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没食子酸与乙酸酐反应,生成三乙酰没食子酸(TAGA),再与SOCl2反应,制备目的产物三乙酰没食子酰氯(TAGC)。结果表明,TAGA合成最佳原料摩尔比为1∶4∶4,产率基本在87%左右,TAGC合成最佳原料摩尔比为1∶3,产率基本在95%左右。实验方法稳定可行,且操作简单,污染小,可用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2.
胡海渴  姜萍  杜青林 《陕西化工》2014,(4):598-599,606
以没食子酸与乙酸酐为原料,对甲基苯磺酸作催化剂,合成三乙酰没食子酸,考察了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产品的影响。结果表明,酰化反应较佳的工艺条件是:n(没食子酸)∶n(乙酸酐)∶n(对甲基苯磺酸)=1∶2∶0.5,反应时间为1.5 h,反应温度为60℃,此时三乙酰没食子酸的收率为77.58%。  相似文献   

3.
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的促进下,布洛芬与SOCl2反应得到酰氯后,再与加入的L-抗坏血酸(VC)或D-异抗坏血酸(异VC)反应合成布洛芬VC酯和布洛芬异VC酯。以布洛芬VC酯合成为例,考察了NMP用量、酰氯化反应时间、成酯反应时间和物料比对反应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 mmol布洛芬、5 mL NMP、n(布洛芬)∶n(SOCl2)∶n(VC)=1.0∶1.2∶1.4,25℃酰氯化反应0.5 h,25℃成酯反应10 h,布洛芬VC酯产率为86.20%。产物结构经1HNMR、13CNMR、IR和ESI-MS确证。  相似文献   

4.
以对羟基苯甲酸(PHB)和乙酸酐(Ac2O)为原料,醋酸(HAc)为溶剂,考察浓硫酸和杂环化合物催化合成4-乙酰氧基苯甲酸(PABA),反应物配比为羟基苯甲酸∶乙酸酐∶醋酸=1∶1.05∶0.5,确定最佳催化剂加入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结果表明,浓硫酸为催化剂时,最佳反应时间2 h,反应温度100℃,催化剂加入量为PHB质量的4%,产率67%;杂环化合物P为催化剂时,最佳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2 h,催化剂加入量为PHB质量的0.3%,产率99.8%。杂环化合物比浓硫酸对PABA合成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反应条件温和,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宋胜梅  凌翠霞  丁秀云 《化工时刊》2004,18(10):42-43,47
研究了以磁性纳米固体超强酸SO4^-2/TiO2为催化剂,以没食子酸与正丙醇为原料合成没食子酸酯的反应。探讨了醇酸比、催化剂用量、催化剂焙烧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酯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的反应条件是:正丙醇、酸、催化剂的物质的量比:0.934/0.0825/0.00524,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2.5h,产率为84.3%。  相似文献   

6.
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促进剂,取代肉桂酸与SOCl2在0℃反应20 min,再加入吗啉在25℃反应7 h,合成了9个取代肉桂酰吗啉(Ⅰ~Ⅸ),产率81.6%~95.4%。其结构经1HNMR、13CNMR、IR和MS确证。提出了DMAc促进取代肉桂酰吗啉合成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以苯甲酰乙腈、苯甲醛、丙二腈为原料,碳酸钠为催化剂,超声条件下三组分反应合成2-氨基-3,5-二氰基-4H-吡喃衍生物。单因素法筛选催化剂、溶剂,正交实验法考察反应时间及温度、原料物质的量比对产率的影响。获得的最优条件为:乙醇作溶剂,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25 min,n(苯甲醛)∶n(丙二腈)∶n(苯甲酰乙腈)=1.0∶0.9∶0.9,产率最高为98.1%。  相似文献   

8.
《化学世界》2015,56(1)
以活性炭负载浓硫酸作为固体催化剂,以间二甲苯与氯化苄为原料进行合成反应,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配比和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即n(间二甲苯)∶n(氯化苄)=3∶1,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9h,催化剂用量13.2%(相对于氯化苄),2-苄基-1,5-二甲苯产率为59.3%;n(间二甲苯)∶n(氯化苄)=3∶1,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8h,催化剂用量18.5%(相对于氯化苄),3-苄基-1,5-二甲苯产率为18.0%。  相似文献   

9.
对磺胺醋酰的实验室合成法进行改进,考察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反应时间、p H、催化剂、加料方式对磺胺醋酰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55℃下,乙酸酐第一次加入量为4.60 mL,Na OH为2.9 g,后分次间隔10 min加入3.0 mL乙酐和2.4 g NaOH,循环加料五次,此时磺胺醋酰的产率达到65.73%。此种方法使学生实验更易成功,收率更高,简化了纯化过程,节约了实验时间。  相似文献   

