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腌腊肉制品是中国传统肉制品的典型代表,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易于加工贮藏。但传统加工方式存在含盐量高,易氧化酸败,以及存在硝胺、生物胺、有害微生物等问题。在传统肉制品现代化研究中,发酵微生物提升其风味和安全性受到关注。研究表明,应用发酵微生物对改善产品感官和风味,提升氨基酸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有利,并且可有效抑制腐败和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升产品安全性。以传统腊肉、腊肠、火腿、板鸭等产品为例,对发酵微生物提升中国传统腌腊肉制品的风味和安全性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传统腌腊肉制品中微生物组成复杂多样,并已被证实与产品独特风味的形成密不可分。近年来应用新技术手段研究腌腊肉制品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以及挖掘其功能已成为趋势和热点。深刻理解传统腌腊肉制品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特性的科学内涵对于提升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品质,实现其工业化改造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及其优势菌群、微生物功能特性进行综述,并对腌腊肉制品的微生物研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我对腌腊肉制品卫生标准的异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锡铎 《肉类工业》2005,(10):37-41
腌腊肉制品,是我国肉类加工产业中的一大系列,历史最为悠久,富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内涵,也是在国际市场颇具市场竞争力的肉制品.例如金华火腿、广式腊肠、湖南腊肉、腊乳猪、南京板鸭等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我国腌腊肉制品生产加工的产地,由于历史沿革、地理气象、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数省,如广东、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江西、浙江、江苏等地.  相似文献   

4.
《肉类研究》2017,(5):52-55
风干腊肠与其他传统腌腊肉制品一样,可归类于发酵肉制品,其产品风味和质量特性取决于风干过程中脂肪氧化、蛋白质降解及碳水化合物分解等的综合作用,在此过程中微生物的参与不可或缺,并对腊肠的特有品质和可贮藏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传统加工方式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例如生物胺和致病菌的产生或残留等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因此,对腊肠基于微生物参与的品质形成和调控过程的研究,对指导传统肉制品品质和安全提升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总结发酵香肠的风味形成及其调控研究为基础,对腊肠品质的形成机理及其调控研究进行了概要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四川成都某一大型超市售卖的5种知名品牌的腊肉、川味腊肠和广味腊肠共15个样品中亚硝酸盐、组胺、甲醛的含量和酸价,以了解四川腌腊肉制品的质量安全情况。13.3%样品中组胺含量超过FDA规定标准;15个样品中亚硝酸盐残留量在2.1~5.3mg/kg之间,均未超标;100%样品甲醛检测呈阳性,其含量在4.89~35.93mg/kg之间;73.3%样品的酸价超过卫生标准最高限值。分析表明,传统四川腌腊肉制品酸价超标比较严重,且含有组胺、甲醛、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质量安全状况比较严重。腌腊肉制品传统加工工艺应进行改良,以消除或减少亚硝酸盐、组胺、甲醛等有害物质,从根本上解决腌腊肉制品食用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广式腊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式腊肠是我国一种传统腌腊肉制品,近年来,其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广式腊肠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广泛和深入。本文对广式腊肠的质量特性、加工工艺、配方的改进以及加工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及作用机理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其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食品工业》2005,(11):27-27
腌腊肉制品是以畜肉为主要原料,经选料、腌制、调味、充填、晾晒、熏烤等工艺加工、包装而成的食品,主要分为腊肠、腊肉、中式火腿等。  相似文献   

8.
传统腌腊肉制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静  张迎阳  吴海舟  章建浩 《食品科学》2014,35(15):283-288
本文以干腌火腿、腊肉、风鸭、发酵香肠和风干鱼制品为代表,对中国传统腌腊肉制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探讨。从总体上阐述了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挥发性风味的形成机理,详尽列表总结分析了不同制品的特征风味化合物,分析它们之间的共性与异性,并从原料特性及加工工艺两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差异性形成的可能原因。一方面,丰富了传统腌腊肉制品的形成机制,另一方面,为生产调控肉制品的风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纯精腊肉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水品 《肉类研究》1994,8(2):24-24,29
腊肉是我国最古老的腌腊肉制品之一,由原料肉切条后,经腌制、烘焙或晾晒而成,因过去多在农历腊月加工而故名。比较著名的有广东腊肉、四川腊肉、武汉腊肉、湖南腊肉等。传统腊肉多选用猪肋条肉(五花肉)为...  相似文献   

