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包包曲是浓香型酒生产用糖化发酵剂,属中温大曲,以纯小麦为原料,经粉碎、踩曲、入房发酵而成。主酵时间3-4d,品温40-42℃;晾霉时间24-36h,品温28-35℃;潮火期6-7d,曲心温度45-55℃;干火期曲心温度达到55-63℃;后火期6-8d,封闭门窗,视曲室相对湿度的情排潮,每次20-30min;品温接近室温时,每1-2d排潮1次,降低曲室温湿度。成品包包曲的理化指标酸度、糖化力、发酵力均优于平板曲,感官指标亦较平板曲佳。(庞晓)  相似文献   

2.
对北方酱香大曲培曲过程中的温度、水分、微生物变化进行了跟踪测定,并对比分析了南北方酱香大曲的差异。北方大曲顶火温度出现在第一次翻曲之前,达到62℃,南方大曲顶火温度出现在第二次翻曲前,达到65℃。同时,南方大曲在培曲过程中细菌、霉菌数量明显高于北方大曲,其中,细菌高出10倍左右,霉菌高出100倍左右。分析认为,微生物差异是造成南北方酱香大曲白酒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制曲温度能显著影响大曲的理化指标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因而大曲分为高温曲、中温曲和低温曲。在清香大曲制作中小范围改变温度,对其微生物及理化性质的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比较不同顶温对红心曲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组红心曲中微生物多样性没有显著区别,而属水平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顶温升高5 ℃,红心曲真菌中嗜热子囊菌由原来的64.7%增至78.4%,扣囊腹膜酵母则由33.3%降至15.2%,显著增加的还有产淀粉酶的曲霉和根霉。顶温升高后显著增加的细菌有醋酸菌、魏斯氏菌和葡萄球菌等,均有利于白酒风味的形成。大曲中一般少量的放线菌类糖多孢菌由26.7%降至8.8%。理化性质方面,顶温升高5 ℃大曲糖化力由596.9 U降至516.1 U,液化力由1.26 U降至1.05 U,但下降均不显著;发酵力和酒化力有所增加,发酵力由0.74 U增至2.27 U,酒化力由7.1% vol提高到8% vol。结合实际情况提高顶温,能优化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善综合质量,研究结果为红心曲的优质高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汝忠  王宝珠  李宇臣 《酿酒》2021,(1):102-107
汾酒大曲是中温曲生产的典型代表,是传统工艺发酵的传承产物。为了有效提高汾酒大曲产品的内在质量,减少并控制裂缝曲的产生,以汾酒大曲操作方法为研究对象,根据制曲上道工序、生产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和研判,确定影响裂缝曲生成的主要因素有5个,并进行生产的试验与验证,结果表明,湿曲坯入房水分控制在38%~41%之间正常运行;晾霉期的温度控制在32?35℃;执行四层原倒的时间为24h左右;潮火延缓期温度控制在35-39℃;潮火延缓起火时间为1?2d。在此条件下进行第2次验证性试验,最终测得糖化力为917.82mg/g·h,裂缝曲产生比例为6.6%,有效控制了裂缝曲的生成,符合汾酒大曲的成曲标准,验证筛选出来的最佳工艺确实可行。  相似文献   

5.
通过长期生产实践跟踪,研究了汾酒某优秀班组在酿造过程中对入缸温度、入缸水份等关键工艺节点的控制及在制品品温变化规律,发现汾酒不同生产时期入缸温度和入缸水份参数需在工艺范围内进行适宜的变化和组合,各时期节点参数见结论部份。在制品品温变化方面,不同时期材料顶火用时及日升温幅度也有区别,在平季期和热季期,大米查顶火用时一般需5d~7d,日升温幅度介于2℃~3.6℃;二米查顶火用时为2d~4d,日升温幅度介于3℃~4℃。冷季期大米查顶火用时需8d~9d,日升温幅度介于1℃~1.5℃,二米查顶火用时需4d~5d,日升温幅度介于2℃~2.8℃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在采用淀粉酶同工酶方法分析3种汾酒大曲的基础上,结合凝胶成像分析建立了汾酒大曲后火曲定量分析的方法。结果表明,3种汾酒大曲具有丰富的淀粉酶同工酶酶带,于Rf值为0.28处后火曲有1条特征酶带不同于清茬曲和红心曲。利用该酶带作为后火曲的标记进行同工酶电泳分析,后火曲浓度(mg/ml)在0-1.736范围内与特征条带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后火曲酶粗酶液在4℃储存6d稳定。2倍量的清茬曲和红心曲对后火曲测定的干扰率分别为9.85%和10.28%,回收率为96.46%。与自配样理论值相比,相对误差为7.60%,4批生产曲样中后火曲的测定,RSD均小于5%。该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能够用于汾酒酿酒混合大曲中后火曲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青稞豌豆大曲的生产过程。1.原料配比:青稞70%,豌豆30%。2.原料粉碎后过40目筛,细粉夏季40%,冬季38%。3.料水比10∶4,水温夏季14~16℃,冬季33~35℃。4.采用机械制曲,曲坯水分38%~42%,曲块大小、厚薄均匀,厚度6~7cm。5.曲坯入房块距2cm,行距1.5cm,小开窗排潮。上霉温度30~35℃,当曲坯表面稍干时,进行第一次翻曲,间距3~4cm,开窗调湿温,温度24~28℃,干湿球温差3~5℃,通风适当,隔天翻一次曲。潮火初关窗,当曲坯品温达44~46℃,开窗排潮,…  相似文献   