10.
没食子酸戊酯的制备是以没食子酸与戊醇发生分子间脱水制备而得,且具有潜在抗氧化功能,被称为有效的抗氧化剂。以改性活性碳作为催化剂,对没食子酸戊酯进行催化合成,通过探讨该反应因素,如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温度。结果表明:反应最优条件为:催化剂用量2 g、甲苯作溶剂、回流6 h。在此条件下,获得的没食子酸戊酯产率可达到最佳,为35.7%。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在三氟甲基磺酸镧(La(OTf)3)的催化条件下,以丙二酸和丙酮为原料,乙酸酐为缩合剂合成了2,2-二甲基-1,3-二噁烷-4,6-二酮。考察了酸酮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其最佳反应条件为:取0.1 mol丙二酸,n(丙二酸)∶n(丙酮)=1.0∶1.1(mol/mol),催化剂用量为0.2 g/0.1 mol丙二酸,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为3.0 h,在上述反应条件下,产品收率可达77.1%。  相似文献   

12.
张晓利  亢宇  李文  赵思源  谢伦嘉 《应用化工》2011,(10):1783-1785
以4-叔丁基苯酚和苯乙烯为原料,Keggin型杂多酸12-磷钨酸为催化剂,合成4-叔丁基-2-(α-甲基苄基)苯酚(t-BAMBP),考察了原料摩尔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催化剂用量对t-BAMBP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优工艺条件为:n(苯乙烯)∶n(4-叔丁基苯酚)=1.3∶1,反应时间为90 min,反应温度为90℃,催化剂用量为1%[m(12-磷钨酸)∶m(4-叔丁基苯酚)],4-丁基苯酚转化率为95%,t-BAMBP收率为62.4%。  相似文献   

13.
以固体超强酸ZrO2/SO42-为催化剂,苯和硝酸为原料合成硝基苯。最佳反应条件为:催化剂活化温度650℃,苯39.1 g,硝酸与苯摩尔比2.0,催化剂用量1.0 g,反应时间7 h,反应温度75℃,收率达78.3%。  相似文献   

14.
以固体超强酸树脂为催化剂合成2-氯丙酸异丙酯,研究了催化剂的用量、反应起始原料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带水剂种类及用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合成2-氯丙酸异丙酯的最佳反应条件为:n(异丙醇)∶n(环己烷)∶n(催化剂)∶n(2-氯丙酸)=5∶6.5∶0.3∶1,反应时间为2h,在此条件下,2-氯丙酸异丙酯的收率可达到95%,纯度达到99%以上。  相似文献   

15.
以3-(3-叔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酸甲酯(Ky250)和二缩三乙二醇(TEG)为原料,有机锡为催化剂,采用酯交换法合成了抗氧剂二缩三乙二醇双β-(3-叔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酸酯(抗氧剂245)。考察了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佳的反应条件为:n(Ky250):n(TEG):n(有机锡)=2.1:1:0.004,反应温度185℃,反应时间6 h。在此条件下,产品收率86%以上,产品含量大于99%,采用FTIR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以癸二酸和乙二醇单丁醚为原料,用HZSM-5分子筛催化合成环保耐寒性增塑剂癸二酸二丁氧基乙酯。考察了催化剂的硅铝比、催化剂用量、带水剂用量、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酸摩尔比为2.5∶1,催化剂用量为酸质量的5%,带水剂用量为酸质量的15%,反应时间为3.5 h,反应温度为170~200 ℃,该工艺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1.91%。经过5次使用后,酯化率仍在90%以上。同时建立了该酯化合成的表观动力学模型,得到反应速率方程为: 。  相似文献   

17.
对甲苯磺酸催化合成乙酸芳樟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芳樟醇和乙酸酐为原料,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合成了乙酸芳樟酯。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和原料配比等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当n(芳樟醇)∶n(乙酸酐)=1∶2,反应温度15℃,催化剂用量为醇酐总质量的0 2%,反应时间150min时,乙酸芳樟酯的收率可达73 6%。与现有工艺相比,采用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具有反应温度低、反应时间短、不使用夹带剂和乙酸芳樟酯的收率比较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王树清  高崇  朱石生 《化学世界》2008,49(3):161-163
在醋酸溶液中,醋酸钴为催化剂,以间氯甲苯、氧气为原料合成间氯苯甲酸,分别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配比、催化剂的用量等条件对合成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该方法合成间氯苯甲酸的最适宜的操作条件是: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12 h、n(间氯甲苯)∶n(醋酸)=1∶3、催化剂的用量为0.03 mol(相对于0.2 mol间氯甲苯)。间氯苯甲酸的收率可达到95.17%以上,间氯苯甲酸产品纯度9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