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从基酒产量、优质品率、总酸总酯浓度、主要酸类酯类物质含量等多个方面对适当降低摘酒浓度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发现适当降低摘酒浓度能提高基酒的单位甑产量,但对优质品率略有影响;主要酯类物质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含量差别不大,但乳酸乙酯和主要酸类物质己酸、乙酸、丁酸含量则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正因酸含量高,使其勾调的低度酒酯水解反应得以缓解;同时,酒中高浓度的乳酸乙酯也会随贮存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因此,采用适当降低摘酒浓度生产的基酒更利于公司低度酒产品开发及货架期的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2.
清香型白酒香味成分贮存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对贮存时间不同、酒龄相同、酒度不同的汾酒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度酒在贮存过程中比较稳定,其主要香味成分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均随酒龄增大而减少,相应的酸含量增加;而低度酒和降度酒在贮存过程中质量变化较大,香味成分随酒度的降低而改变了原有的平衡,使酒中酸增加,酯类减少。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升产品质量,对贮存二锅头酒的酸酯含量、感官进行研究。乙酸乙酯、乳酸乙酯、总酯含量在贮存过程中减少,初期下降幅度大,随着贮期延长,降幅变缓,其中乙酸乙酯含量降低幅度大于乳酸乙酯含量。乙酸乙酯含量的降低,受酒体酒精度、贮存温度的影响,酒精度降低、贮存温度高,乙酸乙酯含量降低幅度都会增大。随着酒体酒精度降低,乳酸乙酯含量降低幅度增加,贮存温度对其影响不大。在贮存过程中,随着贮存时间延长,乙酸、乳酸、总酸含量增加,初期增长量较大,后期增长变缓,同时乙酸含量的增幅大于乳酸含量。乙酸含量的增长受贮存温度和酒体酒精度的影响较大,贮存温度高、酒体酒精度降低,乙酸含量增长速度都会加快。乳酸含量的增长受酒体酒精度影响较大,酒精度降低,会加速乳酸的生成,但贮存温度对乳酸含量的影响不大。在贮存过程中,酒体酒精度对酒的感官影响较大。高度酒随着时间延长,出现陈香,口感由醇厚变得绵甜,回味悠长舒适。低度酒在贮存前期出现果香,口感由醇和变得柔和,后味爽净;后期香气呈现陈香,口感寡淡,后味短。贮存温度对酒的感官变化影响不大。二锅头白酒贮存期酸酯含量、感官变化规律的研究,对二锅头白酒的质量控制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对公...  相似文献   

4.
低度曲酒贮存过程中质量变化的研究(下)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第二部分低度曲酒贮存过程中质量变化的探讨一、芳香成分变化的探讨“(-)酒精度从所测&据来看酒精度略有降低,但变化不明显,经过一年时间最高的差0·15%,而最低的仅差0·07%,酒样在贮存过程中酒度的降低一般系由于挥发损失,因此次酒样均系通过密闭性试验的瓶装酒,由于密闭性较好,故酒度变化不明显。酒精度曲线变化图如图14。(二)有机酸类此次测定了酒样中11种有机酸,低度酒(38度一39度)和降度酒(52度~53度)所含酸的种类基本相同.其中浓香型(五粮液、流牌)酸含量在10mp/100ml以上的为乙酸、乙酸和乳酸3种;五一10ig…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泸州老窖浓香型白酒(泸型酒)酿造过程中上、中、下层酒醅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基于酯类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三层酒醅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醇类、酸类和酯类,其在不同层酒醅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相似,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变化不明显;发酵前期(0~15 d),酯类物质相对含量上升,酸类物质相对含量下降,发酵后期(18~39 d)这两种物质变化趋于平稳。发酵结束时,上层酒醅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最高,下层酒醅次之,中层酒醅最低。PCA结果表明,泸型酒发酵过程分两个阶段,发酵前期特征酯类物质为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等,发酵后期特征酯类物质为己酸乙酯、乳酸乙酯等。  相似文献   

