矿产资源开发水平,以经济实力水平、地方财政与金融水平以及投资与消费水平刻画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选取14项指标,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TOPSIS法计算四川省2006-2015年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斜率关联度模型确定两者的关联程度,最后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四川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均表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两者存在较好的关联性;研究时段内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由低水平耦合与磨合-良性耦合过渡到高水平耦合阶段,整体处于良好的耦合协调状态。这说明四川省矿产资源的总体规划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客观识别与评价区域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并诊断其影响因素,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生态文明示范区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模型框架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TOPSIS法评价研究2006—2018年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结合障碍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生态安全子系统两两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基于评价及诊断结果提出优化路径。【研究结果】1)江西省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0.436增加到2018年的0.464,年均增加0.002 2,但各地市生态安全综合贴近度和生态安全等级差距较大;2)生态安全响应子系统、驱动力子系统与影响子系统均呈现上升趋势,且驱动力与影响时间序列变化步调一致性较为明显,而压力子系统和状态子系统生态安全水平均下降,且生态安全子系统两两之间耦合度均大于0.97,处于高度协调程度,说明在子系统相互影响过程中良性耦合程度较高;3)各地市生态安全等级差距较大,介于临界安全等级(III)较多,距离基本安全等级(IV)状态仍有较大差距,达到安全状态等级(V)仍需较长时间;4)江西省生态安全水平受到科学技术支出、人均水资源量、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率、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废水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人均GDP等因素综合影响。【研究结论】通过强化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响应,提高生产领域环境绩效,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提高区域生态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保护矿产资源成了矿产资源管理部门和矿山企业的共同责任。利用耦合度模型,以中铝广西分公司为例,研究了矿山企业生产效率水平与绿色矿山建设指标体系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可以较好地评价二者的耦合协调与相互关系,有助于矿山管理部门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质量评价等工作,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绿色矿山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理念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以黑龙江省及所属城市为例,构建了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07—2018年黑龙江省及各地市的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及其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以此为基础,以耦合协调度为别解释变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为解释变量,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各地市的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等级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经济系统指标回归系数高于生态环境系统回归系数,正向指标对耦合协调度提升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指标的影响程度。需要完善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因地适宜实施激励型环境规制,注重两种规制手段“关联效应”和合理规划经济发展结构,实现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引用“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系数”,并将之细化为第二产业结构响应系数和第三产业结构响应系数,运用泰尔指数方法,考察了安徽省78个县(市)产业结构演变响应系数、第二产业响应系数和第三产业响应系数空间差异,并将安徽省划分为皖北、皖中和皖南3大区域,分析区域之间差异和区域内部差异对安徽省总体差异的贡献。结果表明安徽省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系数较小且变化不明显,第二产业响应系数较呈现减小趋势,第三产业响应系数呈现增大趋势;3大区域中,皖南的差异较大,皖中次之,皖北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2002—2014年统计数据,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贵州省黔南州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及其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4年黔南州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数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呈下降趋势,2009年后城市化发展速度增长加快;黔南州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呈上升趋势,但存在阶段差别;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发展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存在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对黔南州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可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山东省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问题日益凸显,为确定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与速度在发展上的空间协调状况,区别于以往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水平的静态耦合协调研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城镇化质量与速度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动态分析。结论表明,2000-2015年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与速度的在发展上的空间协调状况差异较大:济南、东营等城镇化质量与水平高的地区其城镇化质量和速度发展放缓,城镇化质量增幅与速度的耦合协调度低,滨州、菏泽等经济城镇化质量与水平较低的地区城镇化质量和速度发展加快,城镇化质量增幅与速度的耦合协调度反而较高。  相似文献   

12.
吴姣  刘润  黄敏 《资源与产业》2022,24(1):73-85
长江中游地区作为我国东中西部发展的传导区,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着力点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探究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以长江中游为研究区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从长江中游整体、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外部以及市域多个尺度,定量测度2005年、2010年、2015年、2017年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GeoDa软件对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检验。研究表明:1)长江中游整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不断上升,耦合度始终保持在拮抗阶段,协调度从初级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2017年长江中游整体协调度为0.53;2)长江中游4个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波动较大,2017年,除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度达到0.6,进入中度协调之外,其余城市群仍为初级协调,各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外部协调度为0.57~0.62,差异较小;3)市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具有空间差异,中心城市有先发展优势;4)国家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地方发展是长江中游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不断提升的根本原因;5)协调度空间差异主要集中在安徽和湖北,高高集聚区主要在江淮城市圈东部,低低集聚区逐渐减少至零。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断上升,但其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实现长江中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3.
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背景,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基于熵值法构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法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和水资源利用水平逐年上升,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沿线11个省市的协调程度还存在明显的地域集聚特征,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格局。提出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等建议,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利用2005—2015年面板数据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人口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土地城镇化水平,但人口城镇化速率却低于土地城镇化速率,2015年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城镇化水平均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特点;2)从时间维度来看,2005—2015年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演变历程较为一致,呈现趋向协调的态势;3)从空间维度来看,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分布由2005年的南北带状相间分布格局转变为2015年的零星失调分布格局。建议结合各省份的耦合协调程度、协调类型及区域间的非均衡性等因素,从户籍制度、土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格局3方面改进,促进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理论和实践工作的热点。论文基于2005—2018年上海市和安徽省的省级面板数据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原因。首先通过随机森林法筛选出除环境变量外的其他重要影响因素,再通过经典门槛回归模型找到环境规制水平的分界点,然后根据该分界点将样本划分为两阶段,最后基于Oaxaca-Blinder分解法讨论不同环境规制阶段下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1)环境信访数为35 217件是划分环境规制水平的分界点,且安徽省和上海市目前均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前半段,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起着主导作用;2)在单个变量的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中,人力资本和信息化水平分别在低水平子样本和全样本中成为经济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其特征回报差异值分别是-3.161 3和0.092 6;3)在总体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中,特征回报差异在全样本中的贡献比例增加了15.28%,说明在整体水平下,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歧视”程度更加显著。基于以上结论,建议国家和政府在完善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相关政策的同时,还应给予青少年创新环境与创新资源、适当调整各地财政支出以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这不仅有助于了解不同环境规制情况下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也能从各个角度为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平衡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研究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对于推动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运用时空极差熵权法分别测算黄河流域2009—2019年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修正的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二者的协调发展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与分解,并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其动态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为0449和0.490,年均增长率为5.84%和7.1%,总体呈上升趋势,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取得一定进展,但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明显滞后于经济高质量发展;2)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水平不高,均值水平为0.55,但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2%,2019年达到0.629,由濒临失调阶段最终转向初级协调阶段,说明二者开始实现协调发展;3)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非同步发展特征,耦合协调度均值水平表现为“下游领先、中游居中、上游落后”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别为0.59、0.561和0.529;4)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二者协调度空间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其贡献率均值高达46.97%,其次是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均值为33.54%。据此提出打造区域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探索差异化政策和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