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筛选得到对变异链球菌及其生物膜形成具有抑制作用的益生菌,从健康及龋病病人口腔、健康人粪便以及新鲜菜叶等样品中分离出乳酸菌,从中挑选出12株对变异链球菌具有良好抑菌作用的菌株进行抑制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实验,并对这些菌株的共聚和自聚能力、自身生物膜形成能力、表面疏水性、酸碱电荷等性质进行测定。通过PCA综合分析得到一株性能优良的植物乳杆菌FB-T9,并探究了FB-T9在不同时期介导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为考察FB-T9在口腔环境中的生存适应性,对该菌粘附唾液包裹的羟磷灰石的能力和溶菌酶的耐受能力进行了体外分析。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FB-T9具有良好的抑制变异链球菌及其生物膜形成的能力,同时表现出较理想的自聚和共聚能力、表面疏水性质。菌体表面酸电荷较低、碱电荷较高,自身生物膜形成能力低。对唾液包裹的羟磷灰石的粘附率为32.93%,溶菌酶最高耐受质量浓度为1.2 mg/mL,说明植物乳杆菌FB-T9具有作为预防龋病的口腔益生菌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体外生物膜模型研究乳酸菌抑制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与其本身性能的关系。首先选取抑菌效果有差异的16株乳酸菌,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它们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情况,结果表明,乳酸菌抑制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效果差异较大,但是与乳酸菌的抑菌性之间并没有相关性。为进一步探究抑制效果与菌体性质之间的相关性,选取抑制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效果有差异的10株乳酸菌,测定它们的自聚能力、自身生物膜形成能力、与浮游的变异链球菌的共聚能力、表面疏水性和表面酸碱电荷。结果表明,乳酸菌自身生物膜形成能力与抑制效果间呈明显的负相关,而自聚能力和共聚能力与抑制效果的关系受自身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表面疏水性与抑制效果无规律性,表面较高的酸电荷和较低的碱电荷有助于发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研究具有潜在益生特性的乳酸菌在龋齿预防中的应用。利用体外生物膜模型筛选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具有抑制作用的乳酸菌,同时考察分离得到的乳酸菌是否具有在口腔中安全应用的特性。本研究从浸泡苋菜梗的卤水中分离得到一株韩国魏斯氏菌RS4。该菌能够显著地破坏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结构的完整性,使得生物膜中菌体总面积的减少率可高达88.72%。此外,该菌与浮游状变异链球菌具有良好的共聚能力,对唾液包被的羟基磷灰石的粘附能力以及蔗糖依赖性粘附能力均较低,并可耐受0.8 mg/m L溶菌酶,有望作为口腔益生菌来预防龋齿。  相似文献   

4.
利用乳酸菌能抑制有害菌的特性,从实验室保藏的乳酸菌中筛选能抑制口腔变异链球菌的菌株,并测定了筛选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以及其对变异链球菌菌膜形成和黏附性的影响,初步研究其抑菌机理。结果表明,有5 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K25、SKT109、YW3-2、YW5-1、YW1-1对变异链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 株变异链球菌指示菌中,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1.2499、1.2500对植物乳杆菌比较敏感。植物乳杆菌K25对变异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比其他4株植物乳杆菌的作用更明显,其MIC最低(1.25×107~2.50×107 CFU/mL)。同时,菌株K25对变异链球菌菌膜形成的抑制率较高,还显著地降低变异链球菌的黏附率。对菌株K25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表明,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和过氧化氢起到了主要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口腔中分离得到一株唾液链球菌BD3900,在体外试验中发现,该菌具有极强疏水作用(95.8%)和静电作用(表面电荷量≥88.6%)有利于黏附于口腔中,能耐受100μg/mL的溶菌酶,存活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自聚性(15%~20%)及与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mutans)的共聚作用,在蔗糖存在时,与变形链球菌共聚率高达64.3%;与变形链球菌共培养时,可以抑制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抑制率为67.1%。说明BD3900是一株具有预防龋齿潜力的口腔益生菌。  相似文献   

