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宫波  王中光 《金属学报》1994,30(10):A439-A447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双滑移取向([034],[117])Cu单晶循环饱和后的表面形貌,塑性分切应变幅(γpl)低于10^(-3)时,[034]晶体表面上要为主滑移系的驻留滑移带(PSBs)占据,次滑移只在边缘区域启动,其PSBs细窄(<1μm),体积百分数在1%以下.γpl>10^(-3)时,次滑移开始在试样的中部启动,同时,表面出现二种贯穿晶体的宏观形变带(DBI,DBII),滑移带在形变带内集中.[117]晶体在γpl=4.4×10^(-4)时,双滑移现象已十分明显.γpl>10^(-3)时,表面也形成与前者相似的形变带.DBI的惯习面与主滑移面平行([034]晶体)或接近([117]晶体),DBII的惯习面则与前者垂直,文章讨论了形变带形成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塑性分切应变幅(γpl)为10~(-4)─10~(-2)的范围,研究了双滑移取向([034],[117])和单滑移取向([125])Cu单晶的循环硬化及饱和行为.[034]晶体的初始循环硬化规律与[125]晶体的相似,在γpl小于10~(-3)的范围,硬化速率(θ_(0.2))较低,且不依赖于γpl;当γpl>10~(-3)时,硬化速率随γpl的增加快速上升.[117]晶体在10~(-4)<γpl<5×10~(-3)范围的初始硬化速率显著高于其它二种晶体.二种双滑移取向晶体在快速硬化之后、均有明显的软化现象.[034]晶体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CSSC)有一平台区,饱和应力与单滑移晶体的相近,但平台区较短(上限为γpl~4.3×10~(-3)).[117]晶体的CSSC几乎不存在平台区,饱和应力是γpl的单调升函数,与多晶体的CSSC相似.上述循环形变行为与不同滑移系之间的位错反应特点一致.  相似文献   

3.
宫波  王中光 《金属学报》1994,30(10):A431-A438
在塑性分切应变幅(γpl)为10^(-4)─10^(-2)的范围,研究了双滑移取向([034],[117])和单滑移取向([125])Cu单晶的循环硬化及饱和行为.[034]晶体的初始循环硬化规律与[125]晶体的相似,在γpl小于10^(-3)的范围,硬化速率(θ_(0.2))较低,且不依赖于γpl;当γpl>10^(-3)时,硬化速率随γpl的增加快速上升.[117]晶体在10^(-4)<γpl<5×10^(-3)范围的初始硬化速率显著高于其它二种晶体.二种双滑移取向晶体在快速硬化之后、均有明显的软化现象.[034]晶体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CSSC)有一平台区,饱和应力与单滑移晶体的相近,但平台区较短(上限为γpl~4.3×10^(-3)).[117]晶体的CSSC几乎不存在平台区,饱和应力是γpl的单调升函数,与多晶体的CSSC相似.上述循环形变行为与不同滑移系之间的位错反应特点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研究了[011]多滑移取向铜单晶体在不同塑性应变幅下循环饱和后的表面滑移特征.结果表明,[011]多滑移取向铜单晶体的疲劳极限低于[001]多滑移取向铜单晶体.当应变幅γpl≥2.5×10-3时,表面出现两种宏观形变带(DBI和DBII);它们呈严格的正交关系,其形成可能与循环加载中产生的不可逆晶体旋转密切相关.当应变幅γpl≥5.0×10-3时,表面还出现DBIII形变带,其惯习面为(001);此类形变带的出现是[011]单晶体在高应变幅下循环达到峰值应力后出现明显循环软化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吴细毛  王中光 《金属学报》1999,35(7):711-714
研究了(123)Cu-16%Al单晶在不同塑性应变幅下的循环形变行为,结果表明,试样在整个环过程中表现出较代的硬化率,且几乎与应变幅大小无关,在γpl=5.3×10^-4范围内,循环最大切应力和循环率最小切应力几乎与应变幅无关。当γpl〉6.4×10^-4时,表现为缓慢硬化,随着应变突发的发生,滑移带逐渐增多,在低应变幅γpl=5.3×10^-5下驻留Lueders带(PLB)不均匀,存在局部无形  相似文献   

