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吴限  谭文华 《科普研究》2015,10(3):68-74
德国当前出版的科普期刊包括综合类、分科类和研究学会期刊三大类型。综合类科普期刊有《科学画刊》、《奇奥》、《P.M.知识世界》、《科学万象》、《科技评论》、《奇妙世界》、《知识奇境》、《听·知识》、《知识奇观》和《知识》。分科类科普期刊主要有《当代化学》、《当代生物》、《当代物理》、《星星和太空》、《太空》、《星际》、《大脑与智力》、《今日心理学》、《自然》和《国家地理·德国》。四大研究学会(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夫琅和费学会,亥姆霍茨学会和莱布尼茨学会)出版的期刊分别为《马克斯-普朗克研究》、《前沿》、《亥姆霍茨展望》和《莱布尼茨杂志》。德国科普期刊具有创刊历史不长、外观强化品牌、新刊名称单调、重视少儿读者、大量使用图片、本土进口并行、科研机构参与和忽视化学题材等特点,可谓长处与短处并存。中国期刊应从中择其优点,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而对于其存在的缺点,则不应盲目跟从。  相似文献   

2.
韩美奂  曹金  许斌 《科普研究》2021,16(5):23-32
为了解国内科普期刊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选题策划情况,厘清疫情周期中的选题规律,对科普期刊未来的相关主题策划提供借鉴,本文采用计算语言方法LDA主题模型,比较了国内典型综合性科普期刊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一年内的主题类别及关键内容,并分析了主题设置的特点以及不足.对科普期刊未来类似主题的策划提出优化建议:增强主题的创新性和内容的深度;基于事件生命周期,系统制定科普主题策略;增加科学新闻主题比重,促进科普时效性.  相似文献   

3.
科技馆科普功能的形成及其在科普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从产生、发展、科普方式等方面解释了科技馆科普功能是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普及的必然趋势。实现方式上重点突出交互性与科学方法,并提到了科学展示方法上新生的主力军——科普剧。  相似文献   

4.
推动科普期刊数字化转型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推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对当前我国科普期刊数字化转型现状及瓶颈进行论述,同时结合信息技术探讨科普期刊数字化转型思路.  相似文献   

5.
高衍超 《科普研究》2014,9(4):85-91
通过对罗尔德·霍夫曼的科普著作《相同与不同》的内容特点进行微观探视,全面地分析了霍夫曼在写作风格、思想旨趣、个人经历等方面对其科普理念的影响,提出从科学教育的维度切入进行体系化的建设,在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加入科学与人文的元素,从而在源头上为高端科普创作人才的涌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台湾综合科普刊物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台湾光复以来的综合科普刊物分为三期,分别由《大众科学》、《科学月刊》、《牛顿》开端。本文胪列各期刊物,并作简要分析。本文指出,取自国外刊物将不易超越《牛顿》和《科学人》,自制刊物将不易超越《科学月刊》。本文又指出,科普刊物受到网络影响,其影响力日益减弱,但网络等新兴媒体需要内容支撑,是以科普刊物仍有其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7.
党伟龙 《科普研究》2011,6(6):81-85
科学欲与伪科学争夺公众,提高科普的趣味性是一条有效途径,可从4个方面着手:平等姿态、幽默感、善用譬喻、结合流行文化或社会热点。本文选取科学松鼠会、上海"新民科学咖啡馆"、"名声实验室"竞赛、"搞笑诺贝尔奖"、"博士之舞"竞赛、霍金《大设计》、美剧《生活大爆炸》等鲜活事例和材料,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结论:无论在民间或官方,都已开始超越传统的科普模式,探索新型的、更富于趣味性、更具有吸引力的模式,这必将为我国科普事业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8.
搭建科普研究资源平台、促进科普事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文章探讨了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过程中搭建科普研究资源平台,促进科普理论研究发展的目的、意义;提出了中国科普研究所在建设科普研究资源平台过程中拟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国家在科普人才尤其是科普专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不断突破与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远不能满足国家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工作的需要。如何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如何加大科普专职队伍建设是当前国家在创新体系的范畴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我国2010年全国科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的基础上,对我国科普专职人才、科普专职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以《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战略目标,提出政府、高校、人才所在单位三位一体的科普专职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时代》周刊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通过对美国《时代》周刊的特点、科技报道的权威性及国际性进行分析,并从科技报道的信息来源、信息倾向性、关注范畴和科普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中国新闻期刊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正伟 《科普研究》2011,6(6):57-62
维多利亚时代,与科学有关的期刊发展迅速,其中大名鼎鼎的《自然》(Nature)就在这一时期创刊。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发现,《自然》虽然取得了成功,也是当时唯一一份维持到现在的世界级科学期刊,但是,另外一些期刊也依然值得纪念,如波达创办并经营的《知识》。这一期刊与《自然》曾经相伴相争,共同走过了一段岁月,最终消亡。不过本文认为,这一期刊从某种意义上更加具有科普的气息,而且更加为公众所喜爱。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科学普及运动,都透过平面出版的形式来展现,有过4波巨大的浪潮。这种经验有值得海峡两岸四地省思之处。第一波是1970年《科学月刊》创刊,高举“让科学说中文”的大旗。第二波是1983年的《牛顿杂志》登陆,标榜“开启图解科学新页”。第三波是1991年天下文化“科学文化”书系的建立,把温温热热的“典范科学家”带入冰冰冷冷的“科学典范”中,开始了科学与人文的对话。第四波从1998年起,各大出版社纷纷跨入科普出版领域,盛况空前;持续到2002年,更出现两本科普杂志《科学人》(ScientificAmerican的繁体中文版)及《科学发展月刊》(由台湾的“国科会”主办)。近乎每隔10年,科普运动的浪潮就爆起一声拍岸巨响。可是,蒙昧的岸石并不见裂痕,只是微微松动。所幸巨浪过后,余波仍然不息,继续拍打岸边,只是力道渐弱。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就平面出版的领域而言,有以下当务之急。(1)重新定位“科学普及”的核心对象。是漫天撒网,遍及社会大众?或是只针对学生,而且是精英学生?还是只想跨越学门藩篱,仅供学术社群内部交流?“科学普及”的对象不同,诉求与做法就应当有差别。(2)报纸、周刊、月刊、书籍等平面媒体,性质有异,传播速度也不相同。须各尽其责,共同推动科普。(3)严守科学立场,不要宣扬伪科学。(4)重视翻译,重视写作技巧。(5)尊重美术设计、广告、行销、财务等等专业,群策群力。(6)大学出版社最靠近丰沛的学术资源,应该参与科普运动。  相似文献   

