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基于热风干燥条件下新疆红枣的质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主栽制干品种骏枣、灰枣和哈密大枣为研究对象,探讨热风干燥条件下各品种间的基本营养成分与质构特性。并通过DPS和SPSS软件分析了这3种红枣间不同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3个品种总糖含量均≥59%,除还原糖含量外,其它各营养成分差异不显著(p>0.05);3个品种间的主要质构指标:硬度、回复性、内聚性、弹性、胶粘性、咀嚼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糖、水分与质构特性有明显的相关性,即:红枣中水分与弹性负相关R=-0.934、还原糖与咀嚼性呈正相关R=0.989,通过质构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得出,红枣的质构特性构成主要在第一和第二主成分上,其中在第一主成分中胶粘性、硬度和咀嚼性三个指数所占权重系数分别为0.935、0.886和0.885,第二主成分中,弹性权重比较大为0.975,由此得出胶粘性、硬度、咀嚼性、弹性四种指标可基本评价红枣的质构特性。  相似文献   

2.
含水量对槟榔干质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槟榔干为实验材料,应用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法(TPA),研究不同含水量对槟榔干质构特性的影响,并对测得的硬度、内聚性、粘附性、弹性、咀嚼性等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科学评价槟榔干质构特性的方法。结果表明:含水量越高,槟榔干的硬度、弹性、咀嚼性降低而粘附性提高;当槟榔干含水量达到18%以上后,含水量对槟榔干质构特性的影响不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槟榔干硬度、粘附性、弹性、咀嚼性等质构参数均能很好反映槟榔干的质地变化。因此评价槟榔干质构特性方法应以含水量一致且达18%以上为基础,质构仪测定的槟榔干硬度、粘附性、弹性、咀嚼性结合感官评价为指标建立模型。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烹饪方式和程度下黄颡鱼品质特性的差异,试验以生鱼肉作为对照,研究了水煮、油炸和微波3种烹饪方式对黄颡鱼基础营养物质、质构及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颡鱼品质特性在不同烹饪方式下有显著差异。水煮处理对营养物质的影响最小;油炸和微波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灰分、蛋白质和脂肪的百分含量。3种烹饪方式均使鱼肉的硬度、粘附性、弹性和咀嚼性上升,胶黏性下降,其中水煮处理的鱼肉硬度和咀嚼性较低。水煮、油炸和微波处理的鱼肉中分别检出挥发性成分27,32,30种,微波处理主要挥发性成分的醛类和醇类总量达73.71%。综合来看,3种烹饪方式中微波处理的黄颡鱼肉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新产品糖渍蛋的品质,以鹌鹑蛋为原料,对比分析了鸡蛋和鹌鹑蛋的营养成分,并分析了不同的加工时间,加工用糖的浓度,加工用糖的种类对糖渍蛋质构特性的影响,从硬度、弹性和咀嚼性三个特性指标方面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鹌鹑蛋在蛋白质方面优势较大;糖渍蛋产品的总糖和水分含量呈现相反的趋势;随着加工时间的延长,糖渍蛋的硬度和弹性增大,咀嚼性稳定;糖浓度的增加同样加大了产品的硬度,但弹性和咀嚼性的值变化不大;就糖种类而言,冰糖样品硬度最大,弹性最小,不同糖种类样品在咀嚼性方面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5.
不同烹饪方式对海鲈鱼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烹饪方式对海鲈鱼品质和风味的影响,研究了蒸、煮、烤3种不同烹饪方式对海鲈鱼色泽、质构特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蒸、煮、烤3种烹饪方式对L*值无显著影响,对a*值有显著影响(P0.05)。与蒸制和烤制相比,煮制的海鲈鱼b*值有显著变化(P0.05)。烹饪方式对海鲈鱼的弹性和回复性无显著影响,对其硬度和咀嚼性有显著影响(P0.05),煮制时硬度和咀嚼性数值较大。与蒸制和烤制相比,煮制的海鲈鱼粘聚性显著增大(P0.05)。电子鼻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烹饪方式海鲈鱼制品的风味。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表明,从生的海鲈鱼样品中鉴定出23种挥发性化合物,在蒸、煮、烤3种烹饪方式处理的海鲈鱼样品中,检测出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分别为7种、18种和23种,主要由醛类、烃类、醇类和苯类等组成。  相似文献   

