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为研究苦荞抗氧化肽AFYRW在生产加工、胃肠消化中的稳定性以及细胞毒性,以羟自由基(·OH)清除率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作为评价指标,研究pH值、温度、反复冻融、金属离子以及胃肠消化对苦荞抗氧化肽AFYRW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红细胞溶血率评价细胞毒性。结果表明:高温、反复冻融、Na+、Mg2+对抗氧化肽AFYRW的抗氧化活性无显著影响;Ca2+会降低抗氧化肽AFYRW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K+会提高抗氧化肽AFYRW的·OH清除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或者pH值升高都会降低抗氧化肽AFYRW的抗氧化活性;苦荞抗氧化肽AFYRW对红细胞无溶血作用。综上苦荞抗氧化肽AFYRW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对红细胞无溶血作用,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应避免过碱、接触Ca2+。  相似文献   

2.
采用超滤、强阴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并纯化青刺果蛋白酶解物,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筛选具有较好抗氧化活性的肽组分。通过LC-MS/MS鉴定肽序列,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理化特性,并进一步利用红外光谱、分子对接技术解析其二级结构特征及与Keap1蛋白的对接位点。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4个组分中F-1组分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活性,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27.67%。选择活性更高,且分子质量小于1 kDa的肽组分,测定得到的3条肽(TALDVPPPR、TLSDAGVGGL和DLINGGKDA)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其IC50值分别为0.43、0.83、0.51 mg/mL,其中TALDVPPPR的抗氧化活性相对较高。二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3条抗氧化肽均由α-螺旋、β-折叠和β-转角构成,其中TALDVPPPR的α-螺旋含量相对较低,使其更易与自由基结合。分子对接结果显示,TALDVPPPR、TLSDAGVGGL、DLINGGKDA以氢键和疏水作用与Keap1蛋白...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野樱莓原花青素在模拟体外胃肠消化过程中抗氧化活性的变化。采用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法提取原花青素并探讨了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液料比和提取温度对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微波协同萃取野樱莓原花青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60%,提取时间40min,液料比为20∶1mL/g,提取温度为50℃,在此条件下野樱莓原花青素提取率为5.77%±1.01%。模拟体外消化表明野樱莓原花青素消化产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在模拟口腔唾液消化15min时,野樱莓原花青素的·OH和O2-·自由基清除能力达到最强,而O2-·在模拟唾液消化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在模拟胃液消化1h时·OH和O2-·自由基清除率最强,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模拟胃液消化2h时达到最强;在模拟小肠消化4h时,野樱莓原花青素的·OH和O2-·自由基清除率最强,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消化6h时最强。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野樱莓原花青素在模拟体外胃肠消化过程中抗氧化活性的变化。采用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法提取原花青素并探讨了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液料比和提取温度对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微波协同萃取野樱莓原花青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60%,提取时间40min,液料比为20∶1mL/g,提取温度为50℃,在此条件下野樱莓原花青素提取率为5.77%±1.01%。模拟体外消化表明野樱莓原花青素消化产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在模拟口腔唾液消化15min时,野樱莓原花青素的·OH和O2-·自由基清除能力达到最强,而O2-·在模拟唾液消化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在模拟胃液消化1h时·OH和O2-·自由基清除率最强,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模拟胃液消化2h时达到最强;在模拟小肠消化4h时,野樱莓原花青素的·OH和O2-·自由基清除率最强,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消化6h时最强。  相似文献   

5.
