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南岸为邙山黄土边坡,黄河主河槽紧贴坡脚,河水冲刷和临河高边坡稳定直接关系到南岸盾构工作竖井施工期间的安全。对自然条件下、实施孤柏嘴护山湾控导工程后和南岸工作竖井建成后的3种工况的高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由于黄河南岸为冲刷岸,邙山临河高边坡处于稳定或临界稳定状态,而孤柏嘴护山湾控导工程与南岸工作竖井的修建,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可确保南岸竖井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河道束窄方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与黄河的交叉建筑物,工程采用双隧洞并排穿过黄河,由于该河段是黄河由峡谷进入冲积性平原的过渡性河段,为典型的游荡性河道,河谷宽度达7~8km,最宽处可达11km,在穿黄工程线路处,河谷宽7.5km,河道南岸为邙山山岗,岸坡陡峭,主槽近岸,各种水流条件下主流较稳定,而北岸是宽阔的河滩地,因此,为缩短隧洞长度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实体模型试验,对不同河道束窄方案在不同水沙条件下,对工程河段河势与防洪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合理的束窄宽度,为工程设计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穿黄工程总体布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迟 《人民长江》1994,25(1):12-17
穿黄工程系南水北调中线引汉总干渠跨越黄河干流的交叉建筑物,是总干渠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工期最长的关键工程。总干渠过黄河设计流量为每秒500立方米,穿黄区黄河河宽7.0~9.5公里,河床覆盖层为粉、细砂、中砂及粘土,厚度达41.0~94.0米。对于总干渠穿黄线路及穿黄工程型式进行过8个方案的比较。重点介绍牛口峪线双渡槽方案与孤柏咀线全盾构法双隧道方案的设计原则及工程布置,并就工程的技术可行性进行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位于黄河游荡性河段,河势演变复杂.对穿黄工程河势与防洪主要问题的研究成果认为,孤柏嘴附近河段河势比较稳定,是穿黄工程的较好河段;穿黄工程处断面缩窄到2.8~3.2 km是可行的;穿黄工程各方案对河流的影响,隧洞方案较小;考虑各种不利条件,穿黄工程采用隧洞方案时,河床最大冲刷后水深为9.48~11.6 m;采用渡槽方案时,河床最大冲刷后水深为16.41~24.12 m.  相似文献   

5.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关键工程,南起黄河南岸荥阳县王村至北岸温县马庄东侧,全长约19.3 km;工程设计流量为265 m3/s,加大流量为320 m3/s,设计利用水头为10 m.主要建筑物包括南岸连接明渠、退水建筑物、过河建筑物、北岸河滩明渠、连接明渠等,按1级建筑物设计.主要介绍南水北调中线穿越黄河输水隧洞工程中穿越黄河线路、过河建筑物型比选、工程总体布置方案、盾构法施工的水工隧洞技术和施工工艺、砂层中修筑的大型超深竖井结构技术、黄土高边坡处理技术以及大范围的渠道地基震动液化处理等技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穿黄河段地处黄河游荡性河段,河势演变复杂,为使穿黄工程技术上安全可靠,对穿黄河段河床演变进行了研究.通过实测资料对比分析,认为穿黄工程所在河段的河床演变,主要受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及本河段河床边界条件的影响.在上游水库及河势控导工程修建后,该段河床演变特点主要表现为主流摆幅减小,流路逐渐规顺,在孤柏嘴一带,河势较稳定,主流变幅已减至600 m左右,是穿黄工程良好的比选河段.同时还研究了大洪水时主槽宽度和过流情况,在此基础上,认为穿黄河段河宽缩窄到2.8~3.2 km范围内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2006年1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北岸竖井地连墙洗槽施工正式开始。该竖井地连墙深76. 6 m、厚1.5 m,目前为国内最深的地连墙,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液压双轮铣槽机成槽施工。穿黄工程自2005年9月27日开工以来,广大的工程建设者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中线建管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周密组织,严格管理,克服了  相似文献   

8.
穿黄工程河段,黄河河势多变,地质条件复杂。穿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历时长达16 a之久。在从邙山头至汜水河口长达30 km的河段内,先后比较研究了邙山头线、桃花峪线、司马岗线、刘村线、孤柏嘴线、李村线和李寨线等7条线路,并对隧洞方案与渡槽方案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证。以一期穿黄工程为背景,简述了穿黄工程的勘察工作经历和运用的多种勘察技术手段,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的工程地质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9.
穿黄工程与河势防洪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与河势防洪研究,经历了10多年的时间,由多家科研单位先后开展了现场调查、原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并分别在4座不同比尺的泥沙模型上,进行了不同工况和过河长度方案试验.综合分析其研究成果,可见各家所得的研究成果能相互印证,规律一致;从河势和防洪角度分析,孤柏嘴3 km隧洞方案优于其他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中线南水北调孤柏嘴穿黄渡槽下游约20km处为规划中的桃花峪水库草亭坝址、水库的滞洪运用对穿黄渡槽的规划设计影响极大,是影响穿黄工程方案比选的重要因素,在穿黄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受到高度重视。本文根据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黄河下游的防洪要求,制定了桃花峪水库的开发目标,分析了水库各时期的库容变化,确定了水库的防洪运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桃花峪水库开发和孤柏嘴穿黄渡槽设计的相互关系,得出了二者互不影响的  相似文献   

