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修饰预糊化木薯淀粉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盛建国 《食品科学》2002,23(5):29-31
介绍了经化学修饰后再进行预糊化制备得到的修饰预糊化木薯淀粉的性能,并与国产预糊化木薯淀粉和泰国泰花牌预糊化木薯淀粉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修饰预糊化木薯淀粉的性能达到且超过泰国泰花牌预糊化木薯淀粉的性能,远远优于国产预糊化木薯淀粉。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协定麦汁的极限发酵度(AAL)与麦芽中淀粉的糊化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AAL 的变化与淀粉糊化的初始温度有关。为了解释大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差别,我们分析了淀粉中大/小淀粉粒的相对数量以及麦芽淀粉中预糊化的淀粉含量。大麦中大/小淀粉粒的含量并不能解释其糊化性能的差异。相反,糊化的初始温度与预糊化的淀粉含量存在负相关性。AAL 与淀粉的预糊化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因此得出结论,AAL 与大麦麦芽淀粉的糊化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预糊化淀粉制备、性质及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糊化淀粉是一种物理变性淀粉,具有冷水可溶、保水性强等特点,用途广泛。该文综述预糊化淀粉原料、制备方法和性质,并介绍预糊化淀粉在食品工业中应用,为食品用预糊化淀粉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绿豆淀粉的预糊化是肉粉肠区别于其他熏煮香肠的关键加工工艺,因此,预糊化淀粉的温度对产品的品质至关重要。本研究将绿豆淀粉分别用75、85、95 ℃的热水进行预糊化后制备肉粉肠,探讨不同的预糊化温度对产品品质和淀粉糊化度(Degree of Starch Gelatinization,DSG)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预糊化淀粉温度的升高,肉粉肠的DSG和乳化稳定性显著增加(P<0.05),蒸煮损失显著降低(P<0.05),且大量自由水向不易流动水转变。同时,随预糊化淀粉温度的增加,肉粉肠的硬度、回复性、弹性、脆性、咀嚼性、致密性和亮度值(Lightness,L*)均显著增加(P<0.05),促进产品最终品质的形成。总体可接受评分在95 ℃的预糊化温度时达到最高(P<0.05)。此外,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结果表明,95 ℃的预糊化温度对肉粉肠的品质特性有上调的影响。综上所述,95 ℃是提高肉粉肠品质的最佳预糊化淀粉温度。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糊化度马铃薯淀粉黏度及其凝胶特性的差异,本研究将马铃薯淀粉乳(料液比1:9)分别置于59℃和60℃条件下加热1、3、6、9、12、15、18 min,制备出糊化度为38.70%~91.13%的马铃薯淀粉样品。测定了不同糊化度马铃薯淀粉的黏度,微观结构,凝胶强度及弹力,并分析了马铃薯淀粉理化特性与其糊化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水热处理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马铃薯淀粉颗粒逐渐破裂,椭圆形特征形貌逐渐消失。马铃薯淀粉黏度,凝胶强度及弹力与其糊化度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p0.01)。随糊化度的增大,预糊化马铃薯淀粉黏度由0.17m J增加至3.40m J。未经二次加热的不同糊化度马铃薯淀粉凝胶强度和弹力随初始糊化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大,但经二次加热完全糊化的马铃薯淀粉凝胶的强度和弹力随初始糊化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不同程度的预糊化处理显著改变了马铃薯淀粉的黏度及凝胶特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预糊化木薯变性淀粉、预糊化马铃薯变性淀粉、预糊化玉米变性淀粉和预糊化大米粉对麻糬面包的感官评价、比容、弹性的影响,分析了预糊化变性淀粉的布拉班德粘度曲线,结果表明,预糊化木薯变性淀粉与预糊化马铃薯变性淀粉制作的麻糬面包口感及外观较好,而预糊化玉米变性淀粉与预糊化大米粉制作的产品口感不佳、比容小,预糊化木薯变性淀粉与预糊化马铃薯变性淀粉质量比为1:1时,麻糬面包加工性能好、口感清爽、弹性强、比容较大、保型性佳。  相似文献   