以去壳牡蛎肉为原料通过酶解法制备牡蛎低聚肽,并通过体外模拟消化试验,对比消化前后牡蛎低聚肽分子量分布、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变化,探究牡蛎低聚肽经模拟胃、肠道消化后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牡蛎低聚肽的相对分子量主要在1 000 Da以下,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消化后重均分子量下降不超过8.2%;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消化后,DPPH自由基清除率降低分别不超过7.9%,8.7%;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消化后,·OH清除率降低分别不超过9.3%,3.8%;胃蛋白酶消化后,ABTS自由基清除率降低9.2%,胰蛋白酶消化后,ABTS自由基清除率提高3.6%;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消化后,ORAC值分别提高11.5%,1.3%。胃肠消化对牡蛎低聚肽的抗氧化活性评价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说明牡蛎低聚肽具有较好的综合抗氧化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核桃花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对核桃花提取物依次进行模拟口腔消化、胃消化和小肠消化,分别采用福林酚法和亚硝酸钠-硝酸铝法测定核桃花提取物在不同消化阶段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能力为指标,考察核桃花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口腔消化、胃消化和小肠消化过程中,核桃花提取物的总酚、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总酚含量从消化前的3.30 mg/mL降至消化后的0.62 mg/mL,降低了81.21%;总黄酮含量从2.88 mg/mL降至0.02 mg/mL,降低了99.31%;核桃花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从211.02 μg/mL上升到424.45 μg/mL,清除ABTS自由基的IC50值从220.63 μg/mL上升至421.82 μg/mL,铁还原能力从106.13 μg/mL下降为40.47 μg/mL。在模拟胃消化和小肠消化阶段,酸碱环境和消化酶的作用破坏了核桃花提取物中的抗氧化成分,使其抗氧化活性发生了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以金瓜籽为原料,以还原力、羟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试验探讨了制备金瓜籽抗氧化肽的工艺参数,并研究了其经体外模拟人体胃肠道消化后的游离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分布及抗氧化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制备金瓜籽抗氧化肽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底物(金瓜籽粕)质量分数为6%、添加碱性蛋白酶3%、在pH?8.5的体系中55?℃酶解90?min,此条件下所得羟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分别为(58.19±0.80)%、(60.27±1.73)%和0.49±0.01;分子质量小于3?kDa、3~5?kDa及大于5?kDa的抗氧化肽经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后分别含游离氨基酸41.72%、36.94%和33.93%,其主要为分子质量小于500?Da的肽段,占比分别为73.50%、60.15%和53.30%;与消化前相比,消化产物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提高了26.04%、29.06%和34.43%,还原力分别提高了50.98%、64.53%、67.35%。该研究可为金瓜籽抗氧化肽作为功能性抗氧化剂的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贝贝  于哲  李强  刘飞  钟芳 《食品科学》2022,43(7):128-138
为明确胶原蛋白肽在体外消化后抗氧化活性的变化情况,探讨活性肽消化保护的必要性,本实验以羊皮为原料,制备了分子质量集中在低于1 kDa的羊皮酶解胶原肽,研究胶原肽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性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评价体外模拟消化前后酶解胶原肽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和计算机模拟消化分析胶原肽在消化过程中肽段的变化,并采用肠溶胶囊对胃消化阶段的胶原肽进行保护。结果表明,胶原肽富含脯氨酸,二级结构主要为无规卷曲和β-片层,有利于胶原肽抗氧化活性的发挥。胶原肽的还原力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消化后下降,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上升,原因是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对抗氧化氨基酸的敏感度不同。此外,胶原肽在胃消化阶段的抗氧化活性明显降低,肠溶胶囊的使用对胶原肽的活性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抗氧化活性肽的消化保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表征了牡蛎抗氧化及降糖肽的结构特征,并探究了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对其抗氧化和降糖活性的影响,评估牡蛎肽在消化系统中的稳定性。以酶解法制备的牡蛎肽为原料,采用HPLC法分析其分子质量分布;利用氨基酸组成分析仪及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技术分析牡蛎抗氧化及降糖肽的结构特征;通过体外模拟消化模型研究胃肠消化前后牡蛎肽的短肽含量、氨基酸组成、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降糖活性(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结果表明,牡蛎肽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2 kDa以下,富含必需氨基酸(46.94%)和疏水性氨基酸(47.68%);其富含支链氨基酸和脯氨酸,且靠近肽链N端位置,是抗氧化及降糖肽的典型结构模式,且其疏水性氨基酸高达43.22%,与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一致。牡蛎肽的短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经胃肠消化后显著增加,而DPPH自由基清除率、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显著降低,说明胃肠消化可能会通过降解牡蛎肽影响其消化稳定性,进而显著降低其抗氧化和降糖活性。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牡蛎肽消化吸收及稳态化保护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分子量红花籽蛋白抗氧化肽活性的稳定性。方法:以脱壳红花籽粕为实验材料,经复合酶酶解分离制备抗氧化肽,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diphenyl-2-trinitrophenylhydrazine,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superoxide anion radical,O2?·)及羟自由基(hydroxyl free radicals,·OH)清除能力为指标,探讨温度、pH、食品原辅料、金属离子及模拟胃肠消化等环境因素对不同分子量红花籽抗氧化肽活性的影响。