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坐隐园是明万历年间汪廷讷在其家乡徽州休宁修建的一处私家宅园,现已湮没。但以坐隐园为主要描绘内容的《环翠堂园景图》有幸保存至今,从中可见坐隐园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园林景致不逊于其他江南名园佳构。本文基于《环翠堂园景图》以及相关文献史料,图文结合,相互佐证,对明代晚期坐隐园的园林布局等进行考析,以期重现其历史园景。  相似文献   

2.
严敏 《风景园林》2020,27(7):121-127
《环翠堂园景图》是一幅明代徽州长卷版画,清晰刻画出一座私家园林—坐隐园的全貌。以该版画为研究对象,以声景为研究视角,探寻传统园林绘画中的园林声景营造价值。通过画面观察结合诗文资料补充,提炼画卷中园林声景的声音要素,分析画卷中的坐隐园声景类型,总结画卷中传统园林"声色"风景营造在选址、时间维度、声景联想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得出:从传统园林绘画中可有效地提炼声景的构成要素,有助于深入理解传统园林的声景营造思想与特征,表明园林绘画在声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隐逸作为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观念与实践经过不断地扩展与传承,植根于文人园林中,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精神诉求和必不可少的取景意向。在晚明社会思潮的影响下,隐逸内涵渐趋宽泛,心隐、吏隐、时隐、身隐等不同的隐逸状态衍生出不同的"园隐"观念,并产生了大量以"隐"为主题的文人园林,这些园林在选址、景题、空间营造、要素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园隐"特色,极大地丰富了晚明文人园林的内涵与景境。  相似文献   

4.
坐隐园选址于安徽休宁,为徽商、戏曲家、版刻家汪廷讷所有,是晚明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环翠堂园景图》作为研究坐隐园的唯一图像史料,完整描绘了其全盛时期的园景风貌,为探析园林环境营造、解读文士生活风尚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以《环翠堂园景图》为研究对象,从山水环境描绘、园林生活展示、人物形象刻画、园景命名隐喻四方面入手,探讨晚明文人造园特点及渴望摆脱世俗烦扰又不愿割舍世情的矛盾心态。对于解读晚明文人造园思想,丰富古代徽州园林研究成果等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古徽州传统私家园林为例,结合园记文献,归纳探析传统乡村园林的植景营造意匠。首先,结合古徽州园林的发展历程,选取15座较为代表性的园林作为研究对象,以园记为主,对园林中主要植物种类进行考证;其次,对植物种植方式和植景类型展开论述,包括“桑竹成林,桃梅隐境”的林景意向,“方草连天,心目具豁”的田景意向,“翠粲布写,余鱼同嬉”的沼景意向,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乡村园林由画境、声境和心境构成的植景意境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6.
坐隐园位于安徽休宁,为明代万历年间环翠堂书坊汪廷钠所有,是其生活、会友、交游、读书、收藏、游乐之处,现已不存。明代版画巨制《环翠堂园景图》描绘了坐隐园的景观风貌,是关于该园林的唯一图像史料。从《环翠堂园景图》图像内容入手,分析了坐隐园的空间布局,以及建筑、山石与植被的营造特色。图中显示,坐隐园隐于山水之中,规模宏大,园林依托昌公湖而建,园内空间布局张弛有度,建筑类型丰富且造型精美,筑山技艺复杂,置石颇具匠心,是明代徽派园林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7.
历史园林以其历史性和艺术性成为广泛关注的艺术园林作品。英国斯塔德利皇家园林及方廷斯修道院是18世纪以来仍保存良好、历史悠久的极少数历史园林之一,是研究英国自然风景园发展与历史建筑的优秀案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杰出的公共绿地。通过对该园的历史发展过程、景观与建筑要素、设计手法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其影响主要为该园反映了风景园的发展风潮,是研究英国历史建筑的重要案例,世界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以及当代乡村绿色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8.
