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典型甜型红曲黄酒沉缸酒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提取其挥发性香气物质,然后分别采用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法(GC-O)中的时间-强度法(GC-OSME法)和香气活力值法(OAV法),结合主成分分析(PCA),确定其关键挥发性香气物质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甜型红曲黄酒中的关键挥发性香气物质为异丁醇、异戊醇、乙酸乙酯、丙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乳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2-壬酮、愈创木酚、4-乙基愈创木酚、糠醛、苯甲醛和β-苯乙醇。进一步研究发现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糠醛和苯甲醛的含量随陈酿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异丁醇、异戊醇、乙酸异戊酯、β-苯乙醇和4-乙基愈创木酚的含量随陈酿时间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2.
北方黄酒陈酿过程中主要成分含量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了四种不同年份的北方黄酒中主要成分含量,分析各物质在陈酿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在陈酿过程中酒精度呈波动变化,总糖含量略有升高;pH增大、总酸以及各有机酸含量均减少,其中陈酿7年的黄酒中苹果酸含量减少了94.8%,乙酸含量减少了66.9%;总酚含量和浊度呈上升趋势;氨基酸态氮和蛋白质含量先上升后降低;苯乙醇、苯乙酸乙酯、苯丙酸乙酯和丁二酸二乙酯等物质在挥发性物质中所占比重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因此,可通过pH、浊度、总糖、总酸、总酚、苹果酸、琥珀酸、柠檬酸、乙酸、酒石酸等物质的含量来分析北方黄酒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刘浩  赵生满  任贵兴 《酿酒科技》2015,(1):115-119,123
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小米黄酒与黍米黄酒的香气成分。共鉴定出香气成分87种,其中小米黄酒67种,黍米黄酒61种,两者共有41种。2种黄酒在香气组成上相似,醇类含量最高,酯类次之,两者相对含量占鉴定得到物质总量的90%以上。苯乙醇、异戊醇、丁二酸二乙酯和丁二酸单乙酯均为2种黄酒含量最高的组分。  相似文献   

4.
枇杷酒香气成分SPME萃取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P-SPME)对枇杷酒进行香气成分的萃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取样量为影响因素,色谱总峰面积为响应值,运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HP-SPME萃取枇杷酒香气成分的适宜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38.0℃、萃取时间32.5min、取样量8.5 mL。以此优化条件并结合GC-MS分析测得陈酿1年枇杷酒香气成分26种,相对含量高低依次为醇类47.33%、酯类37.73%、酸类7.9%和醛类0.32%,其中苯乙醇、1-壬醇、丁二酸二乙酯、水杨酸甲酯、己酸、辛酸乙酯和2-甲基丁酸乙酯等组分相对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陈酿对紫色甘薯酒香气形成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紫色甘薯酒陈酿期间香气成分的变化,并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在陈酿期间,共检测出60种香气成分;异戊醇、癸酸乙酯、辛酸乙酯等37种为共有的成分。其中,异戊醇、辛酸乙酯、苯乙醇等7种香气成分的含量较高;陈酿各阶段,各类香气成分的种类、相对含量均有所不同;酯类和酮类的相对含量总体有所增加;醇类的相对含量总体逐渐减少;酸类的相对含量总体变化不大;酚类的相对含量总体呈略微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干红山楂酒的香气成分变化规律,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发酵15 d、发酵结束、陈酿6个月、陈酿9个月、陈酿2年山楂酒的香气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别分离出81个、88个、107个、73个和40个峰,鉴定出52个、54个、45个、49个和30个香气化学成分,分别占其色谱流出组分总量的88.96%、81.20%、79.50%、81.66%和95.55%,其中,醇类15种、酯类38种、羧酸类8种、苯环类28种、烃类16种、噻吩类1种、醛类1种。共有香气成分且含量较高的是苯乙醇、丁二酸二乙酯、丁二酸单乙酯、2,3-丁二醇、乳酸乙酯。随着时间的延长,醇类、酸类相对含量下降,而酯类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并且首次发现了山楂红酒中特征香气成分红果酸二乙酯。  相似文献   

7.
