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史上最严的新的《食品安全法》的通过,食品安全风险交流问题将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在不同层面上开展了许多食品安全治理工作,但消费者感受到的食品安全问题愈来愈多,对政府的信任度也愈来愈低。本文从消费者视角分析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现状,并从多方面提出完善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建议,以达到食品安全风险交流顺畅,提升消费者信心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食品安全法的建设起步较晚,在立法层面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完善之处。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立足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理论框架,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管理部门、立法体系、交流机制三个方面对欧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得出对中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的有益启示:中国应完善《食品安全法》,增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的可操作性;明确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组织机构;构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信息平台,实现交流渠道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风险交流是风险分析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包括风险交流、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风险交流是在风险分析全过程中,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员、消费者、生产者、学者和其它感兴趣各方就风险、风险相关因素和风险认知等方面的信息和看法进行互动式交流,内容包括风险评估结果的解释和风险决策的依据。风险交流是解决食品安全事件、应对食品安全热点问题、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中,专家是否参与、专家何时参与、专家怎样参与,是一个值的讨论和交流的话题。本文以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框架为基础,从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需求,以及技术专家应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方面,探讨技术专家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建设风险交流制度是在国际食品安全领域中被公认的预防管理食品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将其运用到食品安全管理中已成为各国的共识。文章系统阐述了日本、欧盟、美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分析了其建立的框架、职能,深入探究域外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对中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的建立及实施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李佳洁  李楠  罗浪 《食品科学》2016,37(9):258-263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大众对食品安全风险越来越关注。本研究从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出发,构建了认知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的4 个维度,并以转基因食品安全风险为例,从4 个维度解释了公众对这种系统性风险存在较大争议的原因。提出了食品安全系统性的新的认知视角,为相关部门开展有效的风险交流,帮助公众正确理解食品安全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情绪和信任危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风险分析框架的应用三个方面来回顾中国的食品安全,并展望将来。中国的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从单一部门管理为主,演变为多部门的分段管理,又发展为市场监管总局、海关总署和农业农村部为主。法律层面也从《食品卫生法》发展为遵循风险分析框架的新《食品安全法》(2015年10月实施)。中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也从食品卫生标准发展为食品安全标准,从互不协调、相互矛盾的三套强制性国家标准整合为一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在覆盖面、技术水平、实用性,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国际公认的风险分析框架,从缺乏认识,到增加理解和认真实施,在全面开展风险监测、建立适合国情的风险评估制度、加强风险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和进步。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当前在食品安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控制还比较薄弱,食品掺假或欺诈还相当普遍,风险交流面临严峻挑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过度担心)。为了尽快提升中国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一是要做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食品安全保障,二是政府要做到全产业链的一体化无缝监管。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环境背景下,传统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模式暴露出脆弱性弊病,探索食品安全风险长效治理机制十分必要。文章以韧性治理为研究视角,构建食品安全风险韧性治理框架,并进一步分析韧性治理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在价值、主体、机制方面的多元契合性。最后,以韧性治理为指导,提出构建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多元协同机制、智治运行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是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海底捞"食品安全事件为切入点,梳理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主要论点、原则、方法和技巧,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现状的分析,为提升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效率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公众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调查——从风险交流的角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调查是有效风险交流的基础。本文首次从风险交流的角度开展北京市公众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公众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状况,亟需开展交流的主题、重点交流受众和重点交流渠道,建立基于公众需求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策略,从而有利于提高风险交流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佳洁  任雅楠  李楠  罗浪  李江华 《食品科学》2017,38(13):306-310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作用,低效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不仅不能够达到解惑的目的,长期风险交流的不畅还会加重公众对政府、企业甚至专家的信任危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已成为避免公众产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绪、提高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公信力、保障食品企业长期健康发展乃至维护社会稳定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任重而道远。本文在对研究风险交流效果评价理论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外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实践经验,探讨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实践指导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及时了解媒体对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关注动态,相应调整并完善我国食品风险交流的方向和策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建立了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研判与处置工作机制,对食品安全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响应分析。本研究首次对我国2015年食品安全舆情进行了监测研判,分别从舆情报道热度、报道媒体、报道主题等多方面分析全年监测的1450条食品安全舆情,重点研判254条食源性疾病相关舆情,并对4件典型食品安全舆情事件处置进行探讨,提出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工作建议,以期对相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08—2016年与食品安全标准相关的新闻报道进行量化分析,以测量媒体传播效果。方法对百度新闻数据库中有关食品安全标准的新闻报道进行关键词检索,并从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主题、报道呈现方式、新闻来源、报道基调等6个方面24个类目进行分析。结果自2009年以来,关于食品安全标准的报道数量增加,已形成特定报道主题。但报道类型化明显,体裁以消息类报道为主,深度报道偏少,内容偏狭,缺乏社会关注的热度,在相关事件报道中仍能发现社会认知不足。政府及社会组织的网站成为重要的新闻来源。结论食品安全标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应以策略传播的思路开展媒体风险交流,同时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官方网站及专业组织的传播力,形成食品安全标准科学传播的意见环境。  相似文献   

13.
食品安全危险性信息交流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有关国际食品安全危险性信息交流策略的可行性,提出建立中国食品安全危险性信息交流的思考模式。方法以资料分析为主的描述性对比。结果由于危险性信息交流在食品安全实际工作中存在种种误区,使之常常没有发挥应有的强大作用。就危险性信息交流的一般策略、食品安全紧急(突发)事件期间的危险性信息交流策略进行了归纳总结。结论建立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危险性信息交流系统应转变传统模式,将之纳入危险性分析整体框架中;注重公开、民主、多向的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14.
赵文秀  赵勇  丛键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17):196-201,211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及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公众逐渐提出获得知情权和参与风险决策权的要求,这使得风险交流的意义更加凸显。风险交流作为一种事前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有效手段,已成为政府有效开展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的有力保证。本文基于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理论,通过分析四个阶段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开展的现状,提出每个阶段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侧重点及交流目标,为政府相关部门开展有效的风险交流,提升公众风险信息理解能力和重建信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中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概念出发,研究欧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以及加拿大卫生部开展风险交流工作的进展,比较分析各国开展风险交流的目的、策略和方法。同时结合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现状与现实基础,提出了我国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交流在食品安全应急管理方面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欧盟、美国、日本等区域或国家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现状的总结和分析,联系我国实际,提出从政府积极引导、风险交流制度化、建立沟通渠道、强化知识普及和基础研究四个方面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