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天钢通过采用"铁水→转炉→LF→VD→圆坯连铸"流程,开发出37Mn气瓶钢连铸圆管坯,并较好地控制了P元素、S元素、气体元素和夹杂物。生产实践表明,37Mn气瓶钢连铸圆管坯成分稳定,有害元素含量低,铸坯质量良好,性能指标稳定,完全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市场需求,天钢通过优化化学成分、提高钢水洁净度,改善铸坯偏析,成功开发出X52NS级抗酸管线钢用连铸圆管坯。该圆管坯P、S、H和非金属夹杂物含量较低,铸坯内部质量良好。经用户使用,成品钢管的抗氢致开裂(HIC)和抗硫化物应力开裂(SSC)性能能够满足客户要求,机械性能符合API 5L标准的规定且较稳定,为天钢开发高级别抗酸管线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减少圆管坯中的夹杂物,通过在转炉吹炼终点采用高拉补吹工艺,优化转炉出钢脱氧工艺和中包充氩气工艺,开发实施关气喂Ca-Si线工艺,优化调整炉渣系,开发中包水口换渣线操作等措施,使圆管坯中夹杂物含量大幅降低,减少了浇钢过程棒位上涨等情况,钢坯内、外部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王洪兴 《中国冶金》2012,22(4):45-48
以连铸为中心组织生产,提高钢水成分命中率,减少钢水中S、P和夹杂物质量分数,提高中包温度命中率,选择合适的目标拉速,保证生产节奏稳定,优化保护渣性能,提高连铸操作水平,加强连铸设备保障能力等可以提高连铸恒速率。恒拉速操作可以提高连铸坯表面质量和内部质量。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迁安轧一钢铁集团炼钢厂生产低碳低硅铝镇静钢SPHC的生产实践。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控制转炉出钢过程中下渣量,保护浇铸,LF炉精炼等措施,使钢水成分得到精确控制,钢中夹杂物大量减少,钢水的可浇性提高,铸坯表面及内部质量均达到了标准要求,满足了用户需求。  相似文献   

6.
河北敬业集团采用炉后渣洗钢水和连铸工艺成功开发了SPHC钢。在SPHC钢冶炼过程中,通过控制转炉终点化学成分、钢水温度、提高转炉终点命中率、对钢水进行渣洗、软吹氩促进夹杂物上浮、强化连铸保护浇铸等措施,改善了钢水的流动性,有效避免了连铸过程中的水口结瘤等事故。SPHC钢热卷成品的合格率达到98.5%,为进一步开发低碳低硅系列钢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翁玉娟 《山东冶金》2010,32(2):24-27
针对承钢半钢炼钢的特点,在现有条件下开发出硬线钢的生产工艺流程,并通过采取冶炼造双渣操作、无铝脱氧、使用低氮增碳剂、LF炉精炼、连铸保护浇注及电磁搅拌等措施进行工艺优化,提高了钢水可浇性,降低了钢中气体含量及夹杂物含量,提高了铸坯内部质量,使成品性能和质量达到了硬线钢的要求,满足了用户对产品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蔡开科  孙彦辉  秦哲 《炼钢》2008,24(3):1-6
采用BOF-LF(VD)-CC流程生产的连铸坯的质量对最终产品性能有很大影响.文章就生产流程中转炉终点碳的控制、脱氧制度和夹杂物控制、钢水的成分和精炼渣成分的控制以及铸坯内部缺陷的控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采用该流程生产合格质量的特殊用途中、高碳钢连铸坯要满足:钢的成分波动范围要窄,钢的洁净度要高(w(T.O)=20×10-6左右),铸坯内部中心区要致密(疏松、缩孔要小),铸坯中心元素(C、Mn、S、P)偏析要小.根据国内外厂家实际生产证明,在生产流程中采用合适的工艺技术完全可以达到上述要求,获得很好的冶金效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BOF-LF(VD)-CC流程生产的连铸坯的质量对最终产品性能有很大影响.文章就生产流程中转炉终点碳的控制、脱氧制度和夹杂物控制、钢水的成分和精炼渣成分的控制以及铸坯内部缺陷的控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采用该流程生产合格质量的特殊用途的中、高碳钢连铸坯要满足:钢的成分波动范围要窄,钢的洁净度要高(总氧含量w(T.O)在20×10-6左右),铸坯的内部中心区要致密(疏松、缩孔要小),铸坯中心元素(C、Mn、S、P)偏析要小.根据国内外厂家实际生产证明,在生产流程中采用合适的工艺技术完全可以达到上述的要求,获得很好的冶金效果.  相似文献   

