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写意”中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实地考察引发了作者一个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把科学传播与普及的事业放到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争取在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上有所建树呢?本文是作者对此的一些初步的想法。作者用写意的标题和手笔,对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基本概念、科普和科学传播与普及二者的关系,及科学传播与普及的源流与走向进行了论述。本刊刊登此文,希望它能引发更多对科普理论研究的思考,这也是作者所愿看到的。  相似文献   

2.
隋明晓 《科普研究》2010,5(2):43-48
五四时期,以《科学》为代表的科技期刊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科学意识的启蒙。作为科技传播的形武之一,《科学》杂志的广告在科技传播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统计、分析五四时期《科学》的广告,提出五四时期《科学》杂志的广告通过搭建“传受平台”而间接发挥其建构功能的观点;同时探讨了《科学》广告传播科学知识与培养科学意识的两大功能。  相似文献   

3.
豆扬  高宏斌 《科普研究》2021,16(3):22-29
科教电影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方式,在不同社会语境下呈现出阶段差异.本研究以科教片片名为切入点,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教电影进行了主题探究和阶段划分——以爱国卫生运动为开端的实用技术时期、规范化宣传实用技术时期、解放思想的多元化科教电影时期、从实用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迈进期,并发现其中科学传播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欧洲科学商店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商店是荷兰在20世纪70年代创造的,现在已扩展到欧洲许多国家。科学商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店,而是一种科学传播的理念和服务。它运用双向互动的科学传播创新机制,支持科研人员深入社区、拓宽研究范围;为社区居民提供科学和研究服务;为大学学生创造实践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参与科学商店研究项目的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市民和其他专业人员都可以从中受益。我国的科普工作可以借鉴欧洲科学商店的运作机制和成功经验,在建立全社会支持科普工作的机制和网络、创新社区科学传播活动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和参与度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李洁 《科普研究》2015,10(4):71-76
索非是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科普作家群中的一员。他致力于以文学手法进行医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并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创作题材,以青少年为目标读者,结合他们的阅读心理和文化水平,选择以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戏剧等适宜的文学体裁进行创作,灵活地运用了自述式、书信式、日记式等写作手法。索非的科普创作以浅易的文字对抽 象的医学知识进行解释,集科学性、文学性和通俗性于一体。  相似文献   

6.
科学传播的挑战:“欧洲研究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2005年在欧洲32个国家进行的公众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反映了当今欧洲公民认知科学和技术的方法。文章还将此次调查与美国和中国近来开展的类似调查进行了比较。在此背景下,文章提出了当前欧洲科学传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文中还就欧洲委员会(EC)近期为了推进整体传播,以及科学传播所开展的活动进行了介绍。欧洲委员会研究理事会正积极参与到将欧洲委员会资助的研究项目成果传播给媒体和一般公众的活动当中。为了使得研究工作的目标和结果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流获得公开,研究项目协调人和团队领导人得到了各种支持和帮助。文中还提到了欧洲委员会用以加强对研究成果进行传播的具体措施,如在布鲁塞尔召开的“2005欧洲研究传播”会议。  相似文献   

7.
《青年与科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创办的通俗科学刊物,提倡科学研究与普及科学知识为其办刊宗旨。《青年与科学》介绍和传播了基础科技知识、科技新发明和新发现以及科学人物,同时刊登科学评论引导社会舆论。《青年与科学》的传播内容围绕军事和抗战,适应抗战的时代需求,传播内容具有实用性和亲近性的特点。写作上通俗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稿件多由专家、学者撰写,具有严谨性和权威性。传播手段上注重与读者进行互动。《青年与科学》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传播了科学技术知识,为普及科学知识,唤起民众的科学救国意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罗跃光  步凯 《科普研究》2017,12(3):74-79,103
本文以6 个驻华使馆为代表,从科学传播活动的主体、内容、目的、形式、受众和持续性角度,对 国外使馆在华科学传播活动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国外使馆在华科学传播活动,倾向于关注其科研实力 较强的领域或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所开展的活动以一次性活动为主,追求活动的一次性影响力,重视针对 我国媒体的专项培训项目,其科学传播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宣传本国科学实力,兜售本国科学形象,而非提 升我国公民的综合科学素养。但其在活动的开展和组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为我国的科学传播活动提供了启 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DIIS方法为框架,基于传播效果理论,提出科学传播对高校学生关于科研机构认知(美誉度、联想度、感知质量、信任度)—态度(满意度)—行为(忠诚度)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以中国科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科学传播通过4条作用路径对高校学生行为产生正向作用,作用强度从强到弱依次是"科学传播—感知质量—满意度—忠诚度""科学传播—信任度—满意度—忠诚度""科学传播—联想度—忠诚度""科学传播—联想度—满意度—忠诚度".  相似文献   

