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食品胶体资源丰富,其中复杂多糖类胶体更是天然来源的水溶性膳食纤维,是具有高营养附加值的食品添加剂。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食品胶体会富集不同种属的关键菌,通过肠-肝轴、肠脑轴等发挥关联调节作用。建立“食品胶体-肠道菌群-人体健康”的互作网络,对个性化膳食开发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本文系统归纳了复杂多糖类胶体的理化性质及功能活性,重点阐述以肠道微生物为导向的食品胶体研究及开发策略,为未来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食品胶体的凝胶机理及协同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团伟  张虹  毕艳兰  池娟娟 《食品科学》2014,35(23):347-353
食品胶体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加高效、经济、科学地使用食品胶体,就必须对胶体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因此本文对明胶、卡拉胶、海藻酸钠、黄原胶等几种常见食品胶体的凝胶机理及食品胶体之间的协同作用进行了概述,以期对食品胶体在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食品胶体是指食品中常见的多组分非均相分散体系,根据组分可划分为蛋白类胶体和多糖类胶体,通常具有增稠、乳化、悬浮、胶凝、黏合、持水、稳定、成膜等重要功能,并且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等众多领域。本文综述了食品胶体的概念、组成、基本分类,重点阐述了典型的多糖胶体(卡拉胶、琼脂、海藻酸钠、阿拉伯胶、瓜尔豆胶、魔芋胶、黄原胶、结冷胶以及可得然胶)的功能特性,包括流变学特性、凝胶性、稳定性、复配性等;总结了海藻类、植物类、微生物类多糖胶体在食品加工业中的应用现状并展望其发展前景,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多糖类食品胶体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改善食品分子的功能和营养特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食品分子的酶促修饰可用于增强其在食品中的功能性质。漆酶可催化蛋白质、多糖和多酚的氧化,在食品分子以及食品胶体的构建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文章总结了漆酶的结构、来源、对食品分子修饰的催化机制及其在食品胶体体系中的应用。研究发现漆酶分两步催化食品分子的氧化:第一步涉及产生自由基或醌的酶促反应;第二步涉及自由基或醌与其他分子的非酶促反应。漆酶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发反应的作用。由漆酶诱导的食品分子交联有助于改善食品分子的性质和功能,从而增加食品分子的功能性质、扩展用途,以及改善食品胶体体系(如乳液、纳米颗粒和微凝胶)的形成和稳定性,从而增强它们封装、保护和递送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食盐是常用的食用调味品,高盐(钠)饮食带来的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日趋严重,但直接减盐或使用盐替代品往往会使食品感官品质下降.饮食中的钠主要来源于加工食品,其中食品胶体是钠的重要来源.如何对现有的食品胶体体系进行结构设计,保留现有风味的同时减少钠的摄入,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从食品基质角度出发简述了咸味感知机理...  相似文献   

6.
亲水胶体具有良好的功能特性,如改善食品的乳化、胶凝、溶解性和质构等特性。在烘焙食品中,亲水胶体用于改善面团、面包和蛋糕特性,提高感官质量以及延长食品货架期。已经有研究报道了亲水胶体在面包、饼干、蛋糕和面食制备中的潜在用途。综述常见的亲水胶体(黄原胶、瓜尔胶、阿拉伯胶、K-卡拉胶、刺梧桐胶、海藻酸盐、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对焙烤食品的流变学、理化、质构以及其它品质特性的影响,亲水胶体的加入使得产品的颜色、外观、风味和整体可接受性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7.
食品品质改良剂:亲水胶体的性质及应用(之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食品品质改良剂:亲水胶体的性质及应用(之一)王卫平(英国A.BRANWELL&COLTD,CM164AE)冯建军(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27)亲水胶体(Hydrocolloids)通常是指能溶解于水中,并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化水形...  相似文献   

8.
