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洪万生 《科普研究》2011,6(2):67-70
《科学月刊》于1970年元旦创刊,至今已留下了40余年闪光的足迹。在《科学月刊》创刊届满40周年之际,笔者从一名科学史家的角度出发,据个人多年在《科学月刊》工作中的观察领会,从刊物创办的时机、精英主义、科学写作议题、科学社群的组织工作等几方面一一做了回顾,就《科学月刊》的"历史定位",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刘源俊 《科普研究》2011,6(2):61-66
《科学月刊》创刊已届满40年,其前身是《台湾新生报》的《中学生科学周刊》。本文叙述了《科学月刊》的缘起,回顾其在美国创办及在中国台湾出版的经过,说明其理想、风格与实践,及创刊后所受到的考验。兼论及民间科学社群在台湾所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台湾的科学普及运动,都透过平面出版的形式来展现,有过4波巨大的浪潮。这种经验有值得海峡两岸四地省思之处。第一波是1970年《科学月刊》创刊,高举“让科学说中文”的大旗。第二波是1983年的《牛顿杂志》登陆,标榜“开启图解科学新页”。第三波是1991年天下文化“科学文化”书系的建立,把温温热热的“典范科学家”带入冰冰冷冷的“科学典范”中,开始了科学与人文的对话。第四波从1998年起,各大出版社纷纷跨入科普出版领域,盛况空前;持续到2002年,更出现两本科普杂志《科学人》(ScientificAmerican的繁体中文版)及《科学发展月刊》(由台湾的“国科会”主办)。近乎每隔10年,科普运动的浪潮就爆起一声拍岸巨响。可是,蒙昧的岸石并不见裂痕,只是微微松动。所幸巨浪过后,余波仍然不息,继续拍打岸边,只是力道渐弱。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就平面出版的领域而言,有以下当务之急。(1)重新定位“科学普及”的核心对象。是漫天撒网,遍及社会大众?或是只针对学生,而且是精英学生?还是只想跨越学门藩篱,仅供学术社群内部交流?“科学普及”的对象不同,诉求与做法就应当有差别。(2)报纸、周刊、月刊、书籍等平面媒体,性质有异,传播速度也不相同。须各尽其责,共同推动科普。(3)严守科学立场,不要宣扬伪科学。(4)重视翻译,重视写作技巧。(5)尊重美术设计、广告、行销、财务等等专业,群策群力。(6)大学出版社最靠近丰沛的学术资源,应该参与科普运动。  相似文献   

4.
梁轩 《科普研究》2021,16(1):86-93
以中国第一本图文并重的科普期刊《科学画报》的传播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画报》在中国近代科普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画报从引入中国起,就扮演着启蒙的角色,这为《科学画报》承担科普的功能奠定了基础.而《科学画报》相较于其他科普媒介的种种优势,又使其成为近代能够覆盖更多受众的科普媒介.此外,《科学画报》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新闻和娱乐功能的话语体系,也使其能够很好地承载科普的功能.民国时期《科学画报》的传播实践,使科学从科学共同体走近民众,为科学普及做出了贡献.《科学画报》的传播研究,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传翠  詹琰 《科普研究》2011,6(3):46-54
按照经营管理体制的不同,国内科普期刊可以分为本土科普期刊和引进版科普期刊两种,他们在图片类型的丰富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种类型的差异影响了科学信息的传播。本文以《知识就是力量》、《百科知识》、《环球科学》、《Newton科学世界》为例,对其图片类型进行分析,从而总结他们在科学信息再现、科学信息解释、科学信息补充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中国科普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张之杰 《科普研究》2011,6(2):55-60
中国台湾第一份综合科普刊物是1951年元月创刊、1974年2月停刊的《大众科学》。本文从人事变迁、社址变迁、编委会变迁、内容变迁等方面,对该刊做全面考察,希望对它有较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7.
正《传感技术学报》是由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和东南大学联合主办,东南大学《传感技术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的学术性刊物,是我国在介绍传感器理论和应用领域方面较为全面的惟一的学术性刊物,1988年创刊,属大16开月刊。主要刊登传感器、执行器和MEMS等材料、设计、工艺、器件、系统及其应用。《传感技术学报》按栏目分为生物化学类传感器、物理类传感器、传感器信号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传感器应用等。本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被英国《科学文摘》(SA)收录,是中国科学引文数  相似文献   

