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确定过街设施的形式,分析了十字信号交叉口行人步行速度及机动车排队净空间距、转向车头时距等交通运行特性,通过对人车冲突行为调查与分析,构建了行人过街可插间隙选择概率模型.以人车交互运行特性为理论基础,建立了双向6车道行人正向前进、避让、侧向前进和机动车停车线前慢启动跟驰、停车线后转向跟驰、目标车道选择规则,引入了人行横道处行人和机动车冲突判定选择规则,将行人过街规则和机动车通行规则进行了叠加,构建信号交叉口人车交互运行元胞自动机模型.以主主相交的双向6车道十字信号交叉口为例,分析了采用行人过街专用信号相位和立体过街设施形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当交通量不小于4 500 pcu·h-1、右转车比例不小于70%、信号周期不小于90 s、左转相位绿信比不小于50%、行人流量不小于2 700人·(h·m)-1时,应采用立体过街设施形式.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平行流交叉口的运行效率,消除左转非机动车和直行机动车冲突,将钩形转弯的概念引入到平行流交叉口设计中,给出非机动车过街控制策略,并结合机动车通行和行人过街,将其整合到一个统一的优化模型中。考虑信号相位相序、绿灯时长、周期时长、左转非机动车待行区容量、非机动车清空时长、车道平衡等约束条件,以机动车通过量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线性规划优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两步过街和优化设计解决了左转非机动车安全过街问题,是平行流交叉口非机动车过街设置的有效替代设计方案;在低高两种流量场景下,相对于常规设计,两步过街分别降低了35.02%、55.52%的机动车延误,优化设计分别降低了42.71%、65.60%的机动车延误;两步过街会造成左转非机动车延误大幅增加,不适用于左转非机动车流量较高的场景;常规设计机动车最大通过量受直行机动车流量和左转非机动车流量的影响最为严重,说明消除左转非机动车和直行机动车冲突,对提升交叉口通行能力作用显著,有助于推动绿色出行发展。  相似文献   

3.
行人过街延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无信号控制下行人过街的机动车和行人的运行特征、穿插特征,确定了行人穿越机动车的可穿越间隙,针对行人一次穿越一条车道和多条车道出现可穿越间隙下过街两种情况推算出行人过街平均延误的计算方法.分析了信号控制无干扰情况下行人过街的机动车和行人的运行特征,描绘出了行人的聚集和消散示意图,得出行人过街平均延误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在信号交叉口处行人过街有干扰情况下行人延误的产生机理,给出行人过街的平均延误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达到同时降低主干道上机动车与次干道上行人延误的目的,提出了一种基于Synchro的绿波协调与行人二次过街的协同控制方式:首先,在理论上分析了交叉口处机动车的非对称放行与行人二次过街的相位设置;其次,建立了机动车、行人的时间延误模型,并且结合Synchro的功能提出了控制参数的优化方法及流程。以秦皇岛市河北大街西段为例进行了仿真实验,在交叉口间距不等、双向流量不均匀、行人过街距离较长的条件下,本方法较传统方法能进一步提高对机动车与行人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缓解机动车与过街行人间的矛盾,在提出行人不良过街行为内涵后,基于成本效益理论分析了行人过街行为与行人心理期望之间的关联。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VIF预筛选出关键因素,再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了3种场景下的过街行为决策模型来筛选出可被改变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技术矫正措施。为验证其效果,对比部分矫正前、后的行人不良过街行为发生次数,表明彩色斑马线等措施可以降低不良过街行为概率,矫正措施可以改善行人过街行为。  相似文献   