8.
利用大曲压块机进行黄酒块曲的制备,成型时块曲含水量控制在25%左右,压制成型速度控制在15块/min时流水线运行较为流畅。成型堆曲后对培养温度、湿度进行控制,确保前期最高温度为55℃、湿度大于95%,后期进行通风处理,使曲温维持在室温。成型块曲培养周期为15d,成品时糖化力保持在870mg/(g·h)左右,水分保持在14-15%之间,生产实践表明块曲各项指标符合阿拉老酒机械化黄酒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9.
《酿酒》2021,(5)
为优化凤香型大曲的制曲工艺,通过对培曲过程中不同的翻曲次数(3次、5次、7次、9次、12次)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翻曲次数对大曲培养过程中理化及微生物指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9翻曲微生物数量较多,整体波动较小;出房大曲质量均能达到凤香型大曲要求,9翻曲上霉均匀,曲香浓厚,得分最高,7翻曲、9翻曲的酵母菌、霉菌、细菌、放线菌数均较多,理化指标较高,故认为进行7~9次翻曲更适宜凤香型大曲的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青稞淀粉含量,对青稞酒曲中糖化菌进行筛选及液体发酵工艺优化,并采用糖化菌发酵及固液分离技术生产低糖青稞粉。以糖化力为指标,筛选出糖化力为359. 62μg/(g·h)的优势糖化菌株,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米曲霉,其最适生长温度为40℃,最适生长pH为4. 0,具有一定的耐钠离子能力,35℃下测定其生长曲线,发现0~3 d为米曲霉的生长迟滞期,3~5 d为对数期,6~7 d为稳定期。利用此菌株降解青稞中淀粉,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确定最佳的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2. 8 d、发酵温度37. 6℃、菌种接种量6. 6%。结果表明,微生物降解青稞中淀粉化合物是一种高效的方法,研究结果对于低糖青稞产品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得到大曲在发酵过程中曲房环境参数的变化规律,解析大曲在发酵不同时期间温湿度差异性,同一时期内曲房各层及各点间温湿度差异性。应用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以发酵曲房为研究对象,通过profile导入发酵过程中大曲的实时发酵温度,借助多孔介质模型、组分输运模型,建立曲房内部三维紊流模型,采用非稳态计算方法,模拟研究了不同发酵阶段下曲房内部环境的温湿度分布特性,同时对相对应测点的温湿度变化情况进行检测与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温度最大误差为7.74%,相对湿度最大误差为8.42%,均小于10%的误差允许范围,证明了曲房环境的对流换热及传质计算有足够精度;曲房内环境热湿传递具有耦合性,相对湿度在温度较高的中层呈现相对较低的情况,在温度较低的上层相对湿度较高;同时通过解析不同发酵阶段曲房环境温湿度分布规律及差异性,获得曲房内其他未检测区域的温湿度数据,为后续曲房风控策略提供模型参考,能够为下一步温湿度传感器位置的优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定期采集河南贾湖酒业中高温大曲制备过程中的样品,研究大曲中真菌和细菌群落在整个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发酵阶段的细菌和真菌组成均发生动态变化。大曲样品从入房到出房,细菌和真菌数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都在曲温达到顶温时(大曲JH3)达到最高值。发酵前期主要有假丝酵母属(Candida)、根霉属(Rhizopus)和曲霉属(Aspergillus),当曲温达到顶温时,横梗霉属(Lichtheimiaceae)成为优势菌群,发酵后期以毛霉属(Mucor)和曲霉属为主。入房和出房大曲中细菌组成变化不大,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是整个过程中的优势菌属。当曲温达到顶温时,高温放线菌科(Thermoactinomycetaceae)克罗彭斯特菌属(Kroppenstedtia)成为明显优势菌群,相对丰度达到60.67%。  相似文献   