6.
以15种黑龙江省常见粳米为原料,测定其理化特性、糊化特性和质构特性,并用感官评价方法对其食用品质进行评价。对理化特性、糊化特性和质构特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含水量、糊化温度、崩解值、回生值、硬度、黏性和凝聚性等共计16项指标在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对理化特性、糊化特性、质构特性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3.59%、14.19%、9.22%、8.54%、6.44%,累计贡献率为81.98%。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建立了黑龙江省粳米食用品质评价模型。采用该模型评价15种常见的黑龙江省粳米食用品质的结果与感官评价方法的结果有80%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以青虾为研究对象,探究壳聚糖复合涂膜对冷藏青虾煮制熟化后感官品质、质构特性及风味品质的影响.将未涂膜、涂膜样品冷藏一定时间后煮制熟化,以煮制熟青虾的感官、硬度、弹性、咀嚼性及风味变化为监测指标,以来涂膜样品为空白对照,研究壳聚糖单独涂膜(壳聚糖组)和壳聚糖、ε-聚赖氨酸、卡拉胶复合涂膜(复合组)对青虾煮制后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黑龙江省不同地区6种大豆酱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技术,定量分析其挥发性成分,并比较盐度等4项主要理化指标的差异性,通过因子分析,构建了大豆酱发酵品质的评价模型,结合感官评分和综合得分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6种大豆酱中共检出124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化合物19种,酯类45种,醛酮类23种,酸酚类23种及14种其他类化合物,风味化合物总含量为38.98 μg/g。不同地区和发酵工艺制成的成品大豆酱各项理化指标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P<0.05)。通过因子分析,将挥发性物质、氨基酸态氮、还原糖归为风味因子类,盐度和颜色归属为理化因子类。结果表明,样品BS1的总体得分最高,证明其发酵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9.
不同品种兔肉营养成分与质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丰富我国兔肉营养数据库,测定并分析四川、山东两地伊拉兔、伊高乐兔和伊普吕兔肉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矿物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组成及含量以及硬度、弹性、胶着性等质构指标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和品种兔肉的水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山东地区伊高乐兔肉水分含量最低、蛋白质含量最高,四川地区伊拉兔肉脂肪含量最低;不同地区和品种兔肉灰分、矿物质含量以及脂肪酸、氨基酸组成与含量无明显差异;山东地区伊高乐兔肉硬度低、弹性好、咀嚼性高,口感最好,四川地区伊普吕兔肉硬度高、胶着性高,口感最差。兔肉的营养成分与质构特性存在品种和地区差异,山东地区伊高乐兔肉营养成分和质构特性优于其他5种兔肉。  相似文献   

10.
酱卤肉制品的质构特性是评价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利用质构仪测定产品的质构是评价产品的重要方法之一。应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6种酱卤肉制品作为试验样品,对产品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回复性以及剪切力等质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运用主成分分析,从酱卤肉6个质构指标中提取出了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0.575%。运用主成分分析减少了酱卤肉质构的评价指标,使得评价过程简化,同时为酱卤肉仪器评定质构特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氨基酸分析技术对江西老字号酱鸭、煌上煌酱鸭、向塘酱鸭游离脂肪酸和风味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品牌酱鸭中共检出23种游离脂肪酸,其中顺-9-油酸、棕榈酸、亚油酸为江西酱鸭的主要游离脂肪酸;向塘酱鸭中的谷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酱鸭,为9.27g/100g;3种酱鸭中共鉴定出9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烃类、醛类、酯类、醇类、酚类、酮类等,其中烃类为江西地方酱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气味活性值分析共得18种主体风味物质,其中(E,E)-2,4-癸二烯醛、芳樟醇、壬醛分别为江西老字号酱鸭、煌上煌酱鸭、向塘酱鸭中贡献最大的主体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从基本理化指标、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化合物这三个方面对江西米酒风味进行全面分析,以期明确江西传统米酒的风味特征,并将米酒特征风味物质与日本清酒和葡萄酒进行比较,为提高江西米酒的市场竞争力提供基础数据支撑。首先利用氨基酸分析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技术测定了酒样的滋味及风味物质含量,再采用滋味活度值、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各风味化合物对酒体风味的贡献。结果表明,米酒和清酒中均含有丰富的游离氨基酸,组氨酸对风味的贡献较大;米酒与清酒也有较多相同的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乙酸、辛酸乙酯、癸酸乙酯、棕榈酸乙酯。  相似文献   