6.
一种铜三晶体及双晶体的循环形变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维平  李守新 《金属学报》1999,35(2):211-216
对取自同一块晶体的铜三晶(Tc)和双晶(BC)试样进行了恒塑性应变幅控制对称拉压疲劳实验,轴向塑性应变幅范围1.0×10(-4)≤ ≤ 4×10(-3)。结果表明,在低应变幅下,三晶及双晶试样的初始循环硬化曲线几乎重合。在较高应变幅下,三晶试样的硬化曲线高于双晶试样的硬化曲线且随着应变幅的增加差距增大。三晶体的循环应力应变(CSS)曲线明显高于双晶的CSS曲线。不论对TC还是BC试样,当 1<1.5×10(-3)时,轴向饱和应力随着的增加而缓慢上升,而当>1.5×10(-3)时,轴向饱和应力则随着Epl的增加快速上升。两曲线都无明显的平台区出现.表面形貌观察表明,在低应变幅下,三晶交点(TJ)对各晶粒的主滑移有阻碍作用,在高应变幅下,在三晶交点附近,由于各晶粒的应变不相容性而产生的内应力导致了多滑移系统的启动.上述力学结果同表面形貌观察相一致。另外,在>7.0×10(-4)情况下,三晶交点处产生了微孔洞  相似文献   

7.
孙福生  高文 《金属学报》1994,30(11):A507-A514
利用透射光电显微管,采用双倾双束技术和g.b不可见判据,分析了Ti-25Al-10Nb-3V-1Mo(at.-%)合金中α2相(D019结构)在25-700℃拉伸形变时的位错类型和滑移系,结果表明:室温位伸形变主要要源于α型位错在棱柱面或基面滑移,如(1120)(1010),(1120)(0001);和少量C+a/2型位错对在棱锥面滑移,如(1126)(2021);C+a/2,型位错密度随形变温提  相似文献   

8.
吴建生  林栋梁 《金属学报》1994,30(5):187-194
研究了单滑移位向和多滑移位向Nb单晶在拉伸,压缩及循环变形时的滑移系,根据试样表面滑移线的方向,在极图上确定滑移面,单滑移位向([321])的单晶,在拉伸时的滑移系为(101)[111],在压缩时是(101)[111]和(213)[111].根据bcc晶体变形特点,分析了拉伸,压缩和循环变形的滑移系之间的关系,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复型观察了试样的表面形貌,确定了多滑移位向([110]位向)单晶滑  相似文献   

9.
用慢应变速率拉伸法研究了疲劳预形变以及拉伸预形变对纯钢在NaNO2溶液中应力腐蚀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疲劳预形变(切应力幅γpl=1.2×10-4,疲劳周次N=8.4×104;以及γpl=9.4×10-4; N=2.4×104)能降低Cu单晶的应力腐蚀敏感性.随拉伸预形变量升高,纯铜多品的应力腐蚀敏感性也降低.这表明,预形变能改善纯铜的应力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0.
孙福生  高文  曹春晓 《金属学报》1994,30(11):507-514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采用双倾双束技术和g·b不可见判据,分析了Ti-25Al-10Nb-3V-1Mo(at.-%)合金中α_2相(D0_(19)结构)在25—700℃拉伸形变时的位错类型和滑移系.结果表明:室温拉伸形变主要源于a型位错在棱柱面或基面滑移,如〈110〉{100},〈110〉{0001};和少量+/2型位错对在棱锥面滑移,如〈116〉{201};+/2,型位错密度随形变温度提高而减少,400℃拉伸形变时出现大量孪晶;700℃形变时没有+/2型位错对出现,开动的是主要型位错在棱柱面、基面滑移和型位错对在棱锥面滑移,如〈110〉{210}.  相似文献   

11.
吴细毛  王中光 《金属学报》1999,35(7):707-710
研究了应变幅和加载频率对(123)Cu-16%Al单晶在循环形变中的应变突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应变幅γp1=5.3×10^-5-2.1×10^-3范围内,循环形变过程中均发生变突发,在γp1=6.4×10^-3时,循环形变中过程中未发生应突变发,讨论了应变幅和加载频率f与应变突发频率n,应变突发量B和应变突变应力降低值D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塑性分切应变幅(γpl)为1.3×10-4-7.2×10-3范围内研究了双滑移取向铜单晶体的循环形变行为当γpl<2×10-3,晶体的初始硬化速率θ0.2较低,几乎与应变幅大小无关。当γpl>2×10-3,θ0.2随γpl的增加而显著增大. 晶体的循环应力-应变(CSS)曲线在5×10-4<γpl<4×10-3范围内呈现一个明显的平台,平台区的范围与单滑移晶体相比明显缩短,但平台区对应的饱和应力相近.和晶体虽然同处于标准取向三角形的001/边上.但其循环形变行为存在明显的差异,可归结为各个滑移系相对于晶体轴的几何位置不同,从而造成不同的滑移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塑性分切应变幅(γpl)为1.3×10-4-7.2×10-3范围内研究了双滑移取向铜单晶体的循环形变行为当γpl<2×10-3,晶体的初始硬化速率θ0.2较低,几乎与应变幅大小无关。当γpl>2×10-3,θ0.2随γpl的增加而显著增大. 晶体的循环应力-应变(CSS)曲线在5×10-4<γpl<4×10-3范围内呈现一个明显的平台,平台区的范围与单滑移晶体相比明显缩短,但平台区对应的饱和应力相近.和晶体虽然同处于标准取向三角形的001/边上.但其循环形变行为存在明显的差异,可归结为各个滑移系相对于晶体轴的几何位置不同,从而造成不同的滑移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14.
吴细毛  王中光 《金属学报》1999,35(8):789-792
对「112」Cu-7Al单晶体在循环形变中的应变突发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塑性变幅γp1=2.2×10^-4和γp1≥2.2×10^-3的条件下,表现出循环形变稳定性,循环应力随循环数增加无波动;但在γp1=4.4×10^-4-1.1×10^-3的范围内,出现循环应力波动,发生了应变突发。  相似文献   