13.
张丽  卢红梅  陈莉  乔岩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3):128-135,149
酱香型白酒生产用大曲在10、20、30℃的温度下贮存,研究贮存期间大曲的曲虫取食量、水分含量、酸度、淀粉含量、发酵力、液化力、糖化力、酯化力、酒化力与微生物菌落总数、酵母菌、霉菌总数等的变化,结合大曲颜色、气味及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探讨贮存温度对酱香型大曲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将贮存温度控制在20℃左右,能有效降低酱香型大曲的贮存损耗,大曲的淀粉含量损失小,符合《DB 52/T 871-2014酱香型白酒酿酒用大曲》要求的程度高,生化性质稳定,有利于酱香物质的形成,减少曲虫活动带来的不良气味,并保持酱香型大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大曲培曲的智能化,需建立一套完整的大曲曲房环境参数模型,解析大曲发酵过程中曲房环境温度分布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对实测温度数据的分析,大曲发酵经过了上缓、中挺、后缓落三个阶段,其中上缓期和中挺期对大曲发酵质量的影响更大。对上缓期和中挺期的曲房环境温度进行模拟仿真,并与实测的曲房温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仿真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上缓期与中挺期的稻草导热系数分别为0.001 2~0.001 6 J/(m·s·K)与0.001 8 J/(m·s·K)。保证了仿真模型具有足够的精度,为曲房环境参数的智能化控制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大曲的理化特征指标探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大曲的理化指标除水分、淀粉和酸度外,还有直观反映大曲发酵形态特征的指标即曲块容重,其能反映生料在制曲过程中总物质消耗量的大小,是大曲发酵成熟度的一个静态指标。因此,将曲块容重设定为大曲理化特征指标。该指标与原料成曲率和脱水率密切相关。(孙悟)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从酱香大曲中分离筛选出高产蛋白酶的高温放线菌,对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其产蛋白酶的最适条件。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到一株高产蛋白酶菌株,经鉴定,该菌株为普通高温放线菌(Thermoactinomyces vulgaris)。该菌株产蛋白酶的最优条件为pH 6.5,发酵温度45 ℃,发酵时间5 d,在此条件下,蛋白酶活力最高,为214.99 U/g,这对酱香大曲中酱香风味物质形成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搭载后的大曲,曲霉、乳酸菌等均有所增加。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和模糊综合评价表明,在稀醪与酒精发酵时,活性干酵母添加量0.2%、航天大曲添加量1.2%、醋酸菌添加量0.7%,发酵温度32℃;固态发酵时以醋醅含水量60%、翻醅次数为10次、醅温控制在38℃,固态发酵15d,生产的航天香醋酸味柔和、丰厚、营养丰富,具有航天大曲特有香气。  相似文献   

18.
采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图谱分析法对中温、高温两种大曲及其曲房空气微生物种类和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曲各阶段微生物PLFA种类数均高于对应曲房空气中的PLFA种类数,曲房空气中检测到的多数微生物种类在对应大曲中皆能被检测到。大曲及曲房空气细菌生物量均在发酵第4阶段达到最大值,其中中温大曲为78.09 nmol/m3,其曲房空气为36.24 nmol/m3;高温大曲为103.62 nmol/m3,其曲房空气为88.39 nmol/m3。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中温大曲以嗜热解氢杆菌、革兰氏阴性菌为优势菌群,其曲房空气以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为优势菌群;高温大曲在发酵0 d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优势菌群,后期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优势菌群,其曲房空气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优势菌群。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中温大曲及其曲房空气微生物在发酵前期群落组成相似;高温大曲及其曲房空气在整个发酵过程中组成相似(除第4阶段)。  相似文献   

19.
以清香型白酒大米查酒醅发酵工艺为基础,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究发酵温度、水添加量、大曲添加量、发酵时间等影响因素对清香型白酒发酵过程酒醅中乙酸乙酯形成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乙酸乙酯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清香型白酒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发酵温度、水添加量、大曲添加量、发酵时间对酒醅中乙酸乙酯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最佳发酵工艺为:大曲添加量12.2%,发酵温度28℃,水添加量118%、发酵时间21 d。在此优化条件下,酒醅中乙酸乙酯含量最高,为(0.91±0.02)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