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酒黄精和山楂为原料,制作具有保健功效的黄精山楂酒,并测定其挥发性成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黄精山楂酒最佳制作工艺:含糖量为20%、酵母添加量为0.15%、发酵温度为28℃和酒黄精添加量为3%,经方差分析得酒黄精添加量对黄精山楂酒制作影响显著。在此条件下制作黄精山楂酒的酒精度为10.55%vol,干浸出物含量为79.9 g/L,总酸含量为13.97 g/L,还原糖含量为7.84 g/L,总糖含量为13.07 g/L,RSD≤3.59%。黄精山楂酒中检出挥发性成分38种,其中醇类占挥发性成分的56.86%,酯类占18.41%,酸类占17.34%,醇类和酯类挥发性物质对黄精山楂酒的香气起重要作用,具有独特的发酵醇香和酯香。该结果为研究黄精山楂酒的保健功效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王阳  王颉  刘亚琼  刘征  范婧芳 《食品科学》2012,33(12):205-209
以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苹果渣发酵蒸馏酒和酒精浸泡苹果渣蒸馏酒中的香气成分。经过鉴定分析,在苹果渣发酵蒸馏酒中,共测得57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酯类物质30种、羧酸类物质5种、醇类物质6种、酮类物质1种、烃类物质14种、其他香气物质1种,相对含量分别占总挥发性香气物质的50.604%、6.322%、22.207%、0.254%、20.542%、0.013%;在酒精浸泡苹果渣蒸馏酒中,共测得37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酯类物质22种、羧酸类物质3种、醇类物质2种、烃类物质9种、其他香气物质1种,相对含量分别占总挥发性香气物质的64.272%、2.538%、14.885%、17.437%、0.911%。通过比较分析,苹果渣发酵蒸馏酒中香气成分的种类显著多于酒精浸泡苹果渣蒸馏酒,香气成分分布更加均匀,口感更加醇厚自然,层次感更强。发酵结束后,酒体在保留苹果渣中营养成分的同时,也具有苹果的独特香气。研究说明苹果渣用于生产发酵蒸馏酒是更加利于其综合利用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3.
潘天全  程伟  张杰  李娜 《酿酒》2020,47(1):64-67
以黑米、桂花为原料,采用半固态发酵工艺酿制的桂花黑米酒。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桂花风味黑米酒的香气成分,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提取物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37种香气化合物,包括醇、酯、酸、酚、醛、酮等6类化合物。醇类物质在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占香气成分总含量的81.417%,醇类在香气成分中种类最多共11种,其次是酯类,共10种,酯类总含量占香气成分总含量的12.169%。酸类检测出3种,占香气成分总含量的4.046%。其他13种,占香气成分总含量的2.008%。与黑米酒相比,桂花黑米酒要比黑米酒香气化合物种类要多,尤其是醇类物质和酚类物质;说明桂花中的成分对桂花黑米酒香气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玫瑰香葡萄为原料,探讨在葡萄酒酿造中加入西楚酒花后的香气特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添加不同浓度的西楚酒花玫瑰香葡萄酒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不同浓度的西楚酒花玫瑰香葡萄酒的关键香气物质,并结合香气阈值确定各挥发性成分的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结果表明:共检测到31种香气成分,包括13种酯类、11种醇类、1种酸类、6种其他类,其中醇类和酯类物质含量较高,对葡萄酒整体香气具有重要贡献作用;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5个酒样在前3个主成分呈分散分布,说明添加西楚酒花的玫瑰香葡萄酒与普通酒样的香气成分种类之间差异明显;在酒样中,随着西楚酒花浓度的增加,同时玫瑰香葡萄酒的特征风味物质香茅醇的含量也在增加。综合得出,西楚酒花葡萄酒中能保留部分酒花香味物质,酒花香气物质与葡萄酒本身香气物质并不是简单叠加。  相似文献   

