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城市设计在我国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而实施始终是阻碍城市设计成功的一大难题.我国现行的城市设计实施主要通过纳入法定规划或规划行政许可程序的方式进行实施,表现为一种强制性实施特征.这种延续于计划经济模式的法定化实施模式在市场经济背景和存量规划模式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文章立足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视角,提出城市设计实施需要强制性实施与诱致性实施路径并行的观点,通过分析我国城市设计实施现状及其问题,进行两条路径相互支撑的理论框架构建,并提出一系列诱致性实施的策略构想.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7,(5)
我国现代城市设计的本土化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来自美国城市设计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引入区划法后的城市建设管理系统,使中国城市设计的实施运作一直以来都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保持着紧密联系。但是美国城市设计实施体系并不是仅仅依赖于区划法进行的强制性管控,而是具有一套较为协调化、民主化、专业化的实施框架。基于国内外学者对美国城市设计运作过程的研究,文章从法律、行政、社会和经济四个层面对美国城市设计实施体系进行系统归纳、梳理,总结出美国城市设计实施具有强制性与诱致性并行的特征,并通过对中美现行城市设计实施路径的比较分析,提出解决中国城市设计实施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梳理我国部分城市的城市设计管理部门设置和具体运作特点可知,现有城市设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既有采取城市设计相对独立的编制、审批,甚至实施的管理模式,根据其独立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半独立型;也有将城市设计融于现行控规进行实施,根据其与控规融合程度的高低又可进一步分为融合型和半融合型。文章在对我国4种典型城市设计体制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面向实施管理角度出发建议各地通过立法赋予城市设计法定地位,完善城市设计管理法规体系和技术导则,扩大城市设计空间范围,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内增强城市设计管理力量,优化内部部门设置和职能权限划分。  相似文献   

4.
当下,我国城市建设不仅呼唤科学化、精细化的城市设计,而且对城市设计切实纳入规划并实施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三亚海棠湾风貌规划实践,对比研究国内外先进地区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和运作机制,分析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实施现状,并对我国城市设计的实施管理机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总体城市设计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实施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勇伟  叶伟华 《规划师》2010,26(6):15-19
当前我国城市总体城市设计实施中存在与总规互动不足、系统性要素的分解落实不足、微观转译不足、特色落实不足等问题,总体城市设计可考虑四种实施路径:融入总规路径、要素分解路径、导则转译路径以及专题研究路径,结合城市发展实际,综合运用多种实施路径,推动总体城市设计成果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6.
李少云 《建筑师》2012,(6):10-13
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城市设计运作体系中城市设计编制和城市设计实施两个阶段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和观点的深入分析评价,认为城市设计应充分考虑我国城市建设的具体特点,与我国城市规划体系充分结合,在城市设计编制类型划分中采用两分法:整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实施体系中采用融入型城市设计和独立型城市设计相结合的"双轨制"模式,以兼顾我国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效率和质量的双重目标,建立务实的城市设计运作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揭示城市设计实施评价重要性以及对评价方法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介绍了对上海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实施状况评价的案例研究及得出的相关结论,揭示了我国城市设计实施中的实际效用,并对城市设计在城市发展中发挥有效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城市设计在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之后,在编制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具体实施方面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在对城市设计实施路径与理论方法进行阐述之后,结合厦门的实践,以集美北部新城为例,通过对其城市设计实施程度与实施效果的分析,对比土地出让文件,剖析实施过程中的不足,最后提出城市设计控制要素、城市设计开发时序,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等三方面的建议,以期待为今后城市设计更好的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我国日益高速的城市建设现状,传统城市设计由于注重于提出城市设计概念而忽略管理实施的可操作性,且难以纳入法定规划,正逐步显现出其在城市规划管理上的局限性。实施性城市设计对城市开发建设的控导优势逐步体现,以武汉市古田二路沿线地区实施性城市设计为例,本文分析了实施性城市设计的控导原则、控导要素和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10.