结果:红花籽蛋白酶解物<3 kDa(SSPH-Ⅰ)、3~5 kDa(SSPH-Ⅱ)较分离前活性显著增加(P<0.05),SSPH-Ⅲ(5~10 kDa)和SSPH-Ⅳ(>10 kDa)较分离前活性显著降低(P<0.05),选取活性显著增加组分研究发现SSPH-Ⅰ抗氧化活性更加稳定,能在60~121 ℃高温、pH6~8弱酸弱碱条件下保持活性,各自由基清除率维持率达到90%以上,10 g/100 mL NaCl和葡萄糖、0.2 g/100 mL柠檬酸对SSPH-Ⅰ抗氧化活性有增强协同作用,各自由基清除率维持率增加至105%左右,10 g/100 mL的蔗糖和0.2 g/100 mL的防腐剂对活性影响不大,添加Cu2+、Zn2+和K+金属离子对SSPH-Ⅰ抗氧化稳定性显著下降(P<0.05),其影响顺序为:Cu2+>Zn2+>K+>Mg2+>Ca2+,经模拟胃肠消化后活性较稳定,维持率为80%。结论:筛选得到<3 kDa红花籽蛋白抗氧化肽组分活性较高且稳定,为其工业化生产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具有良好抗氧化活性的酸枣仁蛋白酶解产物(SZPHs)为研究对象,探究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对其氨基酸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得到酸枣仁蛋白酶解产物消化物(SZPHs-GD),并分析SZPHs消化前后的氨基酸组成以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SZPHs-GD中疏水性氨基酸含量降低了1.51%,亲水性氨基酸和带负电荷氨基酸含量分别升高了0.83%和2.11%,必需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变化;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SZPHs及SZPHs-GD分子量主要分布在5 kDa以下,且体外模拟消化后<5 kDa组分比例增加;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SZPHs-GD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可达81.25%,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可达90.40%,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可达47.51%,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可达32.66%。结论:经模拟体外胃肠消化后,SZPHs-GD仍具有较好的氨基酸组成以及较高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星鳗抗氧化肽(Astroconger myriaster antioxidant peptide, CMAPⅠ)在加工贮存贮藏及胃肠消化过程中的稳定性。方法 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羟自由基(hydroxyl free radicals,·OH)清除活性为指标,通过测定温度、pH值、冻融次数、紫外照射时间、不同食品辅料(NaCl、葡萄糖、苹果酸)和不同金属离子对星鳗抗氧化肽稳定性的影响,同时以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系统来测定其消化吸收稳定性。结果 CMAPⅠ耐热性较好,温度在60~80 ℃时DPPH自由基和OH-清除率羟自由基分别为70.8%和42.5% 。CMAPⅠ抗碱性较差,当pH为10时,清除率降低了23.5%和16.6%,在反复冷冻解冻和紫外照射下对星鳗抗氧化肽的活性基本没有产生影响。添加NaCl、葡萄糖溶液、苹果酸后,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率相比无添加辅料提高了6.8%和10.2%。K+和Ca2+对抗氧化活性基本不产生影响,但随着Mg2+、Cu2+、Fe3+随着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大,星鳗抗氧化肽的活性会明显降低。在体外模拟的胃道消化,、消化时间为60 min时,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率最高,最高清除活性分别 为81.24%和62.28%,同时,CMAPⅠ在胃中始终能表现较好的稳定性,而进一步转向肠消化后,在肠道消化300 min时,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69.08%、和46.18%。,肠道消化前后相比降低了12.0%和17.2%(怎么是两个数据?是胃、肠么?表述清楚)。 结论 通过研究表明星鳗抗氧化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稳定性,对星鳗抗氧化肽的工业生产和应用具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用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水解紫花芸豆清蛋白,并通过膜分离技术将水解物分离成4种不同分子质量大小的多肽组分(1 kDa、1~3 kDa、3~5 kDa和5 kDa);评价水解物和其膜分离组分的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羟自由基抑制率、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均能显著提高紫花芸豆清蛋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ABTS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提高较大,但是碱性蛋白酶降低了芸豆清蛋白的还原力。经过超滤膜分离后,不同分子量大小的各组分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但是各组分的抗氧化能力不同, 1 kDa以下组分具有更佳的抗氧化活性,可进一步分离并鉴定获得单一抗氧化肽段,从而用于功能食品和保健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研究了豌豆蛋白经过碱性蛋白酶酶解后的豌豆多肽的抗氧化活性,并研究了温度、p H及胃肠模拟消化条件下对豌豆抗氧化肽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p H为7,温度为37℃条件下,豌豆抗氧化肽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保持稳定。高温、过酸或过碱条件均可大幅度降低豌豆抗氧化肽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胃蛋白酶处理对豌豆抗氧化肽的活性无显著影响,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共同处理后,豌豆抗氧化肽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豌豆蛋白是潜在的制备抗氧化肽的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牛樟芝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及其在胃肠系统中的消化特性,采用原位萃取发酵技术进行牛樟芝的液态发酵,并考察发酵萃取剂对多糖产量的影响;通过·O-2、·OH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评估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性;构建体外模拟胃肠液和人源粪便的消化模型分析牛樟芝胞外多糖的体外消化特性。结果显示,油酸萃取发酵能够显著提高牛樟芝胞外多糖产量(236.42 mg/L)及抗氧化活性;利用简单醇沉就能够获得单一胞外多糖组分AC-2,其分子质量为23.07 kDa,主要由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物质的量比为0.09∶1∶0.49∶0.27。此外,AC-2能够稳定通过胃肠液系统而不被消化降解并最终被肠道微生物利用;在人源粪便体外发酵过程中,AC-2显著降低肠道pH并提高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 SCFAs)含量,表明AC-2能够有效改善肠道环境。综上,AC-2作为一种小分子胞外多糖,能够稳定通过胃肠液系统,促进肠道微生物合成SCFAs,具有调节肠道健康的潜在活性。  相似文献   

16.
