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以花生分离蛋白为原料,研究了超声作用对碱性蛋白酶酶解改性花生分离蛋白的影响,并确定了超声辅助酶解改性的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超声作用不改变花生蛋白溶解度与反应温度、pH、底物质量浓度、加酶量之间关系曲线的变化趋势,但使花生分离蛋白的溶解度提高了30.9%。超声辅助酶解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底物质量浓度60 g/L,加酶量4%,反应温度50℃,pH 8.0,超声功率200 W。经超声辅助酶解改性后,花生分离蛋白的水解度、溶解度、乳化性、起泡性分别比无超声酶解改性提高了40.6%、30.9%、58.8%和85.9%,泡沫稳定性和乳化稳定性则降低了21.5%和47.9%。  相似文献   

2.
谷氨酰胺转胺酶改性对花生分离蛋白某些功能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微生物产谷氨酰胺转胺酶(MTG)对花生分离蛋白(PPI)进行改性,结果表明:加酶量、p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底物蛋白浓度对PPI改性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出凝胶性的最佳改性条件为:加酶量10U/g;最适pH7;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h;反应底物浓度15%.改性后花生分离蛋白的凝胶性比对照提高了279%,溶解性和乳化性分别降低了44%和31%,乳化稳定性提高了8.5%.  相似文献   

3.
糖基化反应对花生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通过糖基化提高花生分离蛋白的乳化性,探讨了接枝度、不同还原糖种类、反应温度以及还原糖比例对花生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葡萄糖与花生分离蛋白反应所得产物的接枝度较麦芽糖高,即葡萄糖的反应性好于麦芽糖;采用葡萄糖与麦芽糖糖基化后花生分离蛋白的乳化性均得到提高,且葡萄糖所得乳化活性较高,而麦芽糖所得乳化稳定性较高;反应温度高于花生分离蛋白的变性温度(60℃)时,其乳化性反而降低;花生分离蛋白与糖的质量比为1∶2时比1∶1和1∶3更有利于改善蛋白质的乳化性;糖基化改性后,花生分离蛋白的乳化性接近于食品中常用的酪蛋白酸钠。  相似文献   

4.
以高温花生粕为原料,利用醇洗法制取花生浓缩蛋白,对醇洗花生浓缩蛋白进行碱性条件下的水浴加热改性.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的最佳改性条件为:加热温度80℃,加热时间7 min,料液比1∶14,pH 10.0.花生浓缩蛋白NSI由改性前的2.76%提高到改性后的18.25%.随NSI的提高,花生浓缩蛋白的吸水性、吸油性、乳化性和起泡性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微波辅助磷酸化改性提高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提高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为目的,微波辅助磷酸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测定改性前后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并与磷酸化改性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相较空白对照、微波对照和磷酸化对照组,微波辅助磷酸化蛋白粉乳化性显著增加,其乳化活性分别提高了3、1.9和1.3倍,乳化稳定性提高了1.3、1.2、1.1倍,乳化性在考察范围内随磷酸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大(P<0.05).微波辅助磷酸化改性技术参数为预处理2 min,微波功率600 W,微波时间3 min.相较磷酸化改性方法,将改性时间由180 min缩减至3 min,大幅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善花生分离蛋白的凝胶特性,研究了利用转谷氨酰胺酶交联改性花生分离蛋白的工艺。在进行了酶添加量、花生分离蛋白浓度和酶作用时间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了酶交联改性的最佳条件。并分别测定了酶改性前后花生分离蛋白的功能性,包括:溶解性、吸油性、持水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酶改性的最佳条件:酶添加量、花生分离蛋白质量浓度和酶作用时间分别为17.75 U/g、29.60 g/mL和376 min,在此条件下,凝胶的硬度可达到333.49 g。经转谷氨酰胺酶改性后,花生分离蛋白的吸油性和持水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提高了27.41%和61.24%。  相似文献   

7.
采用三聚磷酸钠对花生蛋白进行化学改性,探讨了改性中三聚磷酸钠的添加量、反应温度、时间、pH等因素对花生蛋白化学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化学改性使花生蛋白的溶解性达到2.01g/mol,乳化度为56.98%,乳化稳定性为55.54%,高于原料花生蛋白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该文采用微波辅助糖基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以提高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的乳化性。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微波时间、大豆分离蛋白与葫芦巴胶质量比、糖基化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并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糖基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显示,在微波时间3 min、SPI与葫芦巴胶质量比1∶3、反应时间41 min、反应温度58℃时,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达到最高,糖基化程度达到最佳的水平,与只进行微波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相比,乳化活性提高了51.33%,乳化稳定性提高了294.14%;与未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相比,乳化活性提高了88.67%,乳化稳定性提高了788.84%。利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表征改性产物,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与葫芦巴胶发生了糖基化反应。  相似文献   

