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预糊化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介绍了预糊化淀粉的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糊化度是预糊化淀粉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 ,因此同时简要介绍了检测和提高产品糊化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谷物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淀粉作为谷物的主要成分,对食品的品质有着重要影响。蛋白质作为人们日常摄取能量的来源之一,往往和淀粉共存于食品体系中。在加工和储藏等过程中,蛋白质与淀粉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对淀粉的糊化、回生以及消化性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总结了蛋白质对谷物淀粉糊化、回生以及消化性的影响,可能影响机制以及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蒸煮工艺参数对绿豆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浸泡和蒸煮是豆类食品加工的必须程序,直接影响产品的品质。通过对不同浸泡时间下绿豆胀豆率以及不同蒸煮时间对绿豆硬度和糊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确定了绿豆的最佳泡豆温度为35℃、时间为5h、最佳蒸煮时间为15min;并建立了绿豆硬度和糊化度、糊化度与RVA糊化特性各特征值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证明糊化度和硬度、糊化度和RVA特征值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即食米糊是一类由谷物经机械粉碎和水煮糊化后,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粘度和稠度的胶体溶液,因其速溶供能、口感浓香、营养丰富的功能特性,能够迅速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冲调水温、冲调水量会对糊化后谷物米糊的水溶性指数和糊化度产生影响,冲调粒度和改良剂处理会影响米糊的糊化粘度和溶解润滑度,根据米糊原料的糊化特性及溶解性能选用适宜的冲...  相似文献   

5.
预糊化工艺制作玉米挂面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预糊化工艺及添加适当的食品胶、乳化剂的方法,将玉米粉制作成玉米挂面。介绍了玉米挂面的加工工艺及操作参数,讨论了加水量、糊化度的影响以及食品胶和乳化剂的种类及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6.
脉冲核磁共振法(PNMR) 测定谷物及淀粉糊化度与回生度,具有快速准确,对样品无损伤,且可测定完形谷物颗粒等优点。简要叙述了PNMR的工作原理,并以标准曲线法确定了PNMR测定值S’与米粉及米淀粉糊化度(DG)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选择适宜的仪器参数fs ,可使S’—DG标准曲线具备良好的线性(r2 > 0.99) ,同时,在米淀粉与米粉的S’—DG标准曲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谷物早餐食品挤压工艺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加工谷物早餐食品时玉米粉含量、物料水分含量、机筒温度、螺杆转速等工艺参数对谷物早餐食品品质的影响.以感官评价、膨化度、糊化度为考察目标,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进行响应面试验,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建立数学模型,得到加工谷物早餐食品的最佳操作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8.
利用聚焦光束反射分析仪(FBRM)分析了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木薯淀粉在糊化过程中颗粒总数的变化,实现了淀粉颗粒变化的"动态"监测,并提出用颗粒总数的变化量/颗粒的初始总数来表示糊化度,简化了以往测量糊化度的方法。结果表明:FBRM测得的玉米淀粉颗粒总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70℃时下降幅度最大;马铃薯淀粉颗粒总数一直减小,在70℃时下降幅度最大;木薯淀粉颗粒总数也一直减小,但在65℃时下降幅度最大。FBRM测得玉米淀粉在70℃糊化度达到最大值60.05%,马铃薯淀粉在70℃糊化度达到最大值38.83%,木薯淀粉在65℃糊化度达到最大值54.66%;当温度达到75℃时,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木薯淀粉总的糊化度分别为93.55%、90.19%和85.85%,它们都没有达到100%。  相似文献   

9.
某些食品辅助料对大米淀粉糊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淀粉糊化粘度曲线的测定,研究了蔗糖、食盐和单甘酯等食品辅料对大米淀粉糊化性能的影响,对大米食品的生产工艺有借鉴。  相似文献   

10.
采用RVA快速黏度仪研究了食盐、蔗糖和植脂末等配料对普通和高支链玉米淀粉的峰值粘度和糊化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NaCl和蔗糖来说,随着其质量分数的升高,普通和高支链淀粉的峰值黏度和糊化温度均增大;而对于植脂末,普通淀粉在其质量分数小于6%时,其峰值黏度升高,糊化温度基本不变,大于6%时,峰值黏度和糊化温度均降低。高支链玉米淀粉在植脂末质量分数小于4%时峰值黏度和糊化温度均略微降低,而大于4%时均升高。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玉米淀粉糊化的规律,以及为其它谷物淀粉糊化工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饲料加工和食品加工中,淀粉糊化度是一项重要指标。对糊化度的测定方法——酶法、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快速黏度分析法、近红外技术、聚焦光束反射分析仪法和累计光密度值的数字图像分析技术等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为企业和科研单位以后的研究、在线检测、过程控制和结果分析提供帮助。   相似文献   