13.
传统腌腊肉制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静  张迎阳  吴海舟  章建浩 《食品科学》2014,35(15):283-288
本文以干腌火腿、腊肉、风鸭、发酵香肠和风干鱼制品为代表,对中国传统腌腊肉制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探讨。从总体上阐述了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挥发性风味的形成机理,详尽列表总结分析了不同制品的特征风味化合物,分析它们之间的共性与异性,并从原料特性及加工工艺两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差异性形成的可能原因。一方面,丰富了传统腌腊肉制品的形成机制,另一方面,为生产调控肉制品的风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烹饪方式对干腌火腿理化、感官及风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熟肉制品的理化、感官和风味品质与烹饪方式密切相关,通过比较高压、微波、蒸制和煮制4 种烹饪方式对盘县火腿理化和营养特性、风味品质及感官评价的影响,筛选出最适宜盘县火腿的烹饪方法。结果表明:蒸制和煮制火腿色泽更好,pH值较高,分别为6.10和8.16,水分含量较高,分别为35.70%和35.20%,盐含量和烹饪损失率更低,分别为28.01%、5.15%和28.06%、4.99%;微波处理火腿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6.48%和55.14%;4 种烹饪方式均导致火腿中风味物质种类减少,但微波、蒸制和煮制可增加风味物质含量,特别是蒸制;聚类分析和Biplot分析同样显示出蒸制对原料火腿风味的改善作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5 种特征香气成分中有7 种与蒸制火腿相关,包括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己醛、壬醛、庚醛、辛醛和(E)-2-癸烯醛;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蒸制火腿的肉香属性得分最高,偏最小二乘回归相关性分析显示,这可能与其高含量的3-甲基丁醛、己醛和壬醛有关。盘县火腿最佳烹饪方式为蒸制,有助于改善其理化特性和风味品质。  相似文献   

15.
堵锡华  陈艳  董黎明 《食品科学》2010,31(24):300-304
为能得到预测风味化合物保留指数的模型,采用定量结构- 保留相关性(OSRR)方法研究盐水鸭风味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其卡瓦茨保留指数(KI)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到的拓扑指数(分子形状指数和电性拓扑态指数)与风味化合物的保留指数回归分析,对53 个含氧类化合物、24 个烃类化合物、21 个萜烷及含其他杂原子类化合物建立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1、0.992 和0.941,均属于显著性相关,利用前2 个方程计算得到的含氧类化合物、烃类化合物的估算值与实验值基本吻合。对3 个预测模型进行留一法稳定性检验,得到的相关系数检验值基本在控制范围内,总体稳定性良好,表明本法对盐水鸭风味化合物的性质研究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处理方式对花椒挥发性风味成分及其赋予酱卤鸭脖挥发性风味物质能力的影响,分析了粉碎水提、未粉碎水提、粉碎醇提、未粉碎醇提、粉碎汤提和未粉碎汤提处理对花椒卤水及卤鸭脖肉中风味物质组份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及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别测定不同处理方式下的卤水及卤制鸭脖中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差异。GC-MS结果表明,花椒卤水主要呈香化合物为醇、烃、酯和醚类,水提可提高花椒卤水中4-萜品油醇等醇类物质的溶出,醇提可提高毕澄茄烯等物质溶出,汤提对醚类物质的溶出效果较好,粉碎处理能有效促进烃、酯类物质的溶出,不利于醇、醚类挥发性成分在卤水中保留。不同处理方式下,经花椒提取液卤制后鸭脖肉中的主要物质均为4-萜品油醇、桉叶油醇;水提能显著促进桉叶油醇、柠檬烯对卤鸭脖的赋香,醇提使茴香脑的赋香效果较佳,花椒是否经过粉碎处理对于所制得的卤水赋予鸭脖肉挥发性风味物质没有显著影响。基于GC-IMS谱图分析,发现对于提取液而言,水提和汤提的粉碎处理无明显差异,醇提相较于水提、汤提具有明显差异;在卤鸭脖中,是否粉碎处理对花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呈香无明显差异;醇提相较于水...  相似文献   

