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者站立区域水平方向X线辐射剂量分布特点。方法 通过仿真人模体桡动脉途径,分别检测有/无床旁防护屏下PCI手术者整个站立区域不同水平距离125 cm、155 cm高度时体表入射辐射剂量率,绘制不同水平距离入射剂量率分布图。采用t检验比较有/无防护屏时不同体位各检测点入射剂量率。结果 无床旁防护屏时随着术者站立区水平距离增加,站立区辐射入射剂量率逐渐降低,第1术者站立区域各检测点剂量率高于第2术者各检测点;有床旁防护屏时随着术者站立区水平距离增加,站立区入射剂量率逐渐提高,第1术者站立区域各检测点剂量率低于第2术者各检测点。无床旁防护屏时术者站立区内各检测点入射剂量率均显著高于有床旁防护屏时各检测点(t=2.4~3 366,P<0.05)。结论 床旁防护屏对术者站立区有明显防护作用。床旁防护屏改变了术者站立区辐射剂量分布,防护效果随着水平距离增加逐渐降低。因此PCI术中应充分利用床旁防护屏,加强对第2术者站立区防护,使术者所受辐射剂量尽可能降至低水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心脏射频消融术中防护舱对第1及第2术者的防护效果。方法 将实时剂量仪贴附在术者主要体表部位,包括100、120、140和160 cm 4个高度,采取心脏射频消融术常用投影体位(正位,左侧位,右前斜位30°及左前斜位45°),在无防护装置下及防护舱防护下分别测量第1及第2术者各部位剂量率,并计算剂量衰减率。剂量衰减率=(无防护剂量率-有防护剂量率)/无防护剂量率×100%。结果 防护舱防护下,第1术者辐射剂量率为(0.5±0.1) μSv/min,剂量衰减率高达99%以上。第2术者的辐射剂量率为(0.5±0.1)~(1.2±0.2) μSv/min,除了100~120 cm在右前斜30°的辐射防护略差[剂量率为(1.1±0.1) μSv/min;衰减率,80.7%],其余投照体位的辐射衰减率均在90%以上。结论 使用辐射防护舱可以有效地提供辐射防护,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第1术者的辐射暴露,对第2术者也有辐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观察在目前铅衣、铅围脖和铅屏组合的基础上加用新型专利装置防放射线手术操作房对射线防护效率与手术操作灵活性的影响。方法 在50台冠脉介入手术过程中分别使用铅衣、铅围脖和铅屏组成的传统防护系统和在此基础上附加防放射线手术操作房的新型防护系统,以盖革计数器测量放射当量以评价防护效率的优劣性。铅衣和防护房测量位置均设定为离地面130 cm,相当于身高170 cm术者的胸部位置,铅衣和防护房内外表面各设一测量点。屏蔽效率计算公式为:屏蔽效率 = (外部X射线当量 - 内部X射线当量)/外部X射线当量 × 100%。术者对使用过程中防护装置对手术的影响和球管调整时的可操作性进行评分。结果 新型防护系统在屏蔽效率方面明显超过传统防护系统(99.06% ± 0.74%比90.33% ± 1.41%,P < 0.01),在目前防护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术者射线曝光量约90%,而在对手术的影响(0比0)和球管调整时的可操作性(2.96 ± 0.20比3.00 ± 0)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目前铅衣、铅围脖和铅屏组成的传统防护系统基础上附加防放射线手术操作房的防护效果是传统防护装置的10倍,且对手术无不良影响,球管调整时操作灵活,是放射防护装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测量和评价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第1术者在重要辐射剂量区域内所受辐射剂量,为操作者的辐射防护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 选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常用的7个体位,在无辐射防护情况下分别测定不同高度、不同视野、不同采集频率时第1术者体表入射剂量率,并绘制体表入射剂量分布图。结果 区域内剂量峰值都出现在20 ~ 70 cm高度范围内,在130 ~ 160 cm高度范围内又出现剂量次高峰,投照体位中以左脚位(spider位)时体表入射剂量最大;高采集频率时的剂量率明显高于低采集频率时;大视野剂量率明显高于小视野。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重点关注20 ~ 70 cm高度区域的放射防护,而对于左脚位以及130 ~ 160 cm高度范围内的辐射剂量的防护也不容忽视。在不影响图像质量和操作的情况下,应当选取采集频率低和小视野的曝光参数,尽可能减少术者的吸收剂量。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Fogarty导管取栓术与支架植入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Fogarty导管取栓术29例(29肢),支架植入成形术21例(22肢)。对比两种介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Fogarty导管取栓组患者和支架植入组患者术后足部皮温、踝-肱指数(ABI)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两组患者足部皮温分别为(26.1±0.8)℃和(26.3±0.7)℃(P=0.213),ABI分别为0.79±0.06和0.79±0.05(P=0.792)。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7)。结论 Fogarty导管取栓术和支架植入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成像中个体化降低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连续收集下肢CTA检查患者75例,按扫描方式及对比剂用量随机分为传统CT常规剂量组、能谱CT常规剂量组及能谱CT低剂量组。传统CT组、能谱常规剂量组对比剂用量为2 ml/kg,注射速率为3.5 ml/s,扫描方式、重建方法前者采用120 kVp、滤波反投影(FBP)技术,后者采用能谱模式、5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技术;能谱低剂量组对比剂用量、注射速率均降低20%,采用能谱模式、50%ASiR技术。