超高压处理对丹阳黄酒香气成分及其感官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分析了超高压处理对丹阳黄酒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超高压处理的丹阳黄酒比较,300MPa、400MPa和500MPa条件下对样品处理20min后,丹阳黄酒中的香气成分异丁醇、异戊醇、2,3-丁二醇、苯乙醇等醇类和乙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苯乙酸乙酯等酯类含量明显升高,乙醛含量明显减少。在3个超高压处理中,400MPa、20min处理的丹阳黄酒香气的变化最明显。感官评定结果表明,在400MPa、20min处理条件下,丹阳黄酒的口感更加鲜美、爽口、醇厚和协调。  相似文献   

8.
三种不同陈酿工艺的杨梅干红酒香成分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3种不同陈酿条件下的杨梅干红主要芳香香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瓶装室温陈酿3年酒样酯类成分较高,特征成分为丁二酸二乙酯(17.67%)、柠檬酸二乙酯(9.29%)、丁二酸乙酯(8.87%)、2-羟基丁二酸二乙酯(4.01%)等;瓶装5 ℃陈酿2年的酒样以原果香萜烯醇类为主,特征成分为四甲基环癸二烯甲醇(15.89%)、桉叶-4(14)-烯-11-醇(14.78%)、戊醇(4.39%)和β-苯乙醇(3.77%)等,但酯类形成较少;橡木桶17 ℃陈酿1年的酒样特征成分为橡木桶和原果香萜烯醇类,如反式橙花叔醇(18.69%)、戊醇(9.65%)、β-苯乙醇(7.72%)、桉叶-4(14)-烯-11-醇(4.99%)等,橡木桶丰富了其酒香风格.以上结果证明,3种杨梅干红酒样的特征成分明显不同,酒香风格与陈酿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文中研究了山楂黄酒经100MPa~600MPa处理15min后其理化性质、香气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山楂黄酒经200MPa处理后,总酸显著增加(p<0.05),而经300MPa~600MPa处理后则显著降低(p<0.05);高压处理后其稳定性、可溶性固形物并无显著变化(p>0.05),总糖、氨基酸态氮、pH值显著增加(p<0.05),酒精度、电导率显著降低(p<0.05).GC-MS结果表明:经200MPa、400MPa和600MPa处理15min后,1-丁醇、2,3-丁二醇、苯乙醇等醇类和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苯乙酸乙酯等酯类含量明显增加,乙醛含量明显降低,400MPa处理的酒样香气变化最显著.感官评定结果表明,高压处理后的山楂黄酒澄清透明,果香味突出,酒体醇厚,口感协调、饱满.  相似文献   

10.
以紫薯、糯米为原料,跟踪监测紫薯糯米黄酒整个发酵过程中酒度、还原糖含量、酸度、花色苷含量等理化指标的变化,并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紫薯糯米黄酒主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紫薯糯米黄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酒度和总酸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还原糖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花色苷含量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从紫薯糯米黄酒中共检测出香气物质60种,占整个峰面积的96.28%;紫薯糯米黄酒的主体香气成分主要有异丁醇、棕榈酸乙酯、2-辛醇、苯乙醇、辛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和油酸乙酯等。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发酵型香菇酒陈酿早期香气成分变化进行动态检测,通过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并结合相对香气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型香菇酒在陈酿早期形成大量香气成分,检出54 种,其中1-辛烯-3-醇、异戊醇、癸酸乙酯等8 种挥发性香气化合物是发酵型香菇酒具有独特风味的主要原因。陈酿早期香菇酒香气成分变化较大,醇类与酸类香气物质的相对含量总体下降,酯类香气物质相对含量明显上升,其他类香气物质变化不大。陈酿60 d及陈酿180 d的成品香菇酒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及ROAV,差异不显著(P>0.05)。证明在陈酿早期即形成了发酵型香菇酒的主体香,提示生产中可适当缩短发酵型香菇酒的陈酿时间,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外源单宁产品的添加对赤霞珠葡萄酒颜色、香气、感官等综合质量的影响,以宁夏新慧彬酒庄采收的赤霞珠为原料,在20 L的发酵罐中进行发酵实验。在酒精发酵期间组合添加单宁产品,用40~50℃的温水制备20%~30%的单宁溶液,冷却4~5 h后,将单宁溶液加入发酵液中,添加量为50~60 mg/L。酒样的风味指标通过pH示差法、紫外分光光度计法等测定;酒样香气成分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量;感官特征通过感官量化品评法进行描述。