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4):178-180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酱油中呈味氨基酸、营养价值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酿造酱油中呈味氨基酸的百分比含量最高,其呈味价值最高,海鲜酱油次之,蒸鱼酱油最差。特级浓口酱油中必需氨基酸的百分比含量最高,其营养价值最高,生鱼片酱油次之,鱼生酱油最差。XHZ酱油中的必需氨基酸百分含量比例最好,其营养最均衡。  相似文献   

2.
应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和气质联用技术对对酿造酱油、配制酱油和酸世界植物蛋白调味液共17个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筛选其特征挥发性组分进行比较。发现酿造酱油特征组分以醇类、醛类、酸类为主,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特征组分以醛类、酚类、杂环化合物为主,而配制酱油挥发性成分则兼有前两者的特征组分。以17个样品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建立了区分酿造酱油、配制酱油和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的识别模型,为建立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鉴别技术打下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虫草真菌菌丝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主成分和依据氨基酸的聚类。方法以7种虫草真菌菌丝为原料,以菌丝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为对象,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不同虫草真菌菌丝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和组成规律。结果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将7个样品分为3类;其中蛹拟青霉、蝉棒束孢菌丝聚为一类,古尼拟青霉、粉被玛利亚霉、中国被毛孢、细脚拟青霉菌丝聚为一类,戴氏绿僵菌菌丝单独一类。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3个主成分可以代表7个样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93.901%的信息,第一主成分以缬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组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天冬氨酸和半胱氨酸的影响为主;第二主成分以丝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的影响为主;第三主成分以脯氨酸、赖氨酸和谷氨酸的影响为主。结论聚类分析将7个样品分为3类,主成分分析提取得到3个主成分。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大型发酵酱油产品风味的提高与改善,研究高盐稀态酱油在机械化酿造过程中风味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针对不同酿造阶段酱醪中风味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定性鉴别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酸、糖类及其衍生物、醇类、酯类、胺类和其他物质共210 种。利用热图和主成分分析法探寻不同酿造阶段的样品风味物质差异,结果显示发酵过程对贡献酱油鲜甜味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糖类及其衍生物影响较大,第1天样品对贡献修饰风味的有机酸、胺类、酯类和其他类物质影响也较为显著,其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是酱油含量最多的风味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电子鼻技术对5种市售酿造酱油的风味物质进行研究,并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酱油中的氨基酸组成进行比较。利用HS-SPME/GC-MS技术共检测出63种香气物质,主要是醇类、酚类、酯类、醛酮类、酸类、杂环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这些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赋予了酱油独特的风味。由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电子鼻技术可以很好地区分开5种酱油。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酱油中的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5种酿造酱油的氨基酸种类丰富,根据谷氨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可以初步判断5种酱油均添加了谷氨酸钠。  相似文献   

6.
通过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各种食用油与掺杂的初榨橄榄油的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各种食用油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橄榄油的掺杂与否进行定性判别。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都有很好的定性鉴别能力,主成分分析法的鉴别模型预测未知样本的正确率达到100%。该方法快速、无损、简便,为橄榄油掺杂的定性鉴别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酶制剂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酱油酿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各种酶。淀粉酶是时酿造酱油生产中淀粉质原料进行作用,形成酱油中还原糖,糊精等成分,增强酱油固型物以及提供酒精发酵、有机酸发酵的原料成分。蛋白酶是将大豆蛋白质水解成低分子蛋白胨、朊、多肽及氨基酸,使酱油含有多肽和氨基酸,成为营养丰富含有鲜味的调味品。纤维素酶是水解纤维素使之变成葡萄糖,同时纤维素酶具有对植物细胞壁的溶解破坏作用,使植物细胞中内含物得到充分利用。通过添加这几种酶,明显提高了原料利用率,改善了酱油风味。酶制剂应用技术在酿造酱油生产中将得到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白酒是中国传统且独有的产品,酿造原料和酿造工艺的不同产生了不同风味及口感的白酒,现阶段白酒的香型主要分为8种。为了实现对不同香型白酒的快速鉴别,本试验组建了由12个不同的离子选择性电极组成的味觉传感器阵列,对8种不同香型的白酒进行检测。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线性判别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识别。在主成分分析三维图中,8种不同香型的白酒能被很明显得区分开来,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5.01%;利用聚类分析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其对8种不同香型白酒的识别率达到了93.75%;最后通过线性判别法对测试样本进行识别,校正集和预测集的识别率均达到了100%。研究表明:此味觉传感器阵列对不同香型的白酒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9.