7.
将预糊化淀粉以不同的比例(0%~8%)分别添至糯米粉中,通过测定预糊化淀粉-糯米粉复合体系的糊化、流变特性并分析其微观结构,旨在改善糯米粉的加工及品质特性。结果表明:预糊化淀粉的添加能够显著提高糯米粉复合体系的峰值黏度、回生值、稠度系数(K)、触变回复率及弹性模量(G’),降低其损耗角正切值(tanδ),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其凝胶结构特性变化更明显,从而证实了预糊化淀粉的添加有利于糯米粉形成稳定高的强凝胶结构。此外,预糊化淀粉的添加能够增强预糊化淀粉-糯米粉复合体系颗粒表面结构的致密性,提高其相对结晶度,从而有利于糯米粉糊形成三维网状凝胶结构,显著改善其凝胶性能。  相似文献   

8.
预糊化淀粉制备新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新工艺制备出预糊化淀粉。并对糊化温度、糊化时间、pH值、淀粉浆质量分数以及脱水过程中乙醇加入量对预糊化淀粉粘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出制备预糊化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糊化温度95℃,糊化时间3 h,pH值为8,淀粉浆质量分数5%。  相似文献   

9.
利用聚焦光束反射分析仪(FBRM)分析了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木薯淀粉在糊化过程中颗粒总数的变化,实现了淀粉颗粒变化的"动态"监测,并提出用颗粒总数的变化量/颗粒的初始总数来表示糊化度,简化了以往测量糊化度的方法。结果表明:FBRM测得的玉米淀粉颗粒总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70℃时下降幅度最大;马铃薯淀粉颗粒总数一直减小,在70℃时下降幅度最大;木薯淀粉颗粒总数也一直减小,但在65℃时下降幅度最大。FBRM测得玉米淀粉在70℃糊化度达到最大值60.05%,马铃薯淀粉在70℃糊化度达到最大值38.83%,木薯淀粉在65℃糊化度达到最大值54.66%;当温度达到75℃时,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木薯淀粉总的糊化度分别为93.55%、90.19%和85.85%,它们都没有达到100%。  相似文献   

10.
预糊化淀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1、前言预糊化淀粉的原文是“Pregelatinized starch”,直译是“预凝胶淀粉”,但由于淀粉呈凝胶状态前必经糊化,因而译为“预糊化淀粉”。天然原淀粉通常为β淀粉,为区别起见,又称预糊化淀粉为α淀粉,同时将预糊化淀粉的凝胶过程称为α化。原淀粉具有微结晶(胶束)结构,冷水中不溶解膨胀,对淀粉酶不敏感,这种状态的淀粉称为β淀粉。将β淀粉在一定量的水存在下加热,使之糊化,规律排列的胶束结构被破坏,分子间氢键断开,水分子进入其间。这时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失去双折射现象,结晶构造消失,并且易接受酶的作用,这种结构称  相似文献   

1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蒸汽升温法制备部分糊化淀粉浆液。运用光学显微镜、粒度分析仪、差示热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原淀粉和用蒸汽升温法于不同温度下制备的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形态结构、颗粒大小、膨胀势、糊化度、结晶度等进行了测试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制备温度的提高,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偏光十字逐渐消失,结晶度下降,而糊化度、粒径、膨胀势逐渐增大;64℃时制备的稳定性较好的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大部分偏光十字消失,但仍有结晶峰存在,糊化度为72.22%。  相似文献   

