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机械力敏传感器及其发展动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机械加工技术的出现把传顺,特别是力敏传感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微机械力敏传感器以其小型、廉价和集成化成为力敏传感器发展的主流。本文介绍微机械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和微机械陀螺的现状及其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2.
硅微机械惯性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述了MEMS技术及微机械传感器的技术含义,着重对硅微机械惯性传感器原理及研制硅微机械惯性传感器的关键技术进行描述,为开展硅微机械惯性传感器研究及应用作技术准备及必要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硅微机械谐振压力传感器应该是稳定性最好及精确度最高的传感器,在航空航天及工业等领域内广泛应用。按照硅微机械谐振压力传感器目前研究成果,对硅微机械谐振压力传感器工作原理进行阐述,分析不同类别硅微机械谐振压力传感器芯体结构,对硅微机械谐振压力传感器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增加对硅微机械谐振压力传感器技术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微力传感器在微量称重、液体表面张力分析以及生物体微组织力测量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以前自主研制的微力传感器基本上都是采用半导体应变片和扩散硅制成的压阻式传感器,其主要缺点是漂移较大,要实现高精度测量与长期监测较为困难。而谐振式传感器由于具有频率输出、高稳定性和高分辨率等优点,被看作是力敏传感器的发展趋势之一。国外已研制出力、压力、加速度等多种谐振式固态传感器,其中荷兰Twente理工大学研制出一种硅谐振式微力传感  相似文献   

5.
力敏器件,主要是指用来测量力、压力、速度、加速度、位移、振动等物理量的敏感器件.因这些测量都与机械应力相关,所以通称为力敏器件,并把封装成为一个整体的称为力敏传感器. 人们对力敏器件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和工业基础.但随着近几年现代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以及微处理机的问世,原有  相似文献   

6.
国内微型器件装配技术的现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机电系统(MEMS)以飞快的速度发展成为一个集微型机械、微传感器、微能源、微致动器、微控制器、微执行器、信号处理和智能控制于一体的新兴研究领域。微机电系统结构的复杂性促进了微装配技术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其进行广泛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微器件装配技术对微机电系统的重要性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然后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微装配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参与微装配项目研发的研究单位的一些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最后阐述了微装配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半导体情报》1997,34(3):49-52,45
表面微机械加工是一种使机械部件微型化的工艺。传感器和致动器都是利用改进的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来完成的。第一个表面微机械器件是谐振栅晶体管,大约在30年以前就发表了。该晶体管的栅极采用了自由活动的金属悬梁,多晶硅表面微机械加工在十几年前就有报道,此后出现了许多传感器件的原型,并在最近制造出第一只商品化的传感器。  相似文献   

8.
微机械传感器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国内外目前已实现的微机械传感器,特别是微机械谐振式传感器的类型、工作原理性能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微机械传感器除运用在微电子制造技术外,大量应用化学腐蚀,特种高分子落膜材料,电镀和电化学工艺等化学领域的技术,形成了很多独特的微机械加工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解决了很多关键性技术问题,极大地推进了微机械传器技术的发展,本文从体微机械加工,表面微机械加工和LIGA技术三方面论述化学在近来新型传感器发展中的技术突破和成果。  相似文献   

10.
卞莲 《电子技术》2006,33(3):13-18
被公认为新世纪最有潜力的制造技术之一的MEMS,结合了硅加工制程、X光深刻精密电铸模造成形和精密机械加工等多种微加工技术,可生产出微传感器、微致动器、微系统等组件装置. 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MEMS)的发展是建立在IC半导体技术的基础上,但制程上仍存在差异,例如晶圆大小、蚀刻、双面配向、lithography critical dimension、牺牲层、handling、刮片、封装与测试等都有所差异,而且MEMS并没有标准制程.不过微机电组件潜力庞大的商机,仍然吸引着许多先天上具有技术优势的半导体业者的投入.目前比较具有成果的MEMS组件包括压力传感器、加速传感器、微陀螺仪、硅晶、话筒甚至生物芯片等,主要应用在汽车安全气囊、胎压监测、行动电话手机或者数字相机等消费性产品,且不断地有新的应用被开发出来,前景相当地看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地评述了微机构、微传感器、微执行器的发展,提出了微机械电子学系统的概念,指出了微机械电子学系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业界观察家预测,MEMS(微机电系统)的销售在今后5年内将会迅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20~30%。一些已有的MEMS产品,如气囊加速度表、汽车发动机管道内绝对压力传感器、血压传感器和热喷墨印字头等则将适度增长,以成熟产品(加压力传感器)为基础的重大新应用开拓尚未出现。只是加以改进,以拓宽应用范围。今后两年内可能会进入市场的几种新产品才有可能获得迅速发展,销售猛增。MEMS在技术上可分为六大类:惯性测量、微流控技术、光学MEMS、压力测量、射频(RF)MEMS和其他技术。当前MEMS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是压力传感器、…  相似文献   

