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比较分析自然低温仓房(16℃)、空调控温仓房(20℃和25℃)以及不作控温处理的对照仓房储藏大米度夏时主要质量指标和品质指标变化规律、害虫发生情况,探讨储备大米宜储性控制关键指标,研究大米储藏安全度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温度16℃、湿度65%是优质籼米黄花粘储藏防虫保质的最优储藏条件。在20℃、25℃储藏条件下的大米需结合防虫技术才能安全度夏,自然温度储藏条件下的大米不能安全度夏;色泽气味和品尝评分值是黄花粘宜储性控制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2.
优质籼米地下仓储藏过程中品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成品粮绿色、安全的储藏方法,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利用地下仓储藏黄花粘和籼优998两种优质籼米,定期检测水分、碎米总量、小碎米率、垩白粒率、黄粒米、直链淀粉、品尝评分值、色泽气味、不完善率、害虫虫口密度等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实验期间,大米水分呈小幅下降;2种大米不生虫时间长达13个月;小碎米率、色泽气味等指标无显著性变化;碎米总量、黄粒米、不完善粒含量小幅增加,直链淀粉含量逐渐增加,但均未导致大米质量等级下降;垩白粒率显著增加,品尝评分值显著下降,且均造成大米质量定等下降。根据国家标准《大米》的规定,籼优998于储藏3个月后,质量定等由二级降为三级,储藏6个月后,已不属于优质籼米,黄花粘于实验结束后仍为优质籼米三级。说明地下仓具有良好的保湿、保鲜和害虫抑制效果,优质籼米耐储性能与储藏条件和品种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比较不同储存条件对成品大米垩白程度的影响,以"辽星"粳稻大米为样品,设定10、15、20、25℃以及常温条件等五个温度进行控温、湿度储存实验。经过6个月储存,在所有储存温度条件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呈上升趋势,且温度越高,上升幅度越大;低温条件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增加幅度较小。25℃条件下变化明显,垩白粒率由6.1%上升到22.6%,垩白度由2.2%上升到5.7%。粳稻大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储藏时间呈现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以籼米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处理温度、不同作用功率的脉冲微波对籼米水分、裂纹粒率、碎米总量、垩白粒率、黄粒米率、食味值等质量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供试大米碎米总量、垩白粒率、食味值未出现规律性变化且无显著性差异;裂纹粒率有所增加,无显著性差异;黄粒米率有所增加,部分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水分含量,损失幅度较小。研究结果为科学利用脉冲微波防治大米加工储藏过程中的害虫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不同水分大米储藏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验室人工模拟条件下控制大米的储藏温度和水分,对储藏大米进行了为期13个月的试验研究。在研究期间对影响大米质量的感官指标、脂肪酸值等数据进行定期检测。结果表明:高水分大米经高温条件下储藏,当脂肪酸值达25mgKOH/100g时是大米的安全储藏期限;较低水分的大米常温或准低温下储藏,其安全期限以感官指标来判定。提出了不同含水量的大米在不同温度下的安全储藏期限。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优质稻谷的储藏品质变化规律和储藏周期,以黄华占、湘晚籼13号和盛泰优18号3种优质籼稻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定期监测其储藏品质.试验结果表明:温度是优质籼稻储藏的关键指标之一,温度越低,优质籼稻色泽气味、脂肪酸值和品尝评分值等储藏指标所反映的粮食劣变程度越低.在15和20℃控温条件下,3种供试优质籼稻储藏指标在2年试验期间一直维持宜存等级,25℃控温和自然条件下,供试优质籼稻谷在试验期内不能一直维持宜存等级.因此,为延长优质籼稻储藏期,可适当降低储藏温度.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优质稻储藏入库前水分含量,本研究以不同水分梯度(11.5%、12.5%、13.5%、14.5%、15.5%、16.5%)的优质稻分别放入15℃和20℃进行模拟储藏。研究储藏过程中其出糙率、整精米率、黄粒米、垩白粒率、大米糊化特性以及大米品尝评分等加工及蒸煮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含水量为13.5%~14.5%范围内出糙率较好,含水量为12.5%~14.5%范围内整精米率较好,含水量小于15.5%黄粒米能较好的控制,垩白粒率与水分含量关系不大,优质稻储藏半年即达到最佳食用品质且偏高水分优质稻食用品质稍好,含水量对稻谷糊化特性影响较显著,含水量较低时峰值粘度较低,含水量升高峰值粘度逐渐升高;准低温以下温度储藏优质稻,其出糙率、整精米率、黄粒米率、垩白粒率、米饭品尝评分与储藏温度无关,RVA糊化特性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高峰值黏度变化快。  相似文献   