12.
以大黄米、糯米、糯玉米淀粉为原料,通过快速黏度分析仪、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以及低场强核磁研究不同添加量的(2%、6%和10%)麦芽糖对糯性谷物淀粉糊化和流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芽糖能够提高3 种糯性谷物淀粉的成糊温度,显著降低3 种淀粉的峰值黏度、终值黏度和回生值;随着麦芽糖添加量的增加,3 种淀粉糊的剪切应力逐渐降低,稠度系数降低,体系仍为假塑性流体,相比于大黄米淀粉和糯米淀粉,10%的麦芽糖对糯玉米淀粉的影响更大,稠度系数由32.546 Pa·sn降至4.801 Pa·sn,剪切变稀现象更为明显;热力学研究显示添加麦芽糖均能增加3 种糯性谷物淀粉的糊化温度和糊化焓值,且随着麦芽糖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通过低场强核磁分析可知,添加麦芽糖使整个体系结合水与不易流动水含量增加,自由水含量减少,进一步解释添加麦芽糖能够降低体系黏度,增加淀粉糊化温度;本研究可为麦芽糖在糯性谷物食品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预糊化淀粉制备、性质及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糊化淀粉是一种物理变性淀粉,具有冷水可溶、保水性强等特点,用途广泛。该文综述预糊化淀粉原料、制备方法和性质,并介绍预糊化淀粉在食品工业中应用,为食品用预糊化淀粉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蒸汽升温法制备部分糊化淀粉浆液。运用光学显微镜、粒度分析仪、差示热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原淀粉和用蒸汽升温法于不同温度下制备的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形态结构、颗粒大小、膨胀势、糊化度、结晶度等进行了测试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制备温度的提高,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偏光十字逐渐消失,结晶度下降,而糊化度、粒径、膨胀势逐渐增大;64℃时制备的稳定性较好的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大部分偏光十字消失,但仍有结晶峰存在,糊化度为72.22%。  相似文献   

15.
速溶预糊化食品是一种以谷麦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其营养价值高,容易储存和长途运输,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就生产预糊化食品的生产工艺、设备配套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单转鼓干燥机在生产预糊化食品中出现的质量不稳定情况。通过实验,提出了控制操作的几组数据,以期对使用单转鼓干燥机生产预糊化食品的操作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选取加工适用性较好的马铃薯,将其制粉并混配早籼米粉作为原料,用单螺杆挤压机将其预糊化,再用双螺杆挤压机制备马铃薯重组米,探究挤压工艺对重组米品质的影响,通过响应面优化预糊化挤压工艺,研究二次挤压和糊化度对重组米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糊化最优工艺如下:进料水分37%,挤压温度72 ℃,螺杆转速34 r/min,在此条件下,挤出物品质良好,糊化度可达到75.95%。根据重组米质构结果可知,进料糊化度为50%时,重组米的硬度和粘聚性最接近早籼米;进料糊化度为30%时,重组米的咀嚼度最接近重组米;增加进料的糊化度可有效提高重组米的弹性。本文为改善重组米品质提供新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非淀粉成分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淀粉在粮食、饲料和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起着增稠、胶凝、增稳的作用。淀粉糊化有利于改善食品口感,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以往研究多注重淀粉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容易忽略非淀粉成分的存在以及这些成分对淀粉功能的影响。综述了pH值、盐、糖、脂肪、蛋白质、亲水性胶体以及乳化剂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为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玉米淀粉的粒度效应对其糊化行为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和探讨了经过机械微细化处理的不同粒度玉米淀粉的糊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玉米淀粉粒度的降低,其糊化温度下降,糊化温度区间缩小,淀粉糊的粘度下降,但热糊稳定性增加。由于微细化处理后淀粉凝沉性增强,淀粉糊的透明度随淀粉粒度的下降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研究半糊化浆液中糊化度与浆液黏度和糖量计读数值之间的关系。将原淀粉和PR-Su按质量比3∶2进行混合,利用专用调浆桶调制半糊化浆液,观察了半糊化浆液与完全糊化淀粉浆液的不同之处,并测试了不同糊化度下淀粉浆液的黏度和糖量计读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半糊化浆液中含有吸水膨胀后处于不可逆吸水阶段的淀粉大颗粒;半糊化浆液的糊化度分别与浆液黏度和糖量计读数值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认为:在调浆过程中,可以通过测量浆液黏度和糖量计读数值掌握半糊化浆液的糊化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