"村庄地"作为《园冶·相地》中列举的6类造园用地之一,具有独特的自然文化环境特征。选择明代江南颇有声望的"村庄地"园林——东庄为研究对象,尝试对传统的"村庄地"园林植景营造意匠进行解析。首先,对东庄的造园环境进行考证,结合园记及历代苏州城图,大致推断出东庄"溪环水绕,林田相依"的空间布局特征。其次,结合吴宽及其好友对东庄记述及沈周《东庄图册》中的园景图可以看出,具有耕隐理想的文人于田野乡畴理园治园,追求自然淳朴、雅致清新的植景审美意趣,在园中因地制宜地营造了"桑竹成林,稻畦如方"的林田植景,以及"荷田苇荡,竹溪菱濠"的水田植景。  相似文献   

9.
王洁  徐瑾 《园林》2022,(4):94-100
市隐园为明代文人姚淛于金陵所造私园,曾是文人园林和城市山林园的典型代表,民国时期不幸毁于战火。以王世贞游览金陵诸园的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作为复原研究的时间点,通过收集、分析文献资料,推断市隐园的具体位置、面积大小;通过分析游记和诗词,对所涉及的景观要素、园林活动等进行提炼和归类,对园林空间结构进行合理推测、大胆假设及严谨验证,得出相对完整的市隐园空间结构复原图。研究丰富了市隐园这一历史名园的基础资料,还原了当时文人墨客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追求,并为同类园林的空间结构推导提供借鉴案例,对明代金陵园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纵观唐代文人园,其经历了从寄情、移情到入理、重理的发展阶段,这样的变化其内因是自然审美的嬗变。园林作为第二自然即人造的自然,有赖于士者文人自然审美意识的变迁,唐代文人园形成了寓情于理、情理相依的园林景境。造园、游园、颂园是中国文人自然审美的重要表现形式,唐代文人园林的发展变化体现出了从寄情、移情到入理、重理的自然审美嬗变,园林作为第二自然即人造的自然,有赖于士者文人自然审美意识的变迁,唐代文人园形成了寓情于理、情理相依的园林景境,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4)
<正>纵观唐代文人园,其经历了从寄情、移情到入理、重理的发展阶段,这样的变化其内因是自然审美的嬗变。园林作为第二自然即人造的自然,有赖于士者文人自然审美意识的变迁,唐代文人园形成了寓情于理、情理相依的园林景境。造园、游园、颂园是中国文人自然审美的重要表现形式,唐代文人园林的发展变化体现出了从寄情、移情到入理、重理的自然审美嬗变,园林作为第二自然即人造的自然,有赖于士者文人自然审美意识的变迁,唐代文人园形成了寓情于理、情理相依的园林景境,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建筑师》2016,(6)
苏州沧浪亭是著名的中国古典园林。论文从"沧浪之水缘由来"、"沧浪之景因何生"、"沧浪之境哪般看"、"沧浪之意如何承"四个方面,分析了沧浪亭物质地看存在一千年、精神地看承载二千年历史文化的缘由,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传统的内在精髓是如何通过园与人文精神、自然及社会时空的互动得以保存的内在机制和独特价值的,以沧浪亭为例,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穿梭于情、景、境、意的表达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3.
曲水园是明中期徽州丰南吴氏的私家园林,以曲水胜闻,是徽州私家园林理水造境的典范。探究曲水园理水造境方式,先通过释读《曲水园记》和《曲水园杂咏》,考证复原曲水园面貌;再从造园源流出发分析选址特点,探究理水造景的具体实施路径,阐明曲水园的造园思想。研究发现,曲水园通过借引活水、山水相依的构景以及随曲合方、以景悟道的造境手法营造园林山水环境,以其独特的理水方式构成了因地制宜、以水见长的造园风格。这对于了解徽州园林理水手法和造园思想,传承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阴帅可  杜雁 《中国园林》2012,28(1):85-87
“计无否之变化,从心不从法”,《园冶》书中较少论及其体的造园技术和方法,而是在深刻理解意境的基础上运用以境启心、以境论景的写作方法向读者阐明了因境成景,景境互融的基础设计思维,即在合理顾及地宜、人宜的前提下,发挥设计师的能力,创造出优美之景致,感人之意境,通过与其他园林古籍理论和园记历史实景的类比分析可以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5.