检测3组图像靶血管CT值,并记录对比噪声比(CNR)、背景噪声(BN)、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摄碘量及注射速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合Bonferroni法进行差异性检验。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对3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60例患者,每组20例。能谱常规剂量组图像有着最佳CT值、CNR、BN(P<0.01),但BN与能谱低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低剂量组CT值、CNR除胫前动脉(P=0.162,P=0.376)外,均高于传统CT组(P<0.05)。两能谱组ED均显著低于传统CT组(P<0.01),但两能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低剂量组摄碘量、注射速率均显著低于能谱常规剂量组、传统CT组(P<0.01)。医师1、2对3组图像主观评分分别为82分、95分、90分和80分、96分、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4.954,P<0.01;H=17.726,P<0.01),能谱常规剂量组有最佳图像质量,能谱低剂量组图像质量优于传统CT组(P<0.05)。结论 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与传统螺旋CT相比,可提供更好的CNR及图像质量,在保证下肢动脉成像临床诊断的基础上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个性化减少对比剂摄入量。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悬吊防护屏规格及摆放位置对介入手术中第一及第二术者辐射防护效果,为选择悬吊防护屏最佳辐射防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第一及第二术者站位,从地面20 cm至180 cm处,每隔20 cm放置一个个人计量仪。投照体位选择正位与左侧位。悬吊防护屏为铅玻璃(简称玻璃式)与铅玻璃下接铅橡胶皮(简称混搭式)两种。防护屏摆位分别为靠近术者、远离术者、在术者左侧及贴近球管4种。测量2种投照体位下,不同防护屏规格与摆位在第一及第二术者位9个高度的实时辐射剂量率,计算剂量屏蔽率。结果 两种防护屏防护效果接近,以玻璃式略优。对于第一术者,正位投照时以近术者摆位的防护效果最佳,侧位投照则以术者左侧摆位的防护效果最好;对于第二术者,正及侧位投照均以近术者摆位防护效果最优。在最佳摆位情况下:正位投照时第一术者在120 cm高度、侧位投照时第一及第二术者各高度仍可检测到较高的辐射剂量率;第一与第二术者总体接受的辐射剂量接近;第一术者的剂量屏蔽率除正位120 cm高度稍低(玻璃式为60.11%,混搭式为39.89%)外,其余各点均高达93%以上,第二术者剂量屏蔽率为57%~97%;侧位屏蔽率整体略高于正位屏蔽率。结论 两种防护屏防护效果接近,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护效果,但正位投照时第一术者的120 cm高度及侧位投照时2位术者的各高度辐射剂量率仍相对较高,需加强对120 cm高度的辐射防护,并尽量少用侧位投照。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CHA2DS2- VASc评分预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复发风险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接受介入治疗的394例下肢ASO患者临床资料,术后随访24个月。通过术后定期下肢动脉彩色超声和CTA检查观察患者术后血管通畅性情况,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介入治疗术后2年复发率为41.1%(162/394)。CHA2DS2- VASc评分高危患者术后复发风险显著高于中危、低危组患者(P=0.006),评分升高与术后复发率较高相关(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方式、泛大西洋学会联盟(TASC)分型、CHA2DS2- VASc评分是术后复发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糖尿病、TASC分型、CHA2DS2- VASc评分是术后复发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HA2DS2- VASc评分对下肢ASO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复发风险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PAD)患者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前后病变动脉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变化,探讨T2DM合并PAD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及介入治疗对血清SOD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12月接受介入治疗的T2DM合并PAD患者40例,其中下肢单纯动脉造影者(A组)16例,行下肢动脉造影、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者(B组)24例(Fontaine分期Ⅱb期和Ⅲ期的患者)。B组中,单纯行下肢动脉造影、球囊扩张者16例(B1组),行下肢动脉造影、球囊扩张且行支架植入者8例(B2组)。门诊健康体检者(C组)20名作为对照组。A、B两组介入术前行常规检查并取静脉血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SOD水平。