13.
人文精神与科普创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总结了近百年来我国学者对“人文科学”的有关论著的基础上,说明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探讨了在科普创作中体现人文精神的方法与技巧;特别是引用了现代著名科普作家的创作实例,佐证了文章的立论。通过本文的论证,可以得出以下3个观点:(1)早在20世纪初叶,已经出现关于科学与人文的论述,已有学者对之加以研讨,并有重要著作;(2)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著名科普作家的创作实践已经自然地融汇了人文精神;(3)科普作品若在传播科技知识的同时,使读者感悟到人的自身价值和尊严,以及“做人的道理”,那就大致做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范春萍 《科普研究》2013,8(2):66-72
科普作品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要求其作者拥有科技知识背景、受过科研训练,甚至本身就是一线科研工作者。而科学实践的经历,会使科研工作者在思维方式和著述习惯上形成刻板的科研思路。本文给出了对科研思路和科普思路的一般性描述,提出了好的科普作品的三重境界、科普思路的时代性等,并结合经典和典型科普作品的分析,对科普思路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5.
科普宣传栏是农村科普工作的有效形式,山东省实施的科普村村通工程,在全省每一个行政村建立了科普宣传栏,为农村科普工作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山东省烟台市科普村村通宣传栏传播效果的调查表明,大多数被调查农民了解并且支持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栏有其实际传播效果。目前的科普宣传栏在资金、挂图、管护和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科普与动漫     
路盛章 《科普研究》2011,6(4):23-25
从动漫的基本特征出发,结合国内外动漫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分析说明了我国科普动漫产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和发展前景。并就目前我国建立科普音像(影视和动漫)事业与产韭结合机制的专题,提出了市场化与专业化途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伯宁 《科普研究》2012,7(6):11-14
在新媒体时代,"草根科普"成为一种独特的科学亚文化现象。笔者以一名"草根科普作者"的身份,介绍在新媒体时代从事科普创作的切身体会。并结合现代科学传播理论提出科普应"呼应时代要求、展示科学精神、承担公民责任"等观点,及促进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对策。  相似文献   

18.
英文“科普”称谓探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科普一词大约出现在19世纪中叶,确切的年代还有待于今后去发现。科普观念的产生与科学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有直接的关系。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的提法始盛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其源头还要早。  相似文献   

19.
宗棕  刘兵 《科普研究》2012,7(6):40-45
对专业科学文本进行修辞分析和话语研究是科学修辞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揭示出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高士其科普文本的隐喻,探寻其科普作品隐喻生成的原因,揭示出科普创作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因素、意识形态的影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这些带有主观性的科普作品对于读者阅读、理解、接受和传播科学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