10.
对邯钢三炼钢采用转炉—LF炉—CSP工艺生产冷轧冲压用钢命中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采取优化转炉装入制度、转炉低温冶炼、减少出钢下渣量、控制精炼过程Als含量和精炼周期等措施,提高钢水成分命中率,使得生产冷轧冲压用SPHD钢命中率达到88.5%,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蒋善玉 《山东冶金》2004,26(6):43-45
针对低合金含铬钢中Cr成分不稳、回收率较低的状况,从温度制度、终点控制、助熔方法、转炉操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工艺优化,使钢中铬的回收率从66.30%提高到90.65%,含铬钢的熔炼成分合格率达到98.49%,提高了钢板质量,使济钢生产的低合金含铬钢的各项性能等技术指标全部达到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2.
对影响钢水脱硫的热力学因素和动力学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并结合武钢一炼钢的实际和品种特点,从转炉冶炼控制,LF快速化渣、造渣,精炼温度,底吹氩流量,钢 渣脱氧,合理选择精炼渣系以及优化炉渣成分等方面提出了LF精炼脱硫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脱磷炉采用回吃脱碳炉返回渣的工艺。主要研究了脱碳炉渣的熔化特性以及作为炉料在脱磷炉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每炉次加入约3.5t的脱碳炉渣,可平均节约1.01t石灰,4.71kg/t钢铁料消耗,脱磷炉终点炉渣的岩相组成主要由硅酸二钙、RO相、玻璃相和少量的金属铁粒组成。加入返回渣后脱磷炉终点炉渣中硅酸二钙和铁酸二钙含量有所增加,玻璃相含量降低,炉渣碱度有所升高,脱磷炉终点钢水成分控制水平有所提高。由此表明,采用脱碳炉渣返回脱磷炉循环利用减少了石灰等原辅料和钢铁料消耗,同时达到了预期的脱磷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莱钢120 t转炉副枪的应用情况,莱钢炼钢厂通过不断优化数学模型和完善修改各项规程制度使副枪运行得到了稳定,基本上取消了转炉倒炉作业,并对转炉炼钢工艺操作进行了优化。转炉各项指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碳温双命中率达到了90%以上,冶炼周期平均缩短了4 min,转炉生产能力提高了10%,钢铁料消耗降低11 kg/t(钢)。同时降低了耐材消耗,提高了钢水质量、稳定了钢水成分,为开发优质品种钢创造了有利条件,实现了从经验炼钢到智能炼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了水钢100 t顶底复吹转炉炉衬的损坏机理和影响炉渣熔化性能的因素,得出每1%V2O5降低炉渣熔化温度27℃,每增加1%TiO2含量,炉渣半球温度约降低5℃,当炉渣TFe含量在20%以上时,炉渣熔化温度在1 320~1 395℃。通过采取铁水捞渣工艺;建立转炉热平衡操作模式,提高拉碳率;铁水Si在0.6%~0.8%时,采用单渣操作,铁水Si>0.8%时,采用双渣操作;建立转炉最佳炉型及控制措施;优化钢水温度制度和优化脱氧合金化制度,降低出钢温度;在补吹提枪前加入适量焦丁,确保冶炼终点炉渣中FeO保持较低含量,提高溅渣护炉效果等工艺措施,结果使转炉炼钢的耐火材料消耗降到8.75 kg/t钢,转炉炉龄达到29 336炉。  相似文献   