市售酱油理化特性分析和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了25种市售酱油的7项理化指标,根据检测结果分析了酱油的理化特性,并进行酱油的模式识别研究,结果将25种酱油聚类为品质较好、品质一般和老抽酱油3个子类,依据7个理化指标建立了3个主成分模型,并得到了酱油的2个典型判别方程:D1=-1.465X1+0.426X2-2.706X3+0.254X4+0.055X5+0.516X6+0.129X7-4.486,D2=1.804X1+0.468X2-2.197X3+0.088X4+0.024X5+0.046X6-0.024X7-7.325,总判别正确率为100%,为酱油品质的控制和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12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探讨了利用植物油脂肪酸的指标对不同种类的植物油进行分类和判别的可能性。采用气相色谱法对12种植物油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利用SPSS 22. 0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 K-平均值聚类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12种植物油的主要共有组成为油酸(15.635%~66.569%)和亚油酸(10.521%~58.227%),其中棉籽油(16.285%)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橄榄油(67.628%)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橄榄油(11.284%)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核桃油(67.167%)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12种植物油中不饱和度最小为棉籽油3.235,最大为低芥酸菜籽油14.672。主成分分析降维得到5个主成分,利用主成分分析数据,依次进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系统聚类和K-平均值聚类结果一致,可对12种植物油聚类区别,通过判别分析建立了3个典则判别函数,对不同植物油的分类和判别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研究沙蚕不同酶解产物中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的含量、组成和呈味效果差异。方法 以酱油粉为对照,采用味道强度值、味精当量、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 沙蚕不同蛋白酶解产物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在90.84±1.12~151.25±0.95 mg/g之间;风味蛋白酶酶解产物的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最高;胰蛋白酶组的味精当量值远高于酱油粉组;各组氨基酸对滋味有较大贡献,风味、胰蛋白酶组中谷氨酸的味道强度值值与酱油粉组中该值接近,分别为37.13和35.40 mg/g。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5.372%,较好地反应了酶解产物中游离氨基酸的综合信息,风味蛋白酶组综合得分最高,基于电子舌的滋味轮廓也支撑了这一结论。采用聚类分析将实验组分为4类,较直观地反映了不同酶解产物间的差异。结论 风味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酶解沙蚕的产物游离氨基酸品质较好,且鲜味氨基酸含量和呈味核苷酸含量较高,可开发呈味基料。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氨基酸类成分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实现对包括陕西平利在内的8个产地绞股蓝的鉴别。使用超声法提取绞股蓝水溶性氨基酸,采用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建立绞股蓝氨基酸类指纹图谱,结合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鉴别不同产地绞股蓝。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法明显把陕西平利和其他产地区开来,对其他产地也基本上能够进行区分,建立的判别分析模型稳定性良好。由此得出氨基酸类成分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结合主成分析分析可以实现平利绞股蓝和其他产地的有效区分,建立的判别分析模型,为保护平利绞股蓝原产地域产品以及其他不同产地的区分提供了新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对比分析了1种黑豆酱油和4种黄豆酱油中总酚、总黄酮、色深物质、氨基酸态氮、无盐固形物、还原糖、总糖、总酸和游离氨基酸等成分的含量及两类酱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和金属离子螯合能力。此外,采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5种酱油的抗氧化活性成分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除氨基酸态氮、无盐固形物、游离氨基酸外,黑豆酱油的其他6种活性成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余4种黄豆酱油(p<0.05);除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外,黑豆酱油的其他3种抗氧化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余4种黄豆酱油(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酱油中总酚、总黄酮和色深物质是造成5种酱油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聚类分析结果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均表明黑豆酱油的综合品质高于其余4种黄豆酱油。因此黑豆酱油的综合品质显著高于其余4种黄豆酱油。上述研究结果可为黑豆酱油抗氧化活性的深入研究和消费者选择合适的酱油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酱油中游离氨基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法对酱油中氨基酸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售酱油中氨基酸的组成与酿造酱油中氨基酸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人为添加了鲜味剂,或者是使用植物蛋白水解液所致。