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谷氨酸发酵染菌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谷氨酸发酵生产过程中,生产厂家最为难的是遇到谷氨酸发酵染菌,发酵罐一旦染菌,就会造成减产或无产现象的发生,预示着谷氨酸发酵生产的失败,谷氨酸生产厂家也都以预防为主,防止发酵罐染菌的发生,所以只有在充分了解染菌原因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预防。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稳定提高谷氨酸发酵生产水平几点做法,包括防止染菌,发酵代谢特征、发酵控制条件等方面进行探索,使其发酵产酸水平提高了4﹪.  相似文献   

3.
发酵染菌应根据不同时间,区别处理:1发酵前期染菌如镜检发现有大量杂菌,应放罐重新灭菌,适当补加营养成份,重新接种后继续发酵。2发酵12h后染菌如镜检发现发酵液有少量杆菌和其它杂菌,但发酵基本正常,pH值仍有升降,糖耗一般,有产谷氨酸(0.2%以上),可加大风量,按常规继续发酵。3发酵后期染菌在发酵后期,如pH值不升,耗糖加快,液氨随加随耗,谷氨酸产量下  相似文献   

4.
《发酵科技通讯》2011,(1):26-26
1发酵过程出现谷氨酸下跌,其原因可能是:1.1属取样、分析误差,实际并不下跌;1.2pH值过高,NH4+1过量,谷氨酸转入谷氨酰胺,一般表现为谷氨酸少量下跌;1.3谷氨酸大量下跌,则可能是染菌所致,一般染芽孢杆菌会引起谷氨酸下跌。  相似文献   

5.
染菌是透明质酸工业发酵生产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同时也是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提取收率和成本的关键因素.提出了透明质酸发酵染菌的检测方法,从染菌时间、类型、范围三方面探讨透明质酸发酵染菌的原因,并根据实际生产经验,分别从菌种、空气、管路配置、系统死角清理、培养基灭菌、车间环境等方面明确防止发酵染菌的具体措施,得出了斜面菌种、种子罐、发酵罐不同时期染菌后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6.
主要研究了谷氨酸发酵液对谷氨酸提取工艺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用膜过滤除菌方法对染菌发酵液有较好的提取效果;发酵周期控制在30~34h;发酵液放罐残糖控制在0.6%以下;发酵结束后要及时升温处理,升温至65℃.  相似文献   

7.
L-谷氨酰胺的发酵生产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L-谷氨酰胺(L-Gln)用发酵生产的三种方法作了综述.即采用野生型谷氨酸产生菌通过改变发酵条件来生产谷氨酰胺,采用各种谷氨酸生产菌的变异菌株和酶法生产.  相似文献   

8.
在工业发酵生产中,染菌问题一直是企业关注的主要话题,发酵生产过程中,准确判断发酵罐染菌和防治染菌现象的发生关乎企业的切身利益。本文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对染菌情况进行了总结,阐述了如何进行染菌防范。  相似文献   

9.
固定化原生质体半连续发酵生产谷氨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谷氨酸生产菌S9114为供试菌株,研究固定化原生质体半连续发酵生产谷氨酸的工艺.实验比较了2种固定化方式发现,采用海藻酸钙包埋的方式制得的胶粒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并证实了发酵培养基中过量的生物素对固定化原生质体发酵谷氨酸合成没有明显影响;通过固定化原生体半连续发酵谷氨酸实验显示,固定化胶粒可重复使用6次活性无明显衰退.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物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通过发酵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但发酵生产必然面临染菌的问题,染菌的发生不仅降低了发酵的总体生产水平,增加了发酵生产成本,染菌同时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在世界各国都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今天,克服发酵过程中的染菌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染菌是赖氨酸生产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同时也是直接影响产量、提取收率、产品质量和成本的关键因素。文章首先阐述了发酵染菌的危害性,针对引起发酵染菌的设备因素进行分析,从工艺和设备的角度,讲述了由设备引起的发酵染菌的原因及其防控措施,从工艺和设备方面杜绝发酵染菌的隐患。  相似文献   

12.
在谷氨酸发酵中,淀粉水解糖的质量高低,往往直接关系到谷氨酸菌的生长速度,谷氨酸的积累以及谷氨酸的分离提取,可以说糖液质量对发酵的影响占50%~60%。那么在谷氨酸发酵生产中,保证水解糖液的质量稳定,提高糖液品质是发酵高产酸、高转化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针对发酵法生产酶过程中的染菌问题,文章叙述了发酵培养基消毒前pH调至4.5可有效防止糖化酶发酵染菌,加大种子接种量和缩短发酵时间配以严格无菌操作和管理,可防止α-淀粉酶和碱性脂肪酶发酵过程染菌,一旦发生染菌及时放罐,把发酵染菌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相似文献   

