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大孔型合成树脂Amberlite XAD-2(以下简称XAD-2)系一中性非极性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分子式如下:XAD-2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吸附剂(活性表面积为300米~2/克,平均孔径90埃),下面对XAD-2柱层析作一扼要的介绍。一、原理XAD-2树脂通过与被吸附分子中的亲脂部分之间的范德瓦尔力,把该分子吸附在它的内表面。因此,它的吸附性能与被吸附分子的电离性能有直接的关系。对非电解质来说,它具有很高的吸附效率,而强电  相似文献   

2.
引言在疏水性的聚硅氧烷分子中嵌段或接枝亲水性的聚氧代烷撑基团而成为聚硅氧烷——聚氧代烷撑共聚物。此种共聚物具有较大的极性,能在气液界面定向排列,借以降低体系的表面张力,是一类性能优良的表面活性剂。这类共聚物是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开始合成的,它可广泛地用作匀泡  相似文献   

3.
分子筛又称沸石或泡沸石,分天然和人工合成两大类,但都是具有微孔(空穴)结构的硅铝酸盐晶体,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能把小于空穴的分子吸进去,把大于空穴的分子挡在外面。由于具有这种“筛”分子的作用,所以叫做分子筛。分子筛虽然很早就被人们发现,但是在工业上的应用,则在1954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完成人工合成分子筛以后。从此,各国兢相研究,相继应用。我国在五十年代  相似文献   

4.
<正> 最近,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Union Carbide)开发了一种能够强力吸附有气味的有机物分子,而且其活性不受水份影响的新型合成分子筛。该公司目前正在大力推销这类新产品。所用的商品名为AbscentS和sm卜Urite。其用途可供各种个人用品和家庭日用品脱  相似文献   

5.
三种活性炭对吲哚和吡啶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3种活性炭一沥青基球形活性炭(PSAC)、煤质柱状炭(EAC)和椰壳颗粒炭(GAC)对水中吲哚和吡啶的吸附效果,测定了3种活性炭对吲哚和吡啶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曲线.结果表明,3种活性炭对吲哚的去除率都能达到100%;PSAC和EAC对吡啶的去除率约为82%,GAC对吡啶的去除率约为92%;PSAC对吲哚和吡啶的吸附速率最大.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由活性炭结构和吸附质分子性质所决定.微孔越丰富,吸附性能越好;中孔越多,吸附质分子的传质阻力越小,吸附速率越大;吸附质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小,活性炭的亲和力越强,吸附量越大,吸附效果越好.3种活性炭对吲哚和吡啶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公式,并确定了公式参数,Frendlich公式中的参数a越大,1/n越小,则活性炭吸附容量越大:a越大,活性炭的吸附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6.
贾进  杨晓阳  闫艳  朱元元  邢宝林  周爱国 《化工进展》2014,33(10):2681-2686
介绍了二元碳化物与三元碳化物作为前体制备碳化物衍生碳,概述了碳化物衍生碳的几种常见命名,详细阐述了管式炉中氯气高温刻蚀碳化物、多孔化碳材料的制备工艺过程和原理,总结了碳化物衍生碳孔径结构及应用,并着重介绍了在储氢储甲烷和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两方面的应用研究。碳化物衍生碳材料的甲烷吸附存储量可以达到18.5%(质量分数),氢的吸附存储量达到6.2%(质量分数),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它的质量比电容是120F/g,且具有非常高的体积比电容(90F/cm3),在MEMS等小型化微电子器件中有重要的应用。最后展望了这种新型碳材料通过调控微观结构与改善性能在更多领域的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7.
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UCC)正在开发一种疏水性分子筛。此分子筛在吸附剂和催化剂方面有很大发展前途,此分子筛分子憎水能从水中选择吸附有机物质,可应用于废水中微量烃类的吸收。美国UCC公司已取得美国专利,专利号是4061724。据此专利报导,此分子筛具有均一的孔直径约6,其制备方法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原花青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其吸附性能。方法以原花青素为目标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结果表明吸附溶剂选择水溶液为最佳溶剂,吸附时间在120min时可达吸附平衡,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原花青素分子的吸附性能和非分子印迹聚合物相比增加显著,且具有很高的选择性。结论分子印迹聚合物能选择性地吸附原花青素,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金属氮化物/碳化物催化剂加氢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过渡金属氮化物/碳化物独特的晶体结构和电子性能及其与催化性能的内在联系。综述了过渡金属氮化物/碳化物在涉氢反应中催化加氢机理的研究进展,以及过渡金属氮化物/碳化物在加氢脱硫(HDS)、加氢脱氮(HDN)和其他涉氢反应中的应用。与传统的过渡金属硫化物催化剂相比,过渡金属氮化物/碳化物具有更加优异的氢吸附、活化和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文章使用密度泛函方法,考察了吲哚和喹啉两种小分子化合物在活性炭表面的吸附机理。使用吸附能、前线轨道及态密度分析阐释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喹啉具有更高的吸附能,这是因为喹啉分子的能隙更小,更加活泼。  相似文献   

