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刘刊  李翔宁 《时代建筑》2012,(6):144-147
有着悠久历史的米兰三年展对世界范围认识设计和建筑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2012年米兰三年展“从研究到设计——同济建筑师展”,邀请包括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在内的27位建筑师及其团队的50个建成作品参展,从不同视角描绘了当代中国建筑的真实相貌。因为参展建筑师全都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或者在同济大学任教,使这次展览成为西方了解同济实践的重要展览事件。从倡导“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教学体系开始,同济学派对现代建筑理性精神的执着坚持,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和建筑教育发展富有特色的重要一支。  相似文献   

2.
<正>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已走过60年,这60年是对现代建筑思想的积淀与传播,是对现代科学精神的坚持与信仰,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践行。学院不仅培养了数代人,实践了大量的重大项目,同时更坚持着"同济建筑"的学术精神和社会理想。学院是中国城市建设60年的研究者、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们回顾一个甲子的同济建筑之路,能够清晰地梳理从开创、发展到走向成熟的过程,由此发现同济建筑的精神内核。在主题文章中,郑时龄院士的文章追溯了"同济学派"的现代建筑意识,探讨了"同济学派"对中国现代建筑史的  相似文献   

3.
庭园研究是岭南建筑学派早期较为关注的领域,对庭园空间持续深入的研究构成岭南建筑学派设计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庭园研究与设计实践的相互促动以及岭南建筑师群体汇聚的接力式工作,助推了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现有研究对岭南庭园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设计作品有比较全面的介绍,而对岭南建筑师的庭园设计研究则缺乏相对系统的梳理,通过对岭南建筑师1950~1980年代的庭园设计研究文献的发掘,补全历史残片,明晰历史脉络,以助系统认识岭南庭园设计研究的发展,从另一个侧面察看岭南建筑学派敢于吸收、务实创新的精神,以及自觉协作、自由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冯纪忠先生(1915—2009)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创始人,中国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及风景园林的教育的一代宗师。20世纪30—40年代他就读于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接受系统的西方建筑学教育。他回国后在同济大学开始了长达63年的教学生涯,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中国建筑教育事业,对中国现代建筑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培养了中国现代一大批建筑师,并留下一批重要的建筑作品。作为中国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冯先生为同济大学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各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李翔宇 《时代建筑》2003,(2):140-140
在《Theorizing a New Agenda》一书的序言中,Kate Nesbitt把威尼斯学派作为60年代以来挑战与反思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思想策源地。1968年,塔夫里(Tafuri)在威尼斯建筑学院建立了建筑历史研究所,成为一块活跃的理论阵地。哲学家卡西亚里(Cacciari),历史学家Francesco Dal Co.(也包括了住在米兰的当时意大利新理性主义建筑师和理论家Aldo Rossi和Vittorio Gregotti)以威尼建筑学院为基地通过理论写作,编辑专业杂志与设计实践,使“威尼斯学派”成为建筑史和理论领域最有影响的思想流派之一。  相似文献   

6.
高校建筑设计院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实质上它起着建筑实验室的作用,创造了一批具有批判性的建筑。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融理论、实践与研究为一体,在设计思想、建筑教育思想、设计作品和建筑理论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同济风格,积极参与学科建设,不断探索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成为同济学派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几位同济建筑系前辈建筑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历史回顾,呈现同济早期现代建筑教育探索的多种途径、思想渊源及实践特征,以进一步认识这一建筑教育机构寻求现代建筑教育之路的独特贡献。同时也希望,这一回顾能有助于为20世纪中国建筑学成长的西方影响和自身发展轨迹提供更多的历史性思考。在庆祝同济建筑系成立60周年之际,本文谨以对部分历史人物的追忆,向开创同济建筑教育之路的所有前辈们致敬。  相似文献   