15.
在1023~1373K的初始温度范围和0.05~268.91K/s的冷速范围内,用俄歇剖层分析确定了含硼Ni_3Al合金中硼的非平衡晶界偏聚行为。基于由空位在晶界湮灭所产生的体系自由能下降驱动可动的溶质-空位复合体向晶界迁移、从而产生溶质非平衡晶界偏聚的模型,导出了定量描述非平衡偏聚行为的解析表达式。理论计算结果与硼非平衡偏聚的试验数据相符。通过模拟实测确定Ni_3Al-B合金中硼及硼-空位复合体的扩散系数分别为:D=1×10 ̄(-6)exp[-1.96(eV)/kT]和D_(P(B))=1×10 ̄(-)4exp[-1.96(eV)/kT](m ̄2/s);硼-空位复合体的结合能为E_(b(B)=0.5eV。  相似文献   

16.
吴细毛  王中光 《金属学报》1999,35(8):793-795
对「112」Cu-7Al单晶体的循环形变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循环饱和应力-应变曲线与Cu单晶相似,在γp1=1.1×10^-3-4.5×10^-3的范围内,存在和饱和平台,平台处的饱和应力为27.3MPa;当γp2〈1.1×10^-3和γp1〉4.5×10^-3时,饱和应力均随应变幅的增大而单调升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一个较宽的塑性应变幅范围(γpl=1.1×10-4-7.2×10-3)内研究了[011]多滑移取向铜单晶体的循环形变行为.结果表明,[011]晶体的循环形变行为明显不同于[011]和[111]多滑移取向的铜单晶体.[011]晶体具有较低的初始硬化速率,即使在较高的塑性应变幅下,初始硬化速率也无明显变化.[011]晶体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CSSC)在所研究的塑性应变幅范围内呈现平台区.CSSC上是否存在平台区,主要由晶体本身的滑移特点和相应的位错反应所决定.疲劳滞后回线形状参数VH在某种程度上可用于确定[011]多滑移铜单晶体的PSB萌生应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Al-Ti-B4C体系的燃烧合成过程,用粉末(Al、Ti、B4C)通过燃烧方法,来制备复合材料(Al-TiB2-TiC).采用DTA、XRD和SEM技术对复合材料的形成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结果:分别用80%Al+20%(3Ti+B4C),90%Al+10%+10%(3Ti+B4C)原料粉末,通过快速加热可得到Al-TiB2-TiC,在制备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TiAl3.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Ni3Al(B)系金属间化合物在6500CLi2CO3-K2CO3熔盐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发现阳极极化曲线具有活化-钝化-过钝化特征;(γ+γ’)双相Ni3Al(B)-Cr基合金由于有Γ相[Ni(M)]存在其极化曲线上出现有类似于Ni所出现的准钝化区。三种Ni3Al(B)系金属间化合物的钝化电位区间在-220~+240mV(Ag/AgCl)。根据表层(XRD)和表面(AES)分析结果,讨论了Ni3Al(B)系金属间化合物在活化-准钝化-钝化-过钝化区的溶解-氧化物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P2O5—PbO—Bi2O3系统玻璃和微晶玻璃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传统熔体冷却方法制成了P2O5PbOBi2O3系统玻璃、微晶玻璃及晶体,利用X射线衍射谱、红外光谱和喇曼光谱考察了该系统中晶体、微晶玻璃及玻璃结构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晶体中含不带P=O双键的[PO4]四面体;微晶玻璃中含少量带P=O双键的[PO4]四面体及较多量不带P=O双键的[PO4]四面体;玻璃结构中P5+主要以带P=O双键的[PO4]四面体形式存在,这些[PO4]四面体间共顶而形成链式结构,链与链之间通过Pb2+或Bi3+离子联接而形成层状无定形玻璃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