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5 毫秒
1.
分别采用冷榨、热榨和浸出精炼3种工艺制取亚麻籽油,对不同工艺制取亚麻籽油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酸值和过氧化值,冷榨油比热榨油明显要低,浸出毛油比热榨油和冷榨油都高;对于碘值和折光指数,浸出毛油高于两种压榨油,浸出毛油精炼后碘值和折光指数有所降低;对于维生素E、甾醇、磷脂等微量营养成分,冷榨亚麻籽油维生素E含量(1 009.7 mg/100 g)明显高于热榨油(839.2 mg/100 g),浸出毛油精炼后维生素E损失率接近50%;热榨亚麻籽油中甾醇含量(452 mg/100 g)和磷脂含量(1 651 mg/kg)也都明显高于冷榨油;热榨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优于其他3种亚麻籽油;4种亚麻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其中亚麻酸含量均在55%以上。另外,4种亚麻籽油中均检出生育三烯酚,β-、γ-、δ-生育三烯酚含量占VE总量的28.5%~35.6%。  相似文献   

2.
山茶油中4种功能性成分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检测市售山茶油成品中的几种功能性成分含量并与其他成品油作对比。方法采用比色法、气相色谱法分别对4种植物油中茶多酚、茶皂素、维生素E和角鲨烯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橄榄油中的茶皂素和角鲨烯含量最高,分别为12.26 mg/g和540.03 mg/100 g;山茶油中的茶多酚含量最高,为4.12 mg/100g,油茶籽油中维生素E最高,为23.93 mg/100 g。结论与其他三种食用油相比,山茶油中茶多酚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加工工艺(压榨毛油、压榨精炼油、浸出精炼油)、不同容器(铁罐、无色玻璃瓶和塑料瓶)及不同光照条件(光照、避光)下油茶籽油的储藏稳定性.结果显示:不同加工工艺油茶籽油样品中浸出精炼油和压榨精炼油储藏稳定性较好,压榨毛油最差;光照是影响油茶籽油储藏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油茶籽油包装及储藏要尽量采用不透光材料或避光储藏;3种容器材料中,铁罐储藏效果最好,玻璃瓶次之,塑料瓶最差.  相似文献   

4.
采用低温压榨、溶剂浸出、炒籽后高温压榨及预榨-浸出几种不同工艺制备花生油,对得到的花生毛油及花生饼粕的品质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制油工艺对花生油及饼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榨花生毛油的香味清淡,色泽最浅,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压榨毛油的甾醇含量普遍高于浸出毛油,热榨油甾醇含量小于冷榨油;热榨毛油和热榨饼浸出毛油的白藜芦醇含量高于冷榨毛油和浸出毛油,冷榨毛油白藜芦醇含量高于浸出毛油,冷榨浸出毛油白藜芦醇含量最低(0.42 μg/mL);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毛油VE 含量有很大差别,冷榨花生油含量最高(25.2 mg/100g);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毛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相差不大;冷榨饼的氮溶解指数最高(50.75%),其它几种制油工艺得到的饼粕的氮溶解指数相对较低(12.25%~22.60%);热榨饼浸出毛油的AFB1含量高于其它工艺制取的花生毛油中的含量,并且随着炒籽温度升高,AFB1 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对水代法芝麻渣进行油脂浸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以及所得芝麻油的质量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的芝麻渣油脂浸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出温度55℃、浸出次数7次、浸出时间90 min、液料比(w/w)为1.4∶1、入浸料水分含量11%。干燥芝麻渣浸出毛油的酸价4.7 mgKOH/g、过氧化值5.37 mmol/kg、色泽(25.4mm槽)Y9.3 R9.2,除酸价稍高于芝麻油国标中原油酸价≤4.0 mgKOH/g的要求外,其他指标符合国标要求,可以作为生产食用芝麻油的原料;然而发霉变质的芝麻渣浸出毛油的酸值高达95mgKOH/g,不能再作为生产食用芝麻油的原料。干燥芝麻渣浸出毛油中芝麻木脂素和维生素E含量分别为,芝麻素764.7 mg/100 g、芝麻林素306.4 mg/100 g、芝麻酚50.6 mg/100 g、维生素E33.1 mg/100 g,与通常的芝麻油相比,芝麻素、芝麻林素含量有所提高,维生素E含量有所降低,而芝麻酚含量呈数倍提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低温压榨、溶剂浸出、炒籽后高温压榨及预榨-浸出4种不同工艺制备花生油,对得到的花生毛油及花生饼粕的品质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制油工艺对花生油及饼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榨花生毛油的香味清淡,色泽最浅,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压榨毛油的甾醇含量普遍高于浸出毛油;冷榨浸出毛油白藜芦醇含量最低(0.42μg/mL);冷榨花生油VE含量最高(25.2 mg/100 g);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毛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相差不大;冷榨饼的氮溶解指数最高(50.75%),其他几种制油工艺得到的饼粕的氮溶解指数相对较低(12.25%~22.60%);热榨饼浸出毛油的AFB_1含量高于其他工艺制取的花生毛油中的含量,并且随着炒籽温度升高,AFB_1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7.