添加外源单宁配套工艺提高了葡萄酒的总酚、总单宁、类黄酮、酒石酸酯的含量。添加外源单宁产品后酒样明度下降,颜色更深,稳定性较高。处理酒样的1-己醇、乙酸乙酯、乳酸乙酯、3-羟基丁酸乙酯等含量降低,会减少葡萄酒的生青、指甲油和酸腐等不愉悦气味的产生,同时苯乙醇、苯乙酸乙酯、苯乙烯、己酸异戊酯、辛酸乙酯、己酸乙酯和1-壬醇等香气成分含量增加,有利于葡萄酒的果香、花香等气味产生,提高了葡萄酒的感官质量。单宁添加配套工艺可以通过改变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风味理化指标、颜色和香气成分等来提高葡萄酒的品质。研究结果可为大生产的工艺改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发酵型茶酒香气成分的GC-MS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发酵型茶酒中的香气物质,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共鉴定出72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主要有丁二酸单乙酯、苯乙醇、4-羟基苯乙醇、4-羟基丁酸、咖啡因、2,3-丁二醇、己酸、丁二酸二乙酯、辛酸、辛酸乙酯、苹果酸、对羟基肉桂酸乙酯、没食子酸乙酯、棕榈酸乙酯等。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采用红心猕猴桃发酵蒸馏制得猕猴桃蒸馏酒和白兰地,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了红心猕猴桃蒸馏酒和红心猕猴桃白兰地的风味物质。从果酒样品中分别鉴定出14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6种、酯类5种、醛酮类1种、其他类3种。乙酸乙酯、乙醇、异戊醇、糠醛、乳酸乙酯和丁二酸二乙酯等化合物为主要香气物质;白兰地经过橡木桶陈酿一年后,风味物质种类基本相同,但其含量有所差异,其中乙醇、乳酸乙酯、糠醛、丁二酸二乙酯和苯乙醇香气成分显著性下降,而乙酸乙酯、异丁醇、异戊醇含量明显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5.
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分析不同年份黄酒中主要香气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冬霞  高红波 《酿酒科技》2011,(7):114-117,120
以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样品量、平衡温度、平衡时间、离子强度等影响因子对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测定黄酒中香气物质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分析条件为:平衡温度50℃,平衡时间20 min,样品加入量5 mL,NaCl加入量2 g。该方法在质量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稳定性好、准确度高,采用酒样增量法对黄酒中香气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乙酸乙酯、乳酸乙酯的含量随着陈酿时间的增加而提高,而异丁醇、异戊醇含量却与之相反。可以考虑将醇酯比特征作为黄酒酒龄和品质的判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2种不同猕猴桃酒中主要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共鉴定出101种香气成分,其中猕猴桃琥珀酒和猕猴桃桃红酒分别检测到54、78种香气成分,其中32种是二者共有的.猕猴桃琥珀酒的主要香气成分为辛酸乙酯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其相对含量分别为19.11%和13.58%,猕猴桃桃红酒中的主要香气成分为辛酸乙酯和苯乙醇,其相对含量分别为为14.52%、12.96%.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比例的鲜马铃薯与糯米酿造的马铃薯米酒为对象,测定马铃薯米酒中营养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性香气成分,研究鲜马铃薯对米酒中营养成分和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米酒中添加鲜马铃薯,膳食纤维大幅增加,VC含量从0 mg/100 g增至3.95 mg/100 g,乙醇体积分数从0.64%提高至3.34%,糖酸比与氨基酸总量均降低,但色氨酸含量增加,优化米酒的氨基酸组成比例。所有酒样中共鉴定出香气成分61种,主体为异戊醇、异丁醇、苯乙醇、正己醇、棕榈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乙酸、正己醛、3-羟基-2-丁酮、β-石竹烯和2-戊基呋喃;醇类与酯类种类总数与相对含量总和分别占整体67%和80%以上;马铃薯占比在0%~50%范围内的米酒相对含量最高的香气成分为异戊醇,而75%马铃薯米酒为苯乙醇;主成分分析表明马铃薯添加与否及添加量对香气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都有较大的影响。总之,添加适量鲜马铃薯(25%~50%)可均衡米酒的营养成分、改善口感以及丰富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8.
