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分析食用昆虫尖突巨牙甲脂溶性化学成分。利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尖突巨牙甲中的脂溶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进行鉴定分析,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自尖突巨牙甲中鉴定出28种脂溶性成分,占总被检出成分的98.77%,其中含量较多的为棕榈酸(19.33%)、6-十八碳烯酸(19.33%)、棕榈油酸(13.64%)、亚油酸(12.02%)。试验对尖突巨牙甲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定性研究,鉴定出其脂溶性成分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65.18%)及其脂类,可为尖突巨牙甲的食用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优选山茱萸籽油超声提取工艺条件,分析含油的脂肪酸组成。以提取时间、超声功率、提取温度、固液比为影响因素,通过均匀设计法优选山茱萸籽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22min,超声功率136W,提取温度52℃,固液比1∶29,最佳得率为7.366%;通过气相色谱法从山茱萸籽油中鉴定出6种主要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99.013%,其中亚油酸(71.190%)为山茱萸籽油的主要脂肪酸,其他依次为油酸(18.594%)、顺-10-十五碳烯酸(5.377%)、硬脂酸(2.176%)、α-亚麻酸(1.226%)、顺-11-二十碳烯酸(0.450%)。实验结果表明,山茱萸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并且是很好的亚油酸来源。  相似文献   

3.
火麻仁油中脂肪酸的GC-MS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周永红 《中国油脂》2004,29(1):72-73
为了开发火麻仁资源,用石油醚提取火麻仁油,经皂化、甲酯化处理,GC-MS联用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鉴定.共分离出19种脂肪酸,鉴定了其中的18种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99.90%.火麻仁油中脂肪酸主要以棕榈酸(8.43%)、γ-亚麻酸(1.28%)、亚油酸(58.66%)、亚麻酸(14.01%)、油酸(10.14%)、异油酸(1.21%)、硬脂酸(3.77%)、花生酸(1.0%)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6.04%,说明火麻仁油是一种具有营养保健价值和药疗功效的功能性油脂.  相似文献   

4.
用超临界CO2流体提取刺梨籽油,经甲酯化处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脂肪酸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和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质量分数。共分离鉴定了10种脂肪酸:含有4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4.91%,其中以棕榈酸(8.54%)、硬脂酸(4.42%)为主;含有6种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总量的83.64%,其中亚油酸(41.68%)、亚麻酸(25.44%)、油酸(12.74%)为主。刺梨籽油可作为一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性油脂,该分析结果可为刺梨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荔枝种子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媛  王喆之 《食品科学》2007,28(4):267-270
本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荔枝种子中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共鉴定出30种脂溶性成分,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2-辛基-环丙烷辛酸,相对含量分别为30.42%、11.77%、8.74%、4.94%和32.93%。荔枝核脂溶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以5年人工种植人参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萃取人参脂溶性成分,通过正交实验对萃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3.5h、原料与夹带剂之比(g/mL)为1∶0.6时,人参脂溶性成分的萃取率最高,达85.38%±3.16%。从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人参脂溶性成分中鉴定出28种化合物,以脂肪酸类、酯类、甾醇类、倍半萜类、烯烃类化合物为主,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3种组分是亚油酸(43.12%)、顺式-6-十八碳烯酸(21.65%)和棕榈酸(11.86%)。  相似文献   

7.
分析9个不同品种红麻籽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的差异。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红麻籽油,并对其进行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和鉴定红麻籽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红麻籽含油率在19.63%~22.06%之间;红麻籽油的主要脂肪酸以亚油酸、油酸、软脂酸和硬脂酸为主,其中亚油酸甲酯(Z,Z)含量在31.98%~38.91%,油酸甲酯(E)含量在31.30%~36.93%,软脂酸甲酯含量在19.81%~23.02%,硬脂酸甲酯含量在3.32%~4.22%。因此,红麻籽油是一种典型的油酸-亚油酸型油脂。  相似文献   