不同山核桃及其油脂品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云南和川藏3个地区的11种山核桃仁为原料,通过冷榨机压榨得到冷榨山核桃油,分析山核桃仁的理化指标,山核桃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和维生素E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山核桃平均含仁率为19.14%,山核桃仁平均粗脂肪含量为60.99%、粗蛋白质含量为20.52%;冷榨山核桃油平均酸值(KOH)为0.25 mg/g、过氧化值为2.96 mmol/kg、碘值(I)为156.68 g/100 g、皂化值(KOH)为188.80 mg/g;冷榨山核桃油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93.562%,其中油酸24.497%、亚油酸59.952%、亚麻酸8.804%;冷榨山核桃油中δ-维生素E平均含量为430.427μg/kg,最高含量达到619.442μg/kg,未检测到α-维生素E。表明冷榨山核桃油的各项理化指标符合食用油脂的要求,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采集到的7个玉米胚样品分别进行浸出取油和压榨取油,检测玉米胚及其毛油和饼粕中黄曲霉毒素B_1(AFB_1)含量,分析研究玉米胚中AFB_1含量和制油工艺对毛油和饼粕中AFB_1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个玉米胚样品的AFB_1含量为1.04~25.22μg/kg,平均值为7.24μg/kg;浸出毛油、压榨毛油中AFB_1含量分别为0.50~1.20μg/kg、0.81~3.21μg/kg,平均值分别为0.70、1.59μg/kg;浸出粕、压榨饼中AFB_1含量分别为3.05~36.55μg/kg、0.90~24.49μg/kg,平均值分别为11.35、7.78μg/kg;同一玉米胚样品,浸出毛油中AFB_1含量低于压榨毛油,浸出粕中AFB_1含量高于压榨饼;总体上浸出毛油和压榨毛油中AFB_1含量明显低于玉米胚,但饼粕中尤其是浸出粕中AFB_1含量超过玉米胚中AFB_1含量。所有受测玉米毛油中AFB_1含量皆低于GB 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中所规定的限量(≤20μg/kg),玉米胚饼粕中AFB_1含量皆低于GB 13078—2001《饲料卫生标准》中所规定的限量(≤50μg/kg)。  相似文献   

9.
对4个不同产地的油莎豆样品进行主要组分含量测定,对压榨法、溶剂浸出法所制取的8个油莎豆油样进行特征指标及质量指标、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组分含量测定,并对油莎豆饼粕主要组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油莎豆粗脂肪含量18.71%~26.14%,不同产地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粗蛋白质含量5.20%~6.61%,总糖、淀粉含量分别为52.52%~63.34%及21.55%~33.58%;油莎豆油酸值(KOH)1.00~2.67 mg/g,甾醇含量66.42~174.76 mg/100 g,磷脂含量0.02%~0.73%,压榨油的酸值、甾醇含量、磷脂含量均低于浸出油;过氧化值0.02~2.92mmol/kg,压榨油高于浸出油;维生素E含量42.09~60.50 mg/100 g(其中α-生育酚占维生素E总量的32.91%~63.93%),油酸、亚油酸含量分别为67.71%~74.60%及8.79%~11.48%,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油;油莎豆饼粕粗蛋白质含量5.89%~7.88%,总糖及淀粉含量分别为60.30%~76.43%及24.63%~36.77%,相比于其他油料,油莎豆及其饼粕的粗蛋白质含量低、糖类含量高,适宜作为食品及饮品原料。  相似文献   

10.
