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以酵母细胞壁为囊材,制备盐酸氯丙嗪微囊,并观察其稳定性。方法以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制备盐酸氯丙嗪微囊最佳处方和工艺,并对微囊含量的检测方法进行精密度、稳定性及准确性验证。光学显微镜观察微囊形态,考察其体外释放、高湿度和强光照射的稳定性。结果在40℃,盐酸氯丙嗪与酵母细胞壁质量比为1∶3,时间为6 h,微囊的平均载药量可达41.76%。改进的含量检测方法精密度、稳定性、准确性良好。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微囊囊壁完整,呈球形或椭球形,形态均一。盐酸氯丙嗪微囊500 min体外累积释放为94.89%。盐酸氯丙嗪微囊对湿度和光度稳定性显著增加。结论酵母细胞壁可作为囊材用于制备微囊,且能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以水为介质,以聚脲为囊壁材料,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40%丁硫克百威微囊悬浮剂。研究了乳化剂、囊芯溶剂、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对成囊稳定性和粒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囊芯溶剂S-200溶剂油10.0%,亲油性囊壁材料MDI 5.0%,亲水性囊壁材料乙二胺0.3%,分散剂ZephrymTMPD 3315 2.0%,乳化剂AtloxTMCS100A 2.0%,保护胶阿拉伯树胶1.0%,在50℃下反应3 h,60℃固化1 h,可制备出缓释型微囊。释放机理符合Peppas模型及Higuchi方程。热储和冻融试验均合格,试样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3.
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以聚脲为囊壁材料的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考察了囊芯溶剂种类、乳化剂种类、芯壁比、固化温度和固化时间等因素对微囊粒径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扫描电镜等仪器对所制备的微囊悬浮剂进行性能表征测定。以斑马鱼作为试验对象,对制剂毒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囊芯溶剂选用150#溶剂油,乳化剂选用SP-7125,用量为水相质量的2.5%;芯壁比为100:3;固化温度65℃,固化时间6.5 h。此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微囊表面光滑,形态圆整,平均粒径2.5μm,包封率大于90%,贮存稳定性合格。与悬浮剂相比,所制备的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对斑马鱼的毒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以水为介质,聚脲为囊壁材料,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30%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考察了囊芯溶剂、乳化剂和囊壁材料的质量分数、固化温度和固化时间等对微囊悬浮剂的影响。结果表明,囊芯溶剂选用溶剂油150#,质量分数为30%时,微囊的冻融稳定性最好;乳化剂选用非离子型乳化剂SP 7123,质量分数为4%时,囊形圆整,冻融稳定性最好;囊壁材料选用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聚合单体,质量分数为3%时,可制备出速释型微囊。50℃下固化3 h制备的样品,微囊形貌良好,囊间无粘连,热贮、冷贮、冻融试验均合格,样品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5.
《广州化工》2021,49(15)
为了提高灵芝孢子油的稳定性,本实验以灵芝孢子油为芯材,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囊材,通过复凝聚法制备灵芝孢子油微囊,采用单因素以及正交试验,研究囊材质量浓度、芯壁比、复凝聚pH值、固化剂用量等对灵芝孢子油微囊包埋率的影响。制备灵芝孢子油微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囊材质量浓度3%、芯壁比1:3、成囊pH为3.8、固化剂用量2 mL,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灵芝孢子油微囊的包埋率为94.32%,具有良好的包埋效果。为本类药物微囊的制备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莫名月  李国明 《广东化工》2009,36(5):127-128
文章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得到以利福平(PEP)为核,壳层材料次序为CS和CMCNa交替的多层复合载药微囊,并考察了微囊的释药机制和囊材层数对体外释药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层复合微囊球形规整,表面光滑,平均粒径约为8.44±454μm。药物被很好地包埋在多层微囊囊芯中,释药方式主要以扩散作用进行,囊材层数增加,药物的缓释性能明显。  相似文献   

7.
以壳聚糖和DL-丙交酯合成的两亲性共聚物CS-co-PLA为囊材,利用双乳法制备了呋虫胺微囊。分别考察了芯材质量比、PVA浓度以及外水相体积对微囊粒径和包封率的影响,并研究了载药微囊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双乳法制备的呋虫胺微囊粒径约1.23~3.34μm,分布较为均匀;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并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其环境友好,持效期明显延长,适用于害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BF3微囊化与环氧树脂热控固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宗国  王利华 《湖北化工》1998,15(6):23-23,25
利用喷雾法制备BF3微囊,得平均囊径150μm、包裹率20%的均匀圆球形微囊,熔融释放温度70℃,与E-44按不同配比进行热控固化,室温时可达50 ̄500h,而70℃以上则几分钟内固化完毕。  相似文献   