食品胶体在植物蛋白肉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环境压力持续加重,动物蛋白供给紧张。细胞培养肉成本高,技术难度大,不易工业化生产。植物基仿生肉是未来食品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干法拉丝蛋白制备的第1代植物肉,存在组织化程度低,质地与口感差,含盐量高,缺乏绿色标签等问题。通过高湿挤压技术制备的高水分组织化植物蛋白具有类似动物肌肉的纤维状结构和口感,是动物蛋白理想的替代品。本文聚焦高湿挤压植物蛋白基仿生肉制品,重点综述蛋白质、多糖等食品胶体在植物蛋白肉中的应用研究,并阐述脂肪模拟物的开发及其在植物肉中的应用情况。此外,本文总结植物肉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饮料工业》2013,(8):8
据sciencedirect数据库消息,2013年6月《食品控制》(Food Control)刊登一项壳聚糖、有机酸及其纳米级胶体在食品抗菌包装材料中潜在应用的研究。研究人员将低分子量及中分子量的壳聚糖及有机酸(苯甲酸、山梨酸、纳米级苯甲酸-山梨酸胶体)抗菌活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抗菌活性受其分子量的影响,低分子量及中分子量壳聚糖最低抑菌浓度(w/v)分别为0.010%、0.015%,纳米级苯甲酸-山梨酸胶体抗菌活性显著高于其非纳米级胶体。纳米级胶体抗菌剂可以使用更少的抗菌物质达  相似文献   

10.
未来食品基础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重构全球食品创新版图、重塑全球食品产业结构。未来食品基础科学将成为食品未来高科技发展的关键支撑,将会促进“后动物生物经济”的形成,也带动后工业时代的跨越发展。作者通过分析食品组学、食品感知学、食品合成生物学和食品纳米科学等基础科学问题,讨论未来食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望未来食品发展趋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11.
王守伟  陈曦  曲超 《食品科学》2017,38(9):287-292
近年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生物技术促进了食品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物质原料的利用效率,有效改善了食品品质和营养结构,为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食品生物制造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食品生物制造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方向,分析了食品生物制造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并对食品生物制造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旨在为食品生物制造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噬菌体在食品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噬菌体的自身特性表明,其可 作为一种杀菌/抑菌的生物制剂来控制食源性病原菌对食品的污染,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理想工具。此外,基因工程 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噬菌体及其产物的安全、高效使用及噬菌体产品的出现。本文就噬菌体在食品安全控制中 的研究进展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宏条形码技术在食品物种鉴定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冉冉  吴亚君  陈颖 《食品科学》2018,39(13):280-288
食品物种鉴定是食品真伪鉴别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芯片等方法均被应用于食品 物种鉴定。近几年,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宏条形码技术发展迅速,与基于传统测序方法的条形码技术相比,该技术具 有成本低、通量高、速度快等优点,且可以实现同时检测复杂样品中多个物种的目的,因而在食品物种鉴定方面显 现出很大的优势。本文介绍了宏条形码的含义和研究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宏条形码技术在食品物种鉴定领域的应 用,总结和讨论了宏条形码技术应用于食品物种鉴定领域面临的挑战,并对该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皂苷(Saponin)作为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界中的一大类糖苷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在分子结构上,天然皂苷是以三萜或甾体苷元的疏水基为支架并附着亲水性糖链所构成,从而表现出高界面活性。天然皂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不仅使其具有生物活性和独特的物理化性质,促进其在食品、化妆品以及其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本研究结合近年来对天然皂苷结构特性、自组装和界面特性的研究,试图探究皂苷结构如何影响其在水相、气-水界面、油-水界面和固-液界面的组装行为,以及其对食品胶体功能特性的影响。自组装和界面结构可能因植物来源和分子结构而不同:具有三萜结构的皂苷最有助于形成粘弹性界面膜,产生稳定的食品胶体;而甾烷类皂苷更倾向于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其中天然皂皮皂苷表现最为优异,已被证实可形成稳定的胶束、纳米乳液、乳液凝胶和泡沫等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输送,目前已被包括中国、美国和欧盟等多数国家批准用于食品。  相似文献   

15.