6.
将一年酒基和新酒基分别放置在常规酒库和露天环境中,贮存过程中监测和分析两种环境下酒基的总酸、总酯、四大酸酯、乙醛、酒损和口感等变化,以考察贮存环境对特型酒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贮存环境下,总酸为上升趋势,总酯为下降趋势,但露天贮存环境中的总酸增幅和总酯下降幅度均较室内酒库的大,其中,贮存在露天环境中一年酒的乳酸增幅最大,接近0.6,而贮存在露天环境中的新酒乙酸增幅较大。感官结果表明,露天贮存环境下,新酒基除杂老熟速度快,在露天环境中贮存3个月时间相当于在室内贮存一年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浓香型白酒蒸馏过程不同馏分中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浓香型白酒蒸馏过程不同馏分中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蒸馏过程中总酯随酒精度的降低呈“下降-平衡-上升-下降”趋势,己酸乙酯、乳酸乙酯含量随贮存延长而下降.低度酒中乳酸乙酯下降较为明显,乙酸乙酯基本没有变化,丁酸乙酯略有上升;醇类物质中,甲醇基本不变,正丙醇含量在断花前的前段呈现稍微增加,断花后正丁醇含量有少许增加,与正丁醇相反,仲丁醇和异丁醇无变化,断花后各段异戊醇含量都较少,正己醇在后期含量稍微有增加,贮存后醇类物质变化不大;总酸在断花后的各段酒中增加量显著,乙酸的增加趋势和总酸相似,不同的是总酸呈平稳增多,而乙酸是波动增加,丁酸与乙酸、总酸变化趋势相似,贮存后总酸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贮存期越长增量越多,乙酸和丁酸稍有上升趋势;乙醛和乙缩醛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蒸馏过程中随酒度下降而下降,而经贮存后则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随贮存期的延长而大幅度的增加,部分流段增加量达到1倍以上,断花前各段增加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8.
浓香型白酒贮存过程香味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贮存时间不同、酒龄相同、酒度不同的浓香型白酒的主要香味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度酒在贮存过程中比较稳定,其主要香味成分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均随酒龄延长而减少,相应的酸含量增加;而低度酒在贮存过程中质量变化较大,香味成分随酒度的降低而改变了原有的平衡,使酒中酸类增加,酯类减少.  相似文献   

9.
青稞酒生产过程中采用“清蒸清烧四次清”酿造工艺、花岗岩窖池、固态发酵、清蒸流酒,"一清到底"的工艺,青稞酒风格特征是清香纯正,醇甜柔和,自然协调,后味爽净。其主体香味成分是乙酸乙酯,与适量的乳酸乙酯等构成的复合香气[1]。原酒在生产过程中因酒头、酒基以及酒尾风味物质的不同,便于今后的调味和勾兑,常常需要分开单独贮存,其中酒头调味酒对于青稞酒生产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研究表明:青稞酒酒头中的总酯含量、乙酸乙酯、杂醇油、醛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青稞酒酒基的含量,而总酸和乳酸乙酯的含量则是酒基中明显高于酒头。通过理化分析检测总酸、总酯含量和色谱分析检测微量成分的检测方法对青稞酒原酒酒头和酒基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温度、pH值、酵母添加量条件下发酵枣酒中的风味物质和甲醇含量进行检测,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着重分析了不同发酵条件下VIP(Valu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值大于1、P值小于0.05的标记物含量及差异性,探究不同发酵条件对枣酒风味的偏向性差异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pH值发酵条件主要会对枣酒中萜类物质、酯类物质及烃类物质含量产生影响,且自然pH值条件下发酵的枣酒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最高,酯类含量占总挥发性香气物质比例最高;发酵温度变化对酯类物质的偏向性差异影响最大,且发酵温度为28℃时,枣酒中挥发性香气成分较丰富,酯类含量较高;不同酵母添加量对枣酒中酯类物质的偏向性差异影响较大,对挥发性香气成分种类数影响不大,但酵母添加量过多会使挥发性香气成分总量明显降低;低pH值发酵条件下果胶酶活性较低,分解果胶能力下降,导致枣酒中甲醇含量显著降低,而其他发酵条件下甲醇含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1.
经过对1996年及1999年灌装的种子牌系列浓香型白酒的理化指标检测,发现在贮存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很大,总酸,固形物呈上升趋势,总酯,己酸乙酯呈下降趋势,其升降幅度与贮存时间相关,时间越长变化越大,贮存3年的高低度5个样平均总酸上升18.2%,28度样总酸上升28.3%,50度样总酸仅上升11%,固形物平均上升39.2%,28度样上升43%,50度样上升18%,总酯平均下降24%,28度样下降34%,50度样下降31%,己酸己酯平均下降32.4%,28度样下降59%,50度样下降32%,贮存6年的5个样总酸平均上升39.8%,28度样上升52%,50度样上升41%,固形物平均上升71.8%,28度样上升635<50度样上升77%,总酯平均下降42.4%,28度样下降54%,50度样下降31%,己酸乙酯平均下降51.8%,28度样下降69%,50度样下32%.  相似文献   