6.
对大肠杆菌生物膜具有高抑制能力的乳酸菌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传统抑菌方法和体外生物膜模型,研究并筛选对大肠杆菌生物膜具有较强抑制能力的乳酸菌。结果表明,乳酸菌的抑菌性与抑制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之间并没有相关性。筛选得到了5株对保护人体免受大肠杆菌感染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乳酸菌,即7-1、11-3、10-1、13-1、A-1,对生物膜形成量的抑制率分别为84. 59%、85. 19%、70. 09%、64. 59%和65. 20%,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它们均可以完全破坏生物膜的典型结构。通过耐酸耐胆盐实验,进一步筛选出了能很好适应胃肠环境压力的菌株,即菌株A-1(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为今后预防由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包头尾矿库区、白云鄂博采矿区重金属污染严重区域土壤样品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筛选,共得到62株乳酸菌,并对分离得到的乳酸菌进行耐受铅离子的测定,62株乳酸菌对铅离子均有一定的耐受能力,不同菌株对铅离子的耐受能力有所不同;铅离子浓度为1200~9600 mg/L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菌株对耐受铅离子的修复能力逐渐增强;30℃下分离得到的菌株对铅离子的修复能力明显优于37℃下分离得到的菌株;菌株BY-Fa4、BG-5b3、BG-8b2等13株菌可在铅离子浓度为7200 mg/L的环境下生长,菌株BY-Fa1、BY-Fc2、BG-6b1可在铅离子浓度为8400 mg/L的环境下生长。实验结果得出筛选得到的13株乳酸菌对铅离子不仅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而且还具有较强的修复能力。对筛选出13株高耐受铅离子的菌株进行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结果为戊糖片球菌2株、清酒乳杆菌1株、食窦魏斯氏菌5株、戊糖乳杆菌2株、植物乳杆菌3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丰富功能性乳酸菌资源库,寻找具有副溶血性弧菌拮抗能力的优良乳酸菌出发菌株。方法:采用牛津杯抑菌试验筛选具有广谱抑菌潜力的乳酸菌菌株,通过生长代谢性能、胃肠液耐受性能、耐盐性、抗生素敏感性、抑菌谱等指标探讨其生物学特性。结果:以副溶血性弧菌为指示菌,筛选得到6株乳酸菌,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归类于类干酪乳酪杆菌、发酵黏液乳杆菌和植物乳植物杆菌。其中,类干酪乳酪杆菌A1抑菌活性最佳,24 h内菌落总数超过1×109 CFU/mL,发酵液pH值稳定在4.1左右,经人工模拟胃液处理2 h后,存活率为54.61%,再经人工模拟肠液处理8 h后,存活率仍可达45.46%,经10%NaCl胁迫处理24 h后,活菌总数>1×105 CFU/mL。同时,类干酪乳酪杆菌A1细菌素粗提物对13种致病菌呈良好抑菌活性,具有广谱抑菌潜力,且对8种常见抗生素未见耐药性。结论:筛选得到了能够抑制副溶血性弧菌且生物学特性优良的类干酪乳酪杆菌A1。  相似文献   

9.
为了从柿子醋醪中获得适合植物基质发酵的具有产酸能力强、耐受性能好和功能性强的乳酸菌。以自然发酵的柿子醋醪为目标乳酸菌供体,采用MRS液体培养基培养、溶钙圈法初步筛选,分离得到5株乳酸菌菌株。通过对菌株的产酸能力、耐受性、抗氧化能力以及产β-葡萄糖苷酶水平进行测定,对综合性能较强的两株乳酸菌菌株进行形态学及16S rDNA分析。结果表明:经筛选鉴定得到的两株优良乳酸菌为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两株乳酸菌菌株产酸能力分别为2.00、2.24 g/100 mL;最低耐受p H均为1.5;最高耐受乙醇浓度均为10%;胆盐耐受性均为1%、最高耐受NaCl浓度均为7%;对ABTS+、DPPH、O2-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为65.12%和62.26%,77.42%和68.89%,93.76%和87.89%;产β-葡萄糖苷酶能力分别为26.37,30.27 IU/L。本文从柿子醋醪中获得用于植物基质发酵的具有较强生物学性能的两株乳酸菌菌株,该菌株为益生菌的开发提供了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0.
利用体外构建的唾液包被羟磷灰石模型模拟口腔环境,副干酪乳杆菌L9与口腔致病菌在其表面竞争黏附,以唾液链球菌K12为阳性对照,以致病菌黏附数量、口腔环境pH值、致病菌形成生物膜的厚度3个衡量指标,评估副干酪乳杆菌L9对主要口腔致病菌变异链球菌1.2499和戈氏链球菌1.2496的体外黏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预防组中,副干酪乳杆菌L9在6 h内能有效抑制戈氏链球菌、变异链球菌的黏附(p0.05);治疗组中,副干酪乳杆菌L9在2 h内显著抑制变异链球菌黏附(p0.05);在黏附过程中缓冲液pH值无显著变化(p0.05)。此外,副干酪乳杆菌L9能够显著降低变异链球菌在羟磷灰石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厚度及密度。  相似文献   