城市设计在我国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实践,已成为城市空间环境控制的重要环节,然而却依然有着些许不足,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一贯“自上而下”的线型城市设计体制的弊端。本文从问题着眼,提出了一种城市、建筑联动的城市设计策略和管控手段。从具体的建筑设计入手,寻求对城市的合理锲入。通过城市建筑的网络化关联,实现了一种城市总体秩序下的动态平衡,以期对我国目前城市设计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赵民  程遥  潘海霞 《城市规划》2019,43(11):31-36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有一系列制度创新,其中包括市县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及国土用途分类管制制度。本文首先回溯城镇开发边界的概念缘起;然后结合中外实践和实效比较,阐述城镇开发边界制度设计与国情的关系;最后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和监督实施的条件下,要明确城镇开发边界的作用,要赋予其综合性内涵,并体现出层级传导等运作策略。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处于转型阶段,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城市规划管理逐渐走向精细化。广州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提出了实施精细化规划管理的目标和主要思路,并结合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实践,提出了以控规和城市设计共同指导地区开发建设,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技术编制体系,并就其面向精细化规划管理的城市设计编制内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与管理实施机制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杨华 《南方建筑》2012,(4):33-37
实效性是城市设计从技术走向实施的关键,本文概述了深圳在城市设计实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土地使用与空间形态一体化的总体策略,对规划编制、技术法规和设计管理中空间形态要素的建立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构建城市规划的社会评估体系是实现完整的城市规划评估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以北京南锣鼓巷地区开放式城市设计实践为例,构建了适于我国的历史街区可持续再生规划绩效的社会评估体系。本文利用该评估体系,分析评估了主体在南锣鼓巷地区可持续再生城市设计实施过程的参与程度、对地方形象和城市设计定位的认可度及对城市设计实施效果的满意度,总结了城市设计实施的经验与问题,衡量了城市设计实施后地区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最后,对城市设计过程后期实施措施进行了相应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5.
从长期的城市设计实践过程中解读城市设计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王瑛  张若冰  梁浩 《城市规划》2006,30(9):79-83
立足于中规院深圳分院在珠三角地区和深圳市20多年的城市设计实践,总结了提高城市设计有效性的操作方法,包括对城市设计过程的认识、对城市设计实践角度的拓展,以及对开放式城市设计控制平台的创建。提出要想在弹性和可控之间取得平衡,城市设计应是一个设计和实施没有断裂的过程的观点。针对规划师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实践,建议以积极开放的思维方式和不断完善的专业服务,使城市设计成为谋求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期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参与到更多的中国城市建设中。  相似文献   

16.
Chinese cities need the appropriate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governance model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w carbon eco-city projects, and to effectively scale up this urban development model across the nation. Currently, local planning authorities are pil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low carbon eco-city projects through the statutory Regulatory Plans system(the local district zoning plans system). However, the focus has been put primarily on the use of the relevant technologies and the control through design approval. There is a lack on research and study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ective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and governance environment for the subsequent promulgation of this development model. This situation is affecting the speed in the scaling up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w carbon ecological projects in Chinese citi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hile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issues are important factors, attention shall be put to setting up innovative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and governance models for the statutory Regulatory Plan to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ow carbon eco-city projects. This paper puts forth an analysis framework o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governance system which includes 4 governance components:(1) Administration platform and local capacity;(2) Planning conditions and approval process;(3) External public policy context;(4) Developers involvement and participation. A case study was undertaken based on Taihu New City eco-city project located at Wuxi, China. Based on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study examin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local planning offi cials and development companies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stage of the low carbon eco-city project.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th initial recommendations that could lead to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important area.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规划中城市形态的设计原则.理念和具体方案,以及“城市意象”在规划中的应用,城市形态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实现生态城的规划目标,SWECO团队将对城市形态的研究与项目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规模比较适中的小网格状街坊结构,规期中还以“城市意象”为手段,探讨了城市在视觉和心理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西安市城市规划用地管理数据库为例,说明了基于MicroStation和Oracle Spatial建立小型简单空间数据库的方法和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9.
由于海量城市信息的涌入,当代城市设计日益呈现出复杂化和综合化的学科特点,为此该文借鉴公共信息管理领域内一种处理复杂性问题的有效方法——"筐-架"方法,提出了"筐-架式设计"的理念。结合吉林市松花江两岸滨水区总体设计,该文进一步阐述了"筐-架式设计"在确立城市设计研究方向、筛选关注要点、制定方案策略和实施循环调整等过程中的应用,对"筐-架式设计"方法的应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The urban design practices of Europe's major dictatorships, from the end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o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re not only interesting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y continue to have long-term effects and to be the subject of a disputed culture of reception. My hypothesis is that we must broaden our research concept in order to develop a satisfactory approach to the field of ‘dictatorships and urban design’. We must overcome the singular national perspective: urban design has always emerg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a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concepts and ideas, even in times of dictatorship. We must clear our perception of urban design: it is more than just form. The ‘dictatorial’ in urban design demonstrates itself less through products and more through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processes,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 agencies, provision and supply of special financial means, manner of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the use of forced labour. For this reason, I propose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products and production conditions of urban design under European dictatorshi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