11.
将分子印迹技术与搅拌吸附萃取技术结合,在镀镍铁管内壁制备了以雌二醇分子为模板,PA 66为骨架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涂层,使整个装置具有搅拌和萃取的功能,并探究了其对雌二醇及其结构类似物分子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能。结果表明:该装置对雌二醇的吸附在90 min内可达平衡,吸附率为67.5%,分别是对雌三醇和雌酮吸附率的14和68倍,说明其对雌二醇具有高选择性;该分子印迹层使用50次后,对雌二醇的吸附率仅下降5.3%,说明管内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涂层能保持较长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分子印迹聚合物由于具有与天然抗体相似的识别性能和与高分子同样的抗腐蚀性能的双重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临床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工业等众多领域的研究中[16].合成了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尿素MIP),研究了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尿素的吸附能力,探讨了不同介质对吸附的影响.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在乙腈中对尿素分子的识别能...  相似文献   

13.
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发展了一种用分子筛来吸附废气中的 SO_2和氧化氨的方法。据该公司介绍,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硫酸厂的废气。分子筛对氧化氮来说不仅是一个吸附剂而且是一个催化剂,使氧化氮转变成 NO_2而有利于吸附。  相似文献   

14.
喹唑啉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郑细鸣  涂伟萍 《精细化工》2006,23(9):833-836,840
以2,4-二氯-6,7-二甲氧基喹唑啉(DCQAL)为模板分子,采用单步溶胀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均匀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 IPM s),并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功能单体、三乙胺及水对M IPM s吸附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微球的识别性能。制得的M IPM s主要靠氢键作用吸附与识别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与模板分子间能产生较强的氢键作用,以其为功能单体制得的M IPM s具有较好的吸附与识别性能,其高亲和力与低亲和力结合点的最大表观吸附量分别为17.53μmol/g和117.02μmol/g,以4-氯-6,7-二甲氧基喹唑啉(CQAL)为竞争底物,其分离因子α达1.78。往吸附液中添加三乙胺或少量水会减弱M IPM s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结晶紫为目标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制备出结晶紫分子印迹模板,研究了结晶紫分子印迹模板的吸附等温线、吸附量、吸附时间和作用位置,并与活性炭的吸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分子印迹模板的吸附量和吸附速度低于活性炭,但吸附的选择性高于活性炭。  相似文献   

16.
以氧化石墨烯(GO)为分子骨架,负载纳米氧化铁(γ-Fe_2O_3)和TiO_2赋予GO磁性和光催化性;利用苯并α芘(BaP)为模板合成具有识别吸附降解BaP性能的石墨烯基分子印迹气凝胶(GMIA)。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能谱(EDS)表征中间及最终产物;气相色谱-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GMIA富集识别BaP性能及降解功效,探究GMIA对BaP的吸附动力学并分析吸附机理与降解机制。结果表明:GMIA能高效分子识别BaP,平衡吸附量为236.891 ng·g~(-1),识别的印迹因子α=2.35,选择性明显优于石墨烯基非分子印迹气凝胶(GNMIA),GMIA对BaP的吸附行为符合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紫外照射GMIA即可完全降解BaP,与GNMIA相比具有显著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同时,GMIA吸附脱附处理后的重复利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7.
以芦丁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作交联剂,偶氮二异丁氰作引发剂,在经聚乙二醇改性过的Fe3O4表面合成了芦丁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了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吸附量、吸附动力学及等温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该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对芦丁有较好的吸附性能,饱和吸附量为3.342 4 mg/g;吸附动力学研究证明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对芦丁的吸附过程为液膜扩散控制;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为单分子层吸附。  相似文献   

18.
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btion,简称PSA)是吸附分离技术中的一项用于分离气体混合物的新型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能源危机情况下,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UCC)首先采用变压吸附技术从含氢工业废气中回收高纯度氢.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傅强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研究团队成功地将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SMSI)拓展并应用到金属/碳化物催化体系,证明了该效应对于设计高效碳化物基催化材料的重要作用。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是多相催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该效应常常会导致界面电荷转移、金属结构改变、分子吸附调变等现象,并最终强  相似文献   

20.
纳米氧化锌对橡胶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纳米氧化锌对胶料物理性能的影响。纳米氧化锌因其粒径小,表面积大,吸附活性大,从而具有表面效应和高活性;采用纳米氧化锌可提高胶料的耐磨性,H抽出力和撕裂性能,同时纳米氧化锌可以与橡胶分子实现分子水平上的结合,即纳米材料与橡胶分子的接枝作用,达到提高胶料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