14.
压缩空气冷却器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谷氨酸发酵属于液态深层好气性发酵,培养过程中需要供给大量的无菌压缩空气。而空气中含有多种微生物以及灰尘、沙土等,特别是南方气候比较暖和潮湿含菌数较多,如果不通过有效除菌,就把环境下的空气送入发酵罐,就会导致发酵过程中染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文摘     
谷氨酸高产菌株WTH—1菌用于甜菜糖蜜发酵生产谷氨酸的研究冯星如、张克旭等.发酵科技通讯.13,1,1984.4—8 使用耐高糖、耐高谷氨酸、产酸高、转化率高、Td值低及不分解利用谷氨酸的优良菌株WTH一1,在10000升生产罐中连续七罐平均产酸10.03%,平均转化率61.86%,一次常温等电点结晶提取收率平均70.81%.用发酵动力学方法对发酵数据进行分析,初步找出最佳概念值.  相似文献   

16.
比较温度敏感突变株与生物素亚适量法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谷氨酸发酵的关键在于发酵培养期间谷氨酸生产菌细胞膜结构与功能上的特异性变化,使细胞膜转变成有利于谷氨酸向膜外渗透的样式。即完成谷氨酸非积累型细胞(长菌型细胞)向谷氨酸积累型细胞(产酸型细胞)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4):115-121
为解决L-色氨酸发酵过程中乙酸、乳酸等抑制性副产物积累对对菌体活力和色氨酸积累造成抑制的问题,利用2株色氨酸生产菌,即大肠杆菌TRTH和谷氨酸棒杆菌TQ2223进行混合发酵,利用谷氨酸棒杆菌代谢大肠杆菌产生的乙酸、乳酸等副产物,降低乙酸等副产物对大肠杆菌发酵的负面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混菌发酵的最佳接种间隔时间为14 h,谷氨酸棒杆菌TQ2223接种量为7. 5%,培养温度为36℃,p H 7. 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了30 L发酵罐小试验证,结果显示,与普通发酵工艺相比,混菌发酵工艺的乙酸积累量减少84. 8%,乳酸积累量减少82. 9%,L-色氨酸产量提高13. 6%,糖酸转化率提高19. 1%。为发酵法高效生产L-色氨酸提供了新方案,为混菌发酵在氨基酸发酵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细胞分析仪在味精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了细胞分析仪在味精发酵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对发酵罐中谷氨酸菌的跟踪检测 ,结果表明 ,该仪器可用于描述谷氨酸菌的生长状态 ,能反应不同时期的细胞代谢活性 ,与传统方法相比有其优越性 ,在指导生产方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噬菌体防治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酵生产成败的关键有两个,一是染菌,二是噬菌体.其中噬菌体的危害尤为严重,一旦被噬菌体感染,轻则倒罐,重则使整个车间无法生产.因此,噬菌体的防治是发酵生产永久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构建L-谷氨酸生产菌的代谢网络,依据代谢流分析理论,得到L-谷氨酸生产菌不同发酵时期的代谢流分配;通过对节点及代谢流的分析,为发酵过程控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测定并计算发酵中、后期L-谷氨酸等代谢物的胞外浓度和积累(或消耗)速率;应用代谢流分析方法,通过MATLAB软件线性规划得到发酵中、后期胞内代谢流分布.结果表明在L-谷氨酸发酵过程中,99.84%的葡萄糖进入糖酵解途径.41.66%的碳架进入乙醛酸循环途径,76.35%用于合成L-谷氨酸,CO2固定反应的代谢流量为32.86%与途径分析获得的理想代谢流分布相比,试验测定的CO2固定反应代谢流量偏低,合成L-谷氨酸的代谢流远低于理想代谢流(100%);采用脉冲流加补料方式,控制溶氧量5%左右,发酵液中L-谷氨酸最高产酸达141 g/L.结论根据代谢流分析结果,通过优化发酵过程控制(如流加方式、溶氧水平等)来减少副产物的生成,增强CO4固定反应.降低乙醛酸循环途径的代谢流量,从而显著提高L-谷氨酸的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