不同柑橘品种对柑橘果酒香气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琨毅  王琪  郑佳  袁华伟  吴霞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0):275-279,28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由脐橙、锦橙、椪柑和蜜柑所酿造的柑橘果酒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4种柑橘果酒中共分离鉴定出43种香气化合物,其中包含酯类、醇类、酸类、醛类、酮类、烃类等,主要的香气贡献成分是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在58%~68%之间。柑橘果酒主体香气成分有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3-苯丙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庚酸乙酯、壬酸乙酯、癸酸异戊酯、癸酸乙酯、月桂酸乙酯、苯甲酸乙酯、异戊醇、苯乙醇、2-乙基己醇、辛酸、月桂酸、2-氨基苯乙酸、苯乙醛、4-苯基丁醛、苯乙烯等,这些成分是决定柑橘果酒酒香和果香的重要组分。而锦橙果酒中这类化合物含量最高,且其感官评分也最高。因此,川南地区宜选锦橙用于柑橘果酒的制作。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陈酿对蓝莓果酒香气成分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性定量检测了蓝莓果酒陈酿期间香气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原酒、陈酿1年、陈酿2年、陈酿3年的蓝莓果酒,共检出94种香气成分,包括醇类15种、酯类33种、酸类4种、醛酮类8种、萜烯类15种、苯环类15种和其他类4种。其中共有成分3-甲基-1-丁醇、苯乙醇、2-甲基-1-丁醇、辛酸乙酯、癸酸乙酯、苯甲酸乙酯6种香气成分含量较高,对蓝莓果酒香气的贡献较大。陈酿期间,酯类物质的含量呈升高趋势,陈酿2年后基本稳定;醇类物质的含量显著降低,陈酿2年后显著增高;萜烯类物质的含量显著减少;醛酮类、芳香族类的含量均有所增加;酸类物质的含量基本保持稳定。整个陈酿期间,蓝莓果酒香气成分总含量呈升高的趋势。不同陈酿时期蓝莓果酒香气成分的变化,使其呈现不尽相同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20.
沈棚  薛红玮 《中国酿造》2023,(12):237-243
为比较不同贮藏年份黄酒挥发性特征香气物质的差异,该研究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GC-IMS)联用技术对2008、2010、2012、2014、2018、2019年份采用相同工艺制作的6个黄酒样品(编号分别为A08、A10、A12、A14、A18、A19)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构建指纹图谱,并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聚类分析(CA)。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黄酒样品中共检出6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醇类11种,酯类27种,酮类8种,醛类6种以及其他类11种,其共有成分为58种。指纹图谱显示,不同年份黄酒中挥发性物质成分含量及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酒样A08特征成分为甲酸乙酯、己基丁酸酯、丁酸乙酯等,酒样A10特征成分为乙酸乙酯、乳酸乙酯等,酒样A12特征成分为3-甲基丁酸甲酯、3-甲基戊酸乙酯、丙酸乙酯等,酒样A14特征成分丙酸丁酯、2-甲基丁酸甲酯等,酒样A18特征成分为2-甲基丁醇,酒样A19特征成分为巴豆酸乙酯、乙酸丁酯等。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酒样A18和A19之间具有相似性,酒样A08和A10之间具有相似性,而其余酒样均不具有相似性,表明在陈酿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