酪蛋白抗氧化肽的胃肠消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酪蛋白抗氧化肽的活性在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的稳定性。方法:采用脱脂乳粉为原料提取酪蛋白,经酶解,初步分离得到酪蛋白抗氧化肽。以氧自由基清除能力(ORAC)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错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抗氧化指标,采取单因素试验,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模型研究酪蛋白抗氧化肽的胃肠消化稳定性。结果:酪蛋白抗氧化肽经胃蛋白酶消化后其抗氧化活性显著降低,而在随后的模拟肠消化中抗氧化活性逐渐回升至消化前的水平。在模拟胃消化阶段,胃液pH对于酪蛋白抗氧化肽的抗氧化活性没有显著影响,酶与底物比(E/S)越小,酪蛋白抗氧化肽活性保留得越多;在模拟肠消化阶段,底物浓度越大,其活性恢复得越缓慢。结论:酪蛋白抗氧化肽在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的稳定性研究,为日常膳食中生物活性肽的合理搭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熙  刘晓攀  刘冰  赵行  赵永慧  盘赛昆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6):176-181,219
本研究旨在优化中性蛋白酶水解条浒苔蛋白制备抗氧化肽的工艺条件,并对水解物的消化稳定性进行表征。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水解度(DH)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条浒苔抗氧化肽的制备工艺。通过三级膜分离系统将酶解物分离成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三个组分,采用体外模拟消化试验测试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范围组分的消化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条件为:温度47℃、pH7.4、加酶量3300 U/g pro、时间3.3 h、固液比1:20 g/mL,在此条件下酶解物的DPPH清除率为84.33%±1.78%,模型预测值为85.53%,经检验,实测值与预测值无显著差异(P=0.444),模型可靠;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 kDa的两个组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消化稳定性,大于10 kDa的组分抗氧化活性明显较低,经过消化酶消化后抗氧化性显著下降。条浒苔蛋白质经中性蛋白酶水解后可获得具有抗氧化活性和消化稳定性的蛋白肽,工艺模型可靠,水解物在食品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优化碱性蛋白酶酶解核桃蛋白制备抗氧化活性肽的工艺条件,考察酶解条件对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还原能力为考察指标,使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温度、pH值、底物浓度和酶添加量对制备抗氧化活性肽工艺的影响。经过优化得出最优酶解条件为:温度51℃、pH值8.13、底物浓度3.16%、酶添加量3.30%,在此最优条件下核桃多肽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55.93%、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为47.85%、还原能力为55.34%。在10mg/mL的浓度下,核桃多肽的还原能力是VC的55.3%,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是VC的93.8%和52.2%。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海洋鱼蛋白低聚肽,运用高效凝胶过滤色谱、紫外全波长扫描、圆二色光谱表征其消化前后结构变化,测定其消化前后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及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的变化,以探究模拟胃肠道消化对海洋鱼蛋白低聚肽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分子量分布数据揭示了海洋鱼蛋白低聚肽中分子量为150~1000u的组分为其主要组成部分,所占比例最高可达88.39%;紫外全波长扫描、圆二色光谱扫描表明海洋鱼蛋白低聚肽对胃蛋白酶有很强的抗消化稳定性以及对胰蛋白酶有较好的抗消化稳定性。在浓度1~15 mg/mL范围内,海洋鱼蛋白低聚肽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与其浓度成正相关,最高为67.86%;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值及ORAC值三个抗氧化指标均显示海洋鱼蛋白低聚肽在消化后其抗氧化活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ORAC值在先胃蛋白酶后胰蛋白酶消化后提高最显著(p0.01)。总之海洋鱼蛋白低聚肽的结构和抗氧化活性均具有抗消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以鳕鱼鱼肉蛋白肽为研究对象,构建体外胃肠消化模型和Caco-2细胞吸收模型,模拟连续的胃肠消化、吸收过程,测定抗氧化活性和生物利用度。结果显示:在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鱼肉蛋白肽的水溶性维生素E抗氧化能力(TEAC)变化不显著(p0.05),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胃消化阶段下降而在肠消化阶段升高(p0.05),但低于消化前的水平(p0.05)。在模拟转运2 h过程中,鱼肉蛋白肽吸收产物的肽氮含量逐渐增加,TEAC和氧自由基抗氧化能力(ORAC)显著升高(p0.05)。鱼肉蛋白肽的生物利用度显著高于鱼肉(9.1%),且分子量最小的蛋白肽的生物利用度最高(46.2%)。鱼肉蛋白肽经胃肠消化吸收后,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生物利用度较高,为鳕鱼蛋白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