16.
罗磊  赵长亮  陈玉鑫  袁天祥 《钢铁》2014,49(9):49-54
 通过对首钢京唐公司生产的X80管线钢复吹转炉炼钢过程磷质量分数的控制研究,从热力学上分析了炼钢终点渣钢间磷分配比较低的原因,同时给出了转炉终渣成分的调节方向,以及要得到相应脱磷率和终点磷分配比时转炉渣加入量的最佳值。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工艺条件下,转炉炉渣中MgO质量分数偏高,导致终渣熔点较高,而转炉终点渣熔点较高又是转炉磷分配比实际值与理论值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通过计算,在现有工艺水平下,转炉渣的加入量应控制在43~60 kg/t(钢)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转炉渣含丰富的金属氧化物、微量元素及矿物,具有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钢渣热闷法以其环保低耗、回收率高的特点被逐渐应用于钢渣的预处理工艺。简要介绍转炉渣的组成和性能及质量影响因素、焖渣工艺的原理及方法和现状,重点分析研究了某公司突破性地实现了转炉渣焖渣坑直接上线深度处理工艺。该工艺通过分坑倒入转炉渣、多次分段打水、颚破初破和棒磨机细磨后磁选等工艺、设备的优化,解决了当前焖渣工艺存在的焖坑内板结、焖后红块的问题,提高了钢渣质量性能,达到尾渣粒度最小化和金属铁回收量最大化,使其具备直接上线的能力,同时减少了扬尘污染与外排水资源浪费。该工艺实现了:焖渣坑直接上线比例达43%以上,脱碳线上线率达76.3%以上,尾渣破碎后粒度小于10 mm,且处理后尾渣含铁量小于1.06%,金属回收率得到大幅提升,对钢渣的回收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智建国  吴伟  高琦  徐涛  罗海明  张晓峰 《钢铁》2020,55(7):72-77
 针对转炉冶炼存在的转炉前期化渣速度慢,冶炼终点钢水、炉渣氧化性高,终点磷含量控制不稳定等问题,利用炉渣熔化性测定、热力学平衡计算、炉渣矿相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60 t转炉造渣、供氧工艺。结果表明,转炉初期渣熔化温度为1 330 ℃,不利于转炉前期化渣;终渣熔化温度为1 200 ℃,不利于转炉后期的炉衬维护;终点钢水磷含量与渣钢间磷平衡值差距较大,说明转炉吹炼终点动力学条件不足;炉渣中游离氧化钙含量较高,有部分未熔化的石灰。通过优化转炉渣料加入顺序和数量,强化转炉终点氧枪枪位控制、底吹搅拌等技术措施,可获得较高的转炉终点脱磷率和渣-钢间磷分配比,使终点渣-钢间磷含量更接近平衡;终点炉渣发育良好,游离氧化钙含量适中。  相似文献   

19.
摘要:转炉冶炼过程中冶炼温度、炉渣成分与性能等均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研究各参数的变化及相互匹配对进一步优化冶炼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种典型成渣过程的生产数据和相关研究成果,对转炉冶炼过程中熔池温度、炉渣成分、炉渣熔点和黏度、磷容量和硫容量等的变化进行了梳理和比较,从热力学、动力学两方面对冶炼过程各参数的匹配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对脱磷、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铁质成渣路线在吹炼初期可实现与炉温的良好匹配,而钙质成渣路线冶炼前中期炉渣熔点高、流动性差。为改善炉渣脱磷能力,可选用铁质成渣路线并控制前期升温速度。  相似文献   

20.
针对耐候钢成分波动大的问题,通过数据调查,分析了影响成分稳定的因素.结合生产实际,从稳定转炉装入量、控制转炉喷溅、合金称量装置定期校验、优化合金种类、缩小合金块度等环节上提出了解决方法,实施后,实现了耐候钢窄成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