不同工艺山茶油中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不同工艺(冷榨法、热榨法、超临界CO2萃取法、水酶法、浸出法、鲜榨法)山茶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多酚、黄酮、原花青素、总三萜和木脂素含量。结果表明:冷榨毛油中多酚、黄酮、原花青素、木脂素和总三萜含量高于浸出毛油;超临界CO2萃取山茶油和水酶法山茶油中多酚、黄酮、总三萜和木脂素含量较高;鲜榨山茶油中多酚、黄酮、原花青素、木脂素和总三萜含量分别为271. 6、157. 2、1 400. 0、180. 0 mg/kg和12. 5 mg/g,均远高于其他工艺。鲜榨山茶油是一种高品质食用油,具有广阔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取自不同地区花生油加工企业的24个花生仁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_1(AFB_1)和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总量(AFT)进行检测,挑选其中AFT高、中、低含量不同的3个花生仁样品分别进行低温压榨、高温焙炒压榨和正己烷溶剂浸出制油,检测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毛油和饼粕中AFT含量,分析研究花生仁品质及制油工艺对其毛油和饼粕中AFT含量的影响,探讨花生仁中AFT在不同制油过程向毛油和饼粕中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23个花生仁样品中AFB_1含量为12. 45~33. 16μg/kg,平均值为20. 54μg/kg,AFT含量为14. 57~40. 48μg/kg,平均值为23. 45μg/kg;从花生仁原料中色选出来的变色霉变花生仁样品中AFB_1含量为91. 22μg/kg,AFT含量为99. 61μg/kg;用AFT含量不同(14. 57、40. 48、99. 61μg/kg)的3个花生仁样品分别制取的热榨、冷榨及浸出毛油中AFT含量分别为0. 48~40. 94μg/kg、0. 51~52. 82μg/kg、0. 34~13. 42μg/kg,平均值分别为13. 97、18. 06、4. 71μg/kg,分别是原料花生仁AFT平均含量的27. 10%、35. 03%、9. 14%,压榨毛油中AFT含量明显高于浸出毛油;用品质较好(AFB_1含量12. 45μg/kg)花生仁所制取的3个毛油中AFB_1平均含量0. 44μg/kg,仅为原料花生仁中AFB_1含量的3. 53%;用变色霉变花生仁所制取的3个毛油中AFB_1平均含量33. 39μg/kg,为花生仁中AFB_1含量的36. 60%,为国标限量1. 70倍。花生仁热榨饼、冷榨饼及浸出粕中AFT含量分别为11. 82~57. 96μg/kg、9. 51~52. 06μg/kg、16. 67~100. 00μg/kg,平均值分别为30. 25、25. 83、54. 62μg/kg,分别是花生仁中AFT平均含量的58. 68%、50. 10%、105. 96%,浸出粕中AFT含量明显高于压榨饼,AFT在花生饼粕中的迁移率和富集程度显著高于花生毛油。在花生油生产中优选花生仁原料并严格进行色选,是防范花生油和花生饼粕中AFB_1超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提取方法对葡萄籽油理化特性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同一批次葡萄籽为原料,应用超临界CO2萃取和浸剂浸出后精炼的方法制备葡萄籽油,对葡萄籽的理化和卫生指标、-αVE含量、脂肪酸组成、微量元素含量等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SCF-CO2萃取油各项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达到或超过浸提精炼油,均优于国际标准;SCF-CO2萃取油中-αVE含量(0.77 mg/g)明显高于浸提精炼油中的α-VE含量(0.47 mg/g);棕榈酸、亚油酸含量SCF-CO2萃取油高于浸提精炼油,而油酸、亚麻酸含量SCF-CO2萃取油则低于浸提精炼油;SCF-CO2萃取得到葡萄籽油中人体的微量元素K、Zn、Fe、P含量较高,Ca、Mn、Mg含量适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具有较强的营养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产地或不同品种花椒籽主要组分及利用压榨法和浸出法提取的花椒籽毛油进行检测,并对花椒籽毛油精炼效果及精炼油品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4个花椒籽样品的粗脂肪含量为11.95%~25.41%,粗蛋白质含量为7.89%~11.03%,粗纤维含量为23.71%~31.27%;5个花椒籽毛油样品的酸值(KOH)为14.24~66.51 mg/g,过氧化值为9.01~31.47 mmol/kg;同一品种的花椒籽,其压榨毛油和浸出毛油的质量差别不大,但不同产地或不同品种的花椒籽,其毛油质量相差很大;所有花椒籽毛油的色泽均较深;花椒籽毛油经碱炼脱酸、吸附脱色和水蒸气蒸馏脱臭后,其酸值、过氧化值都可达到GB/T 22479—2008《花椒籽油》的质量指标,但反式脂肪酸含量较高。花椒籽毛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70%以上,其中亚麻酸含量为20%左右,棕榈酸含量超出国标中标识的上限值,其他脂肪酸含量均在国标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4.