8.
张博  冯帆  辛广  李铁纯 《食品科学》2010,31(20):410-412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南果梨籽、果皮和果肉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提取,并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分析,经峰面积归一法并通过G1701BA 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部位脂肪酸成分组成。结果表明:南果梨籽含14 种脂肪酸,分别为癸酸(0.05%)、棕榈油(0.29%)、14- 甲基十五烷酸(0.38%)、棕榈酸(9.08%)﹑ 14- 甲基十七碳酸(0.12%)、亚油酸(55.64%)、油酸(27.18%)、硬脂酸(2.23%)、花生烯酸(0.77%)、花生酸(1.85%)、二十一碳酸(0.19%)、山嵛酸(0.38%)、二十三碳酸(0.06%)和木焦油(0.15%),占检出总量的98.37%;果皮含4 种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6.79%)﹑亚油酸(9.65%)﹑油酸(33.73%)、硬脂酸(1.51%),占检出总量的51.68%;果肉含3种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4.59%)﹑亚油酸(22.81%)﹑油酸(15.87%),占检出总量的43.27%。其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油酸为主。  相似文献   

9.
白芥子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媛  王喆之 《食品科技》2006,31(8):254-256
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白芥子中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共鉴定出16种脂溶性成分,主要为芥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相对含量分别为49.32%、8.98%、13.55%和11.68%。  相似文献   

10.
响应曲面优化超声辅助提取山茱萸籽油工艺及其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正己烷为溶剂超声辅助提取山茱萸籽油的工艺,并对其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响应曲面优化法(RSM)优化山茱萸籽油的提取工艺,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40min、液料比10:1(mL/g),在此条件下,山茱萸籽油的一次提取率为97.08%(出油率7.90%)。利用GC-MS对山茱萸籽油中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籽油的主要脂肪酸成分为油酸(61.89%)、硬脂酸(19.99%)、棕榈酸(7.63%)和亚油酸(6.33%)等,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69.4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茱萸籽油中VE含量为76.0mg/100g。  相似文献   

11.
山茱萸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对山茱萸籽的组成、山茱萸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籽中还原糖、总糖、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29.2%、64.7%、21.7%和13.1%.山茱萸籽油酸值(KOH)、碘值(Ⅰ)、过氧化值及皂化值(KOH)分别为0.97 mg/g、113.8 g/100 g、8.9 mmol/kg、186.5 mg/g.山茱萸籽油中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10.40%)为主,其次是硬脂酸(3.49%)和山嵛酸(3.32%);不饱和脂肪酸中油酸(35.80%)和亚油酸(34.60%)含量较高,还含有5.51%的芥酸.  相似文献   

12.
赵丽娟  李婷 《食品科技》2012,(5):285-287,291
对广西玉林地区八角茴香中的脂肪油进行提取,同时分离和鉴定其组分和含量。用索氏提取法对脂肪油进行提取,采用不同甲酯化法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研究八角茴香中脂肪酸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抑制作用。主要组分为十六碳烷酸、9,12-十八碳二烯酸、9-十八碳烯酸、十八烷酸等。采用不同酯化法得到的脂肪酸主要成分基本相同,仅有较小差异,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同时测得八角茴香中脂肪酸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黑豆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油醚抽提黑豆油,用氢氧化钾-甲醇法脂化后进行GC/MS分析,确认出14种脂肪酸,所鉴定组分占总峰面积的99.05%,其中脂肪酸主要成分相对含量:棕榈酸(16.40%),亚油酸(47.59%),油酸(14.19%),亚麻酸(6.36%),硬脂酸(10.10%)。  相似文献   

14.
辛广  刘长江  侯冬岩  李铁纯 《食品科学》2004,25(10):223-225
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SDE)提取南果梨果肉挥发油物质,测得南果梨果肉中挥发油的产率为0.17%,用GC/MS法从南果梨果肉挥发油中分离并确认出26 种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法通过G1710BA化学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中主要成分为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29.4%),依兰烯(23.47%),α-金合欢烯(8.4%),9-十八烯酸乙酯(6.13%),2,6-二甲基-6-(4-甲基-3-丙烯基)双环[3.1.1]庚烷-2-烯(4.4%),亚油酸乙酯(2.41%),加入其他成分,共占总检出量的86.56%。  相似文献   