8.
正《传感技术学报》是由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和东南大学联合主办,东南大学《传感技术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的学术性刊物,是我国在介绍传感器理论和应用领域方面较为全面的惟一的学术性刊物,1988年创刊,属大16开月刊。主要刊登传感器、执行器和MEMS等材料、设计、工艺、器件、系统及其应用。《传感技术学报》按栏目分为生物化学类传感器、物理类传感器、传感器信号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传感器应用等。本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被英国《科学文摘》(SA)收录,是中国科学引文数  相似文献   

9.
付萌萌  何丹 《科普研究》2011,(Z1):50-55
伴随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中国的科普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科学传播的方式和形式多种多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科普影视作为科学传播中的一个重要载体,未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科普影视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借鉴国外优秀科普影视作品的成功经验,尤其以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Discovery中的科学元素为案例进行了重点分析,提出中国科普影视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传感技术学报》是由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和东南大学联合主办,东南大学《传感技术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的学术性刊物,是我国在介绍传感器理论和应用领域方面较为全面的惟一的学术性刊物,1988年创刊,属大16开月刊。主要刊登传感器、执行器和MEMS等材料、设计、工艺、器件、系统及其应用。《传感技术学报》按栏目分为生物化学类传感器、物理类传感器、传感器信号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传感器应用等。本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被英国《科学文摘》(SA)收录,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  相似文献   

11.
出版作为科学传播的主要手段,正在成为独立的力量,并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那么,科技书刊出版业的发展究竟对科学传播起多大作用呢?本文根据现有的历年来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主要分析的是传统出版物中的图书出版物,从科技图书的品种、数量、结构以及阅读率的变化,分析社会对科学技术接受和利用的程度,评估科技图书出版业发展对科技传播的影响。分析发现,科技出版物的品种和印数都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品种齐全,印数稳定增长,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科技出版物的结构日趋优化,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突出的问题是:每种科技图书平均印数和每种科技图书平均销售量却呈下降趋势。这直接影响了科学技术传播的水平。针对科技出版物中影响科学传播水平的两方面因素,提出了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受北京市科委相关部门委托,中国科普研究所相关课题组对北京市基层科普队伍———包括科技场馆、社区和中小学及校外教育机构科普队伍理解科普状况进行了典型调查。调查表明,上述基层科普队伍中8成以上人员对科学的理解是理性的,他们对科普及其作用、自身科普能力和影响科普的社会因素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判断能力。调查同时也反映出,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基层科普队伍人员在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中,还未能完全摆脱重知识、轻能力以及重书本、轻实践的倾向。课题组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了明确科普是基层单位(组织或机构)的重要职责的机制探索,以及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在基层科普队伍中的作用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科学松鼠会是网络影响力最强的中国民间科普组织之一,通过对其微博粉丝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受众主体男女数量和文理科背景较为平均,趋于青年化、高学历化、较高收入化,职业较为稳定,且具备较充足的上网条件与时间。对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等基本属性进行细致考察后得出以下结论:(1)性别、年龄、学历、专业是受众选择不同科普知识的重要原因。(2)少年的主观辨识度低,针对少年的网络科普组织应更注重科普信息的简洁性、趣味性和引导性。(3)青年的主观辨识度高,针对18-39岁的青年网络科普组织更注重提高科普知识的专业性、精准度和互动性。(4)网络科普组织还存在较大数量的不稳定受众群体,有理科背景的年长男性较容易转化为稳定受众。(5)微博在网络科普传播中的缺陷逐渐暴露,其信息有效到达率较低且容易造成信息误读。  相似文献   

14.
程昆 《科普研究》2012,7(4):54-6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利用互联网络提供各类服务的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时下“微博热”现象无疑为科普工作开拓了一片广阔的空间。通过对微博传播特性分析,从打造科普微博的权威性、培养科普微博意见领袖、科普微博直播、科普微博开展科普微公益活动或科普微访谈以形成微博围观、科普微博借鉴公安微博的成功经验和科普微博图文并茂真诚互动等6个方面,或结合具体例证,或借他山之石,详尽阐述如何提高科普微博的关注度。提出了只有提升科普微博的关注度,将科普知识通过微博的平台发布,第一时间让更多的人关注、转发、评论和接受,科普微博才能真正让“微言”实现“大义”。  相似文献   

15.
周婧  张志敏 《科普研究》2013,8(2):61-65
本文基于一次"水"主题科普活动的教育效果分析,讨论科普活动对于学校科学教育产生的作用和价值。研究表明,科普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关系、完善科学知识结构、激发科学学习兴趣。文章同时从拓展参与校外科普活动渠道、营造校外科学学习环境等角度出发,提出利用科普活动促进学校科学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