6.
面向典型的T形信号控制交叉口,建立了具有6个机动车相位和3个行人相位的相位结构。引入主相位和跟随相位的概念,从相位设置、相位组合方案、相位切换过程、相位显示顺序及其基本规律等5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释了相位结构的设计机理。针对有行人相位跟随的3个主相位,分析了保证行人安全过街的最小绿灯时间与相位结构、最短行人过街时间、绿灯间隔时间的数值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T形交叉口的机动车相位固定最小绿灯计算方法。该算法可以为预设时间控制方案设计和交通响应控制策略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无信号控制路段人行横道处行人过街行为特性、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行人选择通过的机动车临界时距等,建立基于间隙接受理论的行人过街阻力模型,计算得到过街阻力系数为15%的等待时间,并根据行人真实感受的聚类分析结果划分评价标准,最后据此评价行人过街服务水平。此方法结合了基于冲突和基于感受评价的优点,有效解决了以往研究中行人感受主观性、指标复杂性、实践操作困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步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人过街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在混合交通状况下,路段上的行人过街与机动车相互干扰,造成道路的拥堵。为提高路段通行能力及保证行人过街安全,综合考虑路段行人过街和相邻交叉口的交通状况,对典型路段的行人过街信号进行优化设置。在此基础上,应用交通仿真软件对其交通现状及信号设置方案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路段行人过街信号设置方案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行人过街效率低以及慢行与机动车的侧向冲突问题,避免城市道路路段照明不足给夜间行人带来的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多发路口的交通事故率,文章利用智能交通数值仿真方法,设计一种基于视觉和听觉的夜间行人安全过街系统。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降低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事故发生率。数值仿真结论表明,机动车驾驶员在行驶的过程中主动停车,礼让行人,可提高行人的过街效率,在不影响机动车正常通行的前提下,该系统充分保障了行人的过街安全。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交通冲突的行人过街危险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人过街的危险度不仅与过街条件、过街设施有关,而且与道路上的交通量及分布情况、道路的断面形式、驾驶员的注意状态有关.运用交通冲突技术理论对行人过街过程进行分析,选择车辆制动时间距离作为判别冲突严重程度的标准.定义行人过街的危险度,研究在行人自由过街、无控制人行横道、信号控制无干扰人行横道、信号控制有干扰人行横道处等条件下行人过街的危险度的计算方法,通过算例明确了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对频率干扰进行了讨论分析,结合对PHS中控信道干扰、业务信道干扰的分析及一些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微机机电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机电控制中干扰特点的分析,指出了微机机电控制系统常用的抗干扰措施。  相似文献   

13.
4G网络全面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干扰问题。文章通过对移动通信网络中干扰产生的原因、分类等分析,结合工程实际案例,总结出常见TD-LTE干扰问题的排查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提高控制系统精度为目标,详细分析了现场中各种可能的干扰源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短波语音中存在的时变干扰难以跟踪,更难以滤除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二进小波变换的抗时变干扰算法,利用小波变换的时频域上的高分辨率将信号分解成小波各层细节信号,并通过调整各小波细节信号的加权因子,实现了较好滤除时变干扰的效果。仿真表明此算法不但提高语音信号信噪比,而且使语音失真较小,要明显优于传统的陷波算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采用扩频体制的无线电导航系统中存在的多径干扰和多址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导频符号的串行干扰抵消技术,利用导频符号和跟踪环路重构干扰信号,将强于直达信号的多址信号和多径信号从接收信号中逐级抵消.建立了串行干扰抵消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实现原理框图;分析了系统的性能.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技术能有效地消除多径干扰和多址干扰的影响,保证接收机接收到有用的直达信号,提高导航接收机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17.
迈克尔逊干涉仪常用于观察分振幅干涉条纹,但极少有人对条纹线型进行严格的分析讨论。笔者对点光源条件下迈克尔逊非定域干涉条纹的空间曲线方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到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和直线5种形式的条纹线型。进一步对产生不同线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计算,证明出现何种条纹与2个平面反射镜中虚光源的相对方位有关。  相似文献   

18.
抑制多窄带干扰的超宽带脉冲设计方法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提出了一种能够抑制多个窄带干扰的超宽带(UWB)脉冲设计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的UWB脉冲不仅具有非常短的脉冲持续时间,而且能够在满足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频谱限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抑制UWB系统与多个窄带通信系统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有效地解决了UWB系统与现有的窄带通信系统之间的共存问题。另外,此方法不需要在整个频段范围内降低UWB脉冲的功率谱密度,为提高UWB脉冲发射功率,增大UWB系统的通信距离,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光纤白光干涉测量系统的温度补偿方法,在白光干涉测试光路、光程解调部分的温度屏蔽和隔离的前提下,采用多路温度传感器对光纤光路、光程匹配光纤、解调机箱内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建立线性回归温度补偿模型,实现测量系统的温度补偿.实验研究表明:解调系统主要受光路温度、匹配光纤温度和机箱内部温度的影响,利用该补偿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温度对系统测量结果的影响,补偿后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降低为原来的1/16.  相似文献   

20.
低频线性干扰是在地震采集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干扰波,对单炮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压制线性干扰,提高资料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春光油田以及泌阳古河道区为实验区,讨论了低频线性干扰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线性干扰的强弱与低降速层厚度存在关系。激发点所在低降速层厚度越大,低频线性干扰越强,也即在野外采集时炮点深度越大,线性干扰越弱。试验结果表明,在野外采集过程中加大炮点深度,使得炮点位于高速层界面以下时,线性干扰的压制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