11.
拟从发酵食品与成人唾液中分离乳杆菌,并筛选出对变异链球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利用LBS培养基从5种发酵泡菜与20名成人唾液中分离乳杆菌,采用杯碟法检测抑菌活性,通过测定菌株抑制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t CICC 35668)菌膜形成的能力与羟磷灰石降解能力来评价其作为潜在口腔益生菌的可能性。共分离获得了2株菌(P6,T4)对变异链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7.44±0.85)mm与(17.82±0.74)mm,经鉴定均为植物乳杆菌;分离株可以使菌膜中变异链球菌的数量从(8.54±0.05)log cfu降至(6.14±0.17)log cfu与(6.47±0.12)log cfu;培养72 h后,对羟磷灰石的降解能力分别为(0.25±0.01)μg/mL和(0.29±0.02)μg/mL。分离获得的2株对变异链球菌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植物乳杆菌,具有作为口腔益生菌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自然发酵酸菜样品中筛选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乳酸菌为蔬菜发酵提供优良菌种。方法 将筛选获得的71株乳酸菌经平板划线纯化培养,去除生长性差和遗传性能不稳定的菌株,筛选出23株乳酸菌进行抗氧化性能初筛,经初筛得到6株具有较好抗氧化潜力的乳酸菌。基于还原能力和自由基清除能力复筛并将具有最强抗氧化能力的菌株与常用的天然抗氧化剂,即抗坏血酸做对比,同时进行益生性研究,最后利用16S rRNA基因的序列对其进行鉴定。结果 初筛得到的6株乳酸菌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且大部分菌株的菌体悬液抗氧化能力大于无细胞提取物。经益生性分析,所筛选6株乳酸菌理论上可通过胃肠环境定植于肠道并都属于高疏水性菌株。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的乳酸菌为SC3,其还原能力相当于270.58μmol/L L-半胱氨酸,其菌体悬液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45.28%)显著高于0.1 mg/mL抗坏血酸(P<0.05),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的能力(43.66%)与0.1mg/mL抗坏血酸相近,其发挥抗氧化作用的关键为菌体悬液。结论 SC3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  相似文献   

13.
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从泡菜中筛选出了13株乳酸菌,并对其胆固醇降解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时间为3 d、接种量为5%、胆固醇浓度为1 mg/mL时胆固醇降解量最大,其中编号为HLB01具有最高的胆固醇降解量,达到了97.01μg/mL;筛选出的乳酸菌菌株均有降解胆固醇的能力,而其中多数为乳球菌.  相似文献   

14.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7):128-133
为了探索新疆长寿地区传统发酵酸奶中优势乳酸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纯培养法、96孔微量板定量检测法、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法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3份阿图什和1份乌什传统发酵酸奶中可产生生物膜的乳酸菌进行了筛选、分子鉴定及生物膜结构图片观察。最终从4份样品中分离出57株乳酸菌,其中38株(73.68%)乳酸菌均有不同程度的生物膜形成能力,16株(28.07%)乳酸菌为强黏附成生物膜菌株、22株(38.59%)为中等黏附成生物膜菌株。分子鉴定实验结果显示,可形成生物膜的乳酸菌共有3个属、6个种,其中16株为Enterococcus durans、1株为Enterococcus faecium、7株为Enterococcus thailandicus、3株为Enterococcus lactis、6株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5株为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可产生生物膜乳酸菌中肠球菌(Enterococcus)为优势菌属,其次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相似文献   