C组在同样条件下抽取肘静脉血测定上述指标。A、B两组术中取介入前动脉血,术后24 h取静脉血测定各组血清SOD水平。结果 A组患者下肢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A、B、C 3组SOD分别为(46.1 ± 3.13)u/ml,(35.37 ± 3.58)u/ml,(60.50 ± 6.99)u/ml,A、B组SOD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t = 8.420,P < 0.01;t = 14.324,P < 0.01),A组SOD水平明显高于B组(t = 10.092,P < 0.01)。A、B、C 3组的踝臂指数(ABI)分别为0.70 ± 0.12、0.58 ± 0.13和1.15 ± 0.07。A、B组ABI均明显低于C组(t = 14.749,P < 0.01;t = 17.392,P < 0.01),B组ABI明显低于A组(t = 3.027,P < 0.05)。SOD与HbA1c呈负相关(r = -0.541,P < 0.01)。A、B两组组内静脉血与动脉血S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1组、B2组介入前动脉血中SOD水平分别为(35.70 ± 3.04)u/ml,(36.07 ± 2.14)u/m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介入前缺血部位动脉血中SOD水平分别为(32.95 ± 3.52)u/ml,(33.59 ± 2.64)u/m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较介入前动脉血中SOD水平明显降低(t = 2.741,P < 0.05;t = 2.704,P < 0.05);介入后缺血部位动脉血中SOD水平分别为(29.40 ± 5.49)u/ml,(26.68 ± 2.31)u/m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较介入前缺血部位动脉血中的SOD水平明显降低(t = 2.536,P < 0.05;t = 5.005,P < 0.01)。各部位血中SOD水平B1组B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血与动脉血中的SOD水平无明显差别;血清中的SOD水平与HbA1c成线性负相关关系;介入术前缺血部位SOD降低,介入术后SOD进一步降低,可能与介入治疗对血管壁损伤导致氧化应激反应增强有关,可能是引起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介入诊疗中DSA设备显示的实时辐射剂量率,为医务人员合理控制辐射剂量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2014年9月采用美国通用公司DSA机介入诊疗的冠心病患者30例,对术中DSA机由透视模式转换为电影模式时各自序列显示的辐射剂量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透视辐射剂量率为18.5~212.0 mGy/min,均值为(114.7±42.1) mGy/min;电影辐射剂量率为216~1 691 mGy/min,均值为(970.1±298.4) mGy/min。透视与电影辐射剂量率总体均值之比为1︰8.5。数字平板探测器面积越大,辐射剂量率均值越大,电影辐射剂量率均值较透视辐射剂量率均值增高趋势越明显;透视辐射剂量率均值较电影辐射剂量率均值低,差异显著。结论 医务人员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应合理选择DSA设备类型,密切观察动态实时显示的辐射剂量率,及时调整检查模式及可控参数,即刻评估可能致患者放射损伤的剂量水平,合理控制辐射剂量,以降低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产生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腹壁皮下注射部位(以下称改良部位)及分区方法在妊娠晚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 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20例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妊娠晚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低分子肝素不同注射部位分为2组,每组10例分析注射部位皮下组织厚度、皮下出血发生率、血浆anti- Xa因子活性水平、疼痛评分,探讨改良部位的可行性、有效性。 结果 皮下组织厚度:脐周10 cm内为(8.4±1.9)mm,小于低分子肝素(速碧林)注射针头长度;三角肌下缘、前腹壁、侧腹壁分别为(17.7±4.2);(20.2±4.6);(26.8±5.6)mm,均大于针头长度,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7.355,P<0.001);前腹壁及侧腹壁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56,1.858;P=0.100,0.144)。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arti- Xa活性水平均于治疗第5天达到治疗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部位瘀点、紫癜及皮下出血的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07,4.824,22.260;P<0.001,P=0.028,P<0.001)。穿刺及拔针即刻疼痛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7.182, 5.813;P<0.001,P= 0.047)。结论 与上臂部、脐周10 cm内(传统注射部位)相比,改良部位及分区法具有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可靠、并发症少、舒适度高、便于自我注射的优势,是妊娠晚期皮下注射部位选择的优先方案。

  相似文献   

12.