经研究表明通过对酱油中氨基酸组成成分分析可以作为酿造酱油品质评价体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AccQ.Tag法测定酱油中游离氨基酸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AccQ.Tag法对酱油中氨基酸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售酱油中氨基酸的组成与酿造酱油中氨基酸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人为添加了鲜味剂,或者是使用植物蛋白水解液所致.经研究表明通过对酱油中氨基酸组成成分分析可以作为酿造酱油品质评价体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酱油为研究对象,探究电子舌技术在酱油中的应用。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及BP神经网络(BPNN)识别不同品牌酱油。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氨基酸态氮、总酸、总糖、盐、苦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等呈味成分与电子舌输出值的定量模型以实现预测呈味成分含量的目的。试验表明电子舌识别酱油的最优条件为:选择稀释倍数30倍,选择酸、苦、鲜、咸、甜、饱满感6个滋味指标,饱满感测前清洗时间6s。结果表明电子舌可区分不同品牌的酱油,PCA,DFA的前2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达83.8%,98.1%,判别函数正判率达99.3%,神经网络分析的预判能力最强,判别率达100%。通过PLS建模发现电子舌响应信号能够较好地预测不同酱油的呈味组分。  相似文献   

17.
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Fisher准则两类线性判别方法对广东增城丝苗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无机元素成分、有机组成(氨基酸、脂肪、淀粉、蛋白质等)进行模式识别与聚类研究,并采用Fisher线性判别方法建立地标产品与非地标产品间的分类模型。结果表明:Fisher线性判别用于大米地理标志产品的分类与识别简单快速,在分析数据相对复杂的情况下,可快速建立分类模型并实现地理标志产品与非地理标志样本间的鉴定与识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进口大豆及进口大豆掺假鉴别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进口大豆、国产大豆和掺假大豆的脂肪酸组成,利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对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样品进行了聚类分析,随机森林方法建立了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掺伪大豆与国产大豆间的判别模型。结果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油酸、亚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等脂肪酸相对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利用脂肪酸组成可实现进口和国产大豆正确聚类;随机森林交互检验预测正确率均为100%,模型可有效区分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掺假大豆与国产大豆间。结论大豆脂肪酸组成结合主成分分析、随机森林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的判别模型可有效鉴别进口大豆及其掺假,为保护我国大豆产业和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和内标物定量方法,对酿造酱油和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筛选二者的特征挥发性组分并进行比较。发现二者的特征挥发性组分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酿造酱油中特征组分以醇类、酚类、酸酯类以及呋喃类和吡咯类杂环小分子化合物为主,而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中特征组分则以吡嗪类杂环小分子化合物为主。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酱油风味分析评价工作及建立基于挥发性风味组分的酿造酱油和非酿造酱油鉴别检验方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品种贵州禾酿酒适宜性,并建立其评价体系。本试验选取88个不同品种的贵州禾原料酿造白酒,并对其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不同品种贵州禾酿造白酒各项品质指标之间的差异性。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二维排序法和聚类分析法对贵州禾酿酒适宜性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建立贵州禾酿酒品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贵州禾酿造白酒各项品质指标之间均存在差异性(P<0.05),且品质指标间变异系数各不相同,说明不同品种贵州禾酿造的白酒品质性状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由主成分分析发现,不同品种贵州禾酿酒适宜性品质评价指标可用3个主成分表示,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6.349%。同时,结合二维排序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可知,pH、总酸、总酯、总醛、出酒率和酒精度这6个品质指标可作为综合评价贵州禾酿酒适宜性的关键性指标;此外,可将88个不同品种贵州禾分为4类,第Ⅰ类贵州禾品种(16个)酿酒品质相对较佳,第Ⅱ类贵州禾品种(23个)适宜作为低度酒的酿造,第Ⅲ类贵州禾品种(48个)酿酒品质相对较差,‘牛芒禾’单独聚为第Ⅳ类,其酿酒品质最差,不适合作为白酒酿造的原料。本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品种贵州禾酿酒的品质评价提供参考,并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