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会东县不同品种块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挥发性香气成分是块菌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究不同品种块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判定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6 种块菌共鉴定出24 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醇类、酮类、醛类、烯类等,6 种块菌中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为1-辛烯-3-醇、苯乙醛、反-2-辛烯醛。假凹陷块菌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醇和苯乙醛;夏块菌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醇、苯乙醛、反-2-辛烯醛、苯甲醛和己醛;印度块菌和会东块菌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醇;凹陷块菌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醇、苯乙醛、反-2-辛烯醛、己醛和3-辛酮;波氏块菌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醇、反-2-辛烯醛和3-辛酮。  相似文献   

2.
采用Thermo ISQ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检测人参发酵酒中的香气成分。以二氯甲烷溶剂萃取法提取人参发酵酒中的香气成分,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种成分的相对含量。在人参发酵酒中定性检测出3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主要包括醇类、酯类、有机酸、醛类、烷类和醚类等。实验结果表明,醇类和酯类含量较高,尤其苯乙醇、丁二醇、异戊醇、丁二酸单乙酯、羟基丁酸甲酯和4-羟基丁酸乙酰酯含量较高,可能是形成人参发酵酒的主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3.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山乌桕蜂蜜醋中的香气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共分离鉴定出50种化合物,包括酸类、酯类、醇类、醛类、酮类、酚类、烃类以及少量其它化合物.采用峰面积归一法对所测的山乌桕蜂蜜醋香气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鉴定的50种化合物量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8.93%,其中酸类占27.4%、酯类占30.38%、醇类占18.79%、醛类占15.22%、酮类占3.09%、酚类占2.51%及烃类占1.07%.这些物质相互作用构成了山乌桕蜂蜜醋独特的香味.  相似文献   

4.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鲜山楂果肉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及鉴定,通过质谱、保留指数、标准品定性,共鉴定出61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烃类16种、醇类16种、醛类10种、酯类9种、酚类4种、醚类3种、酮类2种以及酸类1种;其中含量较高(相对峰面积大于2%)的化合物主要是乙酸叶醇酯(16.08%)、糠醛(10.97%)、α-松油醇(7.02%)、1,4-丁二醇(5.92%)、乙酸己酯(3.55%)、丁香酚(3.55%)以及1-甲基-4-(2-丙烯基)(2.53%)。分析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的香气特征可知,对新鲜山楂果肉香气贡献较大的是酯类、醇类和醛类。  相似文献   

5.
张世奇  阚建全 《食品科学》2011,32(8):281-285
采用超声溶剂萃取、同时蒸馏萃取、固相微萃取3种方法对会东块菌香气进行提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进行成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溶剂萃取法的萃取物中共分离出80个峰,鉴定出65种化合物,占总组分的93.59%;用同时蒸馏萃取法的萃取物中共分离出了91个峰,鉴定出了67种化合物,占总组分的90.45%;用固相微萃取法的萃取物中共分离出64个峰,鉴定出50种化合物,占总组分的75.15%;综合比较,采用3种方法共分离鉴定出142种香气物质,其中主要香气物质23种,3种提取方法中同时蒸馏萃取法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6.
红莓发酵酒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溶剂萃取法对红莓发酵酒中的香气成分进行提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得到红莓酒总离子流色谱图中共186个峰,经过NIST谱库联机检索,鉴定出54种化合物,约占色谱流出峰总面积的89.40%。结果表明,醇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为41.49%,是红莓发酵酒中含量最多的一类化合物。红莓发酵酒中的主要香气化合物为2,3-丁二醇和异戊醇,相对含量分别为20.79%和12.83%。  相似文献   

7.
以新鲜黄秋葵和黄秋葵干为原料,分别通过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黄秋葵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采用GC-MS法测定了黄秋葵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在新鲜黄秋葵中共鉴定出24种主要化合物,酸类化合物有4种,醛类3种,醇类5种,酚类2种,内酯类2种,杂环类3种,酮类2种,其他组分3种;在黄秋葵干中共鉴定出35种主要化合物,酸类化合物有8种,醛类7种,醇类6种,酚类5种,酯类4种,杂环类2种,酮类1种,其他组分2种。秋葵鲜果与干果比较,秋葵干中的香气物质比鲜秋葵多,香气也丰富许多,鲜果有较多的烯烃类化合物,同时醇类和醛类含量也较高,所以鲜果偏青新气,而干果香气更加深厚,带有些许烟熏感。  相似文献   

