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影响油脂脱色效果的因素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赵军 《中国油脂》2003,28(2):20-22
吸附脱色是现代油脂加工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脱色方法,影响吸附脱色效果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错综复杂而又相互联系,作者结合生产实践,从吸附剂,脱色原料油的质量及脱色工艺参数等方面分析了它们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天然油脂含有各种不同的色素。有些色素通过脱色工艺中漂土的吸附或氧化在油中消失。有些色素则被固定。油中还有些无色先头物质(precursors)在脱色过程中被氧化成为难于被漂土吸附的色素。在油脂脱色的过程中,这些作用同时进行。所以各种油脂在一定操作条件下(温度、真空度及一定脱色剂)有一定的最佳脱色时间。一批被脱色的油脂的每一个质点应该有均等的脱色机会。把这一原则贯彻到连续脱色的设计中去。对脱色设备作了比较彻底的改革。采取管道加热、管道反应(脱色)及管道冷却代替一般常用的热交换器及脱色罐。通过设备及工艺的合理化。可以提高脱色效率,节约脱色剂及降低油脂损耗,这样的革新是实验室工作指导设计的良好范例。  相似文献   

3.
吸附脱色是当前油脂精炼主要脱色方法,除脱除色素外,吸附脱色对油脂中黄曲霉毒素、残留农药、重金属、多环芳烃、反式脂肪酸、生育酚、甾醇、木酚素等具有重要影响。该文从食用油脂安全和质量角度,综述吸附脱色对油脂中有害、有益物质影响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食用油脂脱色工艺和脱色塔结构对脱色效果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较为详细的分析了油脂连续脱色时不同脱色工艺、工艺条件及其主要设备-脱色塔结构的差异等三方面因素对油脂脱色效果的影响,以供实际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大豆磷脂颜色的来源 ,大豆磷脂褐色物质的生成。介绍了磷脂中产生各种气味的物质和油脂加工过程中混合油吸附过滤和脱色、水化脱胶工艺条件、脱胶剂对大豆磷脂颜色的影响。对磷脂制备工艺中常采用的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氢化学脱色法以及浓缩磷脂的白土脱色、浓缩磷脂活性炭吸附脱色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研究了不同活性白土添加量、脱色时间和脱色温度对冷榨胡萝卜籽油脱色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冷榨胡萝卜籽油吸附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白土添加量4%、脱色时间33 min、脱色温度62℃,在此条件下脱色率为68.33%,与理论脱色率68.49%接近,脱色后油脂澄清透亮,脱色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植物油中的色素不仅会影响油脂的色泽,还会降低油脂的品质和贮藏稳定性。脱色过程是去除油脂不良色泽的重要工序,而吸附脱色是油脂企业加工过程中最常用的脱色方法。概述了植物油中色素的来源以及色素的存在对油脂营养和安全性的影响,简要介绍了膜脱色法、光能脱色法、超声辅助脱色法、热脱色法、吸附脱色法等常见的脱色方法,综述了活性白土、活性炭、凹凸棒土(石)、硅胶和复合脱色剂等吸附剂的应用研究进展,总结了吸附脱色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如脱色过程中废白土处理率低、深色油脂脱色难,并提出了解决建议(提高废白土中油脂的回收利用,开发针对性的脱色方法等),最后针对目前油脂工业脱色技术的现状和在脱色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研究凹凸棒土对油脂脱色的效果及对油脂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优化试验法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凹凸棒土脱色效果的3个主要因素的主次关系为脱色时间活性炭添加量脱色剂用量;最佳工艺条件为预脱色15 min、复脱色15 min、废白土1.0%、凹凸棒土2.0%、活性炭0.1%时,综合脱色率为95.97%。  相似文献   

9.
不同成熟度国产大豆对大豆油脱色工艺及回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不同成熟度的国产大豆所制备的脱胶油为原料,采用化学氧化和物理吸附的方法对其进行脱色处理,考察了不同工艺条件下对脱色效果、回色现象以及脱色油的主要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物理吸附真空脱色工艺,活性白土的添加量4%,脱色温度90℃,脱色时间30 min,其脱色效果最好.脱色后的油脂放置一段时间后,熟大豆脱色油发生回色现象,而青大豆油色泽反而变浅.  相似文献   