17.
Twelve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of 15 traditional wine samples of Msalai were completely analyzed with data mining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hysicochemical attributes and the homogeneity among the Msalais samples. Although the physicochemical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among the Msalais samples, there was als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hromaticity and turbidity, between total soluble solids and dry extract, between total phenol and chromaticity, volatile acid content, dry extract, as well as iron content. With multivariable dimension scale analysis, 12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were clustered according to their contribution to color (iron, color), flavor (volatile acids, alcohol content, total acid, phenol, total sugar), and body (dry extract, turbidity, total soluble solids, density) of Msalais. Homogeneity was observed in the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of the samples from one modern factory; however, there was strong heterogeneous in the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of the samples from different traditional workhouses. Data mining with the help of a variety of analytical methods provides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Msalais, especially for its grade estim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北京油鸡、白来航鸡、北京鸭的生蛋黄风味物质差异,同时探究生、熟鸭蛋黄的风味物质差异。方法样本选用相同饲养条件下北京油鸡、白来航鸡所产鸡蛋,不同饲养条件的北京鸭所产鲜蛋,主要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研究分析3种生蛋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同时比较了鸭蛋生、熟蛋黄风味物质的差异性。结果 3种生蛋黄和1种熟蛋黄中均检测到烷烃类物质、醛类物质、酮类物质、醇类物质、酯类物质、芳香族类物质、烯烃类物质、杂环类物质和酸类物质。其中芳香族类物质含量占比最大,北京油鸡生蛋黄、白来航鸡生蛋黄、北京鸭生蛋黄分别为37.10%、36.90%、34.31%;酸类物质含量少、差异大,含量占比北京油鸡生蛋黄、白来航鸡生蛋黄、北京鸭生蛋黄分别为0.55%、0.49%、2.61%。北京鸭生、熟蛋黄鉴定出9类挥发性风味物质,熟蛋黄111种,生蛋黄108种。结论芳香族物质、酯类物质、酸类物质对禽蛋风味影响大,物质含量不同是禽蛋黄风味不同的主要原因,生蛋黄风味物质直接影响了熟蛋黄风味。  相似文献   

19.
分析市售3种川式腊肠的理化特性,考察其微生物分布情况,并进行感官差异比较,以期更好的描述川式腊肠的品质特点.结果表明:3种腊肠产品中瘦肉含量越多的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也越大,水分含量均小于35%,水分活度均小于0.87; pH值均呈弱酸性,差异不大;亚硝酸盐含量均较低;2号川味香肠的组织形态与风味口感较好.菌相分析表明:3种腊肠产品中微生物总数较少,其中乳酸菌和球菌为优势菌,假单胞菌属、肠杆菌和霉菌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20.
南京盐水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技术研究了南京盐水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鉴定出99种风味化合物,包括醛类(23种)、含N、O、S杂环(11种)、酯类(2种)、醇类(10种)、酸类(7种)、烃类(24种)、酮类(8种)、萜类(7种)及其它类化合物(7种),其中在鸭肉中新鉴定出40种挥发性风味成分。所鉴定的化合物主要是脂肪氧化降解产物,醛类物质、含硫含氮化合物以及呋喃类物质可能是构成盐水鸭风味的重要挥发性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