11.
2007年3月28日,中线穿黄工程Ⅱ-标北岸竖井开挖告捷,达到设计高程55.5m。  相似文献   

12.
9月27日上午,备受世人关注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工程在黄河北岸的焦作温县隆重开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宁远、水利部副部长矫勇、河南省常务副省长王明义等在开工仪式上讲话。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水利部有关司局、黄委会、河南省政府有关厅局、郑州市和焦作市以及中线穿黄工程参建单位等参加了开工仪式。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项目之一,是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性、控制性工程,也是南水北调工程在河南开工的第一个项目。穿黄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安全有效地将中线调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并…  相似文献   

13.
《人民长江》2006,37(6):20-20
2006年4月24日,中国工程勘察大师陈德基对穿黄工程进行了现场考察。陈大师一行首先考察了中国铝业集团水厂邙山黄土人工高边坡,对黄土的性状和边坡的设计、防护进行了仔细的调查研究。陈大师还考察了前期可研阶段的穿黄线路孤柏嘴线,对孤柏嘴线和现在的穿黄线路李村线两条线路的地质条件、设计方案、施工条件和工程投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评价和比较。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施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学东 《人民长江》1994,25(8):27-30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是引汉总干渠中最在的跨河建筑物,该工程越黄河干流,工程规律大,施工难度高,工期长,是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关键工程,穿黄工程所处河段黄河宽度约7-9.5km,为游荡性河道,河床覆盖层为粉细砂、细砂、中砂及粘土,厚度达41-94m。工程设计输水流量500m^3/s,以输水渡槽及输水隧道两种主要型式及牛口峪,孤柏咀两条线路进行过多种方案的工程布置研究。本文重点介绍经比较推荐的孤柏咀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2月22日,南水北调中线穿越黄河工程两条隧洞开始充水试验,将对穿黄工程隧洞结构的安全性能、衬砌受力和防渗、排水情况及混凝土质量等在充水状态下进行检验。穿黄工程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以西约30 km的孤柏嘴,于2005年9月27日开工建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投资较大、施工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穿越江河水利工程。两条隧洞内径为7 m,长为4 250 m,其中有3 450 m位于黄河河床下。穿黄工程的主要任务是  相似文献   

16.
8月9日,南水北调中线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穿黄退水洞工程顺利实现贯通,为南水北调中线如期实现通水目标提供了保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工程退水洞位于穿黄隧洞下游。通过退水洞穿越邙山将穿黄隧洞进口与黄河连通,主要作用是在穿黄隧洞检修期间,将总干渠多余水量排往黄河,同时兼有向黄河补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吴长征  凌霄 《人民黄河》2004,26(1):41-41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隧洞方案设计,根据穿黄河段特殊的地形地质、洪水泥沙条件和目前国内外隧洞设计施工的先进技术,设计采用预制和现浇双层结构和泥水平衡式盾构施工的先进技术。由于穿黄隧洞的规模和设计运用条件的特殊性,该工程的设计目前在国内外工程实例很少,因此方案布置、结构计算及施工等诸多课题都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18.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工程.沿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现状条件下,场区黄河南岸段多发滑坡、崩塌、潜蚀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黄河河床及河漫滩段存在砂土液化问题;黄河北岸清风岭段存在黄土湿馅问题.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黄土高边坡失稳问题,可能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砂土液化、黄土湿陷、潜蚀塌陷、不均匀沉陷及地裂缝等可能使工程遭受危害.工程建设过程中需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采取适当的预防或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布置方案比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明  过迟 《人民长江》2000,31(8):11-13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引汉总干渠与黄河的交叉建筑物。是总干渠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建筑物、总干渠过黄河设计流理440m^3/s,加大流量为500m^3/s,针对过河建筑物型式--渡槽方案和隧道方案进行了不同过河线路的比较,并分别选择一条代表线路作过河建筑物型式的进一步比较,经分析比较认为,选择孤柏嘴双线盾构隧道方案是经济合理、技术可靠的最佳方案。最后对选定的中线隧道方案的布置研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过迟  尹旅超 《人民长江》1997,28(7):10-12
穿着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工程,黄河黄势对工程布置有重大影响。对黄河的历史与现状,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可能出现的河势和设置穿黄工程后的动床河工模型试验资料研究,以及模拟黄河河势变化的特点,可以看出,合理的穿黄工程不会对黄河河势造成很大的影响,主流集中,稳定,摆动幅度小的孤柏嘴4线是穿黄工程的理想线路;不干扰河道水流的输水隧道型式是其合理型式;投资相对较低的孤柏嘴4线3km输水隧道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