13.
BioMEMS和人体植入式生物微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EMS技术在医药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植入人体内的生物微系统(BioMEMS)。该系统集微传感器、微驱动器、微流体系统、微光学系统及微机械元件于一体,用于体内器官的诊断、体内器官功能修复或替代,其治疗效果确切,已成为关系本世纪医学与人类健康进步的重要领域。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不同功能类别植入式BioMEMS的发展状况,说明了MEMS工艺、方法及材料在此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当前流行的硅基做加工技术主要有体微加工(bulkmieromachining)和表面做加工(sutheemic。achini。)两种。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为:前者将微机械的运动部件制作在硅衬底里,后者则将微机械运动部件制作在硅衬底表面上的薄膜里”健体微加工技术目前用体微加工技术制作的主要产品有:某些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微泵、微阀、微沟槽等微传感器、微机械和微机械零件等,这些产品的微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它们都有可运动的悬臂梁或桥、可振动的膜或硅衬底里的沟槽。这些微结构的形成主要利用腐蚀技术和光刻技术相结合,有选择地从硅衬底上挖去…  相似文献   

15.
光激、光拾硅微机械谐振传感器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基本工作原理着手阐述了光激、光拾硅微机械谐振式传感器,评述了近年来在光激、光拾方式下工作的硅微机械谐振式压力、温度传感器的进展,并就该领域未来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微悬臂梁传感器以其体积小、成本低、灵敏度高等优点在生物化学领域获得了广泛的研究和初步应用。详细阐述了微悬臂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包括其工作模式、读出技术、设计与制造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微悬臂梁传感器在生物化学领域的应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光纤传感器是20世纪后半期的重大发明之一。它与激光技术一样,是一种新兴的光学技术,已形成光电子学领域的一个崭新的分支,它将在国防、工业、农业、生物、医学、辐射等许多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本着重分析和讨论微弯型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检测技术,并介绍了微弯型光纤传感器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微机电系统(MEMS: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技术或微传感器与微执行器(MicromachinedTranducers)技术,它是在微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融合了硅微加工和精密机械加工等多种微加工技术,并利用IC技术把控制和信号处理电路与机械部件集成的微型系统。这种技术所涉及的器件的特征尺寸一般小于1mm而大于1μm,它为流体控制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简述了流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应用MEMS技术实现流体控制的机理和途径,分别介绍了国外研究机构近年来在微传感、微执行技术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硅压力传感器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向高灵敏度的微压传感器发展。1993年我们率先采用微机械的梁膜结构制得PT-24量程lkpa微压传感器。但在进一步提高灵敏度的研究过程中,遇到如下几个问题:(1)非线性随着灵敏度提高变差;(2)灵敏度提高,稳定性变差;(3)过载能力不够;(4)静电封接时背岛与玻璃基片相接。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在PT-24量程1kpa微压传感器的版图和工艺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提高,成功地设计并制作出PT-28量程500pa压阻式扩散硅微压传感器。  相似文献   

20.
岳瑞峰  刘理天  李志坚 《电子学报》2001,29(8):1032-1034
利用MOSFET的压阻效应,本文提出了力敏运算放大器的概念、基本原理和设计思想.作为其应用之一,研制出一种新型集成压力传感器——集成MOS力敏运放压力传感器.这种压力传感器具有很高的压力响应灵敏度,可望在诸多领域有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