刘相花  白玫  刘彬 《工业加热》2010,(10):807-810
目的 对C型臂CT(DynaCT)头胸腹扫描辐射剂量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比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 60和ICRP 103组织器官权重因子变化对DynaCT成像所致有效剂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在模拟人体体模布放热释光剂量计的方法获得DynaCT头胸腹成像器官剂量,再根据不同版本ICRP组织权重因子对器官剂量加权求和获得头胸腹扫描各自的有效剂量。分析3个有效剂量变化趋势及原因。结果 采用ICRP60计算得到DynaCT 成像有效剂量为: 头部(男性0.80 mSv,女性0.79 mSv),胸部(男性6.13 mSv,女性6.12 mSv),腹部(男性8.46 mSv,女性8.48 mSv),采用ICRP103计算得到的有效剂量分别为:头部(男性1.28 mSv,女性1.29 mSv),胸部(男性7.51 mSv,女性7.52 mSv),腹部(男性9.21 mSv,女性9.27 mSv)。有效剂量相对增加头部(男性59.81%,女性62.81%),胸部(男性22.72%,女性22.95%),腹部(男性8.91%,女性9.35%)。结论 由于器官权重因子变化造成了不同部位器官当量大小改变。ICRP103组织器官权重因子的调整导致了DynaCT头胸腹成像所致有效剂量的增加,而且对于不同性别和扫描部位的影响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自膨式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重度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7月至2013年4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科接受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的91例症状性重度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术者手术经验,将早期完成的30例患者定义为A组,中期完成的30例患者定义为B组,近期完成的31例患者定义为C组。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支架成形术。平均狭窄率由术前(82.2±5.8)%改善至术后即刻(15.9±5.7)%;围手术期30 d内发生脑卒中事件13例(14.3%,13/91):穿支卒中8例(8.8%,8/91)、血栓形成4例(4.4%,4/91)、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1.1%,1/91);致死致残性脑卒中2例(2.2%,2/91)(死亡1例、重残1例),未出现其它非卒中相关并发症。统计学分析显示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病变累及基底动脉中段(P=0.049)、病变节段长(P=0.002)、狭窄度较重(P=0.001)相关,与术者手术经验不相关(P=1.000)。结论 自膨式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重度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基底动脉中段、长节段重度狭窄患者更易发生并发症,但致死致残性脑卒中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成年缺血性烟雾病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分布模式及侧支循环特点。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34例烟雾病患者,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脑血管造影(DSA) 检查,DW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分析烟雾病性脑梗死的分布特点以及DSA不同分期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结果DWI显示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共累及42个大脑半球, 梗死模式依次为皮层梗死(71.4%),分水岭梗死 (71.4%),穿支动脉梗死(23.8%)。DSA显示急性梗死半球Mugikura 1 ~ 4期所占比例分别为:1期21.43%(9个),2期40.47%(17个),3期19.05%(8个),4期19.05%(8个)。各期1级侧支分别为8个(34.7%)、11个(47.8%)、3个(13.1%)和1个(4.4%),各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763,P = 0.006);2级侧支分别为4个(13.8%)、12个(41.4%)、7个(24.1%)、6个(20.7%),但各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684,P = 0.092);3级侧支分别为0个(0%)、0个(0%)、1个(33.3%)、2个(66.7%), 各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299,P = 0.021)。结论 缺血性烟雾病患者梗死模式以皮层梗死及分水岭梗死为主,提示其发病机制为动脉-动脉栓塞和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共同参与。侧支循环的模式随烟雾病的进展而发生变化,1、2级侧支循环多出现于烟雾病中期,3级侧支循环出现于晚期。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建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愈合情况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4年7月至2016年6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与血管造影结果相关因素均纳入单因素显著性分析,P<0.25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简易logisitc模型,采用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模型评分系统区分能力。结果 19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212枚动脉瘤获血管造影随访。随访时动脉瘤闭塞状态与瘤体是否破裂(P=0.014,OR=2.490,β=0.912)、支架辅助(P<0.001,OR=6.473,β=1.868)、瘤体大小(P=0.014,OR=4.499,β=1.504)、即刻栓塞结果(完全栓塞P<0.001,OR=31.627,β=3.454,近完全栓塞P=0.022,OR=7.588,β=2.027)、瘤体位置(P=0.030,OR=2.823,β=1.038)有关。预测模型ROC下面积(AUC)为0.812,灵敏度为84.4%、特异度为64.8%。结论 简易logistic评分可比较准确地预测动脉瘤介入治疗后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股腘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分布特征,分析不同致病危险因素对病变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经CTA、DSA检查证实的47例下肢股腘动脉CTO患者,将股动脉均分为3段(F1~F3),将腘动脉按骨性解剖标志分为3段(P1~P3),基于股腘动脉CTA断层扫描、三维重建及DSA图像获取下肢股腘动脉CTO病变解剖分布情况。采集影响病变分布的不同因素,并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有47例患者59条下肢股腘动脉CTO病变纳入研究。病变段平均长度为(12.91±10.13) cm。