12.
为得到快捷方便的预糊化马蹄粉,以马蹄淀粉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预糊化马蹄淀粉生产的最佳条件为:马蹄粉浆液浓度为6%,马蹄粉浆p H值为7,糊化温度为85℃、糊化时间为10 min。按此条件生产出的预糊化马蹄淀粉感官性状良好,入口有马蹄特有的香味、口感细腻香滑、食用方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3.
邵子晗  洪莹  曹磊  宋玉  陶澍  刘超  孙剑  刘飞 《食品科学》2022,43(4):53-59
以碎米为主要原料,采用湿热方法对原料进行预糊化,再应用滚筒干燥制备成即食冲调米粉,通过分析即食冲调米粉的吸水性指数、水溶性指数、流变特性、微观结构、消化特性,研究预糊化时间对样品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糊化处理后的米粉冲调特性和消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相对于未进行预糊化处理组样品,经过30 min预糊化后,吸水性指数和水溶性指数显著增加9%和50%,结块率下降了1.87%,糊化度增加21%,淀粉总水解率增加21%,快速消化淀粉含量增加57%(P<0.05)。本研究结果可以为预糊化处理改善滚筒干燥后米粉的冲调特性和消化特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挤压不同水分含量(45%、25%和18%)的大米淀粉制备预糊化大米淀粉,测定其分子量、结晶度、糊化度、水吸收指数、水溶解指数、冷糊黏度等指标,并考察了预糊化淀粉添加对糙米粉糊化特性及糙米发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大米淀粉相比,45%、25%和18%水分含量挤压制备的预糊化大米淀粉结晶度分别降低了51.93%、58.93%和59.04%;水吸收指数分别提高了1.56、4.69和6.11倍;水溶解指数分别提高了7.04、16.30和27.64倍;冷糊黏度分别提高了2.00、21.44和14.67倍。挤压还使大米淀粉分子发生降解,产生了更多的小链分子。预糊化大米淀粉性能变化与挤压过程中淀粉的水分含量有关。添加预糊化大米淀粉显著提高了糙米发糕的品质(P<0.05),高的冷糊黏度和低的分子量(18%水分挤压)更有利于制备比容大(1.64 cm3/g)、孔洞细腻均匀、硬度低(338.59 g)和有弹性的糙米发糕。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淀粉的糊化机理,分析得出影响糊化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水分、温度、淀粉类型及其它因素;总结了糊化淀粉的特点,介绍糊化淀粉生产的方法主要有热糊化、压力糊化和化学糊化法,且前两种方法适合工业化规模生产;最后介绍糊化淀粉在各行业的应用,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研究半糊化浆液中糊化度与浆液黏度和糖量计读数值之间的关系。将原淀粉和PR-Su按质量比3∶2进行混合,利用专用调浆桶调制半糊化浆液,观察了半糊化浆液与完全糊化淀粉浆液的不同之处,并测试了不同糊化度下淀粉浆液的黏度和糖量计读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半糊化浆液中含有吸水膨胀后处于不可逆吸水阶段的淀粉大颗粒;半糊化浆液的糊化度分别与浆液黏度和糖量计读数值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认为:在调浆过程中,可以通过测量浆液黏度和糖量计读数值掌握半糊化浆液的糊化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滚筒干燥机进行分类,接着介绍其干燥原理。最后重点介绍滚筒干燥机在预糊化淀粉、羧甲基淀粉、接枝淀粉等几种变性淀粉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颗粒状冷水可溶木薯淀粉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乙醇碱法制备的颗粒状冷水可溶木薯淀粉 (GCWS)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比较了其与预糊化木薯淀粉的差别。结果表明 ,GCWS淀粉仍保持颗粒形态 ,在冷水中的溶解度及溶解后形成糊的透明度、抗凝沉性、冻融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都要比预糊化淀粉好。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系统比较了干热、预糊化、湿热处理后橡子淀粉理化性质和体外消化特性,结果表明:橡子淀粉表面光滑,主要为椭圆形、球形和不规则形状,粒径分布范围为0.42~26.30 μm,糊化温度为76.75 ℃,干热处理使水分子迁移和脱除,未涉及明确的淀粉糊化与回生,对橡子淀粉的颗粒形状、粒径大小、糊化温度和A型晶体结构等理化指标亦无显著影响;预糊化处理、湿热处理改变了原淀粉的颗粒结构和结晶类型,增大了淀粉颗粒尺寸,粒径分布范围为1.26~416.87 μm,淀粉颗粒变为不规则形状,表面粗糙,糊化温度降为50.17 ℃,ΔH、To、Tp、Tc、冻融稳定性显著降低(P<0.05);橡子淀粉体外消化速率大小顺序为:干热处理>对照组>湿热处理>预糊化处理,抗性淀粉(RS)含量与之相反,预糊化处理RS含量最高,为38.21%,干热处理RS含量最低,为16.15%。本研究为橡子淀粉的深加工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有利于高品质橡子淀粉制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20.
玉米淀粉的粒度效应对其糊化行为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和探讨了经过机械微细化处理的不同粒度玉米淀粉的糊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玉米淀粉粒度的降低,其糊化温度下降,糊化温度区间缩小,淀粉糊的粘度下降,但热糊稳定性增加。由于微细化处理后淀粉凝沉性增强,淀粉糊的透明度随淀粉粒度的下降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