9.
聚磷酸钠对大豆分离蛋白的修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聚磷酸钠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磷酸化修饰,研究磷酸化反应的工艺条件及改性后大豆分离蛋白几种功能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大豆分离蛋白4%、三聚磷酸钠9%、反应初始pH9、反应时间3h时,磷酸化程度最大;磷酸化后的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以及粘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声联合烷基化处理大豆分离蛋白,研究其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经红外表征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采用超声联合烷基化处理后发生了烷基化反应。以乳化稳定性为监控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底物含量、还原剂添加量、烷基化反应时间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稳定性的影响;运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烷基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超声功率468.61 W、超声时间6.10min、底物含量1%、还原剂添加量0.16%时,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稳定性最高。与仅超声、烷基化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相比,乳化稳定性分别提高了97%和24%;与未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相比,乳化稳定性提高了210%。  相似文献   

11.
In order to expand the application of pea proteins in the food industry, pea protein isolate (PPI) was chemically phosphorylated to improve its functional propertie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membership value (CMV) degree, the optimal condition for PPI phosphorylation modification was as follows: pH 12, modification temperature at 70 °C and an addition of 7.0% (w/v) sodium tripolyphosphate (STP). 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solubility, emulsifying property, emulsifying stability, foaming property and oil ab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modified PPI were improved substantially. In addition, the structure of modified PPI was characteris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ified PPI had a smooth and uniform lamellar structure, where the content of α-helix and β-sheet structure increased, but the content of β-corner and random coil structure decreased. The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were analys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 of the modified PPI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inally, the optimum phosphorylated PPI was mixed with 0.4% (w/v) xanthan gum to form PPI fat mimics (PPI-FM). PPI-FM was added into mango mousse cake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light cream, and the result showed up to 20% of light cream could be substituted.  相似文献   

12.
茶渣蛋白功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茶业发展现状,本着开发利用茶渣蛋白为目标,对茶渣蛋白的功能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茶渣蛋白在pH 4.0附近氮溶解指数最低,其吸水性为4.13g/g,吸油性为4.86g/g,茶蛋白具有优于大豆蛋白的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且这四个功能特性几乎不受浓度影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提取过程中部分变性所致。综合来说,茶渣蛋白的部分功能特性虽然优于大豆蛋白,但受溶解性限制,其应用仍需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13.
酒糟是酿酒产业的最大副产物。酒糟富含醇溶蛋白,然而由于水溶性差,限制其进一步应用。采用醇碱法从清香型白酒糟中提取醇溶蛋白(prolamin from distiller’s grains, PDG),用三聚磷酸钠对PDG进行磷酸化改性,通过溶解度、持水性、持油性、乳化性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磷酸化改性对PDG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醇碱法提取的白酒糟PDG主要由4种不同分子质量的蛋白组成,原材料酒糟粉粉碎度影响PDG的提取率,粒度小时有利于提高蛋白提取率,以200目细粉为原料时PDG的提取率可达22.69%±0.26%。差示扫描量热实验结果显示PDG的热变性温度为123.47℃,PDG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与三聚磷酸钠反应后磷酸基团修饰到PDG上。磷酸化改性改善了PDG在水中的溶解度,30℃时磷酸化后PDG的溶解度较PDG提高了3.53倍,达到943.08±16.04μg/mL。由于引入磷酸基团,PDG的功能性质显著改善,磷酸化改性后PDG较PDG的持水性和持油性分别增加了44.9%和33.8%(30℃),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分别提高了54.9%和3.6倍(pH10)。...  相似文献   