15.
Using gas chromatographic-mass spectrometric methods 50 fatty acid components of the flesh lipids of a fresh-water whitefish have been examined in detail. The total lipids represented, on average, 3.0% of the wet weight of whitefish fillets. Saturated, monoenoic and polyenoic fatty acids were present in proportions of 31.4, 22.4 and 44.2%, respectively. About half of the total saturated acids was composed of palmitic acid (16:0, 16.1 %), which is generally abundant in fish lipids. The proportion of saturated iso- and anteiso-acids was 2.9%. The major monoenoic acid was oleic acid (18:1,ω9 10.6%), whereas the monoenoic C20-acids were present only in minor amounts and the monenoic C22-acids were not detected at all. The polyenoic fatty acids were predominantly of ω3 series with docosahexaenoic (22:6ω3, 9.4%) and cicosapentaenoic (20:5ω3, 7.7%) acids as the major components. Linoleic (18:2ω6), linolenic (18:3ω3), octadecatetraenoic (18:4ω3) and arachidonic (20:4ω6) acids were also present in remarkable proportions each amounting to about 4.5% of the total fatty acids.  相似文献   

16.
武陵青花椒壳挥发油成分及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武陵青花椒壳中的挥发油成分,提取率分别为6.4%和8.5%。再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两种方法均鉴定出43种化合物,其中水蒸气蒸馏法以β-芳樟醇(66.91%)、反式-橙花叔醇(6.28%)、D-柠檬烯(5.24%)、4-萜烯醇(2.6%)为主,同时蒸馏萃取法以β-芳樟醇(64.32%)、D-柠檬烯(5.97%)、反式-橙花叔醇(4.17%)、反式-9-十八烯酸(3.09%)为主。同时对挥发油进行甲酯化,然后用GC-MS对挥发油中含有的脂肪酸进行了分析,共分离鉴定出6种脂肪酸。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油的组成及含量存在差异,挥发油中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水蒸气蒸馏法对无极性和弱极性的萜烯和萜醇类化合物提取效果较好,而同时蒸馏萃取法适于各种极性化合物,对极性稍强的脂肪酸和酯类有较好的提取效果。  相似文献   

17.
赵桦  田光辉  宫海明 《食品科学》2009,30(10):162-165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和密楝果实的脂溶性成分,对其极性成分经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吴茱萸果实脂肪油中鉴定出45 种脂肪酸,其中有14 种不饱和脂肪酸,主要种类有:十四碳二烯酸(13.626%),亚油酸(13.992%),α- 亚麻酸(10.153%),十四碳三烯酸(4.603%),反式- 油酸(2.207%);饱和脂肪酸31 种,主要种类有:棕榈酸(15.506%),壬二酸(5.363%),异- 十七酸(3.82%),硬脂酸(3.306%),阿魏酸(2.909%)等。从密楝果实脂肪油中鉴定出35 种脂肪酸,占其极性脂溶性成分的90%,其中有11 种不饱和脂肪酸,主要种类有:十四碳二烯酸(29.818%),亚油酸(9.25%),α- 亚麻酸(6.699%),反- 十六碳-9- 烯酸(2.736%),顺- 十六碳-9- 烯酸(2.717%)等;饱和脂肪酸24 种,主要种类有:棕榈酸(16.411%),阿魏酸(2.139%),硬脂酸(2.134%), m- 香豆酸(1.567%),香草酸(1.475%)等。结果表明,吴茱萸和密楝果实中含有多种重要的脂肪酸,在人体营养、医疗保健等方面具有一定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洋葱籽油脂肪酸,提取出的脂肪酸经甲酯化处理后用GC/MS法分析和鉴定其组成。三种洋葱籽油中共分离鉴定出23种脂肪酸,主要成分均为亚油酸、油酸和十六烷酸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量的81.35%(白皮)、82.8%(红皮)和78.94%(黄皮)。结果表明,洋葱籽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且亚油酸含量很高,将其开发成为药食两用功能性调味品,当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