根据股腘动脉6段分法,病变累及F1段23肢,F2段34肢,F3段48肢,P1段18肢,P2段6肢,P3段5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RR=3.21)、吸烟史(RR=1.76)患者CTO病变最易累及F1段,男性(RR=1.98)患者CTO病变更易发生在P1段,而糖尿病患者病变分布RR值自血管近端至远端逐渐变大,说明病变更易累及远端血管。结论 下肢股腘动脉CTO病变分布具有特征性,与下肢股腘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图对提高下肢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连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3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患者,其中17例为研究组,接受宝石CT能谱模式扫描检查;另17例为对照组,接受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通过计算获得研究组扫描图像中最佳单能量图,分别测量两组图像中髂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及胫前动脉中段平面CT 值及背景噪声(BN)值,计算出相应对比噪声比(CNR),以此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同时2 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两组图像质量作5分制主观评分。结果 客观评价显示,研究组最佳单能量图能量水平集中在58~67 KeV,图像中髂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及胫前动脉CT值及CN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CT值分别提高17.6%、12.2%、12.3%、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8、1.636、1.119、2.907, P<0.01);CNR分别提高44.3%、40.8%、59.5%、1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9、4.686、4.294、5.213, P<0.01)。主观评价显示,研究组、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在医师1分别为82分、69分,医师2分别为81分、68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估一致性较好(K=0.85)。结论 下肢动脉CTA检查中,宝石能谱CT最佳单能量图显示狭窄段血管、远端小血管及去除硬化伪影能力较64排螺旋CT有明显提高,对下肢动脉腔内成形术术前和术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保守治疗对慢性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在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方面的疗效。方法 81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施行PVP(n = 41,A组)或保守治疗(n = 40,B组)。患者均经MRI证实患有慢性压缩性骨折,且疼痛持续在3个月或以上。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周,1、3、6个月和1年的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共有71例(A组37例和B组34例)完成了1年随访评估。通过在1周,1、3、6个月和1年的视觉模拟评(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欧洲基金会关于骨质疏松症的生活品质问卷评分和罗兰莫里斯残疾评分显示,A组在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方面显著优于B组,各时间点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1)。最终的临床随访评估中A组有30例、B组13例患者疼痛达到完全缓解(P < 0.01)。结论 PVP在治疗慢性压缩性骨折和持续性疼痛的缓解及功能恢复方面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比较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与子宫动脉预置导管栓塞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7年1月住院分娩的70例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剖宫产术中介入术式不同分为两组,球囊组(n=36)予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辅助剖宫产,栓塞组(n=34)予子宫动脉预置导管栓塞辅助剖宫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子宫切除率、术后24 h内出血量、术后住院日、胎儿X线辐射剂量、新生儿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介入手术技术均获成功。球囊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胎儿辐射剂量均低于栓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子宫切除率、24 h内出血量、术后住院日、新生儿Apgar 评分、新生儿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辅助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有更好的临床结局,在减少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胎儿辐射剂量方面均优于子宫动脉预置导管栓塞。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脉冲射频对经胸廓切开行肺叶切除术后同侧肩关节疼痛的影响。方法 收集84例需要择期行经胸廓切开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术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脉冲射频治疗,B组使用术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穿刺,通过比较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疼痛(VAS),牛津大学肩关节评分(OSS)以及术后两组患者因肩痛使用镇痛药物的量评估两种治疗方式的有效率。在治疗后第1、5天和1个月,收集治疗参数。结果 A组治疗后第1天VAS评分为6.92±2.11,并且评分在第5天和1个月的随访分别为4.21±1.55和1.31±0.99。与治疗后第1天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治疗第1天平均OSS评分为39.21±6.65,第5天和1个月的随访分别为34.47±5.02和22.21±5.66。OSS改善显著(P<0.001)。B组治疗后第一天平均VAS评分为7.01±1.28,第5天和1个月分别为6.13±2.21和5.51±2.12。与治疗后第1天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后第1天平均OSS评分为40.02±6.29,第5天和1个月分别为38.41±3.981和35.58±6.01。并未观察到显著OSS改善(P>0.05)。且A组的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显著低于B组。整个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的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的臂丛神经脉冲射频可以显著的减轻肺叶切除后肩关节疼痛,并可降低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