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三江源国家公园由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索加—曲麻河、果宗木查和昂赛5个保护分区组成。从三江源地区考察回来,有几点感受:一是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良好;二是三江源的文化传统对保护生态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是地方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从保护与建设角度,立足解决牧民脱贫和保护草场的问题,提出生态公益性岗位,使原来生态使用者变成了生态保护者,生态保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声音     
<正>"江源地区打个喷嚏,长江流域的生态就会感冒。这就是江源地区对于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性。"——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党委书记吴志广从2012年开始,长江科学院连续七年对江源地区进行了8次科学考察,对该地区的水资源、水生态、河道河势、冰川雪线、水土保持、人类活动影响等多个领域进行科学考察。2019年,长江科学院  相似文献   

3.
<正>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要。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是青藏高原及三大江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4月21日,三江源水生态文明建设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有关部门代表、专家学者、三江源区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就三江源水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问题进行研讨。水利部时任总规划师张志彤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科  相似文献   

4.
<正>三江源地势磅礴、景观恢宏、气候独特,虽然与西双版纳、神农架相比,生物资源及种类并不多,但类型非常独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对维系国家生态安全非常重要。但同时,其生态系统又非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坏生态系统退化,后果不堪设想。关于下一步如何做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谈几点建议。第一,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契机,结合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破除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壁垒,从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把三江源地区作为生态系统整体来  相似文献   

5.
<正>水资源是最重要的基础性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三江源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之源,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因此确保三江源"一江清水向东流",促进三江源自然资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续利用,对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和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  相似文献   

6.
做好水量分配工作,是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要求,也是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配置和管理,保护好水生态与环境,从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重点对水量分配的必要性和原则、方法进行探讨,并简要的介绍了安徽省水量分配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7.
<正>"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三江源等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稳定提升,中游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这番话,既是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赞许,也是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基于PDSI指数的三江源干旱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三江源地区12个气象站点1971—2004年的气象资料,利用修正的Palmer旱度模式,计算分析了三江源地区PDSI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Morlet小波变换系数分析了PDSI指数的变化周期。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有变干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其中黄河源显著变干对三江源变干影响较大;三江源地区干旱发生年份与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年份基本相近;三江源地区西北较干旱、东南较湿润;经小波分析,三江源PDSI指数大约有20 a的第一主变化周期,与太阳双黑子活动周期相近,在20 a周期内还包括11~12 a和6 a的小周期;三江源干旱化与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密切相关,尤其是夏、秋两季。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两个可持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水土资源和生态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水土流失既是资源问题,又是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水土保持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目标是实现"两个可持续",即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维护.水土保持只有通过实现"两个可持续",才能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三峡地区自然环境现状是好的。为了保护该地区的生态与环境,做好三峡工程施工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要。根据不同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可基本克服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和水源区的特点和现状作了综合评述 ,指出缺水区黄淮海流域的缺水特点。虽然调水水源区长江径流丰沛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 ,缺水现象时有发生。通过长江口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对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裴勇  龚华  张锁成 《人民黄河》2001,23(8):16-17
分析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预测了21世纪初期沿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五”期间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布局以及工程建设安排的原则。为促进沿黄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并保障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充分考虑各省(区)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建设安排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提出了“十五”期间各类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安排的规划意见,工程安排上突出了节水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3.
大渡河干流水电开发的战略地位及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渡河于流水能蕴藏量丰富,技术可开发量为2587.6万kW,足全国联网战略目标的骨干河流,是实现国家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实施“西电东送”战略及“川电外送”的基础项目。大渡河干流水电开发将对改善四川电源结构,保证四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加快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和绿色生态屏障的建设,促进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脱贫致富具有巨大的作用。在我国乃至世界能源问题愈加突出的大背景下,大渡河的资源开发必定将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三江源区是我国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关键地区,其生态与环境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要建立三江源区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应确立有利于三江源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制定并实施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法律,健全完善监督机制,提高三江源区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公众对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15.
针对流域生态建设和保护中的外部性问题,介绍了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和主要特征。分析了我国在生态补偿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建立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是缓解水源涵养区在保护生态和加快发展中面临的双重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以新安江流域为例,探讨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提出流域生态共建区和共享区的概念和范围,对建立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的原则和步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崔磊  顾洪宾  高繁 《水力发电》2022,48(1):1-4,129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后,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金沙江水电开发的先决条件。为此,分析了金沙江水电开发利用自然河段的情况,研究了水电开发利用金沙江自然河段的演变发展及后续趋势,总结了水电规划建设过程中减少开发对自然河段影响的对策措施,并提出了有关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淮河流域未来情景描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气候过渡带,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洪、涝、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在分析现有防洪减灾策略存在的不足基础上,提出了以流域为单元的国土综合整治防洪策略,协调人口和经济发展与流域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蓄滞洪区功能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以及新的管理思路,描绘了处于困境的淮河流域和蓄滞洪区发展的未来情景.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超大规模跨流域调水的重大工程。水源区的水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调水安全和工程的成败。陕南的汉江、丹江流域是水源区的腹地。本文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自然环境、自然灾害、水土流失、植被覆盖、水质水量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了陕南水源区的水环境现状。水源区水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调水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只有处理好水源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水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有安全可靠、持续发展的输水环境。  相似文献   

19.
河流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有限的河川径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维持河流健康生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山西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超重型的工业结构,高强度的水资源开发,脆弱的河流生态环境,给山西河流生命健康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造成河川径流量严重衰减,河流水质进一步恶化,水源涵养功能急剧下降,河网调蓄容量进一步减少。本文就此从水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的角度,提出了实施"生态治河"工程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20.
建设"数字黄河"工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数字黄河”,就是借助全数字摄影测量、遥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手段及传统手段采集基础数据,对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构成建成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对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