15.
从东北传统酸菜的12株乳酸菌中筛选对单增李斯特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低温生长菌株,并分析其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首先测定乳酸菌菌株的低温生长特征和抑菌活性;然后采用定性法和定量法分析乳酸菌菌株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和形态结构的影响;最终通过生理生化和16S rDNA测序对乳酸菌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Z01在10℃低温下生长,培养72 h后OD595nm值增加0.23,且具有抗单增李斯特菌活性,抑菌圈直径达19.79 mm。菌株Z01粗提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16.0 mg/mL,当粗提物浓度为0.5 MIC和1.0 MIC时,对生物膜形成抑制率分别为59.33%和77.77%,对生物膜黏附细菌的抑制率分别为14.49%和26.44%。该菌株被鉴定为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为研发在低温条件控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生物制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细菌AI-2信号分子具有调节乳酸菌生物膜形成及益生性等多种功能。本文从16株来源于传统发酵食品和鲤鱼肠道的乳酸菌中,筛选高产AI-2信号分子菌株,并对其生物膜形成,抗氧化活性和产香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获得1株高产AI-2菌株DBM2-4,其相对荧光强度达9.69,经生理生化和16S rRNA鉴定为植物乳杆菌。与低产AI-2菌株YF-7相比,菌株DBM2-4经37 ℃培养24,48,72 h后,生物膜形成量分别高出85.48%,135.54%,63.03%,其完整细胞和无细胞提取物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提高了24.49%和11.37%,风味物质丁二酮和乙醛产量分别增加了3.42 mg/L和5.86 mg/L,说明AI-2信号分子调控植物乳杆菌DBM2-4生物膜形成、抗氧化活性和产香能力。产AI-2信号分子乳酸菌的筛选为改善乳酸菌发酵剂的益生性、抗氧化性和产香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从酢辣椒筛选出具有益生特性的菌株,开发辣椒益生菌产品,本实验从地方特色发酵食品酢辣椒中分离得到16 株乳酸菌,以产酸速度、耐人工胃液能力为指标进行初筛,通过生化实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鉴定;并通过研究菌株对工艺逆境的耐受能力,表面疏水性和自聚合能力以及抑菌活性、抗氧化能力、降解亚硝盐能力和安全特性来评价乳酸菌的益生特性。结果表明:发酵乳杆菌17-1、发酵乳杆菌18-2和短乳杆菌L3-5能耐受0.4%苯酚、溶酶菌和热处理;具有较高的表面疏水性和自聚合能力;能产生具有广谱抑菌效果的细菌素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菌株L3-5和17-1具有较高的抗氧化能力;3 株菌都具有胆盐水解酶活性和产γ-氨基丁酸能力,并且都属于安全性菌株。综上所述,传统酢辣椒是分离益生乳酸菌新的天然来源,从中分离得到的发酵乳杆菌17-1、发酵乳杆菌18-2和短乳杆菌L3-5可以作为潜在的益生性菌株。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具有益生特性的植物源乳酸菌,以传统发酵蔬菜中分离的1 000 株乳酸菌为出发菌株,进行了耐酸性、耐胆盐能力、抑菌性、体外抗氧化能力、药敏性、溶血性和氨基酸脱羧酶活性等特性研究,并对筛选菌株进行了16S rDNA 鉴定。经pH 3.0 MRS培养得乳酸菌82 株,再经pH 2.5 MRS培养得乳酸菌49 株;49 株菌经0.3%胆盐测试,均具有耐胆盐能力;根据镜检形态结合发酵植物源的不同从中挑选19 株乳酸菌进行药敏性、溶血性、抑菌性、氨基酸脱羧酶活性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表明,19 株菌对所选20 种抗生素多数表现敏感,其中4 株菌对20 种抗生素都较敏感;19 株菌对供试致病菌都有不同程度抑制能力且都无溶血性;经氨基酸脱羧酶活性试剂盒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检测表明,19 株菌无产生物胺的潜在威胁;有5 株菌体外抗氧化能力高于40%。可见19 株菌均具有益生菌的基本特性。经16S rDNA鉴定,7 株为发酵乳杆菌、6 株为植物乳杆菌,嫩江杆菌、戊糖片球菌、利莫西杆菌、戊糖乳杆菌、屎肠球菌、短乳杆菌分别各1 株。  相似文献   

19.
拟利用前期已经筛选出的可以抑制变异链球菌的植物乳杆菌,研究了能抑制变异链球菌的植物乳杆菌在口腔应用方面的特性的研究。本研究测定了植物乳杆菌对溶菌酶、抗生素、盐和酸的耐受性,测定了五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lantarum)K25、SKT109、YW3-2、YW5-1和YW1-1的自聚集能力以及分别与变异链球菌的共聚集能力,以及研究了添加植物乳杆菌对变异链球菌自聚集能力和产胞外多糖的影响。结果表明,五株植物乳杆菌对溶菌酶都有一定耐受性,远高于人体口腔唾液的溶菌酶浓度(157μg/m L)。五株植物乳杆菌对酸和盐也有一定的耐受性。L.plantarum YW5-1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较强。添加L.plantarum K25、YW5-1和YW1-1上清液后可以降低变异链球菌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5株植物乳杆菌中K25和YW5-1的自聚和共聚能力较强,并且添加了植物乳杆菌后,可以降低变异链球菌的自聚集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具有潜在益生作用和安全性的植物乳杆菌,以四川泡菜中分离的114株植物乳杆菌为出发菌株,进行耐酸性、耐胆盐能力、耐模拟胃肠液能力、自聚能力、致病菌共聚性、抗生素耐药性和溶血性研究。经过pH2.0酸性条件、0.2%浓度胆盐培养后,初步筛选出13株耐受能力较好的菌株。对13株菌进行模拟胃肠液、聚集能力、耐药性和溶血性试验。结果表明,13株菌模拟胃肠液耐受存活率均高于75%,自聚集能力23%~52%,与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共聚集能力分别为10%~29%和16%~37%。在药敏和最小抑菌浓度(MIC)试验中,潜力菌株对10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表现基本一致,对β-内酰胺类、酰胺醇类抗生素较敏感,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糖肽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有较强耐受性;13株菌均无溶血现象,说明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因此,筛选得到的13株植物乳杆菌均有潜在的益生作用和较高安全性,研究结果为益生菌的开发提供了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