5.
以草莓为原料,研究不同发酵原料(去梗草莓和带梗草莓)对草莓酒基本理化指标、香气成分和感官特性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草莓汁及草莓酒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种草莓酒的理化指标均符合国标要求,其中带梗发酵草莓酒中总酸和总酚含量较高,与去梗发酵草莓酒相比差异显著。草莓酒样品中共检测出40种香气化合物,其中共有成分24种,去梗发酵草莓酒中酯类物质含量最高,为65.35%;带梗发酵草莓酒中醇类物质含量最高,为68.80%。主成分分析显示,2种不同原料酿造的草莓酒香气风格差异区分明显,辛酸乙酯、癸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和正己酸乙酯是去梗发酵草莓酒的主要香气成分,异戊醇和苯乙醇是带梗发酵草莓酒的主要香气成分。感官评价结果显示,去梗发酵草莓酒香气浓郁、果香细腻,具有较好的色泽和典型性,感官评分较高。去梗发酵草莓酒酯类物质含量较高,香气以草莓香和果香为主,酒体轻盈,口感清爽,适用于草莓酒的酿造,而带梗发酵草莓酒总酸和总酚含量较高,香气复杂,酒体略粗糙,有苦涩味。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酵母对猕猴桃果汁进行发酵制得猕猴桃果酒,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和气相-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了两种猕猴桃果酒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猕猴桃酒中共检出146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14种、酯类25种、酸类15种、胺类34种、烃类17种、醛酮类8种、其他类33种,1 399酿酒酵母发酵的酒主要呈香成分为辛酸乙酯,含量为15.63%,而安琪酵母发酵果酒的主要呈香成分为苯乙醇,含量为21.28%,其分别为两种猕猴桃果酒赋予独特的风味和风格。  相似文献   

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发酵型香菇酒陈酿早期香气成分变化进行动态检测,通过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并结合相对香气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型香菇酒在陈酿早期形成大量香气成分,检出54 种,其中1-辛烯-3-醇、异戊醇、癸酸乙酯等8 种挥发性香气化合物是发酵型香菇酒具有独特风味的主要原因。陈酿早期香菇酒香气成分变化较大,醇类与酸类香气物质的相对含量总体下降,酯类香气物质相对含量明显上升,其他类香气物质变化不大。陈酿60 d及陈酿180 d的成品香菇酒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及ROAV,差异不显著(P>0.05)。证明在陈酿早期即形成了发酵型香菇酒的主体香,提示生产中可适当缩短发酵型香菇酒的陈酿时间,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干红山楂酒的香气成分变化规律,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发酵15 d、发酵结束、陈酿6个月、陈酿9个月、陈酿2年山楂酒的香气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别分离出81个、88个、107个、73个和40个峰,鉴定出52个、54个、45个、49个和30个香气化学成分,分别占其色谱流出组分总量的88.96%、81.20%、79.50%、81.66%和95.55%,其中,醇类15种、酯类38种、羧酸类8种、苯环类28种、烃类16种、噻吩类1种、醛类1种。共有香气成分且含量较高的是苯乙醇、丁二酸二乙酯、丁二酸单乙酯、2,3-丁二醇、乳酸乙酯。随着时间的延长,醇类、酸类相对含量下降,而酯类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并且首次发现了山楂红酒中特征香气成分红果酸二乙酯。  相似文献   

9.
研究酵母添加量、初始糖度、SO_2添加量和pH值对榴莲果酒发酵的影响,确定果酒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榴莲果酒香气物质。结果表明:榴莲果酒发酵的最佳工艺为酵母添加量0.7%,初始糖度28%,SO_2添加量60mg/L,pH值3.6。通过GC-MS对榴莲果酒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出22种香气成分,其中以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酯类物质种类最多。  相似文献   

10.
不同发酵方式对鸭梨酒香气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四种不同发酵方式所酿制的鸭梨酒的香气成分,并结合不同香气成分的阈值与相对香气活度值,分析四种鸭梨酒的主体香气成分。四种鸭梨酒共检测到56种香气成分,其中清汁发酵和加酶带渣发酵鸭梨酒检测出38种香气成分,浊汁发酵鸭梨酒检测出32种香气成分,而带渣发酵鸭梨酒检测出31种香气成分。四种鸭梨酒的香气成分主要是酯类、醇类、酸类和醛类物质,但这些香气物质的种类及含量却有较大的差异。四种鸭梨酒的主体香气成分共有19种,其中共有的主体香气成分有11种,即乙酸异戊酯、丁酸乙酯、乙酸己酯、琥珀酸二乙酯、辛酸乙酯、苯乙醇、1-壬醇、苯甲醛、癸醛、萜品油烯和β-大马酮。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发酵方式对鸭梨酒的香气成分种类及其含量具有显著影响。清汁发酵的鸭梨酒香气种类更丰富,感官品质也更优。  相似文献   