10.
板鸭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及理化性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板鸭为实验材料,研究其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贮藏特性,分析测定贮藏期间板鸭的感官、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指标的变化规律,揭示其腐败机理.结果显示:板鸭初始PH为6.67、TVB-N值为9.64、Aw为0.93、TBARS值为0.4518、细菌总数为1.06 X 104cfu/g;包装方式和贮藏温度对样品pH、TVB-N值和细菌总数的变化均有显著影响,而包装方式是影响TBARS值的主要因素;保鲜膜包装板鸭变质主要特征是霉菌污染导致感官的劣变以及脂肪氧化酸败,对于真空包装的板鸭制品,腐败微生物利用蛋白质产生各种臭味的胺类物质、发酵产酸、产生粘液、产气是导致板鸭腐败变质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解析信阳光山自然发酵黑猪腊肉中的微生物菌落结构组成,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和传统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腊肉中的细菌多样性和真菌多样性并对分离优势细菌和真菌进行16SrDNA和26S rDNA鉴定。结果显示,信阳腊肉优势细菌中厚壁菌门( Firmicutes) 和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占比均值之和达到99.67%,为绝对优势细菌门;优势真菌为酵母,其菌落总数为4.65 lg(cfu/g)低于细菌2个数量级。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占比前5的优势细菌依次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肉食杆菌属(Carnobacterium)、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并从腊肉中分离鉴定得到6株优势细菌和2株优势酵母分别为格式乳球菌,清酒乳杆菌,马胃葡萄球菌,广布肉毒杆菌,溶酪巨球菌,孤独四联球菌,胶红酵母和隐球酵母各1株,从而为后续进一步研究优势菌种在发酵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演替变化提供了可能,并为发酵肉行业的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A process combining multi-needle injection and dry salting of whole baconsides before they have been completely chilled can produce acceptable Wiltshire bacon in only 5 days from slaughter. Eating quality and storage stability of sliced and vacuum packed, hot cured bacon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dry salted bacon made from conventionally chilled sides. The yields of hot cured and cold cured raw bacon were similar, but cooking yields of hams were over 3.0% higher with hot curing.
A continuous hot curing process from slaughter, through carcass preparation, multi-needle brine injection, dry salting to chilling could simplify Wiltshire bacon processing. The concept could be particularly useful to a processor lacking the specialized facilities for traditional immersion curing.  相似文献   

13.
传统风吹肉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演替及优势菌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云露  王猛  常伟  李明元  王卫  马力  饶瑜 《食品科学》2015,36(7):111-116
研究传统风吹肉在整个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微生物的种类、优势菌群及其数量变化情况。选用7 种培养基对不同加工阶段风吹肉样品中的不同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进行16S或18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得到加工过程存在于样品肉中的优势微生物9 种,其中细菌7 种和真菌2 种。结果表明:在传统风吹肉生产过程中,料泡引起微生物大量死亡后,风吹肉样品中的各类微生物总数在风吹前10 d持续上升,在中后期达到稳定。以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为主的乳酸菌是川味风吹肉风吹过程中的主要优势菌群,其次是以巴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pasteuri)为主的葡萄球菌,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和解脂耶氏酵母(Yarrowialipolytica)次之。此外,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水生拉恩菌(Rahnella aquatilis)为川味风吹肉制作过程中的主要腐败菌,但随着风吹过程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4.
即食肉制品在生产和消费环节极易受到微生物污染,严重影响其品质和安全。传统热杀菌技术虽然能有效灭活微生物,但会对即食肉制品的营养和感官品质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非热杀菌技术逐渐受到关注,该技术处理温度低,对食品的风味、色泽和营养成分影响较小,避免了传统热杀菌技术造成的食品品质劣变问题。目前,在即食肉制品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非热杀菌技术主要有超高压、辐照、紫外照射、脉冲光照射和冷等离子体。本文综述上述5 种非热杀菌技术对即食肉制品的杀菌作用及对其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非热杀菌技术在即食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南安板鸭是我国传统出口产品,早期板鸭保存期短.为延长货架期及远销国外创造条件,我们利用脱氧剂封存技术进行保鲜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用脱氧剂封存技术保存的板鸭,经100天试验,在感观、理化、微生物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践证明,用脱氧剂封存技术保存南安板鸭是行之有效的,可将板鸭保存期从15天延长到90天,甚至更长,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传统肉制品板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源 《肉类研究》2011,25(1):27-29
板鸭是中国传统腌腊肉制品的典型代表之一。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现状以及现代化改良技术等内容对有关板鸭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发展板鸭产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组合加工单元的方式,以剪切力、含水量、系水力、食盐含量、脂肪含量为评价指标,研究其对盐水鸭品质的影响;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考量组合加工单元与盐水鸭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组合加工单元的不同导致盐水鸭的剪切力、含水量、系水力、食盐含量、脂肪含量发生变化。原始评价指标可划分为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约为95%。第一主成分由剪切力、含水量、食盐含量、脂肪含量构成,表征盐水鸭的鲜嫩、清脂的特点;系水力对第二主成分起决定作用,表征经腌制和熟制处理后的鸭肉热致凝胶状态。构建的综合评价模型表明:组合加工单元对盐水鸭品质的影响可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判定,加工单元对盐水鸭的品质影响排序为:煮制>烘制>干腌>复卤。  相似文献   

18.
南安板鸭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南安板鸭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周永昌(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市330045)1.前言南安板鸭是中国的传统产品,驰名中外。它起源于江西省大余县。在清代,大余县为南安府所在地,又因在木板上定型成板状,故称为南安板鸭。约于1850年,当地农民将自养的毛鸭经屠宰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