李志兰 《食品科学》2015,36(3):285-288
近年来自然科学基金成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资助来源。随着资助额度和数量的加大,国家和各省/市地方自然科学基金在食品科学基础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食品科技的进步为食品工业的技术提升提供了保障。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在食品科学基础研究中申请和资助项目情况,了解食品科学基础研究的资助热点和研究现状,并结合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国际食品科学的发展趋势,初步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旨在为项目申请人和同行专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及美味食品追求,未来食品成为食品领域研究人员和民众广泛关注的话题。生物科学与食品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未来食品将走向人工合成制造的道路,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食品高技术发展的引导与驱动。合成生物学与食品科学技术在人造肉等未来食品定制化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并开始逐步实现商业化,成为现有传统农业与食品行业的有效补充和替代。作者以植物蛋白肉、细胞培养肉等典型的未来食品为例,通过分析其生物制造过程中的关键任务和主要挑战,综述合成生物学、组织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在未来食品中的应用,进一步展望了未来食品在生物制造中多学科交叉集成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Food Packaging: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Future Tren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Innovations in food packaging systems will help meet the evolving needs of the market, such as consumer preference for “healthy” and high‐quality food products and reduction of th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food packaging. Emerging concepts of active and intelligent packaging technologies provide numerous innovative solutions for prolonging shelf‐lif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food products. There are also new approaches to improving the passive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packaging, such as mechanical strength, barrier performance, and thermal stability.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or green packaging has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food packaging through the use of edible or biodegradable materials, plant extracts, and nanomaterials. Active, intelligent, and green packaging technologies can work synergistically to yield a multipurpose food‐packaging system with no nega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components, and this aim can be seen as the ultimate future goal for food packaging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inciples of food packaging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different types of food packaging technologies. Global pat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trend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食品感官科学作为食品科学属下的一门独立学科,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传统的食品感官科学研究主要以材料科学的方法为研究手段,关注食品的结构和组成成分,而忽视了消费者个体的生理学和心理学行为对食品感官的重要影响。本文从食品感官的基本概念切入,从不同视角剖析食品感官科学的一些本质性问题,进而讨论当代食品感官研究的挑战和可能突破的领域方向,以期引发我国食品感官科学工作者的更多思考和争论,共同推动食品感官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Deep learning has been proved to be an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big data analysis with a large number of successful cases in image processing, speech recognition, object detection, and so on. Recently, it has also been introduced i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 our knowledge, this review is the first in the food domain. In this paper, we provided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deep learning and detailedly described the structure of some popular architectures of deep neural networks and the approaches for training a model. We surveyed dozens of articles that used deep learning as the data analysis tool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food domain, including food recognition, calories estimation, quality detection of fruits, vegetables, meat and aquatic products, food supply chain, and food contamination. The specific problems, the datasets, the preprocessing methods, the networks and frameworks used, the performance achieved,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other popular solutions of each research were investigated. We also analyzed the potential of deep learning to be used as an advanced data mining tool in food sensory and consume researches. The result of our survey indicates that deep learning outperforms other methods such as manual feature extractors, conventional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and deep learning as a promising tool i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inspection. The encouraging results in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problems achieved by deep learning will attract more research efforts to apply deep learning into the field of foo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20.
最迎阜阳出现“毒奶粉”事件使食品安全再次成为全国舆论焦点。为此,回顾近年来卫生部对食品安全事件统计资料,可以看出,食品安全虽与食品添加剂有一定关系,但真正不安全因素并不是食品添加剂本身。为保证食品添加剂使用安全,各国均有一整套严密审批制度,当新的不利因素发现时,都会及时将其从名单中删除,包括FAO/WHO及美国、日本等国,因此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名单是安全的。此外,随着新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参与,未来的食品添加剂将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