11.
研究户太8号桃红葡萄酒贮藏期的香气物质变化规律,并比较几种添加剂处理的护香效果,旨在优化设计葡萄酒的陈酿工艺。研究以户太8号桃红葡萄酒为试材,当葡萄酒发酵结束后分别添加适量葡聚糖、没食子酸、甘露糖蛋白和谷胱甘肽处理,而后定期采集酒样,对酒样香气通过仪器和感官进行分析。香气成分采用SPME-GC-MS定性定量分析,香气特征通过感官培训的品评小组量化品评。结果表明:户太8号桃红葡萄酒中共定量出33种香气物质,有9种成分的气味活性值(OAV)大于1,11种成分的OAV在0.1~1.0。贮藏期间,酒样中乙酸酯和中链脂肪酸乙酯含量在贮藏初期急剧下降而后趋于平稳,高级醇含量逐渐升高至平缓,脂肪酸、萜烯类和苯乙基类化合物的含量逐渐升高并在贮藏后期降低。贮藏1年后,葡聚糖处理的酒样中果香酯、苯乙基类以及己(烯)醇类化合物等香气物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而其他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感官分析也表明,葡聚糖处理组比其他处理组具有更好的温带水果、甜香、花香和小浆果香的香气特征。研究发现,在发酵结束后添加300mg/L葡聚糖对贮藏期户太8号桃红葡萄酒表现出较好的护香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胡冀太  杜金华  何桂芬 《酿酒》2012,39(3):45-50
采用两种制备工艺-发酵和浸泡制作山楂酒,通过对发酵山楂酒和浸泡山楂酒的主要理化指标、色调色度、感官评定、主要抗氧化性物质、挥发性成分、抗氧化性的对比分析,比较两种山楂酒的特点。发酵山楂酒酒精度、糖度低,酸度高,颜色为偏橘红的低色调;浸泡山楂酒酒精度、糖度高,酸度低,颜色为深红色的深色调;发酵酒和浸泡酒感官评价都很好,发酵酒美中不足在于酸味略重;两种酒的黄酮与多酚含量相差不大,但浸泡酒的花色苷含量高于发酵酒;发酵山楂酒的抗氧化性略高于浸泡山楂酒。  相似文献   

1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法,研究了液态发酵枣醋在不同发酵阶段产物(初始枣汁、枣酒醪和枣醋)的香气成分。从三种产物中分别分离鉴定出56、56、54种香气成分,各占总香气成分的94.57%、97.37%、98.86%,主要是烃类、酸类、酯类、醇类、醛酮类以及少量其他化合物。三种产物香气成分的种类总数差别不大,但种类构成比例和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在酒精发酵阶段,烃类、酮类物质明显增加,酸类、醛类物质有所增加,酯类、醇类物质基本不变;在醋酸发酵阶段,烃类、醇类、酮类物质降低,酸类、酯类物质显著升高。枣醋的香气成分主要来源于酸类和酯类物质,少量的烃类、醇类、酮醛类等物质也是枣醋香气成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香气成分共同赋予枣醋特殊的风味和品质。  相似文献   

14.
刺梨黑糯米酒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剂萃取提取刺梨黑糯米酒香气成分,经GC/MS分析,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共检出49个峰,鉴定出41种香气化合物,占总含量的99.311%.结果表明,酯类化合物是构成该酒香气的主要成分,其次为醇类、有机酸类化合物.香气成分中苯甲醇含量达15.044%,说明该酒保存了刺梨原料的香气.  相似文献   

15.
催陈方法对白肉枇杷果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超声、微波和冷热交替催陈工艺处理对白肉枇杷果酒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催陈处理枇杷果酒总酸略降及色度增加,感官评价显示冷热交替催陈处理优于超声催陈和微波催陈;处理后果酒香气物质检出种类减少,未检出成分占比增加,相对含量最高的是醇类和酯类,冷热交替、超声和微波催陈处理分别占比79.8%,78.3%,88.97%,均低于原酒的91.24%;催陈处理使其他香气成分占比增加,有利于提升果酒总体香气。醇类、醛类、酸类和酯类是影响果酒品质的主要成分,进一步分析显示香气品质得分依次为微波催陈冷热交替催陈超声催陈。对酒品质的评价应综合考虑感官评价、主成分分析和未检出成分测定结果,并由此得到冷热交替催陈处理白肉枇杷果酒较好。  相似文献   