刘玉兰  李锦  王格平  孙国昊 《食品科学》2021,42(14):195-201
以新鲜花椒籽为原料,分别采用压榨法和浸出法得花椒籽毛油,对毛油进行精炼得花椒籽精炼油,检测花椒籽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酸价、过氧化值、酰胺类化合物含量及感官评价,并与8 个市售花椒油的品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鲜花椒籽压榨和浸出毛油酸价(以KOH计)分别为5.94、7.37 mg/g,过氧化值分别为1.13、0.59 mmol/kg,明显优于贮存不当的花椒籽所制取的毛油,精炼花椒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均达到GB/T 22479—2008《花椒籽油》中一级油指标要求;花椒籽油中酰胺类化合物含量为7.82~9.80 mg/g,达到并明显优于DBS 51/008—2019《花椒油》中对应指标大于等于2.0 mg/g的要求,也在8 个市售花椒油酰胺类化合物含量7.92~19.11 mg/g范围之内;花椒籽油和花椒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最高的均为烯烃类化合物,其次为醇类;2 种油脂的感官评价均呈现明显的麻味和辛辣味。新鲜压榨花椒籽油与作为风味油或调味油的商品花椒油相比,无论是在反映花椒油特征的酰胺类化合物含量和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方面,还是感官评价方面均具有高度相似性和一致性。新鲜花椒籽压榨油香味浓郁、麻味强烈,可以作为优良的花椒籽风味油开发应用,这对实现花椒籽高值化加工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9个不同品种的138个食用植物油样品中维生素E组分及含量的测定,分析研究不同食用植物油中维生素E组分及含量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9个油脂品种、101个一级油样品中维生素E含量范围为5.9~1 246.6 mg/kg,平均值652.4 mg/kg,维生素E总量的平均值排序为大豆油棉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米糠油花生油芝麻油山茶油;不同油脂样品中维生素E的组分有明显差别,米糠油含有最齐全的8种维生素E组分,并且生育三烯酚含量的平均值占维生素E总量平均值的44.2%;玉米油含有3种生育酚和2种生育三烯酚,棉籽油中含有3种生育酚和1种生育三烯酚,但这两种油脂中生育三烯酚含量平均值分别仅占维生素E总量平均值的5.8%和2.8%;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均含有α-、γ-、δ-生育酚3种组分;山茶油中含有α-、γ-生育酚2种组分;芝麻油仅含有γ-生育酚1种组分。除芝麻油之外,所有油脂中均含有α-生育酚和γ-生育酚,其中葵花籽油中α-生育酚含量最高,大豆油中γ-生育酚含量最高。同一油脂品种、不同等级的油脂中维生素E含量也存在差异,总体趋势是维生素E含量随油脂精炼程度的加深而降低,但个别二级菜籽油样品中维生素E含量低于一级菜籽油,这与所采集油脂样品的来源不同有关。不同油脂品种、不同等级的食用植物油中维生素E组分及含量因油料品种、油脂精炼工艺的不同显示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红花山茶油是具有高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丰富活性物质的特有茶油品种。采集浙江代表性红花山茶籽11种,分析出仁率和籽仁常规营养指标等原料性状,并通过超临界CO_2法萃取山茶油进行脂肪酸组成以及活性物质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干基籽仁粗脂肪为57.31%~68.78%,粗蛋白6.92%~10.64%,总糖质量分数20.41%~28.90%;超临界萃取红花山茶油的油酸质量分数为81.93%~84.42%,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87.81%~89.88%,α-维生素E为36.23~58.46 mg/100 g、角鲨烯为16.80~53.56 mg/100 g、茶多酚为43.44~76.76μg/g、茶皂素为2.36~4.86 mg/g。浙江红花山茶籽仁粗脂肪均值,油中油酸质量分数和茶多酚含量均高于普通山茶油,其中油酸质量分数优于其他品种红花山茶油;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分析浙江红花山茶籽性状、油品质指标得到最优的采样地均为常山县芳村镇。  相似文献   

17.