8.
利用液-液萃取法提取香蕉果酒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机图谱鉴定出176个峰,38种香气物质,并利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出一些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其中酯类和醇类为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9.
中国名优红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中国名优红茶挥发性香气物质并确定主要呈香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HS-SPME)提取红茶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挥发性物质的保留指数(RI)鉴定红茶样品中香气物质种类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结果表明,鉴定出约60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和烯类、烷烃类等,其中醇类是国内名优红茶香气中最主要的物质,其次是酯类和醛类。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橙花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是最主要的呈香物质,平均含量分别占总香气的39.48%、17.5%、8.21%、4.74%。所体现的花香、甜香、果香是中国红茶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刺葡萄酒香气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液-液萃取法提取刺葡萄酒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机图谱鉴定出47个峰,46种香气物质,并利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出一些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其中醇类为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1.
以杨梅为原料,酵母菌RV171为发酵菌种制备杨梅酒。以酒精度为评价指标,以酵母菌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为考察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杨梅酒发酵工艺,并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杨梅汁和杨梅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杨梅酒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为酵母添加量0.3%、发酵温度26℃、发酵时间9 d。在此条件下,制得的杨梅酒酒精度为12.63%vol。香气成分测定结果表明,杨梅酒中共检出挥发性香气成分35种,醛类、醇类、酯类是杨梅酒最主要的挥发性成分,且杨梅酒中醛类、醇类和萜烯类成分相对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4.37%、14.86%、70.82%(P<0.05),酯类显著降低51.04%(P<0.05)。由此可知,发酵所得杨梅酒香气丰富,可以解决杨梅资源浪费问题,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用两种不同的酒曲制作米酒,并对两种酒曲的糖化液化、能力及其发酵米酒的pH、总糖、酒精度、氨基酸态氮、总酸和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测定,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不同酒曲发酵米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成分 差异。 结果表明:酒曲2发酵米酒的总糖、酒精度、氨基酸态氮和可溶性固形物都明显优于酒曲1。 酒曲1发酵米酒中检测出24种物质。 酒曲2发酵酒中共检测出23种成分。主要为醇类、酯类、酸类和醛类物质,两种酒曲发酵米酒主要风味成分组成种类基本相同,差异主 要表现在成分相对含量上。 酒曲1发酵米酒主要挥发性物质有丙酸(41.85%)、乙酸(31.48%)、糠醛(9.99%)、乙醛(6.90%),酒曲2发酵 米酒主要挥发性物质有丙酸(65.86%)、乙酸(17.68%)、戊酸乙酯(4.06%)、乙醛(3.46%)。  相似文献   

13.
马烁  赵华 《中国酿造》2022,41(11):135
采用香水梨鲜汁、熟汁、清汁为原料酿造果酒,测定其理化指标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其香气物质。结果表明,香水梨清汁发酵的果酒酒精度最高,为10.42%vol。不同酿造工艺的梨酒共检出31种香气成分,主要有酯类、醇类、酸类和醛类。鲜汁、熟汁发酵梨酒分别检出23种、17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含量最高,分别占51.33%、64.8%。清汁发酵梨酒中共检出21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含量最高,占75.3%。清汁、熟汁、鲜汁发酵梨酒感官评分分别为83.7分、75.1分、81.0分。清汁发酵香水梨酒在总酸含量、酒精度、褐变抑制率、感官评分等方面优于其他两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较为丰富。因此,清汁发酵梨酒整体品质较佳。  相似文献   

14.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鉴定并分析了野生蓝莓果汁及其果酒中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共鉴定出69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包括酸(1种)、酯(21种)、醇(7种)、醛酮(11种)、酚(4种)、烷烃(15种)、其他物质(10种)。其中蓝莓果酒中检出45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为86.09%;蓝莓果汁中检出挥发性成分为28种,相对含量为83.24%,其中4种为共有的挥发性成分。野生蓝莓果酒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包括9-十六碳烯酸乙酯(13.09%),正己酸乙酯(10.41%),肉豆蔻醛(13.01%)。蓝莓果汁中的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36.49%)、六甲基环三硅氧烷(11.39%)、十四甲基环七硅氧烷(3.66%)是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物质是蓝莓果酒和蓝莓果汁形成独特香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组分共同作用丰富其香气种类,赋予其宜人的香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广东河源地区南高丛蓝莓特征风味成分以及蓝莓发酵后香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了河源南高丛蓝莓的风味成分,以及发酵成蓝莓酒后的风味成分变化。结果河源南高丛蓝莓主要风味成分为柠檬烯以及其他烯烃、醛类等物质,发酵成蓝莓酒后主要特征风味成分为乙酸乙酯、辛酸乙酯等酯类和醇类物质。结论河源南高丛蓝莓在挥发性成分上与以往报道的温带地区蓝莓有一定的区别,蓝莓发酵成蓝莓酒后烯烃、醛类物质显著减少或消失,而酯类和醇类显著增加,同时生成了长链烷烃和脂肪酸酯类物质。  相似文献   