16.
以百香果为材料,对酵母添加量、初始糖度、SO2添加量这三个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百香果果酒有机酸组成和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百香果果酒最佳发酵工艺为SO2添加量90 mg/kg,初始糖度23%,酵母添加量0.4%。有机酸分析表明,百香果果酒有12种有机酸,其中甘露糖酸含量最高,为2 784.12 μg/mL,富马酸含量最低,为8.22 μg/mL。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对百香果果酒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后,鉴定出10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物质相对含量约占60%,醛类约占15%,酯类约占12%,烷烃类物质的种类最多,判定醇类化合物为百香果果酒香气物质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7.
张玲  张钟  海金萍  张旭 《酿酒科技》2011,(11):113-116
采用液液萃取提取发酵型菠萝蜜果酒的香气成分,再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果酒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出27种挥发性成分,其峰面积占总量的99.52%。其中醇类6种,含量为85.99%;酯类7种,含量为4.05%;酸类7种,含量为3.44%;酮类3种,含量为1.48%,其他物质占4.56%。醇类中含量最高的是苯乙醇,达57.82%,其次是3-甲基-1-丁醇,含量为23.03%,它们是菠萝蜜果酒香气的主体成分。这些物质相互间的协同作用使菠萝蜜果酒体现出特殊的果香和发酵香。  相似文献   

18.
对发酵型桑葚果酒酿造过程中总糖、总酸、总黄酮、乙醇的变化规律以及桑葚果酒香气成分进行研究。发酵型桑葚果酒制作工艺为:发酵温度15.3℃、接种量8.00g/L、蔗糖加入量12.80g/100g,发酵总时间24d,每3d取样动态监测桑葚果酒总糖、总酸、总黄酮、乙醇含量变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发酵型桑葚果酒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桑葚果酒发酵最初9d总糖的消耗量最大,最后慢慢趋于平缓;在发酵第15~18天时样品的总酸含量介于5~6g/L,第24天达到6.61g/L;桑葚果酒发酵最初3d,乙醇含量快速升高,第15天后再次显著攀升,第18~24天时乙醇含量稳定在14%左右;桑葚果酒总黄酮在发酵过程中逐渐溶出,发酵21d时达到最大值(417.19mg/L),而后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第18天桑葚果酒香气成分检测到的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占43.5%,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占25.0%,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占16.1%。第24天桑葚果酒香气成分检测到的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占34.5%,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占31.1%,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占12.7%。从桑葚果酒发酵主要成分动态变化规律来看,在发酵温度为15.3℃,接种量为8.00g/L,蔗糖加入量为12.80g/100g的工艺条件下,发酵总时间可以缩短到18d。该发酵型桑葚果酒香气成分以醇类和酸类物质为主体,酯类物质含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火龙果酒的品质得到更好地提升,该研究采用酿酒酵母、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和植物乳植杆菌发酵火龙果酒,分析火龙果酒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及风味物质。研究发现,酿酒酵母、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和植物乳植杆菌联合发酵(Zw组)能显著提高糖的利用率,减少甜菜红素和酚类物质的损失,生物降酸能力也很好。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发酵样品的有机酸,结果表明,火龙果酒中主要的有机酸为乳酸和乙酸,而柠檬酸的相对含量最低。相对于其他发酵组,Zw组(10.28%)有机酸相对含量较低,说明植物乳植杆菌有良好的降酸能力。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发酵样品的香气成分,共检测出63种香气成分,Zw组发酵样品中醇类物质的种类和浓度明显提高,果香味与花香味增强。感官评价结果表明,Zw组在色、香、味方面得分最高,酸甜适中,颜色鲜亮。因此,利用酿酒酵母、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和植物乳植杆菌联合发酵,有利于改善火龙果酒的口感,增加其香气复杂度,提高品质。该研究首次利用酿酒酵母、非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植杆菌联合发酵火龙果酒,可为火龙果酒品质控制和技术开发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采用液液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了浓香型白酒老仰韶与清香型白酒宝丰酒的香气成分,对2种酒样中各呈香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表明,在宝丰酒和老仰韶中,分别鉴定出26种和39种香气成分,其含量分别占香气总量的96.35%和96.83%。宝丰酒中酯类、醇类和酸类物质的种类明显少于老仰韶酒的种类,老仰韶酒中含有酯类13种,醇类10种,酸类10种,其他类7种,含量分别占其香气总量的78.25%、19.78%、1.69%和0.27%;宝丰酒中含有酯类10种,醇类8种,酸类3种,其他类5种,含量分别占其香气总量的43.48%、39.60%、16.05%和0.89%。作为2种不同香型的白酒,两者在香气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上均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