8.
朱晓明 《华中建筑》2005,23(5):175-177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强调建筑师全过程、职业化参与历史建筑维修的国家,它的建筑教育体系和注册建筑师制度具有必然的联系。从1999年开始英国又施行了注册保护建筑师的制度,乃皇家建筑师学会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专业细划,也逐步在影响建筑师的培养方式。该文抛砖引玉,以期对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历史建筑保护教育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流派直接继承发展了1930年代以来在学院派与官式建筑传统之外探寻现代中国建筑道路的思想新芽,系统呈现了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主流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全面碰撞融合的理论图景,亦成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之余绪在现代中国建筑理论探索中的映射,具有多重重要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本文将发掘本时段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余绪与现代建筑社会属性多重交叠下的理论探索,论述其对“复古思潮”的抨击抵抗及其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理论内涵,呈现其从“型造人”到“建筑文化自觉”的启蒙主义理论建构演进目标,总结这一群体及其理论建构作为现代中国建筑发展图景重要组成的意义与价值,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10.
钱锋 《时代建筑》2004,(4):20-25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不少建筑师曾在国外建筑院校接受了教育。他们回国后,不仅在国内创建了大学建筑教育,而且在教育体系发展的一系列过程中不断地发挥独特的作用。文章试图通过考察中国建筑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析这些海归建筑师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建筑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同济现代建筑思想的渊源与早期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锋 《时代建筑》2004,(6):18-23
同济大学建筑系是一所具有现代建筑思想渊源的院系。该系在新中国建筑教育整体转向苏联复古主义和学院派体系之后,仍然坚持不懈地对现代建筑及其教育进行了探索,体现出独特的个性色彩。文章将同济建筑系的现代建筑思想及其教育发展放在时代背景中加以考察,追溯其特点的渊源,并探讨其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下的系列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现代”还是“古典”?文远楼建筑语言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钱锋 《时代建筑》2009,(1):112-117
文远楼长期被看作中国早期杰出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文章通过分析发现该建筑不仅仅体现出现代主义特征在现代的形式之下还隐藏着多重西方古典建筑语言是一个深具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作品。文章着重分析该建筑中所隐含的西方古典建筑语言特征并从设计者的建筑思想角度探讨了作品具有复杂建筑语言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辛塞波  侯凤武  张立昆 《华中建筑》2007,25(12):178-181
古今中外,建筑就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该文分析了从中国近代以来,建筑教育中艺术课程所占的比重,以此来分析艺术学科在我国建筑学教育中的特征,并指出建筑学与艺术学科之间互补关系,以及适合我国当代建筑学艺术学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建国后1952年开始的建筑界院系调整至1966年建筑界发展停滞,这一我国建筑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分析当时的国内外背景及同济大学自身的历史及建筑教育特殊背景。在当时全国建筑院校学习苏联的氛围下,学院派建筑思想占主导,而同济大学仍然出现了大量对现代建筑空间、形式等多方面的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校园建筑实践。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同济出现的典型现代建筑进行研究,探究中国现代建筑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发展和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瑛  吴桂宁  潘莹 《华中建筑》2008,26(12):271-272
该文概述了华南理工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发展历史,总结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该课程由传统的基础训练型到现代的认知型以及进一步发展到综合(适应)改良型的各阶段特点,对广义建筑学中这一重要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并由此指出建筑教育的改革并不是一个终极目标,而是一个与时俱进,自我调整完善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经济与技术水平的落后是当地生态建筑的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尤其在黄土高原地区,如何在改善当地生活条件的同时,发展适合当地现状条件的生态建筑已成为目前被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在生态可持续理念的指导下,发掘当地传统建筑技术,吸取其中有益的生态要素和经验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在这一背景下,毛寺生态实验小学和无止桥项目的实施作出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和尝试。同时,也诠释了两种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扶助贫困之路。  相似文献   

17.
同济大学的建筑系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好几个来自不同院校的建筑学教学部门组成的,其中之一是圣约翰大学的建筑工程系。文章回顾了圣约翰大学建筑工程系的历史概况、教学特点建筑观点及其教学方法以及系内的各种活动。  相似文献   

18.
沈佳  丁文慧 《华中建筑》2006,24(7):28-31
该文首先提出当前我国在建筑策划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然后以四川省宣汉中学主教学楼设计过程为例,分析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认为系统、科学的建筑策划将为建筑设计提供社会性、实用性,科学性依据,是开发和创造建筑特色的源泉。同时建筑策划对提高建筑师的素质地位、加强建筑学同其他学科特别是新兴边缘学科的交流合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孔宇航 《城市建筑》2010,(12):15-17
以近十年当代中国建筑教育为背景,从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视角叙述全国各高校建筑学发展概况,重点对"老八校"与"新四军"发展路径进行了论述。此外,依据评估经历,论述总体印象,并对专业数量增长速度表示担忧。  相似文献   

20.
黄杏玲  王宇 《华中建筑》2003,21(4):110-111
当今的建筑教育仍遵从功能主义的指导思想,忽视对学生进行形式创作方法与技巧的培养,已明显滞后于当今建筑发展的要求。本文基于建筑类型学在建筑设计中厂泛的影响以及其兼具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的特点,提出在建筑设计教学中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形式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