玉米胚预榨毛油和浸出毛油品质及综合脱色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玉米胚预榨浸出生产中所得预榨毛油和浸出毛油的品质及其脱色效果和脱色过程中营养成分的保留率。结果显示,预榨毛油比浸出毛油的色泽浅、维生素E含量高、酸价也较低;添加相同量的活性白土分别对两种毛油进行吸附脱色,预榨毛油较浸出毛油脱色率平均高出约4.6%;白土用量4%时,脱色预榨毛油的色泽基本达到玉米油国标中二级油的指标,而浸出毛油即使在白土用量6%时其色泽也很难达到二级油指标;经吸附脱色,预榨毛油中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保留率普遍高于浸出毛油,在白土用量5%时,预榨毛油较浸出毛油甾醇保留率高出14%,不同白土用量,预榨毛油比浸出毛油甾醇保留率平均高出约10%;白土用量2%时,预榨毛油较浸出毛油维生素E保留率提高约5.6%;两种玉米毛油所含维生素E中4种生育酚及4种生育三烯酚都存在,组分齐全;吸附脱色过程中γ-生育酚和β-、γ-生育三烯酚的损失较明显,其他组分含量的损失较少。因此,合理的玉米油精炼应将预榨毛油和浸出毛油分别进行适度精炼,以提高吸附脱色效果和营养成分保留率。  相似文献   

18.
《粮食与油脂》2015,(9):53-57
采集不同产地的杜仲籽进行剥壳和仁壳分离,对杜仲籽及杜仲籽仁的组成进行测定,并分别对杜仲籽仁进行压榨取油和浸出取油,对两种杜仲籽仁油的品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杜仲籽含仁43%左右,杜仲籽仁含油33%~39%;杜仲籽仁压榨油和浸出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均能达到一级油指标(参照同属于木本油料的油茶籽油国标);压榨毛油为金黄色(Y35,R5),比浸出毛油(青绿色Y35,R5.9,B7.0)的色泽好;不同产地杜仲籽仁油的脂肪酸组成相差不大,主要脂肪酸为α–亚麻酸(59.93%~63.17%)、油酸(15.87%~16.58%)、亚油酸(12.15%~13.75%)、棕榈酸(5.79%~6.75%)、硬脂酸(2.26%~2.32%);杜仲籽仁油中维生素E含量768.6~828.8 mg/kg,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两种组分占维生素E总量的97%以上;浸出油中甾醇含量为0.44%~0.64%,明显高于压榨油中0.24%含量;浸出油中磷脂含量0.349%~0.689%,明显高于压榨油中0.008%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以花生仁、芝麻、油菜籽为原料,采用不同工艺分别制取毛油,并对毛油中多环芳烃(PAHs)含量进行检测分析,探究制油工艺对毛油中PAH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浸出毛油样品中Ba P、PAH4、PAH16平均含量分别是6个压榨毛油样品的1.53、1.45、1.08倍,说明PAHs在浸出溶剂正己烷中有很好的溶解度,因此油籽无论脱皮与否所制取浸出毛油中PAHs含量均高于压榨毛油;6个脱皮油籽所制取毛油中Ba P、PAH4、PAH16平均含量分别是未脱皮油籽毛油的1.51、1.61、1.53倍,即无论是压榨法还是浸出法,脱皮油籽所制取毛油中PAHs含量均高于未脱皮油籽毛油。这可能是因为种皮主要成分为粗纤维,而PAHs的亲脂性使其更容易富集在种仁中。  相似文献   

20.
植物油料中塑料杂质对油脂塑化剂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塑料杂质(聚丙烯编织袋和聚乙烯塑料袋)含量不同的花生仁和油菜籽进行浸出取油和压榨取油,并检测浸出毛油和压榨毛油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phthalatic acid esters,PAEs)含量,研究油料中塑料杂质对毛油中PAEs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花生仁和油菜籽中塑料杂质含量的增加,所制取毛油中塑化剂含量也随之增加。油料中不含塑料杂质时,2种方式提取的花生油和菜籽油样中PAEs平均含量分别为1.130、0.503 mg/kg;聚丙烯编织袋质量分数0.5%时,花生油和菜籽油样品中PAEs平均含量分别为1.538、0.684 mg/kg,分别为不含杂质时的1.36倍和1.36倍;聚乙烯塑料袋质量分数为0.5%时,花生油和菜籽油样中PAEs平均含量分别为2.810、1.556 mg/kg,分别为不含杂质时的2.49倍和3.09倍;聚丙烯编织袋质量分数增大至1.0%时,花生油和菜籽油中PAEs含量分别为2.245、0.851 mg/kg,分别为不含杂质时的1.99倍和1.69倍;聚乙烯塑料袋质量分数为1.0%时,2种油脂中PAEs含量分别为3.391、2.121 mg/kg,分别为不含杂质时的3.00倍和4.22倍。含有聚乙烯塑料袋的油料比含有聚丙烯编织袋的油料受塑化剂污染的风险程度更大,浸出毛油比压榨毛油受塑化剂污染的风险也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