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科普宣传栏是农村科普工作的有效形式,山东省实施的科普村村通工程,在全省每-个行驶村建立了科普宣传栏,为农村科普工作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山东省烟台市科普村村通宣传栏传播效果的调查表明,大多数被调查农民了解并且支持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栏有其实际传播效果.目前的科普宣传栏在资金、挂图、管护和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些问题,需要进-步完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信息速递     
■要闻点击实施广播影视三三工程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国家广电总局结合我国农村实际和广电实际,专门针对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部署实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三大工程。按照总局安排部署,目前三大工程进展顺利。根据2月份广电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召开的新一轮村村通工作会议的具体部署,村村通工程目前正在进行摸底调查和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和村村通技术方案制定工作正…  相似文献   

3.
杨云君 《电视技术》2012,36(24):78-80
在中央提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公共服务工作,成为了广电人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根据云南省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实际,阐述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要闻点击     
《广播电视信息》2006,(8):12-13
实施广播影视三三工程 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国家厂电总局结合我国农村实际和厂电实际,专门针对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部署实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三大工程。按照总局安排部署,目前三大工程进展顺利。根据2月份厂电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召开的新一轮村村通工作会议的具体部署,村村通工程目前正在进行摸底调查和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和村村通技术方案制定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信息化工怍领导小组办公室、山东省信息产业厅、山东网通公司联合于7月24日在济南举办了山东省农业与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开通仪式,宣布山东省宽带网络已覆盖全省所有县、市、乡镇以厦绝大部分行政村.提前两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宽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对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科普状况调查的一般情况.对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县(市、区)科协组织建设情况、农村科普队伍建设情况、科普投入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县(市、区)科协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楠  宋苑  胡冀宁 《科普研究》2016,11(4):69-74
科普剧已在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调查研究科普受众对现有自然科学类科普剧的接受程度,揭示了受访者对于科普剧的看法及各方面的偏好,为提升科普剧的科普效果,了解科普剧的发展现状,改进不足,确立未来发展方向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科普大篷车"为农村学生展示精妙的科普展品;"信息大篷车"为农民传授最新农业科技知识;"文化大篷车"以生动的文艺节目向群众宣传科普知识。在衢州,科普知识乘上了信息、文化、科普三台大篷车,一起进山村、走学校和入农家,传播文明,倡导科学。这是衢州市科协推出的以"三车"为载体、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新模式,在全省首开先河,  相似文献   

9.
李海江 《信息通信》2012,(3):280+284
广播电视是当今社会最具有影响力的宣传手段之一.特别是在农村,广播电视是最现实有效的文化传播工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宣传国家政策、传播先进文化知识、提高农村居民素质的一个基础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本文首先写了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的意义,提出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建设的时候要注意的一些技术上和管理上的问题以及技术管理手段,并作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信息界》2006,(14):25-25
7月24日,山东省农业与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www.aisd.gov.cn)正式开通,这成为“数字山东”建设向三农延伸的重要标志。 这一服务三农的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由山东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山东省信息产业厅主办,中国网通山东省分公司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承建。目的是在全省基本实现“村村通宽带”的基础上,加强行业和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全省面向三农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服务平台。依托这一平台,山东省将进一步拓宽农村信息渠道,整合信息资源,消除农村信息贫困,真正实现“村村通宽带,信息进万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与科技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频发,与民众相关的科普需求增长较快。本研究自行编制问卷,就公众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看法、与科普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特点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公众渴望接受的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相关的科普教育内容及有效途径、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得出了结果,并从政府加强科普工作的规划与管理、发挥科学共同体及科学家的权威作用、加强学校科普教育、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进行科普宣传、表彰与奖励优秀科普工作者等方面提出应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科普需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尚严伟 《科普研究》2007,3(2):49-54
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的一代宗师,作为一名科学家,在我国气象学界和地理学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还是身体力行的科普作家,一生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对科普有深刻的理解。他生前发表过的科普文章、所作科普讲演和报告的讲稿,以及未曾发表过的有关手稿和油印稿有160篇之多。内容更是涉及气象学、地理学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教育、科学家和科学史等众多领域,许多作品堪称中国科普作品的经典之作。另外他还曾经领导中国科普事业。学习和探讨他的科普思想和科普实践对我国现在的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谢莉娇 《科普研究》2010,5(1):32-36
2008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中,与公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事件性科普占据总数近半。"公共事件科普"的提出,利于增强传统科普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前沿性,提高公众对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兴趣与关注,推动公众参与科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巩固科学传播的效果和效应。此外,通过"风险社会"、"国家创新体系"的社会建制及公共事件对"世俗不经意"原理的打破等角度对公共事件科普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并对公共事件科普对当前科学传播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刘伯宁 《科普研究》2012,7(6):11-14
在新媒体时代,"草根科普"成为一种独特的科学亚文化现象。笔者以一名"草根科普作者"的身份,介绍在新媒体时代从事科普创作的切身体会。并结合现代科学传播理论提出科普应"呼应时代要求、展示科学精神、承担公民责任"等观点,及促进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对策。  相似文献   