10.
以稻壳灰经硫酸活化处理后,对废煎炸油进行脱色研究,探讨了酸化稻壳灰用量、脱色温度、脱色时间及搅拌速度等因素对脱色效果的影响,并与活性白土吸附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用酸化稻壳灰进行油脂脱色,其最佳吸附条件为:酸化稻壳灰用量7%;脱色温度80℃;脱色时间15~20min。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三种不同种类的粉状活性炭为研究对象,绘出其各自对淀粉糖浆脱色的吸附等温曲线,通过比较选择经济合理、吸附性较好的炭粉供大生产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木耳可溶性膳食纤维理化性质的研究,分析碳酸钠脱色对木耳可溶性膳食纤维性质的影响。方法测定脱色前后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水合能力(持水力、结合水力、膨胀性)、吸附性(持油力、吸附胆固醇能力、吸附亚硝酸根离子能力)、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图,确定碳酸钠处理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性质的影响。结果碳酸钠脱色处理使木耳可溶性膳食纤维表面变得疏松多孔、层次分明,与未脱色木耳可溶性膳食纤维相比化学组成基本相同,结合水能力略有降低,但吸附性有所增强。结论碳酸钠处理改变了木耳可溶性膳食纤维的表面结构,减少了亲水基团的数量,但其基本性质变化较小,不影响木耳膳食纤维的正常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碱炼法脱酸、活性白土分批脱色对鱿鱼内脏粗提油进行精炼。分别以酸价和脱色率作为脱酸和脱色效果的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精制工艺,同时分析测定了精制前后鱿鱼内脏油的相关理化指标。结果表明鱿鱼内脏粗提油的最佳脱酸工艺为:碱液浓度26 °Bé、碱炼温度54℃、碱炼时间26 min,在此脱酸条件下鱿鱼内脏油的酸价为(0.63±0.05)mg/g;最佳脱色工艺为:活性白土添加量3.7%、脱色温度88℃、脱色时间60 min,在此脱色条件下鱿鱼内脏油的脱色率为92.38%±1.25%。精制后鱿鱼内脏油的酸价和色泽达到一级精制鱼油的质量标准,其他各项理化指标达到或接近二级精制鱼油的质量标准。精制后鱿鱼内脏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38.91%,其中EPA和DHA含量分别为12.56%和16.32%。以上结果说明本研究优化的工艺能够对鱿鱼内脏粗提油进行有效的精炼,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4.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色素,从而影响了产品的质量。现有生产工艺中,采用的是活性炭进行脱色,这种工艺的弊端在于生产成本高,生产环境差等问题。本文结合杭州味精厂二道母液现场试验,介绍纳滤膜分离技术在味精二道母液脱色中的应用情况,为今后味精母液脱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粉末活性炭、K-15颗粒活性炭和732阳离子树脂等三种脱色剂对丙酮酸发酵液的脱色条件、脱色效果及其对丙酮酸的吸附程度。结果表明,732阳离子树脂是理想的脱色剂,具有脱色、沉淀蛋白质和去除钠离子三种功用。确立丙酮酸发酵液的脱色工艺为:离心发酵液阳离子柱脱色和改性发酵液后续工序,减少了离交法提取丙酮酸的环节,增加丙酮酸提取的收率。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离子交换纤维脱色预处理对HP-20吸附甜菊糖苷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交换纤维可显著脱除甜叶菊提取液中的色素,色素脱出率达89.59%,但对甜菊糖苷基本无吸附.在HP-20吸附树脂前增加CL型离子交换纤维对减轻后工序HP-20吸附树脂负荷,提高产品质量有较大帮助.HP-20吸附树脂可用85%乙醇溶液替代甲醇作为洗脱剂,用95%乙醇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再生以保持吸附树脂的吸附效能.  相似文献   

17.
李喜田 《中国油脂》2020,45(7):110-113
食用植物油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影响油脂的质量,如:原料,采购中质量验证不到位,原料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质量检验措施不足;生产加工环节,油料的清理程度不够,油脂的精炼方案不够完善以及相关参数缺乏准确性,关键控制点的确定不准确或不够,生产作业指导书的制定缺乏完整性;车间布局和设施,车间布局欠合理,没有按要求对灌装区域和其他作业区分隔,工作人员净化方面不足;企业管理方面,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和措施等。针对以上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以保证食用植物油质量。  相似文献   

18.
5-羟甲基糠醛是影响果葡糖浆风味的异味物质之一,在果葡糖浆的生产工艺上无法完全去除,需要通过调节工艺参数得以控制。通过分析活性炭对5-羟甲基糠醛的吸附力及对糖浆的脱色效果,得出了不同工艺制造的粉状活性炭的优劣性,为果葡糖浆生产厂家活性炭的选择及添加比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活性炭对紫贻贝蛋白的酶解液进行脱色,以活性炭添加量、溶液pH、脱色时间和脱色温度为试验因素,感官评定、脱色率和氨基酸损失率为综合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紫贻贝蛋白酶解液的脱色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的最佳脱色条件为活性炭添加量0.6%,pH 3,脱色时间20min,脱色温度20℃。该条件下,酶解液的脱色率、氨基酸损失率、感官评分分别为81.6%、19.4%、8.8。因此,活性炭可用于紫贻贝酶解液的脱色,脱色后的酶解液可用于制备热反应海鲜味香精。  相似文献   

20.
为了优化活性炭对碱蓬多糖的脱色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碱蓬多糖脱色过程中的活性炭用量、脱色温度、脱色时间和pH为影响因素,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进行响应面法分析,确定碱蓬多糖的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活性炭用量3.3%,脱色温度53 ℃,脱色时间43 min,pH5.4,脱色率为65.38%,RSD为1.74%。该优化工艺简单、稳定、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