12.
对贮存1年的38度和56度瓶装大庆老窖酒的微量成分变化、感官品评、酒质风味影响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瓶装后的低度酒即使密封较好,贮存一年以后,口味显得平淡,这是因为酒中微量成分量比关系发生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3.
张和笙 《酿酒科技》2003,(4):58-59,61
对清香型白酒贮存过程的物质变化进行研究,认为清香型白酒贮存过程中,总酯逐渐升高,总酯逐渐下降,后期趋于平稳状态,低度酒比降度酒升、降幅度明显;高级醇有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从白酒贮存过程中成分变化谈勾调理念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宗奇  张旭 《酿酒》2008,35(6):48-50
从不同香型白酒在贮存过程中微量成分的变化证明,白酒在不同酒度、不同贮存时间的贮存过程中,微量成分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即总酸升高,总酯降低,口感改变等。为适应成品白酒在一定的贮存(包括货架期)期内,理化指标继续符合国家标准和产品风格的稳定,应采取:更新勾调理念、根据企业运行情况确定贮存时间、按微量成分变化结果设计产品的微量成分。将会对成品酒在预定的贮存期内质量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浅谈浓香型白酒贮存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蒸馏出的酒由于低沸点的微量成分含量较多。而使酒体辛辣、暴糙,经过一定的贮存期后,各微量成分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口感变得绵柔、醇和,使酒质改善。适当合理的贮存是成品酒勾兑的基本要素和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张国强 《酿酒》2014,(4):16-17
中国白酒的韵味在白酒的设计、勾调上体现为基础酒和调味酒系纯谷物发酵酿造,具有相应的贮存窖藏期;感官上色、香、味平衡,口感自然,品质稳定,饮用时"高度酒不烈、低度酒不淡"。  相似文献   

17.
新工艺白酒中,己酸乙酯香气随酒度增加而下降,乳酸乙酯有助香作用,乙酸乙酯对己酸乙酯有掩盖作用;适量丁酸乙酯对己酸乙酯有助香作用,杂醇油对己酸乙酯有相杀作用。酒精要符合国家食用标准,并采用净化介质法,活性炭法,高锰酸钾法,复蒸法处理。选用合格的香精和香料,避免影响白酒质量。浓香型白酒配方设计,根据口感要求而定。利用固态白酒,酒头,酒尾和中草药勾调新工艺白酒,能够使产品提高质量,突出白酒风格。  相似文献   

18.
借助衍生化方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并结合代谢组学的分析方法,对不同年份基酒中差异化合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基酒共鉴定出59种化合物,包括30种有机酸、10种氨基酸、7种糖类物质、7种糖醇类物质和5种其他化合物。样本树状图、PCA和PLS-DA分析发现新酒和贮存2年的酒归为一类,贮存3年和5年的酒归为一类,贮存7年和9年的酒归为一类,不同年份基酒之间分类明显,表明不同年份基酒之间在化合物种类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别。通过VIP变量重要性筛选出20种差异化合物,包括有机酸、氨基酸、糖类、甘油等,这些物质在贮存过程中含量明显升高,这与酒海制作过程中内壁材料的特殊性有关,这也是新酒经过酒海贮存一段时间后酒体变得更加醇厚的原因,酒海贮存对于酒体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膜超滤技术在低度浓香型曲酒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膜超滤技术可有效除去白酒因高级脂肪酸乙酯含量过高降度后出现的浑浊、失光现象。该法过滤效果好,运行成本低,酒中香味物质损失少,1t酒可节约14.14元,按年产5000t低度粮食酒,可节支39.57万元。(孙悟)  相似文献   

20.
赵存奎 《酿酒科技》2011,(10):68-69
以24个月为货架期,对不同酒度的青稞酒中的主要醇、酸、酯等成分进行跟踪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贮存期间,不同样品酒的酒精度无变化;随贮存期延长,总酸呈上升趋势,酒度越高,总酸上升趋势越明显;总酯呈下降趋势,酒度越低,总酯下降幅度越大;固形物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