15.
陈浩 《科普研究》2014,9(3):79-84
本文从科普的定义出发,将科普作品当作一种具有普及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的文本。为了实现其社会功能,优秀的科普作品必须具备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结合。本文分析探讨了文学性与科学性在科普作品中的共存关系,即科学的内容、一般、抽象、理性,以及文学艺术的形式、个别、形象和感性,通过融合、此消彼长,在科普作品中达到某种程度的融合和统一。正是科普作品兼具科学和文学的两个属性,才使得科普作品既是一种不完全附属于科学的独立存在,同时也是一种有别于一般文学作品的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16.
英文“科普”称谓探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科普一词大约出现在19世纪中叶,确切的年代还有待于今后去发现。科普观念的产生与科学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有直接的关系。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的提法始盛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其源头还要早。  相似文献   

17.
赵海虹 《科普研究》2011,6(6):75-80
毋庸置疑,中国科幻在重要的世界级作品《三体》出版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科幻小说不再被等同于"儿童文学"和"科普文学"。但若固守一个类型文学的小圈子,显然也不利于科幻文学自身的发展。笔者尝试结合个人15年科幻创作的体会,浅谈科幻小说作为类型文学,如何寻找在文学大园地中的位置,建立与儿童文学、科普文学良好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受北京市科委相关部门委托,中国科普研究所相关课题组对北京市基层科普队伍———包括科技场馆、社区和中小学及校外教育机构科普队伍理解科普状况进行了典型调查。调查表明,上述基层科普队伍中8成以上人员对科学的理解是理性的,他们对科普及其作用、自身科普能力和影响科普的社会因素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判断能力。调查同时也反映出,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基层科普队伍人员在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中,还未能完全摆脱重知识、轻能力以及重书本、轻实践的倾向。课题组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了明确科普是基层单位(组织或机构)的重要职责的机制探索,以及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在基层科普队伍中的作用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周婧  张志敏 《科普研究》2013,8(2):61-65
本文基于一次"水"主题科普活动的教育效果分析,讨论科普活动对于学校科学教育产生的作用和价值。研究表明,科普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关系、完善科学知识结构、激发科学学习兴趣。文章同时从拓展参与校外科普活动渠道、营造校外科学学习环境等角度出发,提出利用科普活动促进学校科学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台湾的科学普及运动,都透过平面出版的形式来展现,有过4波巨大的浪潮。这种经验有值得海峡两岸四地省思之处。第一波是1970年《科学月刊》创刊,高举“让科学说中文”的大旗。第二波是1983年的《牛顿杂志》登陆,标榜“开启图解科学新页”。第三波是1991年天下文化“科学文化”书系的建立,把温温热热的“典范科学家”带入冰冰冷冷的“科学典范”中,开始了科学与人文的对话。第四波从1998年起,各大出版社纷纷跨入科普出版领域,盛况空前;持续到2002年,更出现两本科普杂志《科学人》(ScientificAmerican的繁体中文版)及《科学发展月刊》(由台湾的“国科会”主办)。近乎每隔10年,科普运动的浪潮就爆起一声拍岸巨响。可是,蒙昧的岸石并不见裂痕,只是微微松动。所幸巨浪过后,余波仍然不息,继续拍打岸边,只是力道渐弱。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就平面出版的领域而言,有以下当务之急。(1)重新定位“科学普及”的核心对象。是漫天撒网,遍及社会大众?或是只针对学生,而且是精英学生?还是只想跨越学门藩篱,仅供学术社群内部交流?“科学普及”的对象不同,诉求与做法就应当有差别。(2)报纸、周刊、月刊、书籍等平面媒体,性质有异,传播速度也不相同。须各尽其责,共同推动科普。(3)严守科学立场,不要宣扬伪科学。(4)重视翻译,重视写作技巧。(5)尊重美术设计、广告、行销、财务等等专业,群策群力。(6)大学出版社最靠近丰沛的学术资源,应该参与科普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