14.
研究多聚磷酸盐磷酸化虾蛄肌原纤维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并探究复合磷酸盐在虾蛄肉制品中的应用。采用三聚磷酸钠(STP)、焦磷酸钠(SPP)、三偏磷酸钠(STMP)分别对虾蛄肌原纤维蛋白进行磷酸化改性,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虾蛄肌原纤维蛋白磷酸化条件,结果表明:STP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pH8.0、STP添加量4%、反应时间2.0 h,所得磷酸化程度为102.87 mg/g;SPP最佳磷酸化条件为:反应pH7.5、SPP添加量2%、反应时间2.0 h,所得磷酸化程度为96.41 mg/g;STMP最佳磷酸化条件为:反应pH8.0、STMP添加量4%、反应时间2.5 h,所得磷酸化程度为76.53 mg/g。在此基础上,探究4组不同比例复合磷酸盐对新型果蔬虾饼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磷酸盐可显著降低虾饼的蒸煮损失和在加工过程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损失(p<0.05),并提高其质构特性;当STP:SPP:STMP比例为2:1:2时,能显著改善虾蛄肉制品的品质(p<0.05),证实了磷酸化改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易翠平  周素梅  潘艳艳 《食品科学》2010,31(10):129-132
采用胃蛋白酶对大米蛋白进行水解以改善其功能性质。结果表明,酶添加量7U/g(以蛋白质干基计)、pH1.5、时间5h、温度30℃时,胃蛋白酶对大米蛋白溶解性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水解后大米蛋白的乳化稳定性与乳化性分别为33.28min、0.456,高于大豆蛋白和鸡蛋清蛋白;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比未经过任何处理的大米蛋白分别提高了25.0%、82.4%;持水性和持油性为2.80、3.30g/g,是未经处理的大米蛋白的2.09、2.92 倍。  相似文献   

16.
The protein and chlorogenic acid (CGA) content, nitrogen solubility index (NSI), water and fat absorption, emulsification capacity (EC), foaming capacity, and foam stability of dehulled, defatted sunflower meal treated by various solvent systems to remove polyphenols were determined. All solvent treatments resulted in increased protein content, markedly reduced the CGA content, and increased water absorption capacity (WAC). Organic solvents caused a decrease in NSI whereas water, 0.002N HCI, or 2% NaCl solution caused an increase. Aqueous ethanol extraction decreased fat absorption, emulsification, and foaming capacity. Acidic n-butanol increased foaming capacity, multiple solvent system did not affect it and other solvents used decreased it.  相似文献   

17.
磷酸化大豆蛋白功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三聚磷酸钠(STP)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化学改性,得出3%大豆分离蛋白磷酸化程度最大的工艺条件为pH8.0,STP浓度为3%,35℃下保温3.5小时,此时的磷酸化程度为57%。测定了改性前后,不同改性程度下大豆分离蛋白的水溶性、乳化能力、发泡能力、持水能力以及流变特性等的变化。结果表明改性后大豆蛋白的等电点由pH4.5漂移到3.9,与此同时,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用红外光谱,证实了STP与大豆蛋白反应的实质就是赖氨酸残基进行氨基磷酸酯化反应。  相似文献   

18.
汉麻籽蛋白的提取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冷榨脱油后的汉麻籽粕为原料,通过料液比、pH、温度和提取时间等单因素实验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研究了汉麻籽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在pH8.0,料液比1∶20(g∶mL),温度40℃,提取时间70min条件下碱提汉麻籽蛋白,在pH4.5~5.0酸沉后进行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20℃,出口温度70℃,固形物浓度200g/L),碱提提取率达到86.95%,蛋白质总得率达到70.56%,分离蛋白中蛋白质含量达到92.39%,氮溶指数为31.89%。同时,通过实验发现,汉麻籽蛋白的水合能力为3.59g/g(蛋白质),亲油能力为2.22mL/g(蛋白质)。DSC分析得到汉麻籽蛋白的变性温度为88.4℃,变性热为1.544J/g。  相似文献   

19.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豌豆分离蛋白(PPI)-木聚糖轭合物的制备条件,并对所得PPI-木聚糖轭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PI-木聚糖轭合物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溶液pH 8.15、加热温度60℃和反应时间160 min;在此条件下,轭合物的接枝度为60.92%。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木聚糖被接枝到PPI分子上,表现为比原蛋白更大的分子质量;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糖基化改变了PPI的二级结构;内源荧光光谱结果表明PPI的三级结构受到改变,降低了荧光强度。相较于原蛋白,轭合物的溶解度得到显著改善,在pH 4时的溶解度从3.26%提升到9.08%;在pH 5时的溶解度从2.10%提升到7.63%。糖基化产物轭合物的乳化性能也明显提升,乳化活性指数从20.97 m2/g提高到40.23 m2/g;乳化稳定指数从11.23 min提升到65.51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