8.
通过两种成品大米在16、18和20 ℃三个准低温条件下,储藏6~12个月期间理化、外观、食味和糊化特性等品质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大米的脂肪酸值、黄粒米含量和回生值均随储藏温度升高和储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食味值逐渐下降,尤其是在20 ℃条件下变化显著。多项品质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降维处理后,分别在优质籼稻和优质粳稻中提取4和3个主成分,主成分综合得分随着储藏温度的升高和储藏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偏低水分籼米16 ℃储藏期8~12个月的品质与18 ℃的储藏期6~8个月和20 ℃储藏期6个月的品质相当,保持18 ℃储藏10~12个月的品质在20 ℃的储藏期约为8个月;偏高水分粳米保持16 ℃储藏10~12个月的品质,在18和20 ℃的储藏期约为6个月。为成品大米低温储藏实践中,温度条件的精细化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粮食与油脂》2017,(10):44-46
采用正交试验表研究不同微波处理温度、微波处理功率对不同水分的供试籼米的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47~65℃微波温度处理范围内,供试大米碎米总量、垩白粒率、黄粒米和品尝评分值等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直链淀粉含量呈现显著性变化,脂肪酸值和水分含量显著下降。需进一步改进微波工艺。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分析早籼稻在收获后,以糙米形式过夏及其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将初始水分含量分别为15%、17%、19%和21%的糙米,分别在低温15 ℃左右(L组)、中温25 ℃左右(M组)、高温35 ℃左右(H组)3种不同温湿度动态条件下模拟储藏240 d,观测糙米表面颜色、脂肪酸值、质构特性、糊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温湿度动态变化过程中,储藏温度和糙米水分对糙米储藏特性和储藏后品质影响显著(p<0.05);初始水分含量则与糙米主要质构特性、糊化特性指标极显著相关,但高水分糙米储藏后主要质构特性、糊化特性指标均未见改善,脂肪酸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糙米品质发生劣变。正常(15%)或偏高水分(17%、19%)的糙米在正常(低温和中温)储藏条件下安全储藏期为120 d,如若控温(低温)条件下可以延长正常水分糙米储藏期至180 d。糙米在入夏高温储藏时初始水分须控制在15%的安全水分以内,偏高水分(17%、19%)的糙米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发生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11.
糙米储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对糙米在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进行综述,包括如水分、脂肪酸、淀粉总量、过氧化氢酶和粘性等特性;同时介绍贮藏过程有害生物对糙米品质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优质稻储藏入库前含水量,本研究以不同水分梯度(11.5%、12.5%、13.5%、14.5%、15.5%、16.5%)的优质稻为研究对象,通过放入15、20℃进行模拟储藏。研究储藏过程中其整精米率、发芽率、发芽势、脂肪酸值、峰值黏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准低温下储藏,含水量为12.5%~14.5%范围内整精米率较好,含水量为14.5%以下,其发芽率、发芽势较好,含水量为12.5%~15.5%都能保证脂肪酸值在较好水平,含水量对稻谷糊化特性影响较显著,含水量较低时峰值黏度较低,含水量升高峰值黏度逐渐升高;准低温以下温度储藏对优质稻整精米率、发芽率、发芽势影响不大,温度越高脂肪酸值、降落数值增加越快,RVA糊化特性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高峰值黏度变化快。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掌握不同储粮温度及储藏方法稻谷的发芽率、脂肪酸值、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等品质指标随储藏时间的变化规律,测定了不同储藏温度下常规和气调储藏稻谷的各项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当储藏温度较低时,常规和气调储藏稻谷的各项检测指标较为接近;而高温储藏时,气调储藏稻谷的各项检测指标均优于常规储藏。因此,稻谷储藏时,低温储粮应是首选方案,当低温不易实现时,可选择气调储藏以减缓温度对稻谷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大米的主要生产和消费大国,但由于经过加工后的大米失去了皮壳的保护层,在储藏期间常因呼吸、氧化和酶的作用而发生若干化学变化,从而导致其品质发生变化。因此,寻求一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保鲜效果,以延长大米保质期的包装方法迫在眉睫。研究了在自然、充CO2、充N2和抽真空包装方法下大米储藏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4种包装方式中,真空包装的品质变化幅度最小,是延缓大米品质变化最好的一种包装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以常规储藏(空气组)作对照,将水分13.5%的优质稻在温度为35、40、45℃下进行氮气储藏,通过测定黄度指数、脂肪酸值、出糙率、整精米率研究优质稻黄变程度及黄变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显示,高温可使优质稻发生黄变,温度越高,黄度指数越大,黄变程度越深。在35、40、45℃下储藏45 d,氮气组优质稻黄度指数比对照组分别低1.2、2.2、3.0,说明氮气气调可有效降低优质稻的黄度指数。在优质稻黄变过程中,温度与脂肪酸值成正比,与出糙率,整精米率成反比。在45℃下储藏45d,氮气组和对照组优质稻品质变化最明显,其中氮气组脂肪酸值比对照组低7 mgKOH/100g,出糙率高0.20%,整精米率高16.05%,说明氮气气调可抑制优质稻脂肪酸的生成和整精米率的下降,但对出糙率影响不大。因此,在实际储藏优质稻中,应尽量避免高温,若无法避免,可通过氮气气调延缓优质稻的黄变及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16.
在农户储藏方式下,通过研究1年储藏期内糙米的水分含量、脂肪酸值、电导率、发芽率及品尝评分值的变化,探索储藏时间对辽宁省本地5种糙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糙米样品在储藏期间各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脂肪酸值和电导率在储藏期间逐渐增高,发芽率呈现下降趋势,而品尝评分值先升高后降低,糙米水分含量变化受环境温湿度影响,呈上下波动趋势。  相似文献   

17.
试验以普通籼稻谷(云恢290)加工的米糠为对照,分别检测了墨江紫米米糠和红河哈尼梯田红米米糠的营养成分,并研究了2种色稻米糠的储存品质.结果表明,2种色稻米糠营养成分和储存品质都优于云恢290籼米米糠,且紫米米糠优于红米米糠.  相似文献   

18.
糙米中含有硒、谷维素、甾醇、γ-氨基丁酸等多种营养物质,相对精米而言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随着人们对食品中营养价值追求的提升,糙米逐渐被大众所接受。然而,糙米的耐储藏性能较差,随着储藏时间和储藏条件的改变,糙米的各种品质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本文综述了糙米在储藏过程中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包括蛋白质、脂质逐渐氧化,脂肪酸值增加,不溶性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支链淀粉含量相对减少,陈米臭味增加,色泽变深等。米饭食用品质的变化表现为黏度下降、口感变劣、香味不纯,本研究可以为糙米的仓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糙米储藏过程中表皮、理化指标、化学组成及品质指标的变化,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糙米储藏领域所进行的各种研究,为糙米储藏技术及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