16.
不同酵母发酵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香气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 质谱- 计算机联机分析,以不同酵母发酵的赤霞珠干红葡萄原酒为原料,采用计算机谱图库检索定性的方法,对三种不同酵母发酵的葡萄酒的主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出65 种化合物。结果表明:赤霞珠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主要为酯类、醇类、醛类、烯类和酮类,不同酵母发酵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差别微小,而含量差别明显。其中CSM、D254 和F15 酵母发酵的葡萄酒分别检测到56、57、57 种香气成分。三者主要香气含量的差异说明了香气成分的含量与比例在决定葡萄酒香气感官质量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王阳  王颉  刘亚琼  刘征  范婧芳 《食品科学》2012,33(12):205-209
以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苹果渣发酵蒸馏酒和酒精浸泡苹果渣蒸馏酒中的香气成分。经过鉴定分析,在苹果渣发酵蒸馏酒中,共测得57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酯类物质30种、羧酸类物质5种、醇类物质6种、酮类物质1种、烃类物质14种、其他香气物质1种,相对含量分别占总挥发性香气物质的50.604%、6.322%、22.207%、0.254%、20.542%、0.013%;在酒精浸泡苹果渣蒸馏酒中,共测得37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酯类物质22种、羧酸类物质3种、醇类物质2种、烃类物质9种、其他香气物质1种,相对含量分别占总挥发性香气物质的64.272%、2.538%、14.885%、17.437%、0.911%。通过比较分析,苹果渣发酵蒸馏酒中香气成分的种类显著多于酒精浸泡苹果渣蒸馏酒,香气成分分布更加均匀,口感更加醇厚自然,层次感更强。发酵结束后,酒体在保留苹果渣中营养成分的同时,也具有苹果的独特香气。研究说明苹果渣用于生产发酵蒸馏酒是更加利于其综合利用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法,研究了液态发酵枣醋在不同发酵阶段产物(初始枣汁、枣酒醪和枣醋)的香气成分。从三种产物中分别分离鉴定出56、56、54种香气成分,各占总香气成分的94.57%、97.37%、98.86%,主要是烃类、酸类、酯类、醇类、醛酮类以及少量其他化合物。三种产物香气成分的种类总数差别不大,但种类构成比例和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在酒精发酵阶段,烃类、酮类物质明显增加,酸类、醛类物质有所增加,酯类、醇类物质基本不变;在醋酸发酵阶段,烃类、醇类、酮类物质降低,酸类、酯类物质显著升高。枣醋的香气成分主要来源于酸类和酯类物质,少量的烃类、醇类、酮醛类等物质也是枣醋香气成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香气成分共同赋予枣醋特殊的风味和品质。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欧李果汁酒精发酵前后香气成分的差异。本文以欧李为原料,制备欧李果汁,并将其发酵制成欧李果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欧李果汁发酵前后香气成分的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欧李果汁和欧李果酒中分别鉴定出31种和24种香气成分,14种共同的香气成分,含量分别为0.57和1.55 μg/mL。发酵前欧李果汁以醇类(50.40%)为主体香气,主要成分为1-己醇、1-辛醇、芳樟醇、1-庚醇和香茅醇等。发酵后欧李果酒以醇类(48.63%)和酯类(39.55%)为主体香气,二者含量较发酵前分别增加162.4%和626.3%,以苯乙醇、香茅醇、月桂酸乙酯、癸酸乙酯、辛酸乙酯、己酸乙酯、芳樟醇等为主要成分。本研究为为欧李果酒的生产加工及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杨梅酒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差异区分杨梅酒制作工艺。方法:通过发酵和浸泡两种不同的工艺制备杨梅酒,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对两种杨梅酒的挥发性物质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在两种杨梅酒中共检出并定性了59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18种,酯类19种,醛类9种,酮类6种,吡嗪类及其衍生物3种,酸类1种,其他类3种。发酵型杨梅酒中的醇类物质种类更丰富,浸泡型杨梅酒中乙醇含量要高于发酵型,酯类物质在种类和含量上要优于发酵型杨梅酒。结论:通过杨梅酒挥发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可以区分杨梅酒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