10.
许清 《科普研究》2009,4(1):52-57
欧盟实施《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的宗旨是促进科学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强化研究人员、企业家、决策者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拉近科学与社会的距离。这也是创建欧洲知识经济社会的关键。欧盟的《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具有很强的欧洲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在整个欧洲层面上进行这个被民众普遍关注问题的研究,从不同国家得到互补的经验。目前在欧洲,科学与社会的含义己远远超越了人们常说的“科普”,它的研究领域和活动范围是不能仅以科学知识传播和普及来替代的。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一世纪新媒体得到了大力发展,信息的传播范围、传播速度、传播效率等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冲击,然而打击的背后也为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提供了一次转型改革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
姜虹 《科普研究》2012,7(4):77-82
科学在18世纪的欧洲文化中盛行,其中植物学似乎更具女性气质,在社会看来更适合女性参与。林奈性分类系统和双名制命名法的确立简化了植物学,使植物学更加容易学习。18世纪60年代,林奈植物学流行于欧洲尤其是英国,大量女性参与到植物学的学习、研究和传播中,一直持续到19世纪30年代,植物学开始职业化和男性化。受到卢梭《植物学通信》的影响,女性作家们以书信和对话体的形式撰写了大量植物学普及读物。女性投身植物学的原因各异,但她们在参与植物学的传播和研究中同样都面临性别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吴琦来  普宏  孟雷 《科普研究》2013,8(4):46-53
本文以"为什么传播"、"传播什么"和"怎样传播"为分析框架,尝试了中日高校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与日本相比,我国的科学传播教育表现为培养目标聚焦不足;在"如何传播"上没有形成一套课程体系;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虽然集中在理论层面,但对"为什么传播"和"传播什么"的问题并没有系统、深入的课程体系来对应。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教育界、科技界、媒体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科学传播的认识不足以及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探讨科学传播从缺失模型到公众参与模型变迁的基础上,阐述了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给科学传播带来的挑战。本文在结合对转基因黄金大米引发的微博争端进行的实证研究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微博等社交媒体具有潜力成为公众参与科学的平台,但又不是一个现成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科学传播工作者需要正视这种情况,并尽可能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带来的条件,顺应科学传播向公众参与科学形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范式概念、范式的科学发展模式以及范式理论的方法论意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范式理论运用到科技传播领域,以范式理论的视角分析科技传播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范式理论对科技传播具有的启示意义。由此可见,范式理论不仅在科学哲学领域具有指导作用,还为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PM2.5议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传播为例,探讨社会化媒体对科学传播模式的影响及因应策略。研究发现,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用户参与科学传播内容生产”、“传播路径社群网络化”、“沟通不确定性与谣言自我澄清”等方面,并提出改造科学信息话语形态、凝聚科学网络社群、培养科学传播意见领袖等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科学传播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期刊为来源刊,以美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为数据源,绘制了当代科学传播研究的总体知识框架;同时,运用科学计量学中科学知识图谱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当代科学传播学的知识结构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用可视化方法勾勒出科学传播研究的基本框架及其相关的知识领域.  相似文献   

18.
牛桂芹 《科普研究》2014,9(3):23-28
中国的科学传播实践在内容上始终存在着失衡现象,技能性较突出。究其原因,技能性的科学传播理念应该起着决定性的引领作用。针对这一重要问题,本文对科学观、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国家意识形态及西方思想等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论述中国技能性科学传播理念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最终诉求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及传播实践提供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英文“科普”称谓探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科普一词大约出现在19世纪中叶,确切的年代还有待于今后去发现。科普观念的产生与科学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有直接的关系。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的提法始盛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其源头还要早。  相似文献   

20.
音乐厅模式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孝振 《电声技术》1998,(12):27-31
1古典时期17世纪,音乐艺术发展迅猛。17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欧洲最早的专业音乐厅———伦敦约克大厦音乐厅(200座)。这时期演奏音乐的音乐厅在整体和局部关系上都是以天体和谐为根据,还从音乐中吸取比例和和谐,并承袭了16世纪意大利帕拉第奥(15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