陈意微  黄晓燕 《中国园林》2022,38(7):127-132
明末兴化府莆田县进士彭汝楠之私园“岸圃”为当时闽中地区首屈一指的名园,是“文献名邦”莆田在造园史上的骄人成就。此园在营造艺术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然而目前尚未发现此园的营造艺术研究成果。通过研读明末拓本《岸圃大观》图记、《岸圃十二首》及莆田古地图等史料,采用图景互证、图像互证、图文互证的方法考证园林整体方位,推敲园林空间结构,辨析园景细节,作出园林平面复原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岸圃的选址、造园过程、园林布局等方面的营造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明末福建园林作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王珺  严敏  徐嘉雯 《园林》2024,(4):122-130
徽州园林经历了千年兴衰,如今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檀干园作为当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徽州古典园林之一,对其声景的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从视听结合出发,以声级、声源、声景感知三个方面构建声景评价体系,并以图像语义分割为支撑,从空间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三个维度筛选出8项视觉指标构建视觉评价体系。最后根据檀干园声景评价与视觉评价的关联性分析,总结檀干园的声景现状特征。研究表明,秉承徽派建筑风格是檀干园的基本特色,依山迎水的布局形成了其以自然声为主的宜人听境,而紧临城市道路的交通现状使园林声景体验受交通噪声干扰,同时人工设备的不合理设置产生的突兀声源,也严重降低了园林入口的视听体验。因此,根据檀干园的声景现状,针对性地提出强化徽派风格、巧设隔声墙体、强化视觉层次、优化入口视听环境、提升维护水平等5点优化策略,以期能为徽州园林声景的优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沈福煦 《园林》2007,(1):12-13
园林之建筑,不但提供赏园之用,供人们就坐、赏景、团聚、约会等等,而且也是作为艺术,供人们欣赏。因此园林中之建筑,往往要比一般的建筑更高出一筹,讲究造型美,讲究空间美,并与园林中之山石池水、林木花卉等相映成趣,形成园林景观的完整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8.
寺庙园林造园意匠研究——以宁波天童寺 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明  金荷仙 《中国园林》2020,36(1):134-139
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主流类型之一,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皇家园林的气势恢宏、私家园林的精致细腻不同,基于佛教文化背景产生的寺庙园林,有着独树一帜的造园特色。以宁波天童寺为例,从整体布局、相地风水、植物配置、理景艺术等方面对寺院的“匠心”布局进行分析,从视境、声境、嗅境、味境和触境五境对寺庙园林造园“意境”进行阐述,总结寺庙园林造园意匠特征,丰富传统园林文化7理论,传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醇亲王北府园是北京私家园林现存实例中遗迹保存完整且极具代表性的案例。通过文献综合、实地调研、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在梳理历史变迁、空间布局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构园艺术手法。其环溪列屏式的布局直接源自清代皇家园林,且雏形历史悠久。全园土山溪流环绕主体院落,并资借园外什刹海景观,使得园林意境空间无限延展。园中沉郁静谧的山林、悠远回环的水景,添以匠心独具的建筑组群点景共同造就深邃雄浑的营造艺术,独具鲜明的京城贵族园居特色。  相似文献   

20.
胡海鹰 《中国园林》1991,7(4):24-26
春好轩是清·皇家园林避暑山庄的园中之园,在恢复园景,进行植物配置时,力求遵循该园的历史功能和特点,以“恒春”为立意,突出秋色.并充分考虑园内外各景区间的关系,建设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