9.
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的制备及释放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并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热性能分析、包覆率、表面形貌等表征,探讨了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在不同介质中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胶囊载药量13.00%,包覆率95.36%,囊性良好,大部分微囊表面呈多孔状,平均粒径为6.33 m,在低于253℃时热稳定性良好。释放行为研究表明,该微胶囊在溶液中的释放速度与有效成分在释放介质中的溶解度有很大关系,溶解度越高,释放越快。在土柱中的释放研究发现,与原药相比,微囊悬浮剂更易进入土壤深层,能够更好地起到防治地下害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郭君 《广东化工》2016,(24):192-193
以释放度为指标,考察了非诺贝特微囊制备过程中明胶浓度、成囊温度、搅拌转速、甲醛用量对非诺贝特微囊释放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模板法制备空心聚合物微囊和纳米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利用模板制备空心聚合物微囊和纳米囊的方法,重点介绍了国内外模板静电自组装法和模板聚合法制备空心聚合物微囊和纳米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廖立华  欧晓明  李涛  吴道新  陈九星 《农药》2012,51(6):427-430
[目的]硫氟肟醚在环境中降解快,持效期短。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和提高药效,对硫氟肟醚微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微囊化参数进行了研究。[方法]以水为介质,以多甲基多异丙基多异氰酸酯(PAPI)和乙二醇为囊壁材料,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10%硫氟肟醚微囊悬浮剂。[结果]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制备的微囊中壁材已将硫氟肟醚包封完整;微囊化参数优化条件为囊材PAPI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1.5∶1(质量分数为1%)、农乳1602与农乳700的质量比为1∶1(质量分数为10%)、剪切速率为10,000 r/min,以10℃/h的速度将反应温度升至50~60℃;NH4Cl对反应体系固化温度和微囊形成率有一定影响;5 d内微囊有效成分的释放速率为0.1%。[结论]10%硫氟肟醚微囊悬浮剂具有外观形态良好、平均粒径小(2~3μm)、分散性能好、包封率高以及稳定性良好等特点,表现出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复凝聚法制备复配微囊悬浮剂,提升杀虫活性,并依靠天然可降解囊材的优势减轻环境污染。[方法]试验以阿维菌素、四氯虫酰胺为研究对象,选取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2%阿维菌素·四氯虫酰胺微囊悬浮剂,通过HPLC法确定其包埋率,并对复配微囊悬浮剂的释放机制进行探讨。[结果]以4%SC-3作为乳化剂,3%SP-SC-2728为分散剂,0.2%黄原胶和0.3%硅酸镁铝作为混合增稠剂,以1%明胶∶1%阿拉伯胶=1∶1为壁材,制备的微囊包埋率达100%,微囊悬浮率高,稳定性好,同时能显著降低紫外照射对原药的降解,微囊以Fick扩散和壁材骨架溶蚀2种机制进行药物释放。[结论]微囊悬浮剂缓释效果显著,同时降低了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  相似文献   

14.
对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戴杜雁  张成长 《塑料工业》1994,(2):27-31,35
本文讨论了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的工艺,研究了影响微胶囊粒径大小,分布和影响微胶囊释放性能的各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随乳化分散剂用量的增加,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的增加,微胶囊粒径变小,粒径分布变窄。微胶囊壁材的聚合反应速率大,交联密度高,则孔隙率大,释放速率快;而壁膜厚度增大,则其释放速率减慢。  相似文献   

15.
利用喷雾法制备BF3微囊,得平均囊径150μm、包裹率20%的均匀圆球形微囊,熔融释放温度70℃,与E-44按不同配比进行热控固化,室温时可达50~500h,而70℃以上则几分钟内固化完毕。  相似文献   

16.
界面聚合法制备聚酰胺微胶囊的缓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制备了一种环保型分散染料微胶囊,解决了分散染料在纺织行业中的使用难题。以对苯二甲酰氯与乙二胺为壁材,分散染料2BLN为囊芯,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分散染料微胶囊,同时考察了芯壁比、相比、乳化剂用量及乳化时间对微胶囊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芯壁物质的量比的减小和保护胶体用量的增加,缓释性能增加;随着乳化时间的延长和乳化剂质量分数的增大,缓释性能减小。  相似文献   

17.
王康  何晗  邢琦  何志敏 《应用化工》2005,34(2):105-107
为增加尼莫地平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以海藻酸魔芋葡甘聚糖壳聚糖微囊为缓释载体,利用毛细管破碎法,制备了尼莫地平漂浮缓释微囊。在破碎频率50Hz条件下,利用0.3mm和0.43mm内径的针头,分别制备了粒径1.055mm±10.6%与1.295mm±9.3%的漂浮微囊,扫描电镜照片表明漂浮微囊球形度好,内部中空。药物释放实验表明,普通尼莫地平缓释片剂在1h内完全释放,而尼莫地平漂浮微囊持续释放可达12h,粒径1.055mm微囊由于覆壳聚糖比例相对较高,药物释放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喷雾干燥法考察杨梅黄酮微囊制备工艺。方法: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对喷雾干燥工艺参数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并考察了囊芯囊材比对微囊性能的影响。结果:进风口温度140℃、进样速度7mL/min、囊芯囊材质量比2∶1,制得的微囊成型性好,包封率较高。结论:喷雾干燥法制备杨梅黄酮微囊,工艺简单可行,重现性高。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聚羟基丁酸酯为壁材,吡唑醚菌酯为芯材,聚乙烯醇(PVA)为连续相稳定剂,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了吡唑醚菌酯微囊。研究了不同芯壁比、油水相体积比、PVA质量分数、剪切速度等参数对微囊有效成分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对微囊的形态等进行了表征;在不同的p H值条件下探讨了微囊的缓释性能;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微囊对稻瘟病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当PVA的质量分数为2%,芯壁材质量比为1∶5,油水相体积比为1∶20,剪切速率为8 000 r/min时,可制备出形状规则、粒径为1.9μm的微囊,载药量和包封率可分别达到15.00%和74.40%。微囊中吡唑醚菌酯的释放对pH敏感,在碱性条件下释放较慢。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微囊对水稻稻瘟病防效与原药防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微囊微球的物理化学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制备微囊微球常用的两种物理化学方法-相分离法和溶剂蒸发法,以及微囊微球在避抗微生物、生物药物释放方面的应用,重点阐述了以可生物降解材料为壁